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中黄土高原区8个花椒品种光合荧光特性比较
1
作者 张晓娟 赵通 +6 位作者 张广忠 谢新平 魏佳英 武蕾 王芳 刘雅宏 李智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43-48,共6页
探明陇中黄土高原8个花椒品种的光合荧光特性,为陇中黄土高原区花椒良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以8个花椒品种2年生苗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合分析仪测定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使用荧光仪测定初始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 探明陇中黄土高原8个花椒品种的光合荧光特性,为陇中黄土高原区花椒良种筛选和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以8个花椒品种2年生苗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合分析仪测定花椒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使用荧光仪测定初始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分析了不同花椒品种间的叶片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光合特性表现为不同花椒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秦安大红袍和无刺梅花椒的Gs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南强1号、枸椒和狮子头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他品种无明显变化趋势,7月份无刺梅花椒的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最高;除黄盖和枸椒CO_(2)浓度(Ci)呈先降后升趋势外,其他花椒品种的胞间CO_(2)浓度(Ci)呈逐渐上升趋势。荧光特性表现为除秦安大红袍和枸椒的F0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外,其他品种的初始荧光(F0)随时间变化呈逐渐下降趋势,不同时期秦安大红袍和秦安1号的最大荧光(Fm)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花椒品种的PSⅡ最大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在整个生长期内并无明显变化,基本维持在0.6~0.8;9月份无刺梅花椒光化学途径转化能量(ψPSⅡ)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各花椒品种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时间变化呈不同变化趋势,但秦安大红袍在整个生长期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花椒品种 光合特性 荧光特性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性研究
2
作者 王利文 齐鹏 +3 位作者 张连科 马慧霞 马娟娟 李志强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 以陇中黄土高原地区黄绵土(LS)、灰钙土(CS)、红黏土(RC)和灌淤土(SS)四种典型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本研究采用干筛-湿筛法得到不同粒级团聚体比例,来计算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颗粒分形维数(D)、团聚体破坏率(PAD)、>0.25 mm占比[M_((w>0.25))]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性大于黄绵土和灰钙土,几何平均直径红黏土>灌淤土>黄绵土>灰钙土,分别为0.41、0.30、0.23和0.21 mm,各土壤类型间差异性显著;颗粒分形维数灰钙土最大,红黏土最小,分别为2.97和2.90;湿筛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红黏土和灌淤土显著小于黄绵土,黄绵土最大;>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最大的是红黏土,为45.87%,灌淤土次之,黄绵土最小,为23.5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良好,其中MWD与GMD、M_((w>0.25))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D、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PAD呈显著负相关(p<0.05);GMD与其他土壤团聚体各项指标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稳定性各指标之间也呈现出极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表明,土壤抗蚀性红黏土灌淤土较好,黄绵土居中,灰钙土最差。研究结果可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农田土壤抗侵蚀能力提供参考,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土保持功能的提升及水土保持效应的持续稳定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农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抗蚀性
下载PDF
施氮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何锦煜 袁建钰 +4 位作者 闫丽娟 杜梦寅 庞晔 成思潮 李广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9,共9页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 【目的】探究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阐明旱作麦田N_(2)O和CO_(2)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旱作麦田温室气体减排和氮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旱作麦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和室内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布设CK(不施肥)、LN(低量氮肥)、MN(中量氮肥)和HN(高量氮肥)共4个施氮梯度,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旱作麦田土壤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有机碳(SOC)、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0~10 cm土层土壤中,HN、MN、LN较CK处理,NO_(3)^(-)-N平均含量增幅为21.55%、26.06%和34.11%;NH_(4)^(+)-N平均含量增幅为21.77%、31.42%和39.20%;SOC平均含量增幅为20.43%、25.80%和35.9%。HN、MN、LN较CK处理,N_(2)O累计排放量增幅为78.63%、130.47%、217.51%;CO_(2)累计排放量增幅为5.73%、10.63%、21.75%。皮尔逊相关关系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中,麦田0~10 cm土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平均含量与N_(2)O、CO_(2)累计排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土壤温度与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量与N_(2)O累计排放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与CO_(2)累计排放量相关关系不显著。【结论】施氮可以增加黄土高原旱作麦田表层土壤中NO_(3)^(-)-N、NH_(4)^(+)-N和SOC含量,进而增加了N_(2)O和CO_(2)累计排放量,是该地区麦田N_(2)O和CO_(2)排放的主要驱动因子,表层土温和土壤含水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N_(2)O和CO_(2)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麦田 施氮量 N_(2)O CO_(2) 排放通量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计资本对陇中黄土高原二阴山区农户生计活动的影响——以S229普银公路沿线村落为例
