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限状态下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非饱和渗透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叶为民 钱丽鑫 +2 位作者 陈宝 王驹 崔玉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5-108,共4页
高放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库中,由高压实膨润土形成的人工屏障,起着阻障围岩中地下水渗入内库并引起核素迁移以及库内高放废物的辐射扩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侧限状态下高压实膨润土的非饱和渗透性能。采用瞬时截面法试验研究了侧限状... 高放废弃物深地质处置库中,由高压实膨润土形成的人工屏障,起着阻障围岩中地下水渗入内库并引起核素迁移以及库内高放废物的辐射扩散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侧限状态下高压实膨润土的非饱和渗透性能。采用瞬时截面法试验研究了侧限状态下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的非饱和渗透特性。结果表明:侧限状态下,干密度为1.7g/cm3的高压实高庙子膨润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数值为1.13×10-13~8.41×10-15m/s,且与土中吸力呈非单一增减关系。当土中吸力约为68MPa时,非饱和渗透系数最小;吸力大于68MPa时,其非饱和渗透系数随着吸力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吸力小于68MPa时,非饱和渗透系数随着土中吸力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庙子膨润土 非饱和渗透系数 瞬时截面法 限状态
下载PDF
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书亭 蒋永生 +2 位作者 陈德文 姜宁辉 吕清芳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6-59,共4页
进行了 4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及 1根长期荷载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试验 ,探讨了其受力变形特点。提出了反映高强混凝土特点、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衔接的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验算方法 。
关键词 无粘结 部分预应力 高强混凝土 限状态
下载PDF
限域传递机制初探:以限域状态为切入点描述传递阻力
3
作者 覃瑶 张禹萌 +4 位作者 潘雪玲 王文强 戴正兴 朱育丹 陆小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85,共12页
纳米限域空间中分子的传递是新一代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限域空间引入界面润湿性与限域自由度,导致固体-流体受到的非对称相互作用显著,使得流体状态大幅度偏离均一主体相,经典传递理论不再适用。面向限域的传递理论的缺失,已不能满足... 纳米限域空间中分子的传递是新一代化工过程的共性问题。限域空间引入界面润湿性与限域自由度,导致固体-流体受到的非对称相互作用显著,使得流体状态大幅度偏离均一主体相,经典传递理论不再适用。面向限域的传递理论的缺失,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工发展的需求。本文综述本团队及前沿的限域传递研究工作,并基于统计力学与非平衡热力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前沿研究分别涵盖三个角度:新自由度下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决定流体反常状态,反常状态描述流体限域传递物性,反常传递物性描述限域传递阻力实现通量描述。针对三个角度,总结出限域传递阻力雏形,并从三个角度对限域热点工作初探分析,以限域状态为起点,将三个角度贯通是发展限域传递模型的方向,进而为现代化工发展基础数据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域空间 域传递 状态 传递阻力
下载PDF
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单向限行状态动态识别
4
作者 蒋新华 朱丹丹 +2 位作者 廖律超 邹复民 赖宏图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59-1762,1766,共5页
交通道路的单向限行状态识别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路网限行信息,提高公众出行效率,提升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单向限行状态动态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获取地图线要素信息,并进行空间信息网格对... 交通道路的单向限行状态识别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路网限行信息,提高公众出行效率,提升动态交通信息服务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道路单向限行状态动态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获取地图线要素信息,并进行空间信息网格对交通道路的投影匹配预处理,实现海量浮动车数据的快速匹配;然后分析各道路的浮动车数据方向信息的统计特性,对其进行双阈值信息过滤和方向信息过滤处理,以动态提取交通道路的单向限行状态信息。经实际路网测试验证,该算法可有效识别道路的单向限行状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动车数据 单向状态识别 空间网格 双阈值 信息过滤
下载PDF
限食(含饥饿)和再充分投喂对鲮鱼形态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殷帅文 林学群 陈洁辉 《水产养殖》 CAS 2002年第6期28-30,共3页
鲮鱼在限食状态下,饥饿组比肝重和SGR,半饱组比肝重都显著降低,而体长、全长、体重以及丰满度变化都不显著。再充分投喂后,各形态学指标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鲮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补偿效应。
