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作用:以1990年以来强震活动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9-205,共17页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 青藏高原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之一,深入认识该区的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对于区域强震危险性分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从陆陆碰撞-挤出活动构造体系角度,对青藏高原自1990年以来的MW≥6.0强震活动及控震构造机制进行分析发现,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对区域强震活动起到显著控制作用,区域强震事件尤其是MW≥6.5地震主要出现在构造体系的主要边界断裂带上,并显示出相对有规律的时空迁移过程,而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强震过程的主要控震构造,其次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因此,青藏高原挤出构造体系应是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分析最值得关注的区域,尤其是当前最为活跃的巴颜喀拉次级挤出构造单元。对比分析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板块及周边的强震活动发现,该区具有类似的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及控震效应,表明该构造体系是陆内造山中的一种典型的控震构造。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的主要表现:一是构造体系中主要断块的边界断裂带通常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二是构造体系中不同构造带的强震活动常具有联动效应或相互触发关系,其中的复杂或特殊构造部位则是易出现双震或震群活动的场所;三是当构造体系中某个构造单元或构造带处于活跃阶段时,便会出现强震丛集现象。另外,充分认识构造体系中主要活动断层间的协调变形关系,活动断层带上的强震活动的分段破裂行为,以及活动断层上强震原地复发通常存在“周期长、准周期性和丛集性”的特点等,有助于在根据活动构造体系分析区域未来强震活动趋势时更为准确地判定活动断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造山 活动构造体系 强震活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与陆陆碰撞过程相关的斑岩成岩成矿时代约束 被引量:39
2
作者 张刚阳 郑有业 +5 位作者 龚福志 高顺宝 屈文俊 庞迎春 石玉若 殷世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3-479,共7页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段。锆石 SHRIMP U-Pb 和辉钼矿 Re-Os 年代学研究表明,与成矿相关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8.68±0.49Ma,成矿事件发生在48.30~50.8Ma。明显不同于冈底斯铜矿带形成于陆内后碰撞造... 西藏吉如斑岩铜矿位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中段。锆石 SHRIMP U-Pb 和辉钼矿 Re-Os 年代学研究表明,与成矿相关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48.68±0.49Ma,成矿事件发生在48.30~50.8Ma。明显不同于冈底斯铜矿带形成于陆内后碰撞造山向伸展走滑转换的过渡环境的驱龙、冲江、朱诺等矿床(成岩成矿年龄集中在17~12Ma)。该矿床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阶段,碰撞晚期(52~42Ma)的间歇性应力松弛造就了吉如铜矿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和斑岩型矿化的发育。这一成果表明,在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同时存在碰撞环境和后碰撞伸展环境的斑岩型铜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矿 冈底斯 陆陆碰撞 吉如 西藏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南部陆陆碰撞早期成矿作用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文婷 梁华英 +5 位作者 伍静 王春龙 邹银桥 王秀璋 许继峰 Charllote M ALLEN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39-1449,共11页