4
作者 张巧娟 张坤 +3 位作者 许可娟 曾贤军 苏仁龙 宋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6期225-230,共6页
以陇中黄土高原二阴山区S229普银公路沿线5个村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发展背景的村落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活动的影响,旨在寻求贫困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结果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大量资本、项目、技术等输入乡村,... 以陇中黄土高原二阴山区S229普银公路沿线5个村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发展背景的村落生计资本对农户生计活动的影响,旨在寻求贫困乡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结果表明,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国家大量资本、项目、技术等输入乡村,各村物质资本与经济资本得到明显提高,但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文化资本、心理资本所占权重不高。未来,位于二阴山区乡村应积极利用自身高寒、冷凉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高原夏菜、百合和地道中药材等,提升农户金融资本;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人文鼓励与政策支持等,吸引外出打工者、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增加人力资本;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创新社会文化资本;在改善生活、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乡村生活氛围,持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增加农户的心理资本,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计资本 生计活动 乡村振兴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品种和优化施肥
5
作者 刘兴宇 袁建钰 +3 位作者 李广 张娟 徐万恒 张霞霞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98-1405,共8页
【目的】研究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施肥和品种对旱作春小麦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施肥与品种的高产高效组合。【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N:单施有机肥、M:单施氮肥、NM:氮肥有机肥配施)及不同品种(甘春27号... 【目的】研究陇中黄土高原不同施肥和品种对旱作春小麦养分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筛选施肥与品种的高产高效组合。【方法】以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肥(N:单施有机肥、M:单施氮肥、NM:氮肥有机肥配施)及不同品种(甘春27号、甘春32号)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量、化学计量特征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NM处理可显著提高春小麦干物质量、全氮含量和产量。(2)同一施肥处理下甘春32号干物质量,茎、叶中全氮含量,穗粒数,穗数和产量均高于甘春27号。(3)不同施肥与品种组合处理下春小麦全氮含量和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甘春32号NM处理下春小麦干物质量、全氮含量和产量最高。NM处理可以缩小不同品种春小麦产量的差距。M处理显著降低了甘春27号根、叶干重,但对甘春32号无显著影响。【结论】在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地区,甘春32号选用氮肥有机肥配施是春小麦高产高效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春小麦 化学计量特征 氮肥有机肥配施 产量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金银花种植技术要点初探
6
作者 王勇 熊学军 +3 位作者 王军 吴辉 高斌 陈定虎 《西北园艺(综合)》 2023年第2期26-27,共2页
金银花又称双花、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落叶或半常绿藤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87种天然的药食同源的物品之一,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金银花确定为名贵中草药品种。金银花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其根系发达,耐... 金银花又称双花、忍冬,为忍冬科多年生落叶或半常绿藤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国家卫生部公布的87种天然的药食同源的物品之一,198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金银花确定为名贵中草药品种。金银花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其根系发达,耐寒、耐旱、耐瘠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防风固沙,防水土流失,园林绿化、荒山荒坡比较理想的生态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生长适应性 金银花 药食同源 半常绿 国家卫生部 忍冬科 防风固沙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宏宇 张强 +2 位作者 赵建华 王胜 史晋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3-1162,共10页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夏季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及其影响机制,计算了地表和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板之间的热储存,并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特征重新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当把土壤热储存作为地表能量收支的一部分考虑后,不平衡差额绝对值平均降低了23 W.m-2,能量不闭合度平均减小了0.104,利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平均不闭合度减小了0.085。