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静止卫星观测数据的实时降水识别方法研究
1
作者 崔梦圆 姬大彬 +2 位作者 贾立 郑超磊 蒋卫国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0-1012,共13页
极端降水的准确、实时监测对于提高洪涝灾害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基于静止卫星降水产品普遍存在降水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洪涝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基于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红外波段亮温数据、ERA5再分析大... 极端降水的准确、实时监测对于提高洪涝灾害的预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基于静止卫星降水产品普遍存在降水识别精度较低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在洪涝灾害预警中的应用。基于Himawari-8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红外波段亮温数据、ERA5再分析大气廓线数据以及地面雨量计观测数据,通过实时、动态地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的降水识别模型,开发了一套适用于静止气象卫星的实时降水识别方法。该方法一方面通过引入实时的地面雨量计小时降水数据,用于实时训练降水识别模型,解决了静态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降水识别精度随时间衰减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加入与降水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大气廓线数据,有效提高了基于静止气象卫星红外数据识别降水的精度。采用中国内地地区2157个地面雨量计站点的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降水识别算法在小时尺度上的击中率(POD)为0.73,虚警率(FAR)为0.49,成功系数(CSI)为0.43,各指标表现情况均优于实时降水产品GSMaP_NOW和FY4A官方降水估计实时产品Q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遥感 降水识别 静止气象卫星 红外亮温观测 ERA5
原文传递
基于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 被引量:6
2
作者 刘显通 刘奇 傅云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03-911,共9页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 基于卫星资料观测和反演降水是当前监测全球尺度降水的主要方式,而其中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将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在像素尺度进行有效分离,这也是准确反演地表降水量的基本前提。为建立一套适用于常见星载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器的降水云识别方法,本文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红外辐射计(VIRS)和测雨雷达(PR)的融合观测资料,针对选定的代表性区域,统计分析了较长时间尺度上降水云与非降水云的典型云属性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的白天降水云识别方案(IPCτRe)。由于用来获取上述云参数的可见光/红外信号无法透过降水性云层,此方案不受下垫面条件的影响,适用于陆地和海洋区域。为验证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效果,本文以PR瞬时降水探测结果为真值,采用三种二元预报评价因子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与Inoue and Aonashi(2000)和Nauss and Kokhanovsky(2006)提出的降水云识别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IPCτRe方案的降水云识别性能均高于其它两种方案。特别是在洋面上,降水云识别比例达到84%,而对非降水云的误判率只有6%,到达了降水卫星监测和预报业务所要求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识别 光学厚度 有效半径 热带测雨卫星
下载PDF
红外亮温和云参数信息对降水识别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刘显通 刘奇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卫星可见光/红外资料遥感降水有其独特的优势,依据该资料反演获得的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被证明能够对降水判别产生明显效应。以现有两种降水云识别方案为基础,进一步考察云顶红外亮温信息的价值,探索了红外亮温、云光学厚度及... 利用卫星可见光/红外资料遥感降水有其独特的优势,依据该资料反演获得的云光学厚度和云滴有效半径被证明能够对降水判别产生明显效应。以现有两种降水云识别方案为基础,进一步考察云顶红外亮温信息的价值,探索了红外亮温、云光学厚度及云滴有效半径综合信息对降水事件的指示能力。选取2006和2007年夏季热带测雨卫星(TRMM)可见光/红外辐射计(VIRS)和测雨雷达(PR)的融合观测资料,以PR探测为真值,采用3种二元预报评价因子对识别结果进行了评估,并与现有降水云识别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由于引入了云顶红外亮温信息,降水云识别能力比仅采用光学厚度和有效半径的方案明显提高。无论陆地还是海洋区域,新增红外亮温信息之后,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弱降水,出现降水误判和漏判的区域面积比现有方案更小。特别是在洋面上,降水云识别比率达79%,而同时对非降水云的误判率仅为8%,相应其CSI、ETS和HSS因子值明显提升。以此为基础建立的IPCTC方案适用于常见星载多通道可见光/红外探测仪,可应用于卫星实时降水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识别 红外亮温 云参数 热带测雨卫星
原文传递
基于Fisher判别准则的雷达产品识别降水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袁野 邵洋 +1 位作者 李爱华 李建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8583-8586,共4页
利用2006-2007年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安徽省全省自动雨量站的较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基于Fisher多因子二级判别方法建立判别函数,以雷达产品数据作为预报因子来识别降水。结果表明,春、秋季和夏季的雷达产品数据与自动雨量数据具有... 利用2006-2007年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安徽省全省自动雨量站的较长时间序列观测数据,基于Fisher多因子二级判别方法建立判别函数,以雷达产品数据作为预报因子来识别降水。结果表明,春、秋季和夏季的雷达产品数据与自动雨量数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Fisher判别函数对降水的识别准确率较高,雨天的历史回报准确率分别达到76.16%和8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HER准则 雷达 自动雨量站 识别降水
