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旱作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
作者 姬丽君 张永祥 +1 位作者 雷艳红 魏亚雯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4年第7期1-4,14,共5页
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种植已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粮油供给。本文结合陇中旱作区生产实际,从种子选择、种植模式、起垄覆... 传统的大豆和玉米种植已不能满足市场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能够有效保障粮油供给。本文结合陇中旱作区生产实际,从种子选择、种植模式、起垄覆膜、田间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总结了旱作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以期为该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大豆 玉米 复合种植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下有机肥替代氮肥对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的影响
2
作者 王友生 雷艳红 +1 位作者 雍山玉 李效文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1124-1129,共6页
为了掌握陇中旱作区不同有机肥替代氮肥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等养分替代条件下,以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3个施肥水平(常规施氮、有机肥替代氮肥20%、有机肥替代氮肥40%)与3种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 为了掌握陇中旱作区不同有机肥替代氮肥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在等养分替代条件下,以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研究了3个施肥水平(常规施氮、有机肥替代氮肥20%、有机肥替代氮肥40%)与3种种植密度(5.25万、6.00万、6.75万株/hm^(2))组合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肥替代氮肥量和种植密度组合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商品薯率有一定的影响;相同替氮量水平下,马铃薯产量及商品薯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相同种植密度下,有机肥替代氮肥20%不仅改善了马铃薯农艺性状,还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以有机肥替代氮肥20%(施N216kg/hm^(2)、有机肥2700 kg/hm^(2))、种植密度为6.00万株/hm^(2)组合处理的马铃薯折合产量最高,为28333.3kg/hm^(2),较对照常规施氮(施N 270kg/hm^(2)),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增产12.79%;商品薯率也最高,为79.8%,较对照增加10.1个百分点。综合考虑认为,有机肥替代氮肥20%(施N216kg/hm^(2)、有机肥2700kg/hm^(2))+种植密度6.00万株/hm^(2)的组合处理为陇中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最佳肥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种植密度 马铃薯 农艺性状 产量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适宜陇中旱作区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筛选 被引量:6
3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3 位作者 张平良 董博 谭雪莲 曾骏 《甘肃农业科技》 2019年第7期66-68,共3页
在陇中旱作区对7个麦后复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系)生物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饲油1号、饲油2号生物产量较高,适应性好,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作为甘肃省中部旱作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的首选品种。
关键词 饲用油菜 新品种(系) 复种 引选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夏收复种饲料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晓伟 郭天文 +4 位作者 张平良 曾骏 董博 谭雪莲 姜小凤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0期58-59,共2页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适宜甘肃旱作区夏收作物复种饲料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饲料油菜 复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A级绿色食品荞麦生产技术
5
作者 卢临智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39,共3页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A级绿色食品 荞麦 生产技术 技术规范 产地环境 品种选择 播种 田间管理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筛选陇中旱作区适宜玉米轮作的土壤可持续系统 被引量:11
6
作者 赵思腾 师尚礼 +2 位作者 李小龙 李文 张晓燕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7-1005,共9页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轮作系统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本研究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 为探索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不同轮作系统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本研究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有机碳、团聚体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轮作较连作相比土壤养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轮作下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7.08%~20.35%和9.89%~37.52%,土壤磷素和钾素含量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3.14%~27.52%,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 mm的土壤团聚体)为主,玉米-大豆轮作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的值较高。利用熵权法及TOPSIS模型对各处理的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玉米-苜蓿轮作对土壤肥力的改良效果最好,合理轮作可实现土壤养分内生状态良质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轮作系统 土壤改良 TOPSIS 熵权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思腾 师尚礼 +2 位作者 陈建纲 陈鑫 何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17-824,共8页
为探索陇中旱作区不同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 为探索陇中旱作区不同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碳、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对玉米(Zea mays)与苜蓿(Medicago sativa)、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大豆(Glycine max)、小麦(Triticum aestivum)4种轮作模式的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13.14%~27.52%,微生物碳含量提高1.78%~18.11%,全氮含量提高18.47%~58.69%,微生物氮含量提高18.31%~40.43%,蔗糖酶活性提高5.20%~17.11%,脲酶提活性高4.25%~26.42%,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7.69%~13.46%;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聚类分析表明,玉米与苜蓿、大豆轮作土壤养分状况聚类距离最近,距离值为0.96,相似程度高,综合表现好。从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角度考虑,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改良土壤肥力效果最好。本研究可为陇中旱作区建立良好的作物轮作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旱作区 玉米轮作 土壤碳、氮 土壤酶活性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马铃薯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小红 曾芳荣 《甘肃农业科技》 2022年第9期41-45,共5页
为筛选出适宜陇中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当地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抗病性弱、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薯19号、陇薯11号折... 为筛选出适宜陇中旱作区种植的优质马铃薯品种,解决当地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品种老化、抗病性弱、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陇薯6号为对照,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薯19号、陇薯11号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9245、37350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15.87%、10.27%。综合分析认为,宁薯19号、陇薯11号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增产幅度大,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在陇中旱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种 筛选试验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技术土壤水温效应研究
9
作者 彭莉洁 马彦 +4 位作者 许德蓉 刘广才 顿小明 于涛 李松 《土壤与作物》 2023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土壤水温效应。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能显著提高胡麻土壤水分含量、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从出苗期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膜...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陇中旱作区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栽培技术的土壤水温效应。结果表明: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能显著提高胡麻土壤水分含量、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温度。从出苗期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膜侧沟播提高0.2~2.4个百分点,较传统条播提高0.6~4.6个百分点。膜侧宽幅匀播胡麻农田降水利用率为70.1%,较膜侧沟播提高3.2个百分点,较传统条播显著提高9.4个百分点。膜侧宽幅匀播胡麻水分利用效率为4.43 kg·hm^(−2)·mm^(−1),分别较膜侧沟播和传统条播显著提高19.1%和34.7%(P<0.05)。从出苗到成熟期,膜侧宽幅匀播0~25 cm土壤温度较膜侧沟播提高0~1.1℃;较传统条播提高0.1℃~2.2℃。膜侧宽幅匀播技术胡麻籽粒产量为1740 kg·hm^(−2),较膜侧沟播技术和传统条播技术分别显著增产24.5%和55.4%(P<0.05)。研究表明,胡麻膜侧宽幅匀播技术与其它两种栽培模式相比,增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膜侧宽幅匀播 土壤水分效应 土壤温度效应 陇中旱作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