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战争呼喊:戴安娜·格兰西戏剧集》之陌生化效果
1
作者 邹惠玲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本文以德国戏剧理论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有关陌生化的论述为依据,探讨美国印第安剧作家戴安娜·格兰西的戏剧作品集《战争呼喊:戴安娜·格兰西戏剧集》所呈现的具有印第安特色的陌生化效果。本文认为,格兰西借助“非亚里... 本文以德国戏剧理论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有关陌生化的论述为依据,探讨美国印第安剧作家戴安娜·格兰西的戏剧作品集《战争呼喊:戴安娜·格兰西戏剧集》所呈现的具有印第安特色的陌生化效果。本文认为,格兰西借助“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范式,以及印第安传统典仪、歌舞、戏剧独白等陌生化手段,不仅在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元素,而且把剧中印第安人物在白人内部殖民高压下的精神挣扎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引导观众冷静地审视当代印第安人的生存困境,深入反思这种困境的复杂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安娜·格兰西 《战争呼喊:戴安娜·格兰西戏剧集》 陌生化效果 印第安文化元素 生存困境
下载PDF
论电影《一步之遥》中陌生化效果的应用
2
作者 张瀛心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6期97-99,共3页
姜文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一步之遥》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影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 姜文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一步之遥》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影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陌生化效果将观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进而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待事物的本质。姜文将陌生化效果应用在文本、人物形象及视听语言三方面,这种相对独特的陌生化效果的应用致使观众与戏剧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客观、理性、疏离地观看影片,进而对影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效果 《一步之遥》 姜文
下载PDF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颖 付天海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38-139,共2页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创立了“叙事剧”及其“陌生化效果”的戏剧理论。强调演员、角色、观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观众要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关键词 叙事剧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论广告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及其礼貌原则策略——以别克君越汽车广告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文斌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9-52,75,共5页
广告语言陌生化是广告成功的关键。广告语言陌生化不限于语言诸要素形式上的"局部陌生"。运用礼貌原则策略,在广告语言和广告商品之间形成必要的矛盾和张力,可以取得广告语篇整体陌生化的效果。
关键词 广告语言 陌生化效果 礼貌原则策略 语用分析
下载PDF
论《围城》的陌生化效果
5
作者 洪丹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5-38,共4页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钱钟书充分利用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韵味无穷的文字,并创造性地与西洋文字相结合,成就了《围城》出色的语言艺术。作品中语言艺术背后潜藏着一种贯穿始终的艺术手法——"陌生化",不仅是语言,更渗透了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一种自我意识,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始终。本文试图从作家主体意识层次、话语意识层次的陌生化对小说进行分析,更深层次地领略《围城》的深刻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城》 创作主体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异化”策略与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实现
6
作者 梁益宁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年第3期211-214,共4页
"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但是这个概念对文学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因而便有了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说法。本文探寻了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异化"策略,从而为理... "陌生化"本是一个诗学范畴,但是这个概念对文学翻译研究也极具参考价值,因而便有了文学翻译"陌生化效果"的说法。本文探寻了这种说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了实现这种效果的有效途径,即"异化"策略,从而为理解文学翻译及"异化"策略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教授英译诗《鹊桥仙》的分析,全面验证了笔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嫁接 距离感 陌生化效果 异化
下载PDF
谈翻译中陌生化效果的保留 被引量:3
7
作者 陆珊珊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2-115,共4页
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 陌生化这个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主要探讨陌生化在文学领域内的概念所指,将其与陌生性进行区分;进而研究陌生化在翻译领域内的应用,排除人们将陌生化视为异化的误解,重点研究翻译时如何在不扭曲源语文化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陌生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陌生化 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暗恋桃花源》中的陌生化效果的运用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博 《大舞台》 2011年第4期22-23,共2页