从白天和晚上的能量不闭合度频率分布也能够看出,土壤热储存对地表能量收支平衡有很大改善。但即使考虑了土壤热储存项,地表能量不闭合仍然很明显。除了土壤热储存,边界层大气不同形式的输送能力作为对地气能量通量交换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对能量不平衡也会产生深远影响。结果显示,地表能量不闭合度分别与垂直速度w、水平风速u和对流速度尺度w*有较密切的关系。涡动相关法通量计算中常通过坐标旋转强迫垂直速度变为零,然而非零的垂直速度和垂直平流是真实存在的,忽略垂直平流热量输送是产生地表能量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能量不平衡 土壤热储存 垂直速度 对流速度尺度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杨启国 杨兴国 +2 位作者 马鹏里 王润元 刘宏谊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12-1021,共10页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获取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典型天气(晴天、阴天及雪天)和平均状况下的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典型天气间微气象特征有较大差...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获取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典型天气(晴天、阴天及雪天)和平均状况下的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典型天气间微气象特征有较大差异,但冬季的平均特征与晴天比较接近,云和降雪的扰动影响有限.冬季地表能量平衡以感热输送为主,土壤热通量为辅,且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冬季初的2/3时段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日总量基本为负值,之后的1/3时段为正值,冬季地面加热场为热源.冬季土壤温度在地表及20 cm土壤层存在日变化,30 cm及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冬季地表日平均反射率基本在0.20~0.25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辐射平衡 能量平衡 感热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产量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钧 李广 +2 位作者 聂志刚 董莉霞 闫丽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94-506,共13页
为进一步探明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产量形成对不同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依据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沟村2016—2018年大田控水试验数据以及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8年气象数据,验证农业生产系统模拟(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 为进一步探明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产量形成对不同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依据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安家沟村2016—2018年大田控水试验数据以及定西市安定区1971—2018年气象数据,验证农业生产系统模拟(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simulation,APSIM)模型模拟不同干旱胁迫旱地春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的适宜性,基于APSIM模型分析不同生育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旱地春小麦籽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利用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确定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最佳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结果表明:(1)APSIM模型模拟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生育期、籽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均小于3.67 d、300.52个·m^(-2)、2.56 g、267.43 kg·hm^(-2),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ormalized root mean square error,NRMSE)均小于3.89%、2.86%、9.71%、11.58%,模型有效性指数(Model effectiveness index,ME)均大于0.62、0.78、0.60、0.66,表明APSIM模型对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产量形成具有较好的适应性。(2)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下,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小麦籽粒数影响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出苗期、分蘖期、无胁迫、抽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灌浆期干旱胁迫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开花期、抽穗期、无胁迫、拔节期、出苗期和分蘖期;拔节期干旱胁迫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浆期、抽穗期、开花期、出苗期、无胁迫和分蘖期。(3)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灌水量300.00 mm旱地春小麦产量最大为4866.19 kg·hm^(-2),与其他4种灌水相比产量分别增加283.53%、39.65%、0.46%和15.58%。(4)出苗后第1 d、47 d、60 d、82 d、86 d灌水,且灌水量达到343.09 mm时,旱地春小麦产量最大为5578.91 kg·hm^(-2)。干旱胁迫发生时间和程度对研究区小麦产量形成具有明显的交互作用,分蘖期适度干旱胁迫有利于提高陇中黄土高原区旱地春小麦产量,而拔节期和灌浆期为旱地春小麦田间水分管理的关键生育期,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加强该生育期的水分管理以提高陇中黄土高原区粮食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小麦产量 产量构成 APSIM模型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文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振 牛叔文 吴文恒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24-128,共5页
