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五四”时期蜀中青年作家的兴起——以陈炜谟的小说创作为例
1
作者 康斌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1-59,共9页
蜀中作家陈炜谟的创作价值因各种原因未被充分认识。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大学文化氛围的濡染,是其走上文学结社和创作之路的重要因素。对身边"小社会"和"近人生"的执着关注和细腻描写,成就了其创作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 蜀中作家陈炜谟的创作价值因各种原因未被充分认识。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大学文化氛围的濡染,是其走上文学结社和创作之路的重要因素。对身边"小社会"和"近人生"的执着关注和细腻描写,成就了其创作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人生旨趣。这是陈炜谟创作与浅草-沉钟社整体艺术趣味的同中有异之处,也体现了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师承和融创——既坚守文学启蒙事业的重要性,又跳脱"为人生"与"为艺术"的抽象论辩,在个人自传和社会缩影、艺术创新和身边现实描绘之间建立起了坚实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中青年作家 陈炜谟 大学文化 浅草-沉钟社 五四文学传统
下载PDF
鲁迅笔下“并不熟识的青年”是谁?
2
作者 高旭东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2卷对于《一觉》中“并不熟识的青年”的注释都是冯至,然而2004年有学者著文,认为冯至送《浅草》给鲁迅经不起推敲,陈炜谟才是给鲁迅送《浅草》的人。本文认为以林如稷没有任何旁证的推测就是真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第2卷对于《一觉》中“并不熟识的青年”的注释都是冯至,然而2004年有学者著文,认为冯至送《浅草》给鲁迅经不起推敲,陈炜谟才是给鲁迅送《浅草》的人。本文认为以林如稷没有任何旁证的推测就是真理,而杨晦的冯至给鲁迅送《浅草》的旁证就是“误证”的论证方法是有问题的。从当事人方面说,陈炜谟从来没有说他去教员休息室给鲁迅送过《浅草》,而冯至却情真意切地对此事的经过进行了回忆。在送《浅草》事件的9个月前,陈炜谟曾与鲁迅寓所夜谈,而冯至直到1926年5月1日才与陈炜谟一起去拜访鲁迅,因而“并不熟识的青年”应指冯至而非陈炜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不熟识的青年” 鲁迅 冯至 陈炜谟
下载PDF
让文学“沉”下去——鲁迅藏陈炜谟《炉边》
3
作者 阿其拉图 《上海鲁迅研究》 2022年第3期214-224,共11页
陈炜谟(1903—1955),浅草社、沉钟社重要成员之一。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预科,在校期间曾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课程。《炉边》是陈炜谟在北京大学时期创作的第二部小说集,作为“沉钟社丛书”收录《破眼》《月光曲》《寻梦的人... 陈炜谟(1903—1955),浅草社、沉钟社重要成员之一。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预科,在校期间曾旁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课程。《炉边》是陈炜谟在北京大学时期创作的第二部小说集,作为“沉钟社丛书”收录《破眼》《月光曲》《寻梦的人》《夜》《旧时代中的几幅新画像》《写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寨堡》等五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序《proem》,其中《破眼》《夜》《寨堡》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陈炜谟是作品被选入最多的作家之一,由此可见鲁迅对他创作才华的肯定。《炉边》出版后,陈炜谟赠鲁迅一本,并在扉页上写“呈鲁迅先生炜谟一九二七年,八月,四日,北京”。1927年11月11日,鲁迅日记中对此也有记载:“得陈炜谟赠《炉边》一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 《夜》 沉钟社 陈炜谟 鲁迅日记 浅草社 寻梦 创作才华
原文传递
“工作第一,党的事业第一”——怀念杨晦同志
4
