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谈陶瓷印艺的多向审美构成
1
作者 张驷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3期60-61,共2页
近几年,在篆刻界和陶艺界兴起一股“陶瓷印热”。而且“热”度不减,甚至有继续加“热”的势头。陶瓷印这种印章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陶刻、瓦当、陶范、陶模及封泥等陶瓷种类。据考证,纯粹的陶瓷印章至少在唐代就有了实物,甚至... 近几年,在篆刻界和陶艺界兴起一股“陶瓷印热”。而且“热”度不减,甚至有继续加“热”的势头。陶瓷印这种印章形式,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陶刻、瓦当、陶范、陶模及封泥等陶瓷种类。据考证,纯粹的陶瓷印章至少在唐代就有了实物,甚至出现过帝王的陶瓷印玺。近些年因陶瓷材料的质地特点有别于通常的印章石,可以出现刀法的独特效果,这为篆刻家们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空间,所以受到篆刻家(还有为数更多的篆刻爱好者)的偏爱;与此同时,陶艺界里本来就有很多陶印造形方向的陶艺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界 瓷印章 审美构成 印章石 艺家 瓷材料 篆刻
下载PDF
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风味变化
2
作者 王宏伟 刘宏娟 +5 位作者 覃业优 徐那 胡嘉亮 袁晓 刘洋 蒋立文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9-17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发酵过程中品质、风味变化规律和主要香气成分组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对某企业坛装存放1~5 a剁椒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坛装剁椒可溶性无... 为探究不同年份陶坛剁椒发酵过程中品质、风味变化规律和主要香气成分组成,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理化指标及菌落总数对某企业坛装存放1~5 a剁椒的品质及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坛装剁椒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酸、总酯、氨基酸态氮、菌落总数在发酵过程中均不断发生变化,存放1~3 a的剁椒香气品质不断提高,到第4年时剁椒样品品质下降;共检出112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酸类22种、醇类12种、酯类36种、酮类5种、醛类9种、酚类5种、烃类18种、其他化合物5种,不同发酵时间剁椒的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均有所不同,结合阈值分析发现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挥发性化合物有36种,这些挥发性物质对剁椒发酵成品的整体香气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水杨酸乙酯、4-乙基-2-甲氧基苯酚为陶坛剁椒共有香气组分。从感官、理化及挥发性成分方面来看,存放1~3 a剁椒有较好感官和品质,3 a以上剁椒的香气浓郁但组织状态较差,适合其他酱类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剁椒 品质风味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黄庭坚对陶渊明的阐释与接受——从唐宋陶诗接受的整体出发
3
作者 钱志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8,共17页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 陶渊明在思想与艺术两方面都对后来文学史产生巨大影响,其思想与儒及释道相涉,而又构成一种独立影响历史。陶诗在唐代尚属局部的经典,至宋代则上升为全面的经典,苏轼、黄庭坚在这一接受史过程中是起决定作用的。苏轼运用辩证的艺术思想来论陶,突破了仅以平淡论陶的传统阐释方式,黄庭坚也从自然与法度的辩证结合来认识陶诗的高度。苏黄的观点为南宋以后诸家广泛接受,开启了陶诗接受新的历史。黄庭坚对陶渊明独立的个性、忠义的行为有较强的呼应,其对陶渊明的阐释,往往与庄、禅结合。黄庭坚突破模拟式的学陶法,以一种学而不为、自成一家的再创造的学古方法来学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庭坚 苏轼 诗接受史 诗评论史 唐宋学
下载PDF
华宁陶文化的新生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泰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2-2,71,共2页