文章选取9个主要的人类活动指标因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联度指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干扰度,并以此为基础对陇中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流失生态分区。分区结果表明,兰州的人类活动综合干... 文章选取9个主要的人类活动指标因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计算了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联度指数,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干扰度,并以此为基础对陇中黄土高原进行水土流失生态分区。分区结果表明,兰州的人类活动综合干扰度大于12.0,是研究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天水位居第二,干扰度在7.0~12.0之间;临夏、庆阳和平凉位居第三,干扰度在6.0~7.0之间;白银、定西两市是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相对最轻的区域,干扰度在5.0~6.0之间。据此,笔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相应的分区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人文因素 关联度 干扰度 分区治理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施磷对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耕层土壤磷组分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齐鹏 王晓娇 +5 位作者 焦亚鹏 郭高文 马娟娟 武均 蔡立群 张仁陟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9-106,共8页
利用2017年设置在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P1(0 kg·hm^(-2))、P2(75 kg·hm^(-2))、P3(115 kg·hm^(-2))、P4(190 kg·hm^(-2)),测定收获后耕层土壤(0~20 cm)无机磷组分(Ca_(2)-P、... 利用2017年设置在定西市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P1(0 kg·hm^(-2))、P2(75 kg·hm^(-2))、P3(115 kg·hm^(-2))、P4(190 kg·hm^(-2)),测定收获后耕层土壤(0~20 cm)无机磷组分(Ca_(2)-P、Ca_(8)-P、Al-P、Fe-P、O-P、Ca_(10)-P)、有机磷组分(LOP、MLOP、MROP、HROP)。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磷组分含量变化顺序为Ca_(10)-P>Ca_(8)-P>MLOP>O-P>HROP>Fe-P>Al-P>Ca_(2)-P>MROP>LOP。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_(2)-P、Ca_(8)-P、O-P、LOP、MLOP、MROP、HROP、有效磷、全磷含量增加,增幅为8.41%~56.95%;Al-P、Fe-P、Ca_(10)-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分别为43.45(P2)、37.64(P2)、341.63(P3)mg·kg^(-1),最小值分别为28.63、33.06、321.96 mg·kg^(-1)。随着施磷量的增加,Ca_(2)-P、Ca_(8)-P和MLOP占比增加,增幅分别为28.00%、24.46%、6.37%;Al-P、LOP先分别增加至6.00%(P2)、2.67%(P2)后减小至4.31%(P4)、2.11%(P4);Fe-P、Ca_(10)-P、MROP、HROP减小,减幅分别为5.75%、12.64%、21.37%、6.75%;O-P由9.17%(P1)先减小至8.08%(P3)之后增加至8.80%(P4);PAC(磷活化系数)增加,增幅最大为26.40%(P4);无机磷占全磷的相对含量和无机磷与有机磷之比先增大后减小,分别由增幅的80.41%、4.10%减小至76.32%、3.21%,有机磷占全磷的相对含量先减小至19.59%后增加至23.75%。土壤磷形态对有效磷的直接影响大小顺序为:Ca_(8)-P>Ca_(2)-P>MLOP>LOP>HROP>MROP>Fe-P>Al-P>O-P>Ca_(10)-P。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Ca_(2)-P是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最主要磷源,长期施磷肥主要通过提高可供作物直接利用的Ca_(2)-P、LOP和具有缓效作用的Ca_(8)-P、Al-P、MLOP比例,降低土壤中难溶性Fe-P、O-P、Ca_(10)-P、MROP、HROP的比例从而增加有效磷的含量,进而提升了土壤潜在供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耕层土壤 磷组分 施磷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和裸露下垫面地表通量和总体输送系数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澄海 黄宝霞 杨兴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0-38,共9页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 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表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地表能量收支各项的平均日变化、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热通量日变化、总体输送系数平均日变化及其与稳定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白天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其次为感热通量,土壤热通量最小;随着小麦的生长,潜热通量在净辐射通量的分配中所占的份额增加,感热通量则呈下降趋势,波文比呈下降趋势;在10m高度处,在小麦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6.03×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3.40×10-3;在裸地,动量总体输送系数Cd的平均值为5.18×10-3,感热总体输送系数Ch的平均值为4.08×10-3。在同一观测高度上,Cd小麦>Cd裸地,Ch小麦<Ch裸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地表通量 总体输送系数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光谱反射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凯 郭铌 +2 位作者 王小平 王润元 司建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9-373,共5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3个春小麦品种(高原602、陇春8139和定西24)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的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生物量,分析了其光谱反射的一般特征和红边参数特征以及光谱变量与LAI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3个春小麦品种(高原602、陇春8139和定西24)在不同生育期和不同种植密度的光谱反射率及对应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生物量,分析了其光谱反射的一般特征和红边参数特征以及光谱变量与LAI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整个波段内,春小麦冠层光谱表现为高原602>陇春8139>定西24,其叶片光谱表现为定西24>陇春8139>高原602;春小麦冠层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和中红外波段成熟期明显大于孕穗期,而叶片光谱在近红外波段孕穗期明显大于成熟期;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在近红外波段冠层和叶片的光谱反射率逐渐增加;冠层光谱的红边均具有"双峰"现象,从孕穗期到成熟期,冠层红边位置呈现"蓝移"现象;LAI和地上生物量与冠层光谱变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光谱反射率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农村经济结构变化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子婷 