冈底斯带南部发育有大量的斑岩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了斑岩铜矿带和多金属矿带。前人的研究表明,成矿带内的矿床形成年代大都小于30Ma,处于碰撞后期伸展构造环境。本文对冈底斯带中南部的甲龙矽卡岩型铁矿、撒当金... 冈底斯带南部发育有大量的斑岩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形成了斑岩铜矿带和多金属矿带。前人的研究表明,成矿带内的矿床形成年代大都小于30Ma,处于碰撞后期伸展构造环境。本文对冈底斯带中南部的甲龙矽卡岩型铁矿、撒当金银矿床(点)和多底沟矽卡岩型钼矿床(点)开展了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甲龙铁矿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61.1±0.4Ma,MSWD=0.94;撒当赋矿安山岩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62.6±0.5Ma,MSWD=1.51;多底沟钼矿床(点)3件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64.3±0.8Ma~69.2±3.3Ma,加权平均模式年龄为66.7±6.4Ma(MSWD=8.1)。三个矿床(点)的同位素年龄表明成岩成矿事件和印度-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早期构造岩浆事件有关。结合前人工作,我们提出冈底斯中南部发生了大规模与陆陆碰撞早期岩浆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矿床,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带 陆陆碰撞 成矿时代 西藏
下载PDF
陆陆碰撞与陆内俯冲:阿尔卑斯深地震反射剖面实地解释——第20届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国际地学研讨会(HKTW)一瞥
4
作者 陈正乐 高锐 +1 位作者 赵志中 宫红良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i001-i003,共3页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喀喇昆仑 喜马拉雅 阿尔卑斯 陆内俯冲 陆陆碰撞 地学 国际 研讨会 WORKSHOP 西藏 青藏高原 1985年 剑桥大学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科学问题 兴趣
下载PDF
中国海域的陆陆碰撞和弧陆碰撞构造特征及资源意义
5
作者 许红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4年第7期85-85,共1页
迄今为止,地球科学界有关中国海域板块构造运动特征的研究主要涉及板块间的相向运动,成果追溯到上个世纪,在国际上最受瞩目者当属孤陆碰撞增生,
关键词 弧陆碰撞 中国海域 资源意义 构造特征 陆陆碰撞 运动特征 板块构造 地球科学
下载PDF
青藏高原1990年以来的M_W≥6.5强震事件及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吴中海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0-24,共15页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 深入认识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作用下的强震活动特点及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统计分析青藏高原及邻区1900年以来的M≥6.0强震活动发现,青藏高原自1950年西藏墨脱—察隅8.6级大地震以来正处于新一轮相对缓慢的地震能释放期,但1990年以来的强震发生率和地震释放能显示出逐步增高趋势,并可能预示下一轮地震能快速释放期的临近。活动构造体系控震分析表明,青藏高原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中的“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构成了1990年以来新一轮M_W≥6.5强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尤其是其中的巴颜喀拉挤出构造单元的强震活动最为显著,指示其目前正处于构造活跃状态,而且这一状态可能仍将持续。综合研究认为,在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分析中,充分认识活动构造体系控震效应,将有助于更好地分析判断区域未来强震时空迁移过程及最可能出现的构造部位。考虑到当前强震活动过程中,青藏高原“多层次挤出-旋转活动构造体系”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仍会持续,需要重点关注挤出块体边界上3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阿尔金—祁连—海原断裂系、东昆仑断裂带和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未来强震危险性,其次是断块内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挤出构造体系 强震事件 巴颜喀拉断块 构造体系控震效应
下载PDF
滇西北北衙金多金属矿田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被引量:45
7
作者 薛传东 侯增谦 +3 位作者 刘星 杨志明 刘勇强 郝百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7-472,共16页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是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中南段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发育一个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的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田内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探讨其与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是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新生代富碱斑岩成矿带中南段的代表性矿床之一,发育一个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的金多金属成矿系统。