关键词 再充分投喂 鲮鱼 形态性状 状态
下载PDF
侧限条件下加筋对土体沉降的影响
6
作者 傅志斌 刘志华 介玉新 《岩土工程技术》 2019年第4期245-248,F0003,共5页
针对侧限条件下加筋对土体沉降的影响问题,开展离心模型试验,设置三组对比试验,即在试验土体中未铺设筋材、铺设竖向间距分别为5 cm和3 cm间距的筋材,记录土体中典型点沉降量。试验发现典型点沉降随加速度增加而增加,未铺设筋材、铺设5c... 针对侧限条件下加筋对土体沉降的影响问题,开展离心模型试验,设置三组对比试验,即在试验土体中未铺设筋材、铺设竖向间距分别为5 cm和3 cm间距的筋材,记录土体中典型点沉降量。试验发现典型点沉降随加速度增加而增加,未铺设筋材、铺设5cm间距筋材及铺设3cm间距筋材的土体沉降量依次降低。表明侧限情况下加筋也能够减小土体沉降,而且加筋间距越小,控制土体沉降效果越显著。侧限情况下筋材仍能起作用可能与土体变形不均有关。这种发现有利于深入理解加筋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离心模型试验 限状态 土体沉降 筋材间距
下载PDF
多线程技术及其在电脑游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明福 周振环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775-1777,共3页
对多线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在游戏的轮流模型中,针对实现多人游戏(或多游戏机灵)目标动作的内存消耗和编程的复杂化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多线程的游戏模型和应用实例。讨论了多线程游戏模型中的通信和同步,提出了用多线程技术开... 对多线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在游戏的轮流模型中,针对实现多人游戏(或多游戏机灵)目标动作的内存消耗和编程的复杂化的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多线程的游戏模型和应用实例。讨论了多线程游戏模型中的通信和同步,提出了用多线程技术开发游戏软件时所面临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线程 视频游戏 DirectX组件 限状态
下载PDF
宁明非饱和膨胀土的一维本构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柴金玲 王永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2年第2期152-155,共4页
针对目前难以建立反映各类岩土且能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理想本构模型的现象,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义Hook定律、Fredlund的双变量理论,推导建立非饱和土在侧限状态下的一维本构方程,并根据土体的三相指标的换算关系,获得体积... 针对目前难以建立反映各类岩土且能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理想本构模型的现象,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义Hook定律、Fredlund的双变量理论,推导建立非饱和土在侧限状态下的一维本构方程,并根据土体的三相指标的换算关系,获得体积含水率或吸力的变化对土体重度的影响,并依据宁明膨胀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通过分层总和法原理,估算宁明非饱和膨胀土地基遇水浸润所产生的变形以及影响该变形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膨胀土 本构模型 限状态 一维本构方程
下载PDF
非饱和成都黏土瞬时剖面法渗透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梦怡 谢强 +1 位作者 郭永春 杨毅凡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0-625,共6页
非饱和渗透系数是土体渗流分析的基础,成都黏土作为一种典型的非饱和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受侧限的浸水过程中,土颗粒的膨胀致使孔隙体积减小,渗透性降低,使得直接对其进行非饱和渗透试验十分困难。根据瞬时剖面法的... 非饱和渗透系数是土体渗流分析的基础,成都黏土作为一种典型的非饱和膨胀土,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在受侧限的浸水过程中,土颗粒的膨胀致使孔隙体积减小,渗透性降低,使得直接对其进行非饱和渗透试验十分困难。根据瞬时剖面法的原理,利用EC-5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含水率、MPS-2电介质水势传感器直接同步测量同一位置的基质吸力,通过水平渗透试验研究了非饱和成都黏土在侧限条件下的渗透性。含水率和基质吸力的同步测量,保证了其测试条件的一致性,避免了采用其他土水特征曲线的影响。试验表明,试样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为(1.33×10^(-11)~3.14×10^(-9))m·s^(-1),非饱和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并非单调线性关系。基质吸力较高时,受膨胀土颗粒吸水膨胀的影响,渗透系数未出现明显变化,基质吸力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渗透系数快速增大。试验结束时土体已接近饱和,土中气体排出较慢,过水断面增加缓慢,促使渗透系数仍然持续增大。采用VG模型拟合k-s曲线,拟合参数α=0.048 kPa^(-1),n=1.79,m=0.48,试验结果可以用于成都黏土地区的渗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渗透系数 瞬时剖面法 成都黏土 膨胀土 限状态
下载PDF
简易早拆模体系的设计与应用
10
作者 陈文德 《福建建筑》 2002年第B10期57-58,共2页
针对不同楼板跨度 ,合理布置后拆板带位置 ,建立砼设计强度、楼板厚度、后拆撑间距及早拆时间之间的力学关系 ,为简易早拆模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早拆模体系 设计 后拆板带 限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