杨磊 +3 位作者 李广 戚建莉 柴春山 张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25-2235,共11页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然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郊凤翔镇和远郊鲁家沟镇为例,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主响应曲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解析2镇1998—2015年农村...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然而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近郊凤翔镇和远郊鲁家沟镇为例,采用重复测定方差分析、主响应曲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解析2镇1998—2015年农村经济结构及收入变化对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的响应特征,确定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农村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解释了2镇70.4%的农业收入结构差异,因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小麦等夏粮作物向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的转变,进而影响了农业收入结构的变化;(2)退耕还林(草)政策对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弱于对农业收入结构的影响,它解释了2镇54.1%的农村经济结构差异,近郊凤翔镇农村经济收入明显高于远郊鲁家沟镇。退耕还林(草)政策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远郊鲁家沟镇农村经济结构影响相对较小,近郊凤翔镇工业、服务业和商业餐饮业等非农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随着农业收入比重的降低而有所提高;(3)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带动了该区种植业结构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凤翔镇和鲁家沟镇农村集体收入之间的差距;(4)退耕还林(草)政策实施过程中,梯田面积、玉米和马铃薯等秋粮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提高了农村居民纯收入。研究认为退耕还林(草)在实施过程中需考虑地域差异,依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应调整,在推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兼顾林业、牧业和一些非农产业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恢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退耕还林(草) 农业收入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 地域差异
下载PDF
基于GIS的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秀英 赵传燕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3-76,共4页
利用 Arc/Info提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选取对潜在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构建数字生态环境模型 ,然后对二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获得一级指标指数 ,最后对一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获... 利用 Arc/Info提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潜在生态环境进行评价 .首先选取对潜在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指标构建数字生态环境模型 ,然后对二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获得一级指标指数 ,最后对一级指标体系进行主成分分析 ,获得潜在生态环境评价指数 .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数字环境模型 主成分分折 潜在生态环境评价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磷动态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许艳 张仁陟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70-681,共12页
依托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已实施13 a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6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全磷及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各处理土壤全磷和总无机磷... 依托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已实施13 a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传统耕作、免耕、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6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全磷及磷组分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期各处理土壤全磷和总无机磷均逐年增长;两个秸秆还田处理总有机磷逐年增长,免耕地膜覆盖和免耕处理总体增长,传统耕作和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处理相对稳定;各无机磷组分均总体增长,其中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水溶态无机磷和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涨幅较大,平均涨幅分别为253.6%、128.6%和66.9%;保护性耕作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水溶态无机磷、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含量,相同覆盖条件下免耕较传统耕作效果明显,尤其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最明显;耕作方式对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留磷的影响不明显;保护性耕作可提高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含量,两个秸秆还田处理最明显,两处理也可提高浓盐酸提取态有机磷含量,但免耕、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下该组分含量降低。综上,采取保护性耕作可适当减少磷肥用量,保护性耕作尤其是免耕秸秆覆盖方式值得在该区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耕作措施 土壤全磷 土壤磷组分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全新世植被变化及干旱事件的孢粉记录 被引量:9