下载PDF
基于ARM的降水类型识别数据采集系统
5
作者 吴强 王青梅 岑家生 《仪器仪表用户》 2011年第6期12-16,共5页
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介绍了一种基于内核为ARM920T的s3c2440芯片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利用片上A/D对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软件编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粒子的速度和尺寸,再通过串口将这两个信息传输给计算机。文章首先分... 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介绍了一种基于内核为ARM920T的s3c2440芯片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主要利用片上A/D对数据进行采集,并通过软件编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粒子的速度和尺寸,再通过串口将这两个信息传输给计算机。文章首先分析了降水类型识别原理,为接下来的系统设计做好理论准备,然后分别对软件和硬件部分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类型识别 S3C2440芯片 A/D数据采集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降水现象自动识别方法
6
作者 李鹏 谢婷婷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 2021年第4期256-262,共7页
基于全国开展的降水天气现象平行观测工作期间积累的数据基础,收集并整理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解析降水现象仪产生的雨滴谱数据文件,依据降水粒子大小和下落速度分级以及累计时段内粒子数量,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图像,... 基于全国开展的降水天气现象平行观测工作期间积累的数据基础,收集并整理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解析降水现象仪产生的雨滴谱数据文件,依据降水粒子大小和下落速度分级以及累计时段内粒子数量,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图像,同时结合降水现象仪平行观测期间的人工观测数据,利用深度学习图像分类技术进行训练,建立降水现象自动识别模型,完成不同降水现象的自动识别。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平均准确率均达到86%,雨的测试准确率达到62.7%,雨和毛毛雨的总识别率达到89.1%,雪的测试准确率达到93%,说明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对雨滴谱数据生成的雨滴图进行自动降水现象识别方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谱 降水现象自动识别 深度学习 图像分类
下载PDF
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双偏振雷达降水粒子相态识别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冠 郑石 +3 位作者 侯畅 张晶 黄兴友 于淼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3年第4期45-52,共8页
利用辽宁省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2019年6月7—9日辽宁地区一次东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在降水粒子相态识别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模糊逻辑算法中的判别规则进行改进和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 利用辽宁省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2019年6月7—9日辽宁地区一次东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在降水粒子相态识别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并对模糊逻辑算法中的判别规则进行改进和分析。结果表明: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可以对水凝物的种类、空间分布、物理形态进行大致判断,但水凝物相态识别结果仍需细化。采用非均匀权重相加的判别规则能够有效地对两次天气过程中的降水粒子相态进行识别。不同的判别规则得到的水凝物分类结果在弱回波区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大部分观测区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符合天气演变规律,能够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鉴别参考。具有广泛时间、空间适配性的模糊逻辑算法,仍需大量实测案例数据的验证与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粒子相态识别 模糊逻辑算法 双偏振雷达 东北冷涡
下载PDF
基于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冰雹云降水粒子识别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晓艺 苏德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383-390,共8页
利用甘肃平凉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一次冰雹云观测个例,对降水粒子模糊逻辑识别算法进行适用性验证。通过雷达性能评估和数据质量分析以保证降水粒子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11种输出类型的隶属函数参数表,并根据不同粒子类型对... 利用甘肃平凉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的一次冰雹云观测个例,对降水粒子模糊逻辑识别算法进行适用性验证。通过雷达性能评估和数据质量分析以保证降水粒子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建立11种输出类型的隶属函数参数表,并根据不同粒子类型对6个输入参量的敏感程度以及数据质量构建权重参数表,以实现降水粒子模糊逻辑识别算法。利用建立的算法识别个例中降水粒子类型,并依据4个雷达原始偏振参量和探空数据作为识别结果的验证参考,结果表明建立的降水粒子模糊逻辑识别算法能较为合理地识别出冰雹云内部的粒子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逻辑 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识别 冰雹云
下载PDF
基于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识别研究
9
作者 刘陈帅 陈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3-602,共10页