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矿田内的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探讨其与印-亚碰撞造山过程的响应关系。富碱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其源区是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造山造成的软流圈向东挤出汇聚使大规模走滑断裂活化,诱发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壳幔过渡层,成岩年龄可分为第一期(65~59Ma)、第二期(36~32Ma)、第三期(26~24Ma)和最晚期(3.8~3.6Ma)等4期,其中第二、三期与富碱岩带北段的两期岩浆集中活动时期基本吻合,形成的斑岩对金多金属成矿较为有利。区内金多金属矿床可划分为三个矿床类型和七个矿床亚类,即与喜马拉雅早—中期斑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Ⅰ),包括接触带夕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充填型(及熔浆型)金多金属矿床;与喜马拉雅第三期斑岩有关的金多金属矿床(Ⅱ),包括爆破角砾岩型和叠加热液改造型金多金属矿床;以及与喜马拉雅期表生作用有关的风化堆积型金矿床(Ⅲ),包括古砂矿型和红色粘土型金矿床。Ⅰ、Ⅱ类型矿床受富碱斑岩及伴生的 NE 到 NNE 向断裂控制,赋存于富碱斑岩体内、内外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的层间破碎带或构造裂隙带中,在成因和空间上与斑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密切有关。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地幔,围岩地层只是提供了成矿的空间,不同类型的矿体之间呈"贯通式"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成矿系统。先期形成矿床明显受后期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但矿化分布和成矿元素组合仍表现为以斑岩为中心,存在 CuAu(Mo)多金属→FeCuAuPbZn 多金属→AuPhZnAg 多金属的分带特征。从最早期含金铁矿床形成之后,原生金矿的次生富集和表生成矿作用就已开始,并形成不同成因类型的风化-堆积型金矿床。其中,古红色粘土型金矿床的成矿主要发生在始新世到渐新世,河-湖相古砂金矿床形成于23~5Ma 期间,红色粘土型(残坡积型)金矿床可从始新世一直延续至今。通过与区域斑岩成岩成矿演化时序的对比,提出与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斑岩成矿带上的众多矿床一样,北衙矿田内的成岩成矿作也是喜马拉雅期印-亚陆陆碰撞造山带成岩成矿作用在东南缘构造转换带的远程效应,记录了印-亚大陆碰撞造山的详细过程。因而,该矿田深部及外围地区,仍存在巨大的找矿潜力。盐源-丽江断裂带可能也是一务与藏东-金沙江.哀牢山斑岩成矿带联系密切而又相对独立的富碱斑岩成矿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成矿作用 富碱斑岩 印.亚陆陆碰撞造山过程 喜马拉雅期 北衙金多金属矿田 滇西北
下载PDF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被引量:58
8
作者 曾融生 丁志峰 吴庆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9-60,共12页
在青藏高原,利用远震波形及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其横向变化很大.在班公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出现10余公里的错断.羌塘块体的Moho界面向北倾斜,而柴达木和巴颜喀拉的Moho界面向南倾斜.利用近震Pn的走时验证远震波形反演所得的Moh... 在青藏高原,利用远震波形及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其横向变化很大.在班公缝合带附近,Moho界面出现10余公里的错断.羌塘块体的Moho界面向北倾斜,而柴达木和巴颜喀拉的Moho界面向南倾斜.利用近震Pn的走时验证远震波形反演所得的Moho界面深度,两者的结果十分吻合.综合近来地球物理观测的结果。我们得到喜马拉雅─祁连山的地壳构造图,它贯穿印度─欧亚的碰撞带和中生代的陆─陆碰撞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的地壳是由多个双向冲断层所组成,它们可以解释为在不同时期中,印度次大陆曾经数次向拉萨块体地壳挤入,而且羌塘块体的地壳也向拉萨块体的地壳挤入.测量冲断层的水平长度,可以定量估算自50Ma陆─陆碰撞以来,印度次大陆和羌塘块体向特提斯喜马拉雅和拉萨块体地壳挤入的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山 祁连山 地壳构造 陆陆碰撞
下载PDF
白垩纪羌塘地体西南缘的陆-陆碰撞:来自班怒带西段的花岗岩约束 被引量:1
9
作者 付顺 赵应权 +3 位作者 王进军 余瑜 朱迎堂 傅星喆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 羌塘地体西南缘布木错—雄巴日—羌多—赛登地区分布着大量呈岩株或岩枝状的中酸性基性侵入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点是低SiO_(2)(67.99%~73.32%)、高Al_(2)O_(3)(12.82%~15.02%),属于过铝质花岗岩,里特曼指数(2.09~2.63)σ<3.3,属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元素显示为轻稀土较强富集和重稀土强亏损的特征,岩浆结晶分异程度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稀有元素特征图解指示花岗岩构造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性,以I型为主,其形成及侵位应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新特提斯洋的扩张有关,属同碰撞型造山花岗岩。通过对该区多个花岗岩体锆石LA-ICPMS测定,测得其形成年代为116~107 Ma,与早白垩世晚期羌塘地体南缘的陆陆碰撞作用时间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 羌塘地体 班怒带 陆陆碰撞 花岗岩