赖声川的经典剧作《暗恋桃花源》自问世以来,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因为这出戏中运用了一些新奇的元素,让观众对平时熟悉的剧场产生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正是这出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 赖声川的经典剧作《暗恋桃花源》自问世以来,被广大的观众所喜爱,因为这出戏中运用了一些新奇的元素,让观众对平时熟悉的剧场产生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正是这出戏成功至关重要的一点。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效果"正是《暗恋桃花源》剧中陌生感产生的理论来源。本文就陌生化效果在《暗恋桃花源》中的运用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陌生化效果 布莱希特 赖声川
下载PDF
《丽姬娅》中的陌生化效果和道德反讽 被引量:2
9
作者 傅颖 《社科纵横》 2006年第11期183-184,186,共3页
从俄苏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陌生化效果”出发,在情节、叙述、语言三个不同层面上对爱伦.坡的早期小说《丽姬娅》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并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反讽加以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爱伦坡 陌生化效果 反讽
下载PDF
试析《四川好人》中的陌生化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世欣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3-35,共3页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其《四川好人》一剧中得到充分运用,成为该剧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用楔子、插曲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用插话、引述直接诉诸观众,破坏戏剧幻觉;双重形象、虚设人物的设置显现剧作家的叙事意图;...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其《四川好人》一剧中得到充分运用,成为该剧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色。用楔子、插曲对舞台上发生的事件进行评价;用插话、引述直接诉诸观众,破坏戏剧幻觉;双重形象、虚设人物的设置显现剧作家的叙事意图;别具一格的收场白引导观众进行对剧情理性的思考。种种陌生化手段的运用,把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陌生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四川好人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论《我如何学会驾驶》中如何借助陌生化效果完成女性主义叙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帆帆 《戏剧之家》 2015年第21期47-47,共1页
保拉·沃格尔的《我如何学会驾驶》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剧作,试图从性别切入,戏剧化地展现文明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女性主义叙述,只有通过戏仿达到对传统文化形象的颠覆,即借助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布莱希特的... 保拉·沃格尔的《我如何学会驾驶》作为一部女性主义剧作,试图从性别切入,戏剧化地展现文明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女性主义叙述,只有通过戏仿达到对传统文化形象的颠覆,即借助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成全了《我如何学会驾驶》中的女性主义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如何学会驾驶》 女性主义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陌生化效果在中西方戏剧中的对比运用——以《马拉/萨德》和《暗恋桃花源》为例
12
作者 王星月 吕乐 《戏剧之家》 2016年第9期12-12,15,共2页
笔者以《马拉/萨德》和《暗恋桃花源》为例,通过戏中戏的表现方法对比和演员的多重身份体现,分析比较了陌生化效果在中西方戏剧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带领读者感受戏剧之美,并提醒读者在观赏戏剧的同时也要关注陌生化效果的多种经典表现... 笔者以《马拉/萨德》和《暗恋桃花源》为例,通过戏中戏的表现方法对比和演员的多重身份体现,分析比较了陌生化效果在中西方戏剧中的运用和表现形式。带领读者感受戏剧之美,并提醒读者在观赏戏剧的同时也要关注陌生化效果的多种经典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效果 《马拉/萨德》 《暗恋桃花源》
下载PDF
从《围城》英译本论陌生化效果的翻译
13
作者 何海霞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1-115,共5页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理论方法备受关注。"陌生化"作为一种效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受关注。陌生化效果的保留有助于描写译者兼文化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张扬、丰富的翻译艺... 一直以来,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理论方法备受关注。"陌生化"作为一种效果,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受关注。陌生化效果的保留有助于描写译者兼文化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和译者的翻译实践,特别是其张扬、丰富的翻译艺术技巧。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备受国内外褒赞的中国现代小说,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让众多翻译学家望洋兴叹。Jeanne Kelly与茅于轼的译本不能说是完美的,但却是一部优秀的译本。试从其作中探讨陌生化效果的翻译策略,希望翻译学者们对陌生化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陌生化效果 翻译 《围城》
下载PDF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伟昭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41-45,共5页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深受中国戏剧的影响,他将中国古典戏剧中具有"间离效果"的美学特征定义为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并吸收这一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建构出自己戏剧的"陌生化效果"。一方...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深受中国戏剧的影响,他将中国古典戏剧中具有"间离效果"的美学特征定义为中国戏剧的"陌生化效果",并吸收这一艺术手法创造性地建构出自己戏剧的"陌生化效果"。一方面,布莱希特从剧本创作、表演体系、舞台造型、观众接受几个方面,对中国戏剧进行吸收、借鉴以及发展;另一方面,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具有创造性的误读,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和中国戏剧中的"陌生化效果",隶属于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领域,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效果 吸收 借鉴 创造性误读
