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批判陆王学派的豪昧主义
- 1
-
-
作者
张锡勤
-
出处
《求是学刊》
1980年第3期83-87,共5页
-
-
关键词
陆王心学
陆王学派
王守仁
圣人
尊德性
陆九渊
无知无欲
道问学
“致良知”
信仰主义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康有为与理学初论
被引量:7
- 2
-
-
作者
吴义雄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06-114,共9页
-
文摘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康有为的思想发展。康有为秉承岭南理学的传统,对理学及其演变过程作过系统的探究。理学对康有为思想的意义,主要通过康氏的早期著作,在万木草堂的教育活动以及他对“四书”的注解表现出来。他的“四书”注表明了将维新思想和大同学说与传统理学相融合的努力。在与理学学派的关系方面,康有为对程朱和陆王均有所褒贬,但较为亲近程朱。
-
关键词
康有为
理学
程朱学派
陆王学派
改制理论与大同学说
-
分类号
B25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清代理学探析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吴雁南
-
出处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68-78,共11页
-
文摘
清代虽有汉学的“复兴”,但理学仍有一定的地位。从它本身的发展看,清初数十年间,曾出现了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志士仁人,他们修正宋明理学,趋向求实致用,在学术史上自有其光辉的一页;乾嘉时期,汉学兴起,如日中天,理学遂日渐衰落;及道光以后,理学呈现了迥光返照的状态,但亦有个别有识之土主张学习西方,挽救危亡,为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从总的看,理学作为一门学术,已逐渐面临它的尽头。
-
关键词
乾嘉时期
陆王学派
镇压太平天国
《劝学篇》
国朝学案小识
朱子
孙承泽
劝学篇
翰林院编修
倭仁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关于朱熹的《学规》及其他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学知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26-30,共5页
-
文摘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教育机关,是宋至清末士子学习的场所。教育是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的,它总是把培养人作为它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为教育而教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书院教育自不例外。为了保证书院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得到实现,保证书院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必须要有一个为教育者和学者共同遵循的章程。
-
关键词
书院教育
白鹿洞书院
教育机关
教育目的
政治倾向性
鹿洞
白鹿洞规
中国书院
陆王学派
士子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陆九渊与书院教育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杨布生
-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33-39,共7页
-
文摘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有名的书院教育家和哲学家,与朱熹齐名,世称“朱陆之学”。后来,人们又把他和继承他的心学思想的明代学者王阳明合称为“陆王学派”。这个学派与“程朱学派”相颉颃,在我国教育史和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只注重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而对他的书院教育思想则研究得不够,直至近年来才有所改观。近著《中国教育通史》和《中国教育家评传》有了他的专节及专章。为了总结古代教育思想和经验,表彰陆氏办书院的业绩,根据《象山先生全集》
-
关键词
书院教育
中国教育家评传
陆王学派
心学思想
古代教育
教育史
象山先生全集
中国古代书院
槐堂诸儒
白鹿洞书院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王阳明在贵州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李德芳
-
出处
《贵州文史丛刊》
1982年第3期64-72,共9页
-
文摘
王阳明(1472—1528)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有较大影响的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南宋陆象山“心学”,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创立了一个庞大的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形成与“程朱学派”相抗衡的“陆王学派”。他的学说在明朝中期和后期,曾经风靡一时,影响较大,而且波及海外,在日本和朝鲜广为流行。追溯其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谪居龙场是他思想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谪居期间,他办教育、授生徒,著文章,对贵州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关键词
王阳明心学
知行合一
陆象山
蒋信
王门
陆王学派
生徒
万物一体
何陋轩记
湛若水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薛瑄全集》序
被引量:1
- 7
-
-
作者
张岱年
-
出处
《运城学院学报》
1988年第2期13-14,共2页
-
文摘
薛瑄号敬轩,是明代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黄宗羲《明儒学案》称其“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矱”,事实上在理气学说方面,薛瑄已提出对于程朱观点的修正意见,并非完全“恪守矩矱”了。朱熹虽然也讲“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但又说:“然必欲推其所从来,则须先有是理”;“然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
-
关键词
