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性”的三种建构机制:在台马华诗人陈大为的中国想象
1
作者 赖秀俞 《华文文学》 2023年第3期5-15,共11页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 作为一种跨国文学生产,在台马华文学身处多重边缘,其建构的“中国性”开拓出一个考察离散书写与文化认同的崭新视野。作为马华文学新生代创作群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陈大为通过重构式想象、互文性想象、具身化想象三种想象机制,在诗歌中建构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性”,由此完成了自我主体的再造与文化身份的安置。重构式想象指的是以中国古代历史、神话传说为底本进行故事新编,对古典中国的文化表征“神州”进行“招魂”;互文性想象则呈现了陈大为透过对中国地理空间的文化想象,对中国内地诗歌文本展开的互文书写;具身化想象指诗人将中国文化具身化,以“文化身体”的感官知觉将理性、单一的历史叙事重新激活。此三种想象机制道出了陈大为对中国文化的渴慕与追索。与此同时,以差异政治为核心的“中国性”建构既揭示了陈大为进行中国想象的多元性,也突出了一种特殊的发声位置,由此折射出90年代以来马华作家针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建制,促使我们反思“反离散”论述和进一步探索华文文学的自我超越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 “中国性” 中国想象 在台马华文学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原型、叙事、经典化——以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的诗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郑慧如 《文学与文化》 2012年第2期85-93,共9页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 本文试图结合新批评和原型批评,从写作模式讨论大荒、罗智成、陈大为等三位诗人对中国古典文史原型人物的运用,在经典化底下探索诗人对传统的眷恋与创造。大荒以史入诗、罗智成炼思探史、陈大为化论为诗,呈现出值得珍视的文学质量。他们目击现代中文的发展,返身探索现代文学据以诞生的表现力与集体意识,消化吸收后,汇集为自己作品中的认知与想象,于是冬眠了千百年的原型人物悠悠苏醒,染织世情,化为现代诗人登顶的高峰。原型叙事从僵化到活化,从封闭到开放,因此可以藉诗人由悖反传统、回返传统到建立新传统的轨迹,找到一些反方向的言说,作为开涮原型、抽翻"传统"、播弄诗意的收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荒 罗智成 陈大为 原型 叙事
下载PDF
陈大为:新生代意识的诠释者 被引量:1
3
作者 黄万华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7年第5期53-56,共4页
陈大为以教学、研究、创作“三栖”的状态表明着他作为新生代意识的阐释者的地位,他往往以“先发制人”的理论、挑战的姿态去揭示抑制在现行文学秩序深层的盲视,又“后发制人”地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拓展颠覆既存意识形态的潜能。他的诗... 陈大为以教学、研究、创作“三栖”的状态表明着他作为新生代意识的阐释者的地位,他往往以“先发制人”的理论、挑战的姿态去揭示抑制在现行文学秩序深层的盲视,又“后发制人”地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拓展颠覆既存意识形态的潜能。他的诗更以其反僵化的突围意识、“边缘”的移民史观和创作主体性、对“诗的故乡”的呵护等,呈现出南洋新生代的创作追求。他的典律构建视野的扩大,更意味着文学史将接纳新生代,而且是以改变自身的根本性格局来接纳他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新生代 陈大为的诗 文学史调整
下载PDF
边缘? 中心?──试论陈大为诗作之“中国”
4
作者 李癸云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51-56,共6页
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间,以之来建构其叙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所谓中心/边缘的意识归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 陈大为的诗笔不断出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南洋、台湾与南洋等多重现实与想象纠缠的空间,以之来建构其叙事美学。此处试图针对陈大为诗中的"中国"符号,再探所谓中心/边缘的意识归属,试着从太简化的文化母国/离散文学的二元对立跳脱出来,观察其书写位置的流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边缘 中国符号 陈大为
下载PDF
陈大为新诗集《尽是魅影的城国》出版
5
作者 吴颖文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1年第3期36-36,共1页
关键词 陈大为 诗集 《尽是魅影的城国》 诗人 出版 书评
下载PDF
陈大为的南洋追认及吊诡
6
作者 朱崇科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1-161,共11页
陈大为的南洋书写体现出一种追认的政治,有其卓有成效之处,如以"时空体"、异族介入填充瘦瘦的历史南洋,或者从自我、家族谱系、原乡场域等策略加以再现、强化甚至神化南洋都相当成功,但同时其也有追认的局限,比如台湾视角下... 陈大为的南洋书写体现出一种追认的政治,有其卓有成效之处,如以"时空体"、异族介入填充瘦瘦的历史南洋,或者从自我、家族谱系、原乡场域等策略加以再现、强化甚至神化南洋都相当成功,但同时其也有追认的局限,比如台湾视角下的异域化色彩,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主题和思考的相对肤浅,这都让作者依旧存有努力提升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 南洋写作 追认 吊诡
原文传递
尽是魅影的历史:陈大为诗中文化他者的匮乏与绝爽
7
