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童琳 蔡琳 +1 位作者 邓晓奇 李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3期1273-1278,共6页
目的分析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疗效的区别。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收集与所有与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比较有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 目的分析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疗效的区别。方法从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收集与所有与单线圈和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比较有关的文献,由两位评价者按照相关限定条件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 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项临床研究6 273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有6项是随机对照试验,其余为非随机对照试验。阈值测试结果提示单线圈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组(95%CI 0.2~1.29;P=0.007)且单线圈组高除颤阈值发生率高于双线圈组(95%CI 1.29~5.08;P=0.007),单、双线圈组室速/室颤时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次除颤成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95%CI 0.96~1.05;P=0.81),单线圈组总病死率略高于双线圈组,但是差异不显著(95%CI 0.75~1.26;P=0.85),单、双线圈组电极故障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95%CI 0.48~18.44;P=0.24)。结论单线圈除颤电极在阈值测试中的除颤阈值高于双线圈电极,同时单线圈除颤电极高阈值的发生比率高于双线圈组,两者在室速/室颤时一次除颤成功率、总病死率、电极故障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有6项为非随机对照试验,仍需一定量的、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 单线圈除颤电极 双线圈除颤电极 META分析
下载PDF
单、双线圈除颤电极临床效果的比较
2
作者 童琳 蔡琳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6年第6期660-663,共4页
除颤电极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圈除颤电极的使用一直远远多于单线圈除颤电极。然而随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术后电极相关并发症以及电极拔除风险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除颤电极的选择问... 除颤电极是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双线圈除颤电极的使用一直远远多于单线圈除颤电极。然而随着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时间的延长,术后电极相关并发症以及电极拔除风险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除颤电极的选择问题。这里将单、双线圈除颤电极在除颤阈值、全因死亡率、自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一次除颤成功率、电极故障率、电极拔除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线圈除颤电极 双线圈除颤电极 心律转复除颤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三尖瓣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世栋 王钊 +2 位作者 朱浩杰 刘志敏 樊晓寒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除颤电极在右心室不同植入位置与三尖瓣反流进展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均完善超声心动图,根据三尖瓣反流面积分为无、轻、中、重度四级。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定义为: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的三尖瓣反流程度较术前基线提高至少一个等级。按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分为间隔部电极组和心尖部电极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除颤电极植入部位对于三尖瓣反流进展是否存在影响。结果:198例患者平均年龄(57.1±12.1)岁,其中125例患者植入ICD,73例患者植入CRT-D。间隔部电极组115例(58.1%),心尖部电极组83例(41.9%),基线存在中-重度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共28例(14.1%)。中位随访12(9,16)个月,共有48例(24.2%)患者出现三尖瓣反流进展,其中间隔部电极组28例(24.3%),心尖部电极组20例(24.1%),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进一步分析显示,24例(12.1%)患者在随访期间进展为中-重度三尖瓣反流,其中间隔部电极组16例(13.9%),心尖部电极组8例(9.6%),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同时,两组患者随访时的三尖瓣舒张期流速和三尖瓣舒张期跨瓣压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曲线生存分析显示两组三尖瓣反流进展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1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除颤电极植入间隔部并未增加三尖瓣反流进展的发生风险(HR=0.55,95%CI:0.29~1.02,P=0.07)。结论:ICD除颤电极的植入位置与术后三尖瓣反流进展可能并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电极 三尖瓣反流 电极位置 心尖部 间隔部