双偏振雷达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降水粒子识别,目前主流的方法为模糊逻辑分类(FL),但是该方法仅使用单个距离库的信息,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不足,利用聚类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分类方法,即在模糊逻辑分类基... 双偏振雷达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降水粒子识别,目前主流的方法为模糊逻辑分类(FL),但是该方法仅使用单个距离库的信息,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基于模糊逻辑方法的不足,利用聚类分析,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分类方法,即在模糊逻辑分类基础上考虑距离库与不同降水粒子的距离以及周围距离库类别信息。基于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的观测数据进行降水粒子识别验证,结果表明使用的面向对象的降水粒子识别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分类结果的影响,且符合降水粒子的微物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对象 降水粒子识别 模糊逻辑分类 Kmeans聚类
下载PDF
耦合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与定量降水预报的中小流域洪水预报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糜佳伟 田济扬 +2 位作者 楚志刚 刘荣华 薛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8,共8页
为探究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降水预报在中小流域洪水预报中的适用性,以梅溪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12“苏拉”、2014“海贝思”、2016“尼伯特”3场台风引发的降雨洪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强降水识别技术改进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 为探究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降水预报在中小流域洪水预报中的适用性,以梅溪流域为研究区,选取2012“苏拉”、2014“海贝思”、2016“尼伯特”3场台风引发的降雨洪水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强降水识别技术改进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利用光流法进行基于天气雷达的临近预报,构建了梅溪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并耦合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降水预报开展了洪水预报。结果表明:强降水识别能有效提升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精度;对于降雨时空分布较为均匀的降雨,耦合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的洪水预报结果较雨量站测雨结果更具优势,耦合1 h预见期天气雷达定量降水预报结果能够满足中小流域洪水预报的需要;对于短历时强降雨和特大暴雨,受天气雷达定量降水估计和定量降水预报精度的影响,洪水预报效果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识别 定量降水估计 光流法 中国山洪水文模型 中小流域
下载PDF
基于Aqua/CERES数据的辽宁省云宏微观特征及其与降水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孙丽 张晋广 +1 位作者 杨磊 赵姝慧 《干旱气象》 2020年第4期612-618,共7页
利用2014—2015年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Aqua Edition 4A SSF的云产品以及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对辽宁地区(38.5°N—43.5°N、118.5°E—126°E)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各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 利用2014—2015年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ERES Aqua Edition 4A SSF的云产品以及地面小时降水数据,对辽宁地区(38.5°N—43.5°N、118.5°E—126°E)云宏微观特征参量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研究各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建立基于云光学厚度(COD)与云水路径(CWP)的降水云识别指标。结果表明,夏季云层发展旺盛,云量(CF)、COD、云顶高度(CTH)以及CWP值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2.7%、17.9、6.5 km和252.1 g·m-2,而冬季云参数的值最低,分别为48.3%、7.0、3.4 km和106.2 g·m-2,仅云粒子有效半径(ER)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受地形影响,西部地区(122°E以西)的成云条件较东部差,除CTH较高外,其他云参量均较东部偏低。除云顶气压(CTP)和云顶温度(CTT)外,CF、COD、CWP和ER均随降水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云层越深厚降水强度越大,云含水量越高,粒子尺度越大。筛选出的与降水强度相关性最高的COD与CWP作为降水云识别因子,利用TS评分及HSS评分方法,选取评分值最高时对应的COD和CWP作为降水云的识别阈值,分别为35和415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参数 降水识别 CERES
下载PDF
内蒙古降水自记纸数字化处理过程及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迦琪 韩仲强 《内蒙古气象》 2018年第6期44-46,共3页
具有内蒙古自主知识产权的"2014版降水自记纸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集迹线提取、质量控制、数据集生成于一体的综合性降水自记纸识别系统软件。该软件的核心技术是方向滤波降水曲线跟踪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条件,软件的结构和操... 具有内蒙古自主知识产权的"2014版降水自记纸自动识别系统"是一个集迹线提取、质量控制、数据集生成于一体的综合性降水自记纸识别系统软件。该软件的核心技术是方向滤波降水曲线跟踪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条件,软件的结构和操作流程简便。结合作者近年来历史气象资料数字化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取降水自记纸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内蒙古气象信息中心通过对降水自记纸有效处理,建立了113个气象站自建站至自动气象站运行前一年的标准的、高质量的小时和分钟降水数据集,这些数字化成果为气象资料的基础数据产品提供支撑,为制定暴雨强度公式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自记纸 2014版降水自记纸自动识别系统 常见问题 解决方法 数字化成果
下载PDF
热带地区雹暴的闪电活动-动力-微物理特征研究
13
