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忠诚党的事业 维护中央权威——陕北革命根据地对长征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3
1
作者 蔡钊利 《理论导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7,共4页
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为长征胜利和党的团结统一树立了典范。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确立,则为推... 作为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战的出发点,陕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人对党忠诚、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为长征胜利和党的团结统一树立了典范。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确立,则为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陕北革命精神,忠诚党的事业,做政治上合格的共产党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陕北革命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对党忠诚
下载PDF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明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3期79-81,共3页
陕北革命根据地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中,依靠贫雇农、中农基本群众,贯彻革命的阶级路线,坚决开展反富农斗争,根据自身地域特点,灵活确定革命政策,成功地为党中央建设和保全了一块苏区,从而为土地革命做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 陕北革命根据地(陕北苏区) 土地革命 苏维埃
下载PDF
另一种“新文学”的诞生——工农兵文学对苏区文学和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江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98-101,共4页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 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工农兵文学,是对土地革命时期江西革命根据地的苏区文学和抗战时期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发展的线索是:从"为革命"到"为工农兵";从"个人情怀"到"阶级情怀";从"宣传品"到"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宣传品";从"加强文艺宣传工作的政治领导"到"对文艺工作进行管控";从"群众创作"到"作家向群众学习"。工农兵文学从孕育到诞生再到发展以至消亡,是不断摸索和变化的过程。同时,作为完整的工农兵文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之后形成的大批量的作品产生,所以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上的讲话》作为工农兵文学诞生的标志,以毛泽东作为工农兵文学的倡导者,是科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农兵文学 苏区文学 陕北抗日根据地文学 继承 发展
下载PDF
红军长征再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必然性
4
作者 谢全堂 阎瑜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3-15,共3页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罪恶阴谋,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转移,从而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长征的道路曲折艰辛,长征的精神气贯山河.它是一笔永久的财富...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罪恶阴谋,实现了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向北方的战略转移,从而为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长征的道路曲折艰辛,长征的精神气贯山河.它是一笔永久的财富,既给人们以常新的鞭策和鼓舞,又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去深入探研的郑重话题……1930年前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在全国范围内创造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这种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的现象,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奇事.毛泽东同志透彻地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其中特别强调的就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即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 中国革命 农村革命根据地 中央红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陕北根据地 国民党 战略转移 帝国主义国家
下载PDF
毛泽东同志挽救了中央红军、也挽救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被引量:1
5
作者 吴黎平 《人文杂志》 1981年第S1期16-22,共7页
由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排挤打击,在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被撤销了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红军的领导者,在当时错误的政治路线下,推行了一条错误的军事路线——单纯防御路线,使红军在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 由于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的排挤打击,在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被撤销了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红军的领导者,在当时错误的政治路线下,推行了一条错误的军事路线——单纯防御路线,使红军在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中,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从一九三三年八月起,蒋介石国民党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取了堡垒主义,步步推进、步步为营的进攻战略,企图一口一口地吃掉中央苏区与红军。本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战略应该是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红军 中央红军 毛泽东同志 东北军 陕北革命根据地 苏区 张国焘 蒋介石国民党 部队 党中央
下载PDF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贡献 被引量:1
6