下载PDF
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埋藏式心脏除颤器除颤电极导线一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慧 蓝荣芳 徐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6期590-591,共2页
患者女性,57岁,既往因长QT综合征发生晕厥植入单腔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预防心源性猝死,此次因ICD电池耗竭及电极断裂入院,使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成功拔除ICD除颤电极导线。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除颤电极导线 电极断裂 Snare下腔回收装置
原文传递
心内膜除颤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热点 被引量:1
5
作者 薛聪 华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除颤电极导线近年来发展迅速,DF-4接口除颤导线的研发给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单线圈除颤电极导线地位提高,真双极和集成双极感知各有利弊,非右室心尖部成为除颤电极放置的热点,除颤阈值测试建议放弃常规测试,同期除颤导线的故障发生率值得... 除颤电极导线近年来发展迅速,DF-4接口除颤导线的研发给临床工作带来便利,单线圈除颤电极导线地位提高,真双极和集成双极感知各有利弊,非右室心尖部成为除颤电极放置的热点,除颤阈值测试建议放弃常规测试,同期除颤导线的故障发生率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 综述 除颤电极导线
原文传递
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误感知致ICD误放电101次
6
作者 于海波 高阳 +3 位作者 许国卿 刘荣 徐白鸽 梁延春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986-987,共2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气短2年,加重伴呼吸困难2d入院,外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长期口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因心衰加重入院。查体:血压102/72mmHg(1mmHg=0.133kPa),双肺底少量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10次/min,节...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因胸闷、气短2年,加重伴呼吸困难2d入院,外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长期口服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因心衰加重入院。查体:血压102/72mmHg(1mmHg=0.133kPa),双肺底少量湿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10次/min,节律不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D 除颤电极 误感知 误放电
下载PDF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稳定性研究
7
作者 许国卿 于海波 +6 位作者 梁延春 刘荣 高阳 徐白鸽 武敏 焉晓蕾 王祖禄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发生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ICD手术且术后发生ICD电风暴的6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比较患者ICD电风暴前,电风暴后即刻、3个月...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患者发生电风暴后除颤电极参数的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行ICD手术且术后发生ICD电风暴的65例患者的随访资料,比较患者ICD电风暴前,电风暴后即刻、3个月、12个月的除颤电极参数(阈值、阻抗、R波振幅)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生ICD频繁放电后24 h内测量的即刻除颤电极的起搏阈值测定值较电风暴前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R波振幅测定值较电风暴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阻抗测定值与电风暴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 0. 05)。在电风暴后3、12个月,起搏阈值测定值较电风暴后即刻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起搏阈值、阻抗、R波振幅的测定值与电风暴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 0. 05)。结论 ICD电风暴患者即刻阈值较电风暴前有所升高,即刻R波振幅、阻抗较电风暴前无明显变化,长期随访观察除颤电极参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 除颤电极 电风暴 电极参数
下载PDF
拔除体内废弃起搏和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适应证、设备要求及人员训练 被引量:12
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1年第3期147-149,共3页
关键词 体内废弃起搏 除颤电极导线 拔除 适应证 设备 人员训练
下载PDF
