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 被引量:29
1
作者 曹珂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40,共17页
陆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因为缺少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地质记录,使得中国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是新的、系统的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成果一直缺位,这使得... 陆地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因为缺少系统的陆相白垩纪地质记录,使得中国的陆相白垩纪地层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十余年来,中国陆相白垩系地层学研究发展迅速,但是新的、系统的陆相白垩系地层对比成果一直缺位,这使得不同学者对中国陆相白垩系的认识存在偏差,造成诸多不必要的争论及不便。本文在收集整理前人白垩纪陆相地层对比成果的基础上,补充近十余年来火山岩年代地层学、古生物地层学及磁性地层学资料,对中国陆相白垩纪地层进行了重新对比,旨在为中国陆相白垩系研究提供系统的年代地层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白垩系 地层对比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繁松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有显著进展。依据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环境和白垩系发育特点,将其白垩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和8个地层分区;文中在分析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底...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有显著进展。依据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环境和白垩系发育特点,将其白垩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和8个地层分区;文中在分析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陆相白垩系上/下统的界线作了扼要介绍,并指出我国西南特提斯区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已接近国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海、陆相白垩系 年代地层 生物标志 中国南方
下载PDF
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被引量:17
3
作者 季强 柳永清 +4 位作者 姬书安 陈文 吕君昌 尤海鲁 袁崇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6-339,共4页
介绍了中国学者近几年在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讨论了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认为在建立中国陆相中生界区域年代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系、统的界线必须与国际接轨,时... 介绍了中国学者近几年在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讨论了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指出了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认为在建立中国陆相中生界区域年代系统时要特别注意系、统的界线必须与国际接轨,时间上应与国际系、统界线相一致。如果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最终采用135Ma作为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值,那么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推测应在张家口组底部,与区域不整合面相一致,表明热河生物群的时代肯定为早白垩世。如果国际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的年龄值将来确定为145Ma,那么冀北—辽西地区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推测位于土城子组的上部,意味着冀北地区缺失凡兰吟阶的地层,辽西地区可能缺失凡兰吟阶和欧特里沃阶的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侏罗白垩界线 冀北 辽西 中国
下载PDF
冀北滦平盆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4
作者 田树刚 庞其清 +2 位作者 牛绍武 李佩贤 柳永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170-1179,共10页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 在发现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层连续剖面的基础上,补充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含义,将2组系统分为7个岩段,命名4个标志层;确定年代地层层序,完善大北沟阶和义县阶定义内容;研究重点门类化石分布和演化,建立系统生物地层分带序列,包括7个介形虫带和6个叶肢介带;划分陆相生物群发展阶段,将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置于“早期热河生物群”阶段的底部;开展旋回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地层等时格架,识别盆地演化的3个阶段和5个构造期;测得界线层型剖面点存在O同位素高值异常;锆石206Pb/238U测得张家口组顶部年龄为135.4Ma±1.6Ma,大北沟组中部为133.9Ma±2.5Ma和130.1Ma±2.5Ma。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界线层型剖面点定在张家沟剖面第9层底,以介形虫化石Cyprideastenolonga的首现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侏罗白垩界线 候选层型剖面 冀北滦平盆地
下载PDF
松科1井南孔选址、岩心剖面特征与特殊岩性层的分布 被引量:26
5
作者 高有峰 王璞珺 +4 位作者 王成善 任延广 王国栋 刘万洙 程日辉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69-675,I0007,共8页
松科1井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两个钻孔中的一个,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敖南鼻状构造的翼部。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嫩二段底部到泉三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5种常见岩性... 松科1井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两个钻孔中的一个,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敖南鼻状构造的翼部。通过对松科1井南孔嫩二段底部到泉三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5种常见岩性(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和8种特殊岩性(白云岩、火山灰、油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重结晶灰岩、介形虫碎屑灰岩和介形虫灰岩)。特殊岩性出现的总层数为172层,总厚度为14.516m,分布在青一段,青二、三段,姚二、三段,嫩一段和嫩二段地层中。对松科1井的精细岩心描述和对特殊岩性的识别是后续研究工作开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1井南孔 陆相白垩系科学钻探 岩心描述 岩心剖面 特殊岩性
下载PDF
松科1井北孔选址、岩心剖面特征与特殊岩性层的分布 被引量:20
6
作者 高有峰 王成善 +4 位作者 王璞珺 万晓樵 任延广 程日辉 王国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4-112,共9页