下载PDF
赣中碰撞混杂岩带 被引量:56
10
作者 曾勇 杨明桂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9年第1期17-22,共6页
赣中碰撞混杂岩带由广丰古地体,怀玉古地体,万年古地体和其间的构造混杂岩块组成,被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第6条构造混杂岩带所分割,上为加里东期后拗(断)陷所覆盖。是经历自中晚古元代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聚合,离散后,最终在加... 赣中碰撞混杂岩带由广丰古地体,怀玉古地体,万年古地体和其间的构造混杂岩块组成,被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第6条构造混杂岩带所分割,上为加里东期后拗(断)陷所覆盖。是经历自中晚古元代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聚合,离散后,最终在加里东运动时陆陆碰撞而成的碰撞混杂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层地体 混杂岩带 加里东期 陆陆碰撞 赣中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5
11
作者 GAO Rui ZHOU Hui +7 位作者 GUO Xiaoyu LU Zhanwu LI Wenhui WANG Haiyan LI Hongqiang XIONG Xiaosong HUANG Xingfu XU Xia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0-336,共17页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和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0多年...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和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0多年来,运用这项高技术探测到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精细结构,攻克了难以得到下地壳和Moho清晰结构的技术瓶颈,揭露了陆陆碰撞过程。本文在探测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青藏高原南北东西对比,再到高原腹地,系统地综述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俯冲的深部行为。印度地壳在高原南缘俯冲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亚洲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岩石圈在北缘向祁连山下俯冲,祁连山地壳向外扩展,塔里木地块与高原西缘的西昆仑发生面对面的碰撞,在高原东缘发现龙日坝断裂而不是龙门山断裂是扬子板块的西缘边界,高原腹地Moho薄而平坦,岩石圈伸展垮塌。多条深反射剖面揭露了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的行为,印度地壳不仅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存在由西向东的俯冲角度变化,而且其向北行进到拉萨地体内部的位置也不同。在缝合带中部,显示印度地壳上地壳与下地壳拆离,上地壳向北仰冲,下地壳向北俯冲,并在俯冲过程发生物质的回返与构造叠置,使印度地壳减薄,喜马拉雅地壳加厚。俯冲印度地壳前缘与亚洲地壳碰撞后沉入地幔,处于亚洲板块前缘的冈底斯岩基与特提斯喜马拉雅近于直立碰撞,冈底斯下地壳呈部分熔融状态,近乎透明的弱反射和局部出现的亮点反射,以及近于平的Moho都反映出亚洲板块南缘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 大陆俯冲 深部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白垩纪东亚大陆边缘的重大碰撞事件
12
作者 闻正 《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2-62,共1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杨永太教授关于板块构造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质疑了认为从距今3亿年前到现今古太平洋洋壳一直在俯冲东亚大陆边缘的传统学术观点.首次提出:在白垩纪.鄂霍次克陆块与东亚边缘发生了强烈的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杨永太教授关于板块构造的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质疑了认为从距今3亿年前到现今古太平洋洋壳一直在俯冲东亚大陆边缘的传统学术观点.首次提出:在白垩纪.鄂霍次克陆块与东亚边缘发生了强烈的陆陆碰撞,该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地质演化和气候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碰撞事件 大陆边缘 白垩纪 板块构造 空间科学 科学技术 陆陆碰撞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北段原岩锆石U-Pb测年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关系 被引量:300
