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杉科植物石杉总碱含量的测定及基于紫外光谱的除趋势对应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方芳 郭水良 +1 位作者 李沛玲 卢文广 《武汉植物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6-609,共4页
对来自浙江、福建境内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H up erz ia serra ta)、柳叶马尾杉(P h legm ariurus cryp tom eri-anus)10个不同地理居群的石杉总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基于紫外光谱,对它们的表型分化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石... 对来自浙江、福建境内石杉科植物蛇足石杉(H up erz ia serra ta)、柳叶马尾杉(P h legm ariurus cryp tom eri-anus)10个不同地理居群的石杉总碱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基于紫外光谱,对它们的表型分化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石杉科这两种植物叶片的石杉总碱含量普遍高于茎中的含量;②来自浙江磐安的蛇足石杉居群的叶、茎石杉总碱含量都明显高于其它居群。可以选择该居群作为栽培蛇足石杉的种源;③DCA排序发现,产自磐安的蛇足石杉样品,特别是叶的提取液,其紫外光谱明显不同于其它样品,表明紫外光谱法能够用于鉴别石杉总碱含量较高的蛇足石杉药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杉总碱 紫外光谱 趋势对应分析(dca)
下载PDF
退化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的数量分析
2
作者 邸桂俐 陈积山 +2 位作者 朱瑞芬 高超 张月学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1-143,共3页
为了研究松嫩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格局,试验通过利用群落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测定了12个优势种的无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优势植... 为了研究松嫩羊草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和物种分布格局,试验通过利用群落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无趋势对应分析(DCA)的方法对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测定了12个优势种的无趋势对应分析排序。结果表明:优势植物种的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排序结果吻合于分类结果的事实,验证了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导致现存植物群落类型和物种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草地 植物群落 双向指示种分析 趋势对应分析(dca) 排序 植被数量分析
下载PDF
5种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段文军 李达 李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7-864,共8页
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是中国南方人工林的典型树种,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是决定其生态恢复和自然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为探明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选择广西贵港... 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是中国南方人工林的典型树种,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是决定其生态恢复和自然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为探明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选择广西贵港市1—5 a及以上尾巨桉人工林进行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林下植物群落进行对比,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来分析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植物多样性随林龄呈现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林龄3—4 a的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最高;(2)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呈现从以禾本科植物(Poaceae)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为代表的阳生耐旱草本植物群落—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为代表的阳生耐旱灌木群落—米碎花(Eurya chinensis)、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等为代表的中生灌木群落—三叉苦(Evodia lept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为代表的耐荫灌木群落的演替趋势;(3)林下透光率和土壤水分是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容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为次要影响因素。