松科1井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两个钻孔之一,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他拉哈向斜上。通过对松科1井北孔泰康组到嫩一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白云岩、火山灰、油页... 松科1井北孔是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两个钻孔之一,位于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齐家古龙凹陷他拉哈向斜上。通过对松科1井北孔泰康组到嫩一段顶部连续取心资料的详细描述,建立松科1井北孔岩心剖面。识别出白云岩、火山灰、油页岩、灰质泥岩、泥灰岩5种特殊岩性,特殊岩性出现的总层数为73层,总厚度为7.08m,分布在嫩二段、嫩三段、嫩四段、嫩五段和明二段中。对松科1井的精细岩心描述和对特殊岩性的识别是开展后续研究工作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科1井北孔 陆相白垩系 科学钻探 岩心描述 岩心剖面 特殊岩性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侏罗世多重地层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邓胜徽 王思恩 +6 位作者 杨振宇 卢远征 李鑫 胡清月 安纯志 席党鹏 万晓樵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9-574,共16页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玛纳斯河红沟侏罗系剖面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包括巴通阶的最顶部、卡洛维阶和牛津阶的中...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玛纳斯河红沟侏罗系剖面开展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等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头屯河组的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包括巴通阶的最顶部、卡洛维阶和牛津阶的中下部;其底界年龄约为166.2 Ma,顶界线年龄约为160.8 Ma,沉积时间约5.4 Ma。齐古组顶部年龄值为155.3 Ma,沉积时间约5.5 Ma,包括了牛津阶的上部和基默里奇阶的中下部,其顶部与东部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顶部大体相当,比土城子组层位低。喀拉扎组的时代为晚侏罗世基默里奇期晚期,而其上覆地层吐谷鲁群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当大的不整合,缺失了晚侏罗世提塘期以及可能包括早白垩世最早期的地层,有超过了7 Ma的地层缺失量。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为此不整合面,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地层未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 同位素测年 旋回地层 磁性地层 陆相侏罗/白垩界线 新疆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论热河生物群 被引量:18
8
作者 季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0-296,共7页
本文对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的研究历史作了简要回顾,着重阐述了热河生物群的定义、组成、地层分布和时代,并讨论了与热河生物群相关的我国北方陆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问题。
关键词 热河生物群 陆相株罗-白垩界线 中生代 地层分布
下载PDF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and biostratigraphy of Jurassic/Cretaceous deposits in continental basins in Priamurie,Far East Russia 被引量:1
9
作者 G.L.Kirillova G.V.Roganov V.V.Kiriyanova 《Global Geology》 2010年第1期1-19,共19页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transitional Jurassic to Cretaceous deposits in the continental basins of Priamurie formed after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and North Chi...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biostratigraphy of the transitional Jurassic to Cretaceous deposits in the continental basins of Priamurie formed after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and North China blocks. In Upper Priamurie, the colli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Early Jurassic as dated by the emplacement of the post-collisional granites ( 191 Ma). While in Lower Priamurie and West Priokhotie it could take place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on the basis of fossil evidence from an aceretionary turbidite complex. This event reflected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from coastal-marine to alluvial plains, often boggy, where coals aecmnulated. The environinental change is in harmony with that of biota. Systematic study of floral and spores/pollen assemblages, particularly in the sections of interbedded marine and non-marine deposits, makes clear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floral associations and shows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application for sub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deposits of Priamurie. Tire coastal-marine environment of the residual post-collisional sublatitudinal basins in the uestern part of Priamurie (Upper Amur and Dep basins) was replaced by the continental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and in the eastern part in the Berriasian-Valanginian (Torom Basin). Similar environmental change commenced in the submeridional rift basins: the Bureya Basin in the Callovian and the Partizansk Basin in the Hauterivian. Changes in ecosystems ocemTed frequently during the Middle Jurassic-Ne- ocomian, but the most substantial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late Middle Jurassic and in the end of Late Jurassi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urassic/Cretaceous boundary sedimentary basin coastal-marine and non-marine deposit BIOTA Far East Russ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