13
作者 佘宏全 李进文 +5 位作者 向安平 关继东 杨郧城 张德全 谭刚 张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71-594,共24页
作者认为单个锆石的同位素年龄记录了所在区域单次构造、岩浆或变质事件活动的时间,不同来源的大量原岩单颗粒锆石的测年数据则可以反映研究区总体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北段自测和收集的123件原岩样品的2636个锆石U-P... 作者认为单个锆石的同位素年龄记录了所在区域单次构造、岩浆或变质事件活动的时间,不同来源的大量原岩单颗粒锆石的测年数据则可以反映研究区总体构造演化历史。本文对近年来在大兴安岭中北段自测和收集的123件原岩样品的2636个锆石U-Pb测年点的同位素年龄进行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的锆石年龄数据总体上出现840~780Ma,530~440Ma,330~280Ma,240~190Ma,180~160Ma和150~120Ma等多个明显高峰值区间和>840Ma,770~540Ma和440~400Ma三个相对数据较少的空白地段,且岩浆结晶锆石、变质锆石、继承性锆石等不同成因类型的锆石的年龄统计分布有良好的对应性。年龄数据的高峰值区间与该地区基底形成、陆壳生长、主要板块或微板块俯冲、碰撞、拼贴等主要构造事件时间吻合;而年龄空白区间则与主要的洋底扩张、被动陆缘时代相吻合。研究说明大量原岩锆石的测年数据与河流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一样,可以用于研究物源区的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综合大兴安岭中北段大量单颗粒锆石的同位素年代学、岩石组合和构造特征研究,说明该地区经历了古元古代基底形成、新元古代陆壳生长、新元古代末期板块裂解,古生代期间古陆块间的俯冲、拉张、拼贴碰撞,早中生代碰撞造山、晚中生代造山后伸展垮塌、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等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同时表明蒙古-鄂霍茨克洋在早中生代时期(晚三叠世)即已碰撞造山,大兴安岭中北段及额尔古纳地区发育大量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混合岩及碰撞后伸展跨塌有关的构造和岩石产物(盆岭构造、滑脱构造、变质核杂岩、陆相双峰式火山岩和多金属成矿等),这对于重新认识研究区中生代多金属成矿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锆石 U-Pb同位素测年 花岗岩 构造演化 陆陆碰撞
下载PDF
胶东和小秦岭:两类不同构造环境中的造山型金矿省 被引量:108
14
作者 蒋少涌 戴宝章 +2 位作者 姜耀辉 赵海香 侯明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27-2738,共12页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 胶东和小秦岭是我国排名前两位的金矿产地,根据对这两个地区的实地野外考察、室内研究及对已有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认为胶东与小秦岭地区的金矿床均可归入造山型金矿的范畴,它们分别形成于增生型造山体制和碰撞型造山体制。胶东金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20Ma左右)与洋壳俯冲(增生)造山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矿床主要产于中生代花岗岩岩体中,严格受断裂带(NNE向或NE向为主)控制,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高CO_2含量的特征,He-Ar同位素研究显示成矿过程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金矿床及中生代岩浆岩(特别是与成矿近同时的早白垩世郭家岭花岗岩及基性岩脉)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岩成矿动力学,我们提出在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增厚地壳中的榴辉岩相下地壳及下伏岩石圈地幔发生两阶段拆沉,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早白垩世普遍的岩浆活动及金的爆发成矿的模式。小秦岭地区金矿床主要以大型含金石英脉的形式产出于太华群变质基底的脆性-韧性剪切带(EW向为主)中,而与区域内燕山期大型花岗岩岩基没有直接联系,矿床地质特征(如低盐度高CO_2,以变质流体为主的成矿热液)与造山型金矿吻合,He-Ar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床形成时有幔源物质的加入。小秦岭地区脉状Au-Mo矿床印支期成矿年龄(215~256Ma,辉钼矿Re-Os)表明印支期是小秦岭地区金成矿的主要时期,小秦岭金矿属于陆陆(华北与扬子)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金矿省 小秦岭金矿省 俯冲增生造山 陆陆碰撞造山 造山型金矿
下载PDF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84
15