尾巨桉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和生态恢复的最重要限制因素是林下透光率,只要适当间伐,人工构建一些林窗,将为乡土植物定居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林下植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 趋势对应分析(dca) 典范对应分析(CCA)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洪丹 王金满 +3 位作者 曹银贵 卢元清 秦倩 王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98-5108,共11页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对2条样带27个复垦样地的土壤、地形、植被参数进行了采集与测定,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ANOCO4.5软件的降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与地形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坡度主要影响草本覆盖度,坡向与有机质和速效磷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速效钾对植被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容重与砾石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和恢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系统,应该考虑植被和土壤的联合演替。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改善土壤状况和增加人工植被,同时加强对排土场人工和自然植被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趋势对应分析 冗余分析 黄土区
下载PDF
山地河流浅滩深潭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以重庆开县东河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强 袁兴中 刘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26-6736,共11页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31种和24种,密度分别为450.62个/m2和86.24个/m2,生物量分别为2.88 g/m2和0.55 g/m2。浅滩有指示种11种,即纹石蛾(Hydropsyche sp.)、假蜉(Iron sp.)、假二翅蜉(Pseudocloeon sp.)、舌石蛾(Glossosoma sp.)、高翔蜉(Epeorus sp.1)、背刺蜉(Notacanthurus sp.)、Heterocloeon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朝大蚊(Antocha sp.)、等蜉(Isonychia sp.)、溪颏蜉(Rhithrogena sp.)。深潭指示种仅蜉蝣(Ephemera sp.)和黑大蚊(Hexatoma sp.)两种。刮食者为两类生境的优势功能摄食类群。浅滩中滤食者和刮食者比例显著高于深潭,而收集者和捕食者显著低于深潭。两类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浅滩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改进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明显高于深潭。受地貌形态、水力特征和冲淤变化规律影响的生境稳定性和异质性差异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浅滩 深潭 生境 趋势对应分析(dca) 功能摄食类群 山地河流 指示种分析
下载PDF
渝东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春平 何平 +4 位作者 冀花存 张志勇 胡世俊 高姗 李俊慧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7-113,共7页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重庆东部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金荞麦群落的116个样方分为14组,根据植被分类原则划分为14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重庆东部地区药用保护植物金荞麦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等级分类将金荞麦群落的116个样方分为14组,根据植被分类原则划分为14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特征.分类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并在DCA二维排序图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物种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光照、海拔等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表明光照和海拔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空间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东部 金荞麦 植物群落 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 趋势对应分析(dca)
下载PDF
中国北方几种主要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组合特征研究 被引量:61
7
作者 许清海 李月丛 +1 位作者 阳小兰 郑振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5-597,共13页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 中国北方68个不同森林群落表土花粉研究表明,东部森林区森林群落中乔木花粉百分比多数大于30%,草本花粉百分比小于50%;草原区河谷林和低山林带乔木花粉百分比低于30%,草本植物花粉高于50%。松、云冷杉林和桦木林花粉组合中的优势成分也是群落中的优势植物;落叶松林中蒿花粉含量最高,其次为松、落叶松;山杨林中松、桦是最主要花粉类型;栎、胡桃、鹅耳枥及青檀林中,除建群种外,松是最主要的乔木花粉类型,中华卷柏也较多;阔叶杂木林与油松阔叶混交林花粉组成相似,松、桦、中华卷柏是最主要的花粉类型。降趋对应分析、主坐标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表明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为最耐寒喜湿类型;沙枣、榆树疏林和草原区人工杨树林花粉组合及所代表的生境为最喜干旱类型;山杨林较桦木林略喜暖干,栎林、鹅耳枥林和青檀林较山杨林更喜暖干,胡桃楸林为所有森林类型中最喜暖类型,但喜湿性低于桦木林高于栎林。森林区松蒿比(P/A)大于0.1,草原区松蒿比小于0.1。松林、油松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以高松蒿比、高蕨类与草本比值(F/H)和低蒿藜比(A/C)为特征,云冷杉、落叶松和桦林以低松蒿比、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和高蒿藜比为特征,栎、胡桃、鹅耳枥、杨、青檀等阔叶林以高松蒿比、高蒿藜比和低蕨类与草本比值,可与落叶阔叶杂木林、油松阔叶混交林、松林、桦林和针叶林区分开。但这些比值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森林群落 花粉组合 对应分析(dca) 聚类分析(CLA) 松蒿比 蒿藜比 蕨类 与草本比值