作者 吕德申 《学习与研究(北京)》 1987年第8期51-52,共2页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杨晦教授去世整整四周年了。杨晦同志出生在旧中国东北辽宁省辽阳县小营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四”运动时,他在北京大学上学,就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却走上了文学的道... 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杨晦教授去世整整四周年了。杨晦同志出生在旧中国东北辽宁省辽阳县小营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五四”运动时,他在北京大学上学,就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他在大学里学的是哲学,毕业后却走上了文学的道路。1925年秋,他在北京与冯至、陈炜谟、陈翔鹤等共同组织了沉钟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钟社 文艺理论家 陈炜谟 营盘村 陈翔鹤 贫苦农民 朱先生 文艺思想史 冯至 辽阳县
下载PDF
“身外的青春”:1920年代的鲁迅与文学青年(二)
5
作者 黄乔生 《上海鲁迅研究》 2023年第3期119-127,共9页
一、坚韧:浅草与沉钟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沉钟社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浅草》和《沉钟》两个刊物成员构成基本一致,文学观念一脉相承,因此一些文学史论著将两个文学社团并称为“浅草-沉钟社”。该社成员多以诗歌和小说... 一、坚韧:浅草与沉钟中国现代文学团体沉钟社是在“浅草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浅草》和《沉钟》两个刊物成员构成基本一致,文学观念一脉相承,因此一些文学史论著将两个文学社团并称为“浅草-沉钟社”。该社成员多以诗歌和小说创作见长,诗歌内容普遍反映出对理想的爱情和人身自由的追求。1922年,在上海读书的林如稷发起成立浅草社,成员主要有陈翔鹤、陈炜谟等。浅草社于1923年起陆续出版了4期《浅草》季刊,由上海泰东书局发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草社 文学社团 陈翔鹤 林如稷 沉钟社 诗歌内容 陈炜谟 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冯至:朴实、敦厚的抒情诗人
6
作者 李辉 《名人传记》 2020年第8期65-69,共5页
初见冯至初次见到冯至先生时,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儒雅、朴实、敦厚。这是一位在五四时期被称作抒情诗人的老人。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生于河北涿州。1923年加人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 初见冯至初次见到冯至先生时,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儒雅、朴实、敦厚。这是一位在五四时期被称作抒情诗人的老人。冯至,原名冯承植,1905年生于河北涿州。1923年加人林如稷的文学团体浅草社。1925年和杨晦、陈翔鹤、陈炜谟等成立沉钟社,出版《沉钟》周刊、半月刊和《沉钟丛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诗人 冯至 陈翔鹤 林如稷 浅草社 沉钟社 文学团体 陈炜谟
原文传递
沈从文的北漂生活
7
作者 河西 《太湖》 2009年第6期41-42,共2页
1922年,为了寻找读书的机会,沈从文从湘西来到北京。这一年,他不过二十岁。最初的住地是西河沿的小客栈,不久,沈从文便转搬至当时位于前门外杨梅斜街的酉西会馆。酉西会馆相当于当时湘西的驻京办事处,湘西的上京赶考的学生大多可以在此... 1922年,为了寻找读书的机会,沈从文从湘西来到北京。这一年,他不过二十岁。最初的住地是西河沿的小客栈,不久,沈从文便转搬至当时位于前门外杨梅斜街的酉西会馆。酉西会馆相当于当时湘西的驻京办事处,湘西的上京赶考的学生大多可以在此处落脚,加之当时会馆管事的是沈从文的一个金姓表哥,沈从文更加可以不付租金免费住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京办事处 闲来无事 陈翔鹤 孤独寂寞 国文系 晨报副刊 徐志摩 陈炜谟 令人 京师图书馆
原文传递
冯至与顾随在青岛的文学交往
8
作者 周融 《青岛文学》 2016年第5期109-111,共3页
1924至1926年间,在我们的世纪被奉为国学大师的顾随正在青岛胶澳中学担任国文和英文教师,后期他还担任过《青岛时报》中文版总编辑。为了排遣寂寞、呼朋引伴,他把几个浅草社的同仁好友或邀至青岛度假(冯至、杨晦),或招至胶澳中学同事... 1924至1926年间,在我们的世纪被奉为国学大师的顾随正在青岛胶澳中学担任国文和英文教师,后期他还担任过《青岛时报》中文版总编辑。为了排遣寂寞、呼朋引伴,他把几个浅草社的同仁好友或邀至青岛度假(冯至、杨晦),或招至胶澳中学同事(陈炜谟、陈翔鹤)。以青岛为背景,展开了一段"浅草""沉钟"社的文学交往。本文篇幅有限,将把视角暂且聚焦于1924年冯至应顾随之邀来青度夏之一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浅草社 胶澳 陈翔鹤 沉钟 陈炜谟 来青 中国新文学大系 海水浴场 葛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