作者 杨启军 徐义刚 +2 位作者 黄小龙 罗震宇 石玉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92-1104,共13页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东侧,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花岗岩(简称腾梁花岗岩)由古永岩群、宾榔江岩群的若干个花岗岩体组成,以岩基、岩株、岩墙状态产出。花岗岩呈现带状沿着一系列北北东向弧形断裂平行分布,展示... 滇西腾冲-梁河地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东侧,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花岗岩(简称腾梁花岗岩)由古永岩群、宾榔江岩群的若干个花岗岩体组成,以岩基、岩株、岩墙状态产出。花岗岩呈现带状沿着一系列北北东向弧形断裂平行分布,展示明显的同构造剪切被动侵位和岩墙扩展侵位特征。岩浆锆石SHRIMP U-Pb定年结果显示,东侧的古永岩群花岗岩结晶年龄为白垩世晚期(76~68Ma);而西侧的槟榔江岩群花岗岩结晶年龄为稍晚的始新世(53Ma)。腾梁花岗岩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条纹长石花岗岩、伟晶花岗岩,缺少典型的富铝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腾梁花岗岩是起源于中下地壳的过铝-强过铝高钾钙碱性花岗岩,源岩是富含泥质的硬砂岩,并具有岛弧-后碰撞花岗岩特征。由于喜马拉雅新特提斯封闭及印度陆块与亚洲陆块的陆陆碰撞发生于65Ma,进一步推测腾梁花岗岩是新特提斯封闭到陆陆碰撞造成陆壳增厚所引起的中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腾梁花岗岩是冈底斯的东延部分,但在形成机制上,与冈底斯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梁花岗岩 U-PB定年 喜马拉稚特提斯 陆陆碰撞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沿江前陆盆地形成的构造控制 被引量:69
16
作者 朱光 徐嘉炜 +2 位作者 刘国生 李双应 虞培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0-129,共10页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沿大别—胶南造山带的陆-陆碰撞,使造山带南侧的扬子板块成为前陆变形带,并在其上发育了沿江前陆盆地。沿江前陆盆地初始继承性发育于下扬子区海退末期残留的拗陷区,随后于黄马青期(T_3)受北界滁河断裂与南界江南断裂的对冲控制而成为双向压陷型盆地。在象山群下段(J_1)沉积时,由于江南隆起带的强烈抬升,沿江前陆盆地向北迁移。至象山群上段(J_2)沉积时,沿江前陆盆地开始萎缩,成为彼此孤立的小盆,直到消亡。沿江前陆盆地中黄马青群(T_3h)与下伏地层、象山群(J_(1-2)x)与黄马青群及象山群与上覆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代表了前陆发生了3次强烈的挤压变形,也反映了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3次强烈的碰撞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沿江 前陆盆地 陆陆碰撞 扬子板块
下载PDF
西藏恰功铁矿二长花岗斑岩锆石的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应栩 谢玉玲 +5 位作者 陈伟 唐燕文 李光明 张丽 刘云飞 柳小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23-2033,共11页
恰功矽卡岩型Fe(Cu)-PbZn(Ag)矿床的形成与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该矿床与查藏措、斯弄多、加多捕勒、青都、那扎等矿床已初步在冈底斯中段勾勒出1条矽卡岩成矿带,但目前对这些矿床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对发育于西藏恰功矿区南部的2种斑... 恰功矽卡岩型Fe(Cu)-PbZn(Ag)矿床的形成与二长花岗斑岩关系密切。该矿床与查藏措、斯弄多、加多捕勒、青都、那扎等矿床已初步在冈底斯中段勾勒出1条矽卡岩成矿带,但目前对这些矿床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对发育于西藏恰功矿区南部的2种斑岩的锆石采用CL和LA-ICP-MS进行了成因矿物学和微区微量元素及U-Pb年代学研究,获得石英斑岩的侵位时代为66·83±0·72Ma(MSWD=2·4,n=9),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二长花岗斑岩侵位时代为67·42±0·80Ma(MSWD=3·8,n=15)。2种斑岩锆石的U/Yb-Hf及U/Yb-Y在微量元素图解中均显示结晶于陆壳环境。二长花岗斑岩中锆石的矿物结构和Zr/Hf、Th/U、Nb/Ta、Nd/Yb值等微量元素特征和根据Ti含量估算的TTiz显示,其是源于上地幔基性岩浆脉动上涌过程中同化、混合地壳物质后形成的岩浆熔体,伴随围岩压力降低在上侵过程中结晶、分异,最终于近地表冷却形成的。这些结果暗示恰功矿床的形成与印亚陆陆初始碰撞时回卷的新特提斯洋壳撕裂诱发的壳幔混源岩浆活动有关,代表了一种尚未充分认识的陆陆初始碰撞阶段壳幔混源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在冈底斯中段中北部针对该时代矿床的勘查工作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功矿床 二长花岗斑岩 锆石 陆陆碰撞 成矿作用
下载PDF
中国南天山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质侵入岩的岩石成因与地壳增生 被引量:29
18