下载PDF
汶川地震滑坡迹地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丽文 史常青 +1 位作者 李丹雄 赵廷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6794-6803,共10页
为了加快汶川地震滑坡迹地人工恢复植被的进程,探讨地震诱发的滑坡迹地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在5·12地震重灾区北川境内选取29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采用10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地形、空间位置和土壤养分特征;利用TWINSPAN、CCA... 为了加快汶川地震滑坡迹地人工恢复植被的进程,探讨地震诱发的滑坡迹地植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在5·12地震重灾区北川境内选取29个样地进行植被调查,采用10个环境指标刻画植物群落的地形、空间位置和土壤养分特征;利用TWINSPAN、CCA、DCA和DCCA,分析植物种、植物群落和植物生活型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1)研究区的植物群落可划分为9个类型。2)研究区环境变量对植物种的解释量为21.96%,第一排序轴与pH值、海拔、土壤质地相关,反映的是植物种从次生植物群落向原生植物群落变化。通过DCCA分析得出,环境变量对植物群落的排序解释了25.7%,第一排序轴与pH值、海拔、土壤质地的相关较强,反映植物群落按照耐旱、耐贫瘠→人工或先锋植物→未受损的植被变化;第二排序轴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坡向的相关,反映的是植物群落从草本植物→乔灌草或者灌草植物变化。3)滑坡迹地的植物群落与未受损林地的植物群落物种存在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植物群落 环境变量 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下载PDF
三江平原湿地植被--水位转换函数研究
9
作者 王春玲 郭晋平 +1 位作者 王国平 娄彦景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10期719-725,748,共8页
[目的]植物残体是沼泽湿地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生物指标,现代植被与环境因子的转换函数为准确定量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有效途径。[方法]本文利用R软件"rioja"软件包中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WA)和加权平均偏最小... [目的]植物残体是沼泽湿地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生物指标,现代植被与环境因子的转换函数为准确定量重建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有效途径。[方法]本文利用R软件"rioja"软件包中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WA)和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法(Weighted Averaging Partial Least Squares,WAPLS)模型,以三江平原不同类型植物群落数据与相应的水位数据为样本,建立现代植被-水位转换函数。[结果]WAPLS模型的预测性能比WA模型好,WAPLS模型第3组分的预测性能最好,有最低的RMSEP值(3.69m)和最高的R2值(0.52)。经数据过滤后,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能有所提高,其中WAPLS模型第4组分的预测性能最好,RMSEP为2.83,降低了23.3%,其精度达到了±2.83cm,结果较理想。[结论]研究结果可为三江平原古水位定量重建提供方法支撑,提高其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势对应分析(dca) WA模型 WAPLS模型 预测能力
下载PDF
武汉市沙湖摇蚊亚化石记录的湖泊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春玲 曹艳敏 陈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62-170,共9页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 通过对沙湖41 cm沉积岩芯摇蚊亚化石组合进行分析,结合210Pb测年、长江中下游摇蚊-总磷转换函数模型、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方法及武汉市历史资料数据,定量重建湖泊水体总磷浓度,揭示了沙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1973—1989年,摇蚊组合以水生植被相关属种Cricotopus sylvestris-type和Dicrotendipes nervosus-type占优势,揭示湖泊水生植被发育;这一时期摇蚊重建水体总磷浓度为47—55μg/L,沉积物总磷维持在700 mg/kg;(2)1989—2002年,沉积物总磷增加近一倍,与此同时水体总磷逐渐上升到100μg/L以上,水生植被相关摇蚊属种相对丰度显著减少,湖泊由此进入富营养态;(3)2002年以来,沉积物总磷持续升高到2000 mg/kg以上,摇蚊组合以富营养属种Tanypus和Propsilocerus akamusi-type占绝对优势,水体总磷浓度维持在150μg/L以上。DCA第一轴解释了摇蚊组合变化的62.1%,且样品点在DCA第一轴得分与沉积物总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摇蚊组合主要响应于湖泊营养富集过程,这主要与武汉市城市化发展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和入湖污水增加相关。