全球气候变暖已大大改变了陆地植物碳吸收能力,提高了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磷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逐渐显现且不断增强,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和模型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系统分析了磷影响陆地生态...全球气候变暖已大大改变了陆地植物碳吸收能力,提高了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磷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逐渐显现且不断增强,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和模型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系统分析了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机理以及模型对相关过程的定量化表达方法。综合对比分析了国际上的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NP (CASA-CNP)、Community Land Model-CNP (CLM-CNP)和Jena Scheme for Biosphere-Atmosphere Coupling in Hamburg-CNP (JSBACH-CNP)等碳、氮、磷耦合模型中磷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与同化物分配过程、植物对磷的吸收过程、土壤中磷的转化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磷输入与输出等过程的相关数学表达方法,指出了模型算法的局限与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模型发展与改进的方向。同时综合对比分析了CASA-CNP、CLM-CNP、JSBACH-CNP模型的基本特征,总结了磷循环模型的建模方法,为未来开展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模拟研究提供了借鉴方法与参考思路。展开更多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陆地碳源/汇的重要参数,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同时通过引入干扰因子以期更加完整地描述生态学过程及其响应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因此,该研究基于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BEPS)模型,结...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陆地碳源/汇的重要参数,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同时通过引入干扰因子以期更加完整地描述生态学过程及其响应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因此,该研究基于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BEPS)模型,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模拟2003年东北林区NPP;将BEPS模型模拟的结果作为整合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In TEC)模型的参考年数据,模拟东北林区1901–2008年的NPP,并在In TEC模型中加入林火干扰数据,模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8年的森林NPP。结果显示:在1901年,东北林区NPP平均值仅为278.8 g C·m–2·a–1,到了1950年,NPP平均值增加到338.5 g C·m–2·a–1,2008年NPP平均值进一步增加到378.4 g C·m–2·a–1。其中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始终最高,大兴安岭次之,小兴安岭始终最低。到了2008年,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都有较大涨幅,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长白山地区,达到200–300 g C·m–2·a–1;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的NPP平均值和总量都比较高,辽宁相对较低,但相比于1901年的涨幅最高,达到70%;重大火灾(100–1000 hm2)对NPP的影响不是很大,而特大火灾(>1 000 hm2)的影响比较大,使NPP下降幅度达到10%左右,其他火灾年份,NPP增长迅速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火灾面积在100 000 hm2以上的4个年份的NPP进行分析,发现NPP平均值都大幅度下降,其中1987年下降幅度最大,为11%以上。展开更多
文摘全球气候变暖已大大改变了陆地植物碳吸收能力,提高了全球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磷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逐渐显现且不断增强,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机理和模型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该文系统分析了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相关机理以及模型对相关过程的定量化表达方法。综合对比分析了国际上的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NP (CASA-CNP)、Community Land Model-CNP (CLM-CNP)和Jena Scheme for Biosphere-Atmosphere Coupling in Hamburg-CNP (JSBACH-CNP)等碳、氮、磷耦合模型中磷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与同化物分配过程、植物对磷的吸收过程、土壤中磷的转化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磷输入与输出等过程的相关数学表达方法,指出了模型算法的局限与不确定性以及未来模型发展与改进的方向。同时综合对比分析了CASA-CNP、CLM-CNP、JSBACH-CNP模型的基本特征,总结了磷循环模型的建模方法,为未来开展磷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模拟研究提供了借鉴方法与参考思路。
文摘准确估算陆地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数值对碳循环过程模拟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植被指数以及基于光能利用率的遥感GPP算法,综述了不同算法在其研究区域的估算精度;并分析了MODIS/GPP以及BESS/GPP两种遥感GPP产品在不同植被类型的估算精度。通过对比全球碳通量站网络GPP数据表明,MODIS/GPP产品在全球估算结果具显著相关性(R2=0.59)及中等标准误差(RMSE=2.86 g C/m2/day),估算精度较高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草地等;估算精度较低类型包括常绿阔叶林,稀树草原等。本文对GPP产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通过综述前人研究中发现的遥感估算GPP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提高卫星遥感GPP产品估算精度的方法及发展趋势。
文摘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陆地碳源/汇的重要参数,准确地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同时通过引入干扰因子以期更加完整地描述生态学过程及其响应是目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点。因此,该研究基于北方生态系统生产力(BEPS)模型,结合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模拟2003年东北林区NPP;将BEPS模型模拟的结果作为整合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In TEC)模型的参考年数据,模拟东北林区1901–2008年的NPP,并在In TEC模型中加入林火干扰数据,模拟大兴安岭地区1966–2008年的森林NPP。结果显示:在1901年,东北林区NPP平均值仅为278.8 g C·m–2·a–1,到了1950年,NPP平均值增加到338.5 g C·m–2·a–1,2008年NPP平均值进一步增加到378.4 g C·m–2·a–1。其中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始终最高,大兴安岭次之,小兴安岭始终最低。到了2008年,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的NPP平均值都有较大涨幅,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长白山地区,达到200–300 g C·m–2·a–1;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和吉林的NPP平均值和总量都比较高,辽宁相对较低,但相比于1901年的涨幅最高,达到70%;重大火灾(100–1000 hm2)对NPP的影响不是很大,而特大火灾(>1 000 hm2)的影响比较大,使NPP下降幅度达到10%左右,其他火灾年份,NPP增长迅速并保持在较高水平;对火灾面积在100 000 hm2以上的4个年份的NPP进行分析,发现NPP平均值都大幅度下降,其中1987年下降幅度最大,为11%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