作者 黄河 张招崇 +4 位作者 张东阳 杜红星 马乐天 康建丽 薛春纪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05-1333,共29页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在中亚南天山造山带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侵入岩。中国境内这些岩体以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早二叠世I型和S型花岗岩以及最晚期的A型花岗岩为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源区特征和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在中亚南天山造山带形成了大量的花岗质侵入岩。中国境内这些岩体以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早二叠世I型和S型花岗岩以及最晚期的A型花岗岩为代表。不同类型的岩石在源区特征和岩浆形成的温压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反映了该时期内构造环境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铁列克岩体、盲起苏岩体、英买来岩体、川乌鲁杂岩体、巴雷公岩体、霍什布拉克岩体和麻扎山岩体作为典型岩体进行了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铁列克岩体和盲起苏岩体为晚石炭世I型花岗岩,岩浆形成于地壳下部变质火成岩在同碰撞构造背景下发生的部分熔融作用;英买来岩体为早二叠世S型花岗岩,是变质沉积岩为主的中元古代古老地层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源作用下重熔的产物;川乌鲁杂岩体中的长英质岩石为早二叠世I型花岗岩,并具有岩浆混合成因,代表了由于碰撞导致的加厚地壳底部物质部分熔融产生的花岗质岩浆。而杂岩体中的铁镁质岩石代表了富集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底侵幔源岩浆。英买来岩体和川乌鲁杂岩体均形成于构造体制由同碰撞挤压背景向后碰撞伸展环境转化的阶段;形成于275 Ma前后的A型花岗岩代表了软流圈物质与下地壳在低压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高温花岗质岩浆。其中巴雷公岩体为A2型花岗岩,代表了后碰撞环境的尾声;霍什布拉克岩体和麻扎山岩体都为A1型花岗岩,指示了板内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南天山 晚古生代 花岗岩 陆陆碰撞
下载PDF
河南鱼池岭钼矿床辉钼矿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5
19
作者 李诺 陈衍景 +4 位作者 孙亚莉 胡海珠 李晶 张辉 倪智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3-421,共9页
河南嵩县鱼池岭钼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钼矿床,产于被前人认为白垩纪的合峪花岗岩基内部。鱼池岭矿床5件辉钼矿样品的铼锇同位素模式年龄介于(134.3±2.0)~(141.8±1.6)Ma之间,铼锇等时线年龄为144.3±5.2M... 河南嵩县鱼池岭钼矿床是东秦岭钼矿带新发现的大型斑岩钼矿床,产于被前人认为白垩纪的合峪花岗岩基内部。鱼池岭矿床5件辉钼矿样品的铼锇同位素模式年龄介于(134.3±2.0)~(141.8±1.6)Ma之间,铼锇等时线年龄为144.3±5.2Ma(1σ,MSWD=3.7)。据此,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资料,确定合峪复式花岗岩基的岩浆侵入序列为:(1)144Ma之前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2)144Ma左右的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3)136~127Ma左右的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4)<127Ma的(石英)正长斑岩脉或岩株;合峪复式花岗岩基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仅限于白垩纪;成岩成矿构造背景为碰撞加厚的造山带地壳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或减压增温体制,岩浆侵入和成矿作用与地壳快速隆升事件相伴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铼峨同位素年龄 陆陆碰撞 鱼池岭斑岩钼矿床 合峪复式花岗岩基 东秦岭
下载PDF
胶东矿集区大规模成矿时间和构造环境 被引量:193
20
作者 陈衍景 Franco PIRAJNO +1 位作者 赖勇 李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907-922,共16页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 本文全面收集了胶东矿集区矿床和相关岩石的同位素年龄,讨论了该区金矿床大规模成矿的时间和构造背景.数据显示成矿作用发生于中生代,以110~130Ma为高峰;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中生代花岗岩浆活动.铷锶和锆石SHRIMP年龄表明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于多次热事件,大量继承锆石的存在和较高的ISr值(>0.709)指示花岗岩浆主要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或重熔.矿石和成矿流体的Isr值普遍高于0.709,并略高于中生代花岗岩类,指示成矿流体和物质主要来自地壳内部.讨论显示,中生代华北与华南古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是导致胶东矿集区形成的主导因素;花岗岩类侵入和大规模成矿作用耦合于碰撞造山带的3阶段地球动力学演化,即早阶段挤压-地壳缩短-隆升,中阶段岩石圈拆沉并转向伸展构造体制,晚阶段伸展;最强烈的成矿作用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挤压向伸展转变期;已建立的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可以较好解释胶东矿集区的矿床、花岗岩类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矿集区 金矿床 花岗岩 同位素年龄 ISR 陆陆碰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