研究表明沙湖水体营养本底值约为50μg/L,减少外源营养盐输入是保护沙湖水环境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摇蚊亚化石 趋势对应分析 城市化 湖泊富营养化 沙湖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表土花粉初步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筱兰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74,共10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群落19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1)针叶林和高山灌丛的花粉组合特征与植物群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花粉组合基本上能反映植被群落特征,草本植物的...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群落19个样点的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1)针叶林和高山灌丛的花粉组合特征与植物群落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花粉组合基本上能反映植被群落特征,草本植物的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2)主要花粉类型中松属、云杉属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杜鹃花科、杨属和柏科花粉具低代表性;(3)通过花粉相对含量降趋势对应分析(DCA)能较好地区分不同植被类型。该研究成果可为本地区及相似地区的古植被和古环境重建提供基础和验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趋势对应分析(dca) 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 花粉代表性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从秦岭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论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 被引量:16
12
作者 王菁兰 刘全儒 +2 位作者 孟世勇 赵鸣飞 康慕谊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29-1638,共10页
依据2007~2008年野外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了秦岭蕨类植物的垂直带谱,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依据2007~2008年野外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文献资料,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和数量生态学方法,分析了秦岭蕨类植物区系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了秦岭蕨类植物的垂直带谱,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秦岭山地生态分界线的划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秦岭共有蕨类植物36科85属311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和耳蕨属;在科属水平上,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的水平则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2)根据秦岭蕨类植物南北坡垂直带谱的对比分析,南坡海拔1000m左右应该是一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3)南坡1000m以下蕨类植物区系组成更接近亚热带区系,而其他地带则与温带蕨类植物区系更为接近,DCA排序很好地证明了此结果。综合来看,将南坡海拔1000m作为秦岭山地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生态分界线较为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生态分界线 蕨类植物 植物区系 植被垂直带 趋势对应分析(dca)
原文传递
高硫高砷金精矿生物预氧化条件优化
13
作者 杨彩云 董博文 +3 位作者 王梅君 叶志勇 郑天凌 黄怀国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26-1634,共9页
【目的】研究温度以及返回液添加量对体系中氧化效果以及金(Au)氰化浸出率的影响。【方法】针对某高硫高砷金精矿建立了一套连续生物预氧化体系(氧化时间6 d),比较不同的温度(40℃和45℃)和返回液添加量(0和600 m L)对生物预氧化效果的... 【目的】研究温度以及返回液添加量对体系中氧化效果以及金(Au)氰化浸出率的影响。【方法】针对某高硫高砷金精矿建立了一套连续生物预氧化体系(氧化时间6 d),比较不同的温度(40℃和45℃)和返回液添加量(0和600 m L)对生物预氧化效果的影响:间隔8 h连续测定氧化体系中的氧化液、氧化渣以及氰化渣中的总Fe、总S、总As以及SO42-和Au含量;并用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方法对体系中的浸矿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提高温度和添加氧化返回液都会改变体系:升高温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系的氧化程度,主要表现为显著降低了尾渣中总铁、总硫含量,显著提高了尾渣中的S6+比例,并且降低前三槽氧化体系的耗碱量;投加返回液则会降低体系的氧化程度,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了尾渣金品位和铁含量,显著降低了尾渣中的S6+以及Au浸出率;Dissimilarity和DCA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体系的影响更为显著;氧化过程中的Au浸出率、硫氧化率以及As去除率,三者互为显著正相关;克隆文库结果显示,该浸矿菌群主要包括3类细菌:Acidithiocacillus caldu(71%)、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23%)和Sulfobacillus thermosulfidooxidans(6%),基于97%相似性的OTU覆盖率达93.67%。【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添加返回液,温度变化会更显著的改变体系反应效率。提高体系温度有利于矿物的氧化,而添加返回液会降低Au浸出率。本文首次研究了连续生物预氧化过程中温度梯度和返回液添加对体系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对中温生物预氧化工业生产的工艺优化、降低工业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硫高砷金精矿 连续生物预氧化 Au浸出率 硫氧化率 对应分析(dca) 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
