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海空军2002年度入伍新兵训练伤情况比较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莉 黄昌林 《人民军医》 2002年第11期622-624,共3页
关键词 军事训练 军事医学 疾病统计 陆海空军 2002年度入伍新兵 训练伤
下载PDF
台湾地区军事惩罚制度的最新变化及分析
2
作者 刘宗胜 廖国庚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1年第3期71-73,共3页
2008年12月30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了"陆海空军惩罚法"修正案(2009年1月21日开始施行)。本次修正对台湾地区"陆海空军惩罚法"中有关军事惩罚的对象、军事惩罚的程序、军事惩罚的救济途径等作出了重... 2008年12月30日,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了"陆海空军惩罚法"修正案(2009年1月21日开始施行)。本次修正对台湾地区"陆海空军惩罚法"中有关军事惩罚的对象、军事惩罚的程序、军事惩罚的救济途径等作出了重大修改,使其更符合台湾地区的整体法律理念及制度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 军事惩罚 陆海空军惩罚法
下载PDF
台湾海军的奖励制度
3
作者 夏平 《政工学刊》 2002年第7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台湾省 海军 奖励制度 陆海空军奖励条例》 海功奖章 海光奖章
下载PDF
“健忘”张学良逆境中走过百岁人生
4
作者 何春喜 《医药与保健》 2010年第10期27-27,共1页
一个问号长时间打在我心中:著名抗日将领张学良西安事变后身陷囹圄几十年,为什么能成为百岁寿星,他的长寿奥秘在哪?最近我读了一些有关张学良的书籍和资料,初步找到了答案。翻开张学良的人生档案:1901年6月1日,他出生在征战的马车上... 一个问号长时间打在我心中:著名抗日将领张学良西安事变后身陷囹圄几十年,为什么能成为百岁寿星,他的长寿奥秘在哪?最近我读了一些有关张学良的书籍和资料,初步找到了答案。翻开张学良的人生档案:1901年6月1日,他出生在征战的马车上。1928年其父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谋杀后,年仅27岁的长子张学良便掌管了东北三省军政大权,东北军换旗易帜后,他官至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一级上将。1936年12月,张学良为了抗日,同杨虎城在西安兵谏蒋介石。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学良 “健忘” 人生 逆境 东北三省 长寿奥秘 陆海空军 西安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对首都防卫的调整
5
作者 廖利明 《“九一八”研究》 2018年第1期56-65,共10页
首都为'国本所系',但九一八事变前,南京的防卫力量仅足以应付国内战争的需要。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越过首都卫戍司令部,对南京城防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加强了首都防卫实力。之后,国民政府又撤销了陆... 首都为'国本所系',但九一八事变前,南京的防卫力量仅足以应付国内战争的需要。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越过首都卫戍司令部,对南京城防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加强了首都防卫实力。之后,国民政府又撤销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设置了京沪卫戍长官公署,建立京沪防御体系,以抵御敌军可能的大规模进攻。此次国民政府对首都防卫的调整为'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的首都防卫建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陆海空军总司令部 首都防卫 调整
原文传递
国民政府抗战动员体制若干问题辨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吕晓勇 《军事历史研究》 2013年第4期159-163,共5页
史实表明,国防设计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最早设立的战争动员领导机构,而军事长官会报会则仅仅是危机应对的临时性安排;陆海空军大本营作为战时政府确曾组建,并在抗战初期担负了策动《总动员计划大纲》落实的重要职责;各省、市、县动员委员... 史实表明,国防设计委员会是国民政府最早设立的战争动员领导机构,而军事长官会报会则仅仅是危机应对的临时性安排;陆海空军大本营作为战时政府确曾组建,并在抗战初期担负了策动《总动员计划大纲》落实的重要职责;各省、市、县动员委员会是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基层动员体系的骨干机构,但国家总动员会议成立后各级动委会随即被改组为动员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 战争动员体制 国防设计委员会 陆海空军大本营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的名人墨迹
7
作者 赵勇 《西安档案》 2003年第4期38-39,共2页
关键词 西安市档案馆 历史档案 民国时期 蒋纬国 陆海空军官佐履历表》 于右任 《右任诗存》 杜斌丞 信函 何柱国 手迹 名人
原文传递
本刊专访台湾老兵高秉涵——我把“游魂”背回家
8
作者 解永敏 《齐鲁周刊》 2014年第Z2期22-23,共2页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部《大江大海1949》的书,记述了当年国民党兵大撤退的情景。金秋十月,《齐鲁周刊》记者在齐河巧遇台湾老兵高秉涵,听他讲述一个山东人的"大江大海",可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qu... 台湾作家龙应台写过一部《大江大海1949》的书,记述了当年国民党兵大撤退的情景。金秋十月,《齐鲁周刊》记者在齐河巧遇台湾老兵高秉涵,听他讲述一个山东人的"大江大海",可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评为‘2012感动中国人物’后,事情闹大了,不仅山东籍台湾老兵的亲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秉 生别离 龙应台 山东人 大撤退 个人生命 活下去 陆海空军刑法 灰罐 国防管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