作者 杨小滨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7,共6页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 陈大为的诗如何重写了历史?历史作为一种他者的符号秩序在陈大为的诗里呈现出什么样的不同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拉冈关于符号域(the symbolic)与他者(the Oth-er)的论述,以及匮乏(lack)与绝爽(jouissance)的辩证法,辨析陈大为诗中抒情主体的基本面貌。因此,通常所说的陈大为诗学中解构宏大历史的策略,可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进行更为细密的解读。陈大为诗中的符号他者狭义地看是中华传统他者(the Other as Ch-inese tradition),广义地看是一般时空意义上的文化他者(the cultural Other)。那么,将这样的历史书写置于20世纪华文文学重建历史符号的脉络里来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陈大为的历史书写也是对现代性的重新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诗歌 中华传统他者 文化他者 历史书写 现代性重新书写
原文传递
解构精神、原乡情结和台北叙事——马华旅台作家陈大为诗文之研究
8
作者 金进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2,共5页
陈大为是马华旅台第三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前辈林绿、王润华、淡莹、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等台、马重要诗人前辈的成就面前,陈大为以自己的解构意识重构中国和南洋的历史,让历史与诗歌对话。同时身为台湾学院派诗人的代表,他新近的... 陈大为是马华旅台第三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在前辈林绿、王润华、淡莹、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等台、马重要诗人前辈的成就面前,陈大为以自己的解构意识重构中国和南洋的历史,让历史与诗歌对话。同时身为台湾学院派诗人的代表,他新近的诗作也开始对台北这座都市的诗歌记忆,都市诗歌书写将是我们考量其创作的另一个新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大为诗文 原乡情结 台北叙事 南洋史诗 都市书写
原文传递
EFFECT OF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THE CEREBRAL REGIONS INVOLVING MENTAL ACTIVITY IN HEALTHY PEOPLE
9
作者 黄泳 Win Moe Htut +2 位作者 李东江 唐安戊 李求实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04年第3期13-18,共6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cerebral regions involving mental activity in healthy people. Methods: A total of 6 cases of volunteer healthy subjects (3 males a...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on glucose metabolism of cerebral regions involving mental activity in healthy people. Methods: A total of 6 cases of volunteer healthy subjects (3 males and 3 females) ranging in age from 22 to 36 years were subjected to this study. Changes of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before and after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were observed by usin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and semi-quantifying analysis method.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50 Hz, 2 mA) of Middle Line of Vertex (Ding zhongxian,顶中线,MS5), Middle Line of Forehead (Ezhongxian, 额中线,MS1) and bilateral Lateral Line 1 of Forehead (Epangyixian,额旁一线,MS2) was administered for 30 minutes. Then cerebral regions of interest (ROIs) were chosen and their average glucose metabolism levels (radioactivity of 18 fluorine deoxyglucose) were analyzed. Results: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the glucose metabolism levels in bilateral frontal lobes and bilateral caudate nuclei, left cingulate gyrus and right cerebellu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of pre stimulation (P<0.05). Conclusion: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of MSI, MS2 and MS5 can increase the glucose metabolism of certain cerebral regions involving mental activity in healthy subj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calp acupuncture Cerebral glucose metabolism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下载PDF
永恒的美——源于自然
10
作者 陈大为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03年第6期110-113,共4页
生活中美的印记无处不在,一条花边,一个图案等。我们的穿着和审美及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格流派和思想体系.但走到钢筋混凝土的今天,还是要回归到自然的本真.才能使我们欢愉的找到自我。
关键词 陈大为 建筑设计 设计作品 室内设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