作者 李哲 张廷龙 +6 位作者 郑栋 崔学林 余海 甘志强 高涛 鲍敏 周方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311-3326,共16页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 基于低频电场变化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系统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数据, 对海南岛2021年6月24日一次雹暴过程的闪电活动和云内动力与微物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 该雹暴闪电活动以云闪为主, 占总闪的85.38%.降雹前发生的地闪以正地闪为主, 在降雹前25 min内, 正地闪频数占总地闪频数的60%, 高于一般雷暴正地闪活动比例.在雹暴成熟阶段, 上升气流出现两次增强, 而闪电频数的增加均滞后于上升气流增强的时段, 同时, 闪电频数的增加也可能与对流单体的合并有关.结合模糊逻辑判断法对云内降水粒子的识别, 计算了总闪与冰相粒子的相关系数, 其中霰和冰晶粒子与总闪相关性较高, 相关系数分别为0.76和0.83.根据闪电辐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推测该雹暴降雹前为反三极性电荷结构, 正电荷区位于约7~9.5 km(~-10 ℃至-2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暴 三维闪电定位 双偏振雷达 降水粒子识别
下载PDF
不同大气条件雨滴下落速度的数值仿真 被引量:13
14
作者 孙学金 孙海洋 江志东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402-406,共5页
研究降雨优化预测准确性问题,雨滴的下落末速度是仪器测量降水的重要参数。降水识别仪器根据建立的雨滴下落的理论模型,对降水进行准确预测和识别。为了得到雨滴下落末速度的精确测量,结合曳力系数和雷诺数的对应关系,利用龙格—库塔(Ru... 研究降雨优化预测准确性问题,雨滴的下落末速度是仪器测量降水的重要参数。降水识别仪器根据建立的雨滴下落的理论模型,对降水进行准确预测和识别。为了得到雨滴下落末速度的精确测量,结合曳力系数和雷诺数的对应关系,利用龙格—库塔(Runge-Kutta)法求解,得到了雨滴的下落末速度,并与Gunn&Kinzer雨滴下落末速度实测值作对比。结果表明,数值仿真与预测值吻合较好,结果更为精确。通过仿真了不同大气条件下的雨滴下落末速度,得到了Best经验公式的系数。结果证明,对降水识别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精确识别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滴速度 曳力系数 数值模拟 降水识别
下载PDF
雷达测雨及临近预报在中小流域水文视角下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7
15
作者 糜佳伟 田济扬 +2 位作者 薛海 邱庆泰 刘荣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0247-10254,共8页
地面雨量站是中小流域降雨监测的主要手段,但雨量站稳定性相对较差、运维成本高、监测留有盲区,而天气雷达能够快速获得覆盖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面雨量监测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雨量站监测的不足。选取了2012年“苏拉”、 2014年“海贝... 地面雨量站是中小流域降雨监测的主要手段,但雨量站稳定性相对较差、运维成本高、监测留有盲区,而天气雷达能够快速获得覆盖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面雨量监测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雨量站监测的不足。选取了2012年“苏拉”、 2014年“海贝思”、2016年“尼伯特”三场台风在梅溪流域引发的三场不同类型降雨过程,探究了雷达测雨及临近预报在中小流域水文预报中的应用前景。采用24 h累积雨量相对误差RE、时空两个维度均方根误差与相应维度均值的比值m-RMSE、平均绝对误差RMAE和平均偏差RMB等指标,开展基于地面雨量站的观测值评估雷达测雨以及1、2、3 h预见期的集合临近预报。结果表明:雷达测雨总体上与地面雨量站观测值较为接近,不同类型降雨的RE值均在3%左右;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临近预报效果优于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的临近预报效果,且随着预见期的延长,时空分布均匀的降雨预报效果更稳定,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的预报精度下降明显。因此,高时空分辨率的雷达测雨及临近预报在中小流域水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短历时降雨和强降雨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测雨 临近预报 中小流域 降水识别
下载PDF
星载雷达在评估地基天气雷达非降水回波识别算法效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帅 王振会 +1 位作者 赵兵科 冷亮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1-1110,共10页
非降水回波识别算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雷达数据后续应用(如定量降水估测)的结果,因此对其进行客观定量检验是很重要的。文中所用算法在SWAN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质量控制算法基础上增加了晴空回波识别算法,使用回波延展度因子并增加高度限... 非降水回波识别算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雷达数据后续应用(如定量降水估测)的结果,因此对其进行客观定量检验是很重要的。文中所用算法在SWAN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质量控制算法基础上增加了晴空回波识别算法,使用回波延展度因子并增加高度限制来对晴空回波进行识别和去除。使用星载雷达反射率强度数据与非降水回波去除前后的地基雷达数据进行时空匹配,对非降水回波识别算法效果进行客观的直观和定量验证。参照星载雷达观测结果,文中算法针对与降水回波无混叠的超折射回波有很好的识别效果,效果优于存在降水与超折射混叠的情况,当降水回波中存在与超折射回波水平纹理相近的对流降水时,经算法处理后该部分回波会丢失部分信息。针对存在降水与超折射回波混叠的情况,将算法处理前后的地基雷达降水区域反射率因子分别与星载雷达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经算法处理后的数据更接近星载雷达观测值。评价结果可为算法适用性分析及改进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雷达 地基天气雷达 降水回波识别算法 评估
原文传递
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天气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被引量:44
17
作者 刘黎平 胡志群 吴翀 《气象科技进展》 2016年第3期28-33,共6页
分析了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WSR-88D的偏振技术升级改造进展情况、以及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两项技术在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特别对在降水估测、相态识别、龙卷识别和预警中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 分析了美国下一代天气雷达WSR-88D的偏振技术升级改造进展情况、以及相控阵天气雷达的发展现状,讨论了这两项技术在灾害天气监测和预警中的作用,特别对在降水估测、相态识别、龙卷识别和预警中的影响。指出了我国双线偏振雷达和相控阵天气雷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讨论了新技术应用效果,为这两项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线偏振雷达 相控阵天气雷达 降水估测和相态识别 龙卷监测和预警