17
作者 唐领余 安成邦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371-1382,共12页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 甘肃定西、秦安等地5个全新世黄土沉积剖面的孢粉记录,分别以每个样品分辨率为200—20 a,揭示了研究区1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或温带森林以及荒漠草原几种植被的多次演化过程.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9 kaBP有近1700a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反映当时气候环境比较温湿.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的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结合地层、有机质、粒度、蜗牛化石和炭屑等其他代用指标分析结果反映,早中全新世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时期,大约在8.8—5.8 kaBP高湿润期最明显,呈现湿地/沼泽沉积地层;自3.8 kaBP以后孢粉成分、含量和浓度明显降低,植被开始向荒漠草原化演变,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冷干.以苏家湾和大地湾剖面为例,根据云杉含量和针叶树种总量以及花粉总浓度计算结果推测,全新世可能存在着7次较明显的气候干寒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记录 草原 针叶林全新世 陇中黄土高原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及水热因子驱动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谢万银 郭小芹 +2 位作者 陆登荣 殷玉春 王锦波 《干旱气象》 2015年第5期861-866,共6页
根据陇中黄土高原27个气象台站1971~2013年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升温明显,降水以及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性变化,实际产量占气候生产... 根据陇中黄土高原27个气象台站1971~2013年气象资料,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通过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其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域升温明显,降水以及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性变化,实际产量占气候生产潜力的43.8%(2000~2013年),农业开发力度还待大幅提升。气候生产潜力南高北低,纬向分布差异明显;在热量驱动下温度每降低1℃,气候生产潜力减产22 kg·hm-2·a-1;温度每增加1℃,气候生产潜力增产18 kg·hm-2·a-1,热量不足对农业产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水分驱动下每减少10 mm降水,气候生产潜力将减产11 kg·hm-2·a-1;降水每增加10 mm时,气候生产潜力将增加10 kg·hm-2·a-1。在热量、水分双驱动时气候生产潜力同步叠加了水热条件的共同影响,加大水热供应量将会有效提升农业产量,并且使气候生产潜力差异性变化趋缓。驱动效益分析将陇中黄土高原划分为4个区域,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气候生产潜力 驱动效益
下载PDF
陇中黄土高原一次秋季层状云微物理结构及适播性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研峰 黄武斌 +1 位作者 和翠英 黄山 《干旱气象》 2017年第1期64-72,107,共10页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一次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的云探测资料,研究该地区秋季典型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并讨论层状冷云适宜催化作业的指标。结果表明:(1)层状云系由高层云和层积云组成,在0℃层和-3^-4℃层,云粒子浓度与液态含水量存在... 利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一次机载PMS粒子测量系统的云探测资料,研究该地区秋季典型层状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并讨论层状冷云适宜催化作业的指标。结果表明:(1)层状云系由高层云和层积云组成,在0℃层和-3^-4℃层,云粒子浓度与液态含水量存在极大值;(2)小云粒子和大云粒子浓度分别主要由3.5—10μm、50—200μm粒径段的粒子浓度决定,最大值超过100个·cm^(-3)、100个·L^(-1),与平均直径分别呈正相关和反相关,并且小云粒子高浓度区对应高液态含水量区;(3)不同高度和过冷水含量区小云粒子谱均为单峰型,大云粒子谱均为混合型;(4)此次层状冷云适宜催化作业的指标有:云系处于发展期,云高为5.5~6.3 km,温度为-6^-2.8℃,LWC≥0.05 g·m^(-3),小云粒子和大云粒子浓度分别在3.5—15μm、150—200μm粒径段各自有101个·cm^(-3)、10~1个·L^(-1)量级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层状云系 微物理结构 适播性
下载PDF
先秦时期陇中黄土高原自然面貌与农牧业的起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逸平 林双成 徐亚荣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70-74,共5页
从第四纪以来,陇中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根据古土壤、孢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考察,虽发生过若干变化,但总体上远较目前优越,无论气温、降水还是地带性植被状况都是较为优越的。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自然面貌反映了... 从第四纪以来,陇中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根据古土壤、孢粉、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考察,虽发生过若干变化,但总体上远较目前优越,无论气温、降水还是地带性植被状况都是较为优越的。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乎其微,这种自然面貌反映了当地原始的自然环境状况。这种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于早期人类的生存和农牧经济的发展,因而,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地原始农牧业也就产生了。至西周春秋时期,伴随秦人的崛起,当地半农半牧的经济开发模式即已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黄土高原 先秦时期 自然面貌 农牧经济 半农半牧经济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