作者 姚文琦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1-6,15,共7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陕北特委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创建的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共中央和各路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源地,是各路长征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出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陕北特委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创建的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共中央和各路长征的落脚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源地,是各路长征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出发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民族解放斗争总后方,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转折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形成的光荣的革命传统,成为延安精神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革命根据地 历史地位 延安精神
下载PDF
回忆粉碎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
7
作者 张达志 《人文杂志》 1981年第S1期35-43,共9页
自从一九三三年六月中共陕北特委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红军和苏区之后,不久,陕北特委就遭到了破坏,两位特委委员及四位同志惨遭敌人杀害,另外两位委员也不辞而别,去了北京。党的工作遇到了新的困难。但是,... 自从一九三三年六月中共陕北特委召开第四次扩大会议,决定在陕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红军和苏区之后,不久,陕北特委就遭到了破坏,两位特委委员及四位同志惨遭敌人杀害,另外两位委员也不辞而别,去了北京。党的工作遇到了新的困难。但是,革命者是吓不倒、杀不绝的。为了继续贯彻执行特委扩大会议精神,特委的其他领导和各地党、团组织负责同志率领广大革命群众,坚持革命、坚持斗争,很快使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如神木、府谷、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安定、延川、米脂西区,横山南区,以及安塞、延长等地区,不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战争,发展了红军游击队,创建了苏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或革命委员会,而且普遍地成立了赤卫队、贫农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 敌人 陕北 刘志丹 革命 军团 红二十五军 西北红军 特委 第二次反“围剿”
下载PDF
陕北《红色中华》报对扩大和巩固陕甘苏区的贡献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5年第5期94-95,共2页
陕北《红色中华》报对扩大和巩固陕甘苏区的贡献李文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瓦窑堡恢复出版,此时的编号为第241期,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虽然... 陕北《红色中华》报对扩大和巩固陕甘苏区的贡献李文1935年10月19日,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25日《红色中华》报社在瓦窑堡恢复出版,此时的编号为第241期,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关报。虽然此时《红色中华》报的物质条件、采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中华》 中央苏区 陕北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根据地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国共产党
下载PDF
西安事变与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文涛 《渭南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0-64,共5页
西安事变在当时对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共产党“逼蒋抗日”政策得以落实,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地位;它使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使革命事业获得了一... 西安事变在当时对陕北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和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使共产党“逼蒋抗日”政策得以落实,极大提高了共产党和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地位;它使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极其严峻的生存危机,使革命事业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发展契机;它使根据地范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陕北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 革命事业 生存危机 政治地位 军事地位
下载PDF
陕北苏区山村里的鲁迅追悼会
10
作者 朱正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0年第11期63-64,共2页
1936年10月下旬,我们从上海进入陕北苏区离保安不远的一个山间小镇上,突然听到鲁迅在上海逝世的凶耗。我们离开上海时,只听说鲁迅卧病,但绝没想到他会去世。在上海时期因为参加地下工作,不能与外界多所接触,所以没有去拜访过他,但对他... 1936年10月下旬,我们从上海进入陕北苏区离保安不远的一个山间小镇上,突然听到鲁迅在上海逝世的凶耗。我们离开上海时,只听说鲁迅卧病,但绝没想到他会去世。在上海时期因为参加地下工作,不能与外界多所接触,所以没有去拜访过他,但对他的文章和著作读得最多,对我们的影响也最大。因此在几千里外听到他突然去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苏区 鲁迅 上海 抗日运动 革命斗争 外界 红军
下载PDF
红军到达陕北开拓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1
作者 秦益珍 《理论导刊》 1986年第10期9-12,共4页
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是开拓革命新局面的前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途中,由于敌情严重、多变,红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曾经多次变更,致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全国抗日救国的战略任务无法落实.
关键词 陕北 红军长征 东北军 苏区 中国革命 联合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瓦窑堡 新局面 战略转移
下载PDF
党的第二次历史性转折进程中的伟大战略决策——党中央、毛泽东同志是怎样确定和实现“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
12
作者 秦生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3期12-18,共7页
“毛泽东同志和党的其他领导人一道,克服重重困难,逐步制定和领导执行了由惨重失败转为伟大胜利的总的战略和各项政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关键词 陕北 毛泽东同志 周恩来 领导人 苏区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人民 红一方面军 历史性转折 中国革命战争
下载PDF
创建西北根据地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13
作者 李崇寒 《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第24期43-47,共5页
刘志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存其短暂的33年生涯里,同习仲勋、谢子长、高岗等人一道创建西北红军,将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他们建立起覆盖20多个县的红色政权,为中共中央与各路红军落脚西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
关键词 陕北根据地 刘志丹 西北 革命根据地 红色政权 中共中央 陕甘边 习仲勋
下载PDF