下载PDF
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双线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勇 曹水 +2 位作者 杨哲 李丽丽 张淑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178-180,共3页
为探索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对冰雹云识别效果,对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偏振雷达降水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能够从水平反射率因子识别出冰雹云,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够获取冰雹粒子真实回波信息。偏振雷达的降水类型识别... 为探索X波段双线偏振雷达对冰雹云识别效果,对贵州春季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偏振雷达降水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线偏振雷达能够从水平反射率因子识别出冰雹云,在有效探测范围内能够获取冰雹粒子真实回波信息。偏振雷达的降水类型识别能够正确识别冰雹,同时识别到冰雹落区与实际降雹落区基本一致。在人工防雹作业时,可以利用双线偏振雷达识别冰雹云,获得科学作业时机和作业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云 双线偏振雷达 偏振参量 降水粒子识别 贵州省
下载PDF
Daytime 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scheme based on multiple cloud parameters retrieved from visible and infrared measurements
19
作者 LIU XianTong LIU Qi +1 位作者 FU YunFei LI R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112-2124,共13页
Visible and infrared(VIR) measurements and the retrieved cloud parameters are commonly used in 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since the VIR observations from satellites, especially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 Visible and infrared(VIR) measurements and the retrieved cloud parameters are commonly used in 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algorithms, since the VIR observations from satellites, especially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have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s. Combined measurements from visible/infrared scanner(VIRS) and precipitation radar(PR) aboard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satellite are analyzed, and three cloud parameters, i.e., cloud optical thickness(COT), effective radius(Re), an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of VIRS channel 4(BT4), are particularly considered to characterize the cloud status. By associating the information from VIRS-derived cloud parameters with those from precipitation detected by PR, we propose a new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precipitation in daytime called 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Scheme from Cloud Parameters information(PISCP). It is essentially a lookup table(LUT) approach that is deduced from the optimal equitable threat score(ETS) statistics within 3-dimensional space of the chosen cloud parameters. South and East China is selected as a typical area representing land surface,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Yellow Sea is selected as typical oceanic area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scheme. It is proved that PISCP performs well in discriminating precipitation over both land and oceanic areas. Especially, over ocean, precipitating clouds(PCs) and non-precipitating clouds(N-PCs) are well distinguished by PISCP,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 near 0.80, the probability of false detection(POFD) about 0.07, and the ETS higher than 0.43. The overal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Cs fraction estimated by PISCP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by PR, implying that the precipitation data produced by PISCP have great potentials in relevant applications where radar data are unavail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identification cloud parameters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TRM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