华宁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至今该县有据可考的烧窑历史已达600多年。华宁深厚的历史积淀、兼收并蓄的传统滋养了华宁陶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华宁陶目前正迎来全新的旅程。目前,华宁拥有10余个制陶... 华宁县位于云南省玉溪市,至今该县有据可考的烧窑历史已达600多年。华宁深厚的历史积淀、兼收并蓄的传统滋养了华宁陶顽强的生命力。在经历文革和改革开放初期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华宁陶目前正迎来全新的旅程。目前,华宁拥有10余个制陶企业和制陶作坊,从业人员有1000余人。华宁陶器因为质地纯净细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华宁县 云南省玉溪市 烧窑 艺创作 建筑 瓷基
下载PDF
明代“书陶”艺术的传承与流变
5
作者 刘小兵 刘聪聪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22,共11页
历代书家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艺术蔚为大观,明代书家接续宋元以来的陶渊明主题书写,并将其发扬光大。明代初期“书陶”艺术总体上受台阁书风影响,书体以楷、隶为主,书风古雅静穆;明代中期“书陶”艺术以吴中书家为代表,彰显潇洒飘... 历代书家以陶渊明诗文为题材的书法艺术蔚为大观,明代书家接续宋元以来的陶渊明主题书写,并将其发扬光大。明代初期“书陶”艺术总体上受台阁书风影响,书体以楷、隶为主,书风古雅静穆;明代中期“书陶”艺术以吴中书家为代表,彰显潇洒飘逸的文人气息;晚明“书陶”之风受心学思潮影响,彰显鲜明的个性。结合具体书家的书陶艺术作品,通过对明代“书陶”艺术历史的纵向梳理,可见其演进的历史轨迹与时代特色,亦可见陶渊明在书法领域的跨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书法 “书”艺术 渊明 历史考察
下载PDF
社科普及与陶文化融合案例研究
6
作者 裴丽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2期84-88,共5页
陶瓷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将其和社科普及结合起来有一定可行性和必要性。该文聚焦于社科普及与陶文化的融合,通过深入探讨两者结合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揭示了陶艺在社科普及活动中的多元价值。文章首先界定了社科普及与陶文化的概念,... 陶瓷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将其和社科普及结合起来有一定可行性和必要性。该文聚焦于社科普及与陶文化的融合,通过深入探讨两者结合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案例,揭示了陶艺在社科普及活动中的多元价值。文章首先界定了社科普及与陶文化的概念,并构建了两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其次,详细分析了陶艺体验、陶文化知识普及和陶艺展陈在社科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与策略。通过具体案例,阐释了陶艺活动如何增强社会认同,以及在情感与认知方面对受众的深远影响。最后,提出了创新的社科普及方式,如互动式陶艺教育、新媒体的应用,以及跨文化教育中陶文化的独特作用,并展望了陶文化与社科普及的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技术创新与全球化视野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科普及 文化 融合 案例 传承
下载PDF
印纹陶的饰意对现代陶艺的启发
7
作者 许朝辉 《陶瓷》 CAS 2024年第6期86-87,198,共3页
印纹陶是我国原始古代部落所遗留下来的民族财富,传统的印纹陶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情感。印纹陶纹饰也沉淀了人类的智慧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表现手法与创作形式为印纹陶纹饰提供了创新的途径,传统的印纹陶纹... 印纹陶是我国原始古代部落所遗留下来的民族财富,传统的印纹陶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情感。印纹陶纹饰也沉淀了人类的智慧和时代的变迁,现代的表现手法与创作形式为印纹陶纹饰提供了创新的途径,传统的印纹陶纹饰也为现代陶瓷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为现代陶艺家表达审美感受和思想观念提供了新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纹 现代
下载PDF
幸运见到“坭”,我此生陶醉——记董焕俊大师的坭兴陶情缘
8
作者 韦世和 《江苏陶瓷》 CAS 2024年第3期1-2,共2页
钦州这片热土上孕育出一种陶土,它汲取了天地精华,蕴含着无尽的灵性。有这样一位资深的陶艺大师,他以天使之手巧妙地将这陶土创作成千变万化的艺术品,让我们走进董焕俊大师的陶艺世界,感受他此生对坭兴陶艺的深情厚意,体会他匠心独运的... 钦州这片热土上孕育出一种陶土,它汲取了天地精华,蕴含着无尽的灵性。有这样一位资深的陶艺大师,他以天使之手巧妙地将这陶土创作成千变万化的艺术品,让我们走进董焕俊大师的陶艺世界,感受他此生对坭兴陶艺的深情厚意,体会他匠心独运的精湛技艺,共同领略钦州坭兴陶的独特艺术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坭兴 艺术之美 匠心独运 艺术品 精湛技艺