下载PDF
以沈黛为例谈戏剧《四川好人》中的陌生化效果
15
作者 陈雅婷 曹芸 《戏剧之家》 2019年第36期24-24,共1页
《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布莱希特(1898-1956)创作的一部寓意剧。该戏剧的基本剧情是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而降临人间寻觅好人。好不容易遇见了"好人"妓女沈黛,但她行善不得好报,最终不得不&qu... 《四川好人》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布莱希特(1898-1956)创作的一部寓意剧。该戏剧的基本剧情是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而降临人间寻觅好人。好不容易遇见了"好人"妓女沈黛,但她行善不得好报,最终不得不"以恶抗恶"。在该剧中,布莱希特大量运用了陌生化效果这一他所倡导的舞台艺术表现方法,也使其成为了该剧的一个亮点和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好人》 陌生化效果 戏剧
下载PDF
“陌生化效果”理论在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曾美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8年第2期150-151,共2页
"陌生化效果"理论是由德国现代戏剧大师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提出的,在建构他的戏剧体系的理论基础时,曾经有过深刻的阐述,也有人把这种"陌生化方法"称为"间离方法"。"陌生化"是力求运用新... "陌生化效果"理论是由德国现代戏剧大师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提出的,在建构他的戏剧体系的理论基础时,曾经有过深刻的阐述,也有人把这种"陌生化方法"称为"间离方法"。"陌生化"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本文通过"陌生化效果"理论来分析2013、2014和2015年英语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阅读理解其中三篇学生较难理解的语篇,并提出此类语篇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阅读理解 陌生化效果”理论
下载PDF
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对陌生化效果的影响
17
作者 周维 《现代视听》 2012年第10期73-75,共3页
陌生化效果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影响着新闻框架的构建、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等,是陌生化效果产生的首要源泉。本文从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闻媒体在新闻事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陌生化效果的手法是多样的,而新闻叙事视角与聚焦影响着新闻框架的构建、叙事声音、叙事语法、叙事话语、叙事接受等,是陌生化效果产生的首要源泉。本文从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出发,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新闻媒体在新闻事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新闻叙事视角和聚焦产生的不同陌生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叙事 视角 聚焦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从舞台走下来,从镜头走出去——从《暗恋桃花源》看电影中的“陌生化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亦琦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暗恋桃花源》不仅是戏剧界的经典,1992年完成拍摄的电影版也是被载入电影史册的。30年来,它经久不衰,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原因有很多。其中,电影版《暗恋桃花源》有其自己的叙事结构,经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后期剪辑加工而成。这种"... 《暗恋桃花源》不仅是戏剧界的经典,1992年完成拍摄的电影版也是被载入电影史册的。30年来,它经久不衰,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原因有很多。其中,电影版《暗恋桃花源》有其自己的叙事结构,经过镜头语言的运用和后期剪辑加工而成。这种"陌生化效果"的应用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体验和情感冲击是其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电影 话剧 陌生化效果
下载PDF
论《玉簪记》文本中的陌生化效果
19
作者 何治涛 《戏剧之家》 2021年第31期3-5,共3页
《玉簪记》是明代文人高濂所创作的著名传奇剧本,其文本大量继承了《西厢记》《拜月亭》等著名剧本的桥段及特点。其在语言、叙事、立意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经典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陌生化效果”,进而影响了中... 《玉簪记》是明代文人高濂所创作的著名传奇剧本,其文本大量继承了《西厢记》《拜月亭》等著名剧本的桥段及特点。其在语言、叙事、立意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戏剧经典化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陌生化效果”,进而影响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簪记》 经典化 陌生化效果 文人化 “那辗” 诗性传统
下载PDF
元杂剧《灰阑记》对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33,10,共6页
元杂剧《灰阑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也是较早被介绍到国外的中国戏曲作品。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对这部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套用相同的情节模式,创作了他的名剧《高加索灰阑记》,这在中外戏剧交流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 元杂剧《灰阑记》是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也是较早被介绍到国外的中国戏曲作品。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对这部剧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套用相同的情节模式,创作了他的名剧《高加索灰阑记》,这在中外戏剧交流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灰阑记》在国外的传播入手,探究这部中国传统戏曲作品在世界戏剧史上的影响以及布莱希特对"灰阑断案"这一情节模式的借用,进一步比较两部作品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异同。同时,还探讨了中国传统戏剧体制对布莱希特以及西方现代戏剧的深远影响,以及与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陌生化效果"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元杂剧 《灰阑记》 布莱希特 陌生化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