低能量心脏除颤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龚镇楠 朱伯良 +7 位作者 高蕴雅 张觉先 成红兵 朱懋森 孙友法 方祖祥 石镭 戚文航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2年第3期2-5,共4页
本研究用22只犬建立实验模型。除颤脉冲采用非周期性衰减波,通过四种不同的除颤电极系统向心脏发放:1.双极导管电极;2.多极导管电极;3.导管—杯状心外膜电极;4.导管一体表电极。共除颤151次,成功133次,其中小于30J(焦耳)的成功除颤93次... 本研究用22只犬建立实验模型。除颤脉冲采用非周期性衰减波,通过四种不同的除颤电极系统向心脏发放:1.双极导管电极;2.多极导管电极;3.导管—杯状心外膜电极;4.导管一体表电极。共除颤151次,成功133次,其中小于30J(焦耳)的成功除颤93次。上述各种电极在除颤能量小于30J时以导管—杯状心外膜电极的除颤成功率为最高,达84.5%。测量9只犬的导管除颤电极心肌阻抗值为431±117(?)(欧姆)。研制了一种多道除颤信号的A/D、D/A接口,在微型计算机上进行了除颤脉冲的波形分析和除颤能量的计算等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颤电极 除颤成功率 心肌阻抗 微机接口
下载PDF
心内室颤的识别方法
10
作者 孙友法 方祖祥 +3 位作者 高蕴雅 龚镇楠 石镭 戚文航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2年第3期18-19,10,共3页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失常,它往往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室颤的治疗,电除颤的疗效最为肯定。电除颤又可分为体外除颤和体内除颤二种,其中体内除颤比体外除颤所需的能量小得多,只需25~60焦耳就够了... 心室纤维性颤动是一种最严重的异位心律失常,它往往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室颤的治疗,电除颤的疗效最为肯定。电除颤又可分为体外除颤和体内除颤二种,其中体内除颤比体外除颤所需的能量小得多,只需25~60焦耳就够了。目前国外已有自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AICD)问世。这种除颤器是利用一根放置在心内的导管电极和心外膜电极作为放电脉冲的刺激电极,同时它们又是室颤讯号的接收电极,一旦室颤发生,且持续时间超过5~10秒种,被AICD感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心律失常 除颤 除颤电极 识别方法 接收电极 导管电极 心脏复律 埋藏式 刺激电极 放电脉冲
下载PDF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进展
11
作者 张彦峰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4年第5期666-669,共4页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学关注的焦点。房颤的最佳治疗是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一定致残率和病死率,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病人发生房颤后循环系统功能迅速恶化,故一直是临床心律失常治疗学关注的焦点。房颤的最佳治疗是在病因治疗的前提下恢复并维持窦性节律,维持心房正常的血液传输初级泵的功能,防止血流动力学恶化,防止血栓栓塞等并发症;对于不能恢复窦性节律的治疗主要控制快速心室率引起的症状和抗凝治疗减少血栓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各种治疗措施各有其适应证和并发症,疗效亦不能令人满意,房颤治疗仍然是当今心律失常治疗学上一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治疗 房颤 心房纤颤 心房起搏 冠状窦电极 房早 起搏器 除颤电极 快速心室率 阵发性 冠状窦口 反拗期 不应期 主动固定电极 窦性心律 转复 复律 窦性节律
下载PDF
院内四人组心肺复苏流程对心脏骤停病人复苏时效的影响
12
作者 郭丽华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370-370,共1页
以往的心肺复苏中,以高年资医师主持抢救为主,实施即时口头医嘱,下级医师执行抢救任务,护士执行医嘱凌乱,程序混乱,明显影响复苏时效。本文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精神制定基本固定的流程,加以演练,使每位临... 以往的心肺复苏中,以高年资医师主持抢救为主,实施即时口头医嘱,下级医师执行抢救任务,护士执行医嘱凌乱,程序混乱,明显影响复苏时效。本文根据《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精神制定基本固定的流程,加以演练,使每位临床一线值班医护人员都能完全掌握,熟练使用,并在实际工作中根据病人的心跳呼吸骤停类型及演变过程机动的加减一组或几组胸外按压循环,各循环操作实质内容不作改动,观察对复苏时效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血管急救 护士执行医嘱 胸外按压 心跳呼吸骤停 口头医嘱 美国心脏协会 抢救任务 自主循环 除颤电极
原文传递
第四代皮下ICD即将进入临床(143)
13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33-233,共1页
众所周知,电除颤治疗是很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方法,紧急情况下其能起死回生。1947年美国的Lown发明了体外直流电除颤技术,将两个除颤电极分别放在胸外心脏底部和心尖部进行100~300J的电击,该技术挽救了... 众所周知,电除颤治疗是很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致命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唯一有效方法,紧急情况下其能起死回生。1947年美国的Lown发明了体外直流电除颤技术,将两个除颤电极分别放在胸外心脏底部和心尖部进行100~300J的电击,该技术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但不幸的是,很多致命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发生在院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命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心尖部 除颤电极 直流电除颤 紧急情况 起死回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