原文传递
苏鲁人类扰动区表土花粉组合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永飞 李春海 +3 位作者 许斌 舒军武 李月丛 许清海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33-345,共13页
利用江苏和山东地区70个农田和非农田表土样品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花粉特征,为使用孢粉作为研究手段分析古代农业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有植被类型的花粉谱均以草本花粉为主,但是含量明显不同,表现为农田>荒地>林地。其中... 利用江苏和山东地区70个农田和非农田表土样品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花粉特征,为使用孢粉作为研究手段分析古代农业提供重要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有植被类型的花粉谱均以草本花粉为主,但是含量明显不同,表现为农田>荒地>林地。其中禾本科谷物类型含量的变化最大,农田最高达41%,荒地高于11%,林地低于8%。谷物类禾本科花粉传播距离很短,其百分含量在10~20m内急剧衰减至27.6%,500m以外降低至20%以下;十字花科花粉也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藜科花粉对农田和荒地具有同等指示意义,可能与人类活动强度与方式有关。中华卷柏含量增加表明人类活动加强。油菜、水稻、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类花粉产量或者在土壤中保存存在差异:十字花科>玉米型禾本科>水稻型禾本科>小麦型禾本科。降趋势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相对百分含量,可以较好地区分水田、麦田和非农田,但油稻田与麦稻田、荒地与林地难以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孢粉 孢粉组合 植物群落 趋势对应分析 苏鲁地区
原文传递
蚯蚓对城镇污泥堆肥过程中微型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秦洁 伏小勇 +2 位作者 陈学民 袁福林 朱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31-638,共8页
采用实验对比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方法,以城镇污泥中的微型动物为对象,研究蚯蚓对堆肥过程微型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仅影响微型动物群落数量,对演替进程无明显影响.堆肥过程微型动物群落演替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10... 采用实验对比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等方法,以城镇污泥中的微型动物为对象,研究蚯蚓对堆肥过程微型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仅影响微型动物群落数量,对演替进程无明显影响.堆肥过程微型动物群落演替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0~10 d),固着类纤毛虫为优势类群阶段,该阶段微型动物变化多受限于环境的改变,蚯蚓影响较小;第2阶段(10~30 d),固着类纤毛虫和轮虫向肉足虫和线虫为优势类群的过渡阶段,该阶段蚯蚓对线虫数量有一定的限制;第3阶段(30 d后),肉足虫和线虫为优势类群阶段,该阶段蚯蚓对有壳肉足虫的增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蚯蚓在第1和第2阶段作用不明显,在第3阶段增加了微型动物的多样性和均匀度,减小了优势物种的优势程度.对固着类纤毛虫的同化作用是蚯蚓稳定堆肥环境、促进有机质降解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污泥堆肥 蚯蚓 微型动物 群落演替 趋势对应分析(dca)
原文传递
天山南坡阔克沙勒岭地区表土花粉分布特征
16
作者 姚付龙 孙岳珊 +2 位作者 夏倩倩 胡晓峰 唐国乾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79-389,共11页
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对应关系,是利用地层花粉开展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阔克沙勒岭地区60个表土花粉样品,运用聚类分析和降趋势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探讨天山南坡表土花粉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蒿... 表土花粉组合及其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对应关系,是利用地层花粉开展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的基础。本文通过对阔克沙勒岭地区60个表土花粉样品,运用聚类分析和降趋势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探讨天山南坡表土花粉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花粉呈超代表性,蒿属/藜科值的大小可指示湿度变化,还可用于区分荒漠和荒漠草原植物群落;麻黄属(Ephedra)、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代表性较好,在表土花粉组合中优势明显;禾本科(Poaceae)代表性偏低,推测与其自身花粉产量、群落物种多样性等因素有关;(2)阔克沙勒岭地区各植被带花粉组合特征显著,灌木/半灌木荒漠带麻黄属、藜科花粉含量高,蒿属、白刺属(Nitraria)、柽柳属(Tamarix)在各自分布区得到应有体现;禾本科花粉由于低代表性而在荒漠草原带、高寒草原带的优势不明显,在高寒草原带含量略高;莎草科花粉在嵩草草甸带组合中含量居首位,体现出了其在该植被带中的优势;(3)聚类分析和降趋势对应分析在阔克沙勒岭表土花粉研究中能划分识别植被带,降趋势对应分析揭示湿度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土花粉 分布特征 花粉-植被关系 趋势对应分析 天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