薛瑄全集
薛王宣
行而上
修正意见
冲漠无朕
形而下
学案
哲学史研究
哲学工作者
陆王学派
-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关学”讨论综述
- 8
-
-
作者
董健桥
-
出处
《人文杂志》
1983年第2期64-67,共4页
-
文摘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郭琦、副主席赵谭冰出席会议并讲话,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科研的专业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
关键词
关学
讨论综述
张载哲学
陆王学派
关中地区
横渠
北宋
中国哲学史
张载思想
宋明理学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心学与清初思想解放潮流
- 9
-
-
作者
陈奇
-
出处
《黔西南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1期45-56,共12页
-
-
关键词
心学
清初
思想解放潮流
陆王学派
黄宗羲
启蒙思想
工商皆本思想
-
分类号
B24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试论理学与反理学的界限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姜广辉
-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处
《哲学研究》
1982年第11期60-65,46,共7页
-
文摘
宋明时期的思想斗争比较复杂,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研究、认识它,从思潮史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的思想斗争是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而理学内部又展开程朱学派同陆王学派的道统之争。本文着重论述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以及二者的界限。
-
关键词
反理学
思想斗争
陆王学派
程朱学派
思潮史
理学家
道统
宋明
述理
“主静”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试论顾宪成融合朱陆两派及其意义
- 11
-
-
作者
马涛
-
机构
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
-
出处
《哲学研究》
1988年第12期40-44,共5页
-
文摘
顾宪成是明末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的理学思想虽是“恪遵洛闽”,“以朱为宗”,但又是对朱陆两派的思想加以融合的。他对陆王学派所力加抨击和斥责的仅是其末流所倡导的心体“无善无恶”说,对陆王学说本身并不否定。本文仅就顾宪成对朱陆两派的融合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试加以论证。
-
关键词
顾宪成
朱熹
思想史
融合过程
理学思想
陆王学派
末流
朱学
朱子
知行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关学”讨论综述
- 12
-
-
作者
董健桥
-
出处
《哲学动态》
1983年第5期26-29,共4页
-
文摘
陕西省哲学学会中国哲学史研究会、《人文杂志》编辑部和《陕西师大学报》编辑部于1983年1月17日在西安联合召开第一次“关学”讨论会。西安地区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教学和科研的专业工作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指出:自北宋张载(1020—1077)创立“关学”学派以后,关中地区“理学盖昌”,即从研释张载著作而论,如明代吕楠之《张子钞释》、韩邦奇之《正蒙解》、刘玑之《正蒙会稿》、清初李元春之《张子释要》等,几乎代代相传,“道脉不绝”。但是。
-
关键词
关学
关中地区
张载哲学
中国哲学史研究
相对独立
陆王学派
理学思潮
思想史研究
北宋时期
西安地区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
-
题名冯友兰讲新儒家:心学
- 13
-
-
作者
周纬
-
出处
《意林文汇》
2018年第14期113-119,共7页
-
文摘
陆王学派,也称“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陆九渊(1139-1193年(-),人称象山先生,今江西省人。他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们围绕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1:2头的、书面的争论,引起当时人们的极大兴趣。
-
关键词
“心学”
新儒家
冯友兰
陆王学派
哲学思想
哲学问题
陆九渊
王守仁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参加印度释迦牟尼逝世二千五百週年紀念的經过和發言
- 14
-
-
作者
冯友蘭
-
出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57年第1期120-121,共2页
-
文摘
关于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有不同的記載。旧有一种记載,今年(1956年)是他逝世二千五百週年。印度为了这个週年紀念,举行了許多活动。活动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在今年(1956年)5月举行。第二部分在今年(1956)11月至12月举行。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应邀参加第二部分活动。我参加这个代表团于11月18日离北京赴印度。
-
关键词
生卒年代
陆王学派
人与人
中国佛教文化
康有为
释迦牟尼
主要思想
儒家
印度
代表团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
- 15
-
-
作者
纪
-
出处
《教学与研究》
1959年第7期58-59,共2页
-
文摘
这个常被人們提到的故事,有一个中国哲学史的背景。我国宋朝和明朝的理学有許多学派,程朱学派(以程頤、朱熹为首)是其中主要的派别之一。当时以陆九淵为首的一派,和他們是互相反对的。到了明朝,以王阳明为首的一派,可以說是站在陆九淵学派一边的,这些人可以称为陆王学派。这兩大学派,从自己的学术思想出发,对于“大学”一書,有主張对古本进行“改編”的(朱熹),有反对“改編”、主張采用古本的(王阳明),引起剧烈爭論,其中怎样理解“大学”上所说的“格物”的問題,又成为爭論中的焦点。这是一个在哲学上有重大原則性的爭論,并不是簡單的文字训詁方面的爭論。直到清朝,这个爭論也沒有完全終止。
-
关键词
王阳明
竹子
朱熹
格物
中国哲学史
学术思想
故事
陆王学派
程朱学派
陆九渊
-
分类号
G420
[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