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 红军落脚点差点因“肃反”断送
14
作者 黄金生 《国家人文历史》 2014年第24期54-59,共6页
正是有了陕北根据地,为困顿中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并使中共领导的革命转危为安,“陕北救了中央”。但与此同时,陕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是“中央救了陕北”。因为这个当时唯一能给中共领导的革... 正是有了陕北根据地,为困顿中的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点,并使中共领导的革命转危为安,“陕北救了中央”。但与此同时,陕北苏区的主要领导人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却异口同声地承认是“中央救了陕北”。因为这个当时唯一能给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提供落脚点的地区,差点因为“肃反”的滥捕滥杀所断送。习仲勋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痛心地说:“毛主席不到陕北,根据地就完了;毛主席晚到4天,就没有刘志丹和我们了;要不是毛主席说‘刀下留人’,我早已不存人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根据地 中央红军 毛主席 中共领导 革命武装 刘志丹 习仲勋 领导人
下载PDF
“陕北肃反”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德平 《党史研究与教学》 CSSCI 2010年第5期39-51,共13页
1935年秋,西北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左"倾肃反,史称"陕北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通过不同途径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问题严重"的报告,遂派遣朱理治、聂洪钧等赴西北解决问题,加强领导... 1935年秋,西北革命根据地发生了严重的"左"倾肃反,史称"陕北肃反"。中共北方代表和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通过不同途径得到西北革命根据地"问题严重"的报告,遂派遣朱理治、聂洪钧等赴西北解决问题,加强领导。依据上级有关肃反的决议,加上当地的某些领导人的配合,依靠刚刚开赴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肃反领导人在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一场主要针对陕甘边根据地和红二十六军党政军领导的肃反运动。这次肃反造成了当时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严重危机,中共中央长征到达西北革命根据地后,迅速释放了被关押人员,从政治上对"陕北肃反"进行了定性,在组织上对肃反的某些领导者进行了处理,初步解决了"陕北肃反"的遗留问题,化解了根据地的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肃反” 西北革命根据地 结果与影响
下载PDF
第四节 陕北边区的高等干部学校及其报刊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继武 易同民 《新闻知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0-81,共2页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 1935年10月,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13年,使这里成为全国人民革命的指挥中心,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需要,党中央非常重视高等干部教育工作,使边区的高等干部教育蓬勃发展,在陕北边区先后恢复和新建的高等干部学校达17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部学校 陕北 边区 干部教育工作 报刊 人民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央红军
下载PDF
论陕北在红军长征胜利及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及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霍金萍 《理论观察》 1999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红军长征 陕北 毛泽东 蒋介石 山东抗日根据地 日本帝国主义 北上抗日 中国革命
下载PDF
陕北早期中共组织建立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18
作者 王新生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118,共9页
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使陕北在陕西乃至全国走在了思想文化的前列。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传播,为在这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陕北早期中共组织建立和发展的特点是:创建者均受到过五四运动锻炼和... 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广泛传播,唤起了人民的觉醒,使陕北在陕西乃至全国走在了思想文化的前列。马克思主义在陕北的传播,为在这里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打下了思想基础。陕北早期中共组织建立和发展的特点是:创建者均受到过五四运动锻炼和考验,陕北早期中共组织是中共北方区委直接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直接建立在离农村最近的地方,重视军事工作。陕北早期中共组织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历史作用:在陕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播下了革命火种;培养了一批党的骨干力量,其中,刘志丹、谢子长后来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其他也多成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干部或骨干。陕北中共早期组织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中共组织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陕甘革命根据地
下载PDF
《二十世纪初期的陕北农村》序言
19
作者 陈国庆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95-98,共4页
《二十世纪初期的陕北农村》序言陈国庆陕北,作为一个地方名称,她的知名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相当大的。对于陕甘宁根据地史和陕甘宁边区史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诸多调查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面世。然而,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 《二十世纪初期的陕北农村》序言陈国庆陕北,作为一个地方名称,她的知名度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相当大的。对于陕甘宁根据地史和陕甘宁边区史的研究,学术界已有诸多调查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面世。然而,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在1935年10月为什么选择陕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农村 二十世纪初期 陕北地区 陕北革命根据地 陕北文化 清末民初 陕北 历史唯物主义 文化心态 文化学
下载PDF
论“左”倾思想对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危害及其与西北革命党人的分歧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建国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66-69,共4页
关键词 西北革命根据地 “左”倾路线 “左”倾思想 刘志丹 “立三路线” 土地革命 西北地区 陕北根据地 兵运工作 谢子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