下载PDF
古典诗学史上的“陶渊明体”关捩
9
作者 王澧华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第4期4-13,共10页
东晋玄言诗历载过百,晋宋之际,诗运转关,当南朝诗作与诗论拨乱反正之际,陶诗中的达观论与田家语因而受到冷落。鲍照与王僧达以"学陶彭泽体"相唱和,将陶渊明重新引入当代诗坛,而江淹《杂体三十首》以"陶征君田居"将&... 东晋玄言诗历载过百,晋宋之际,诗运转关,当南朝诗作与诗论拨乱反正之际,陶诗中的达观论与田家语因而受到冷落。鲍照与王僧达以"学陶彭泽体"相唱和,将陶渊明重新引入当代诗坛,而江淹《杂体三十首》以"陶征君田居"将"陶体"视为五百年五言诗三十家,更显示与主流文论的分辩。萧统萧纲出于其立身作文的双重标准,对陶渊明人品与诗风持双重取舍。南朝诗人对新体诗的执着追寻与南朝文论对"陶体"的保留态度,当是古诗走向近体诗历史进程的自然结果。唐代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脱胎于南朝追求句法与声律的新体诗,故唐人"效陶"而不"尊陶"。宋代"尊陶"成风,则是由于近体诗格律在唐代已经臻于其极,宋人在诗歌形式上难以穷其变化,只能在审美境界上另辟蹊径,乃在诗学批评的意义上,将陶诗的达观论的立意、散句式的措辞、田园化的意境,上升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致。古典诗歌的内在意境美,由"陶体"发端,历五百年集聚酝酿,至此藉由"和陶"之诗、"尊陶"之论,从而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渊明体 成风
下载PDF
坭兴印象——广西坭兴陶的初步认识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向进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16年第8期7-9,共3页
坭兴陶,有中国四大名陶之称。二八年,00国务院批准广西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广西大众对坭兴陶仍然是陌生的。经过调查,广西大众对陶瓷的普遍认识与基本印象基本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景德镇瓷器为... 坭兴陶,有中国四大名陶之称。二八年,00国务院批准广西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时至今日,广西大众对坭兴陶仍然是陌生的。经过调查,广西大众对陶瓷的普遍认识与基本印象基本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景德镇瓷器为代表的上釉瓷器的精美;二是以宜兴紫砂陶为代表的茶壶;三是平时日用的陶瓷杯碗及水缸陶罐。坭兴陶在广西大众的认知度,与其四大名陶及国家非遗的声望是不相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坭兴 宜兴紫砂 景德镇瓷器 瓷杯 上釉 瓷文化 知度 文化 艺术作品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11
作者 蒋晨 《天工》 2024年第34期76-78,共3页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器具,陶瓷不仅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邛窑是我国西南地区非常著名的陶瓷民窑,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 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见证和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器具,陶瓷不仅有着极强的实用性,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邛窑是我国西南地区非常著名的陶瓷民窑,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其窑口数量较多,分布范围比较广。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意义,以及邛陶烧造技艺传承和保护的现状,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出发,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希望为邛陶烧造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邛窑 烧造技艺 瓷文化
下载PDF
建水紫陶陶泥成分及烧制问题浅析
12
作者 何金林 王怡锦 +6 位作者 甘振威 何钰 张鹏 刘静 纳勤骁 单爱党 高濂 《江苏陶瓷》 CAS 2024年第2期43-50,共8页
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标志品牌,在全国艺术品市场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建水紫陶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境内的五色土为原料,主要通过拉坯成型以及单次或者多次烧制而成,主要用于食品储存、茶叶储存、家居装饰、餐厨具等,... 建水紫陶已经成为一个较有影响力的地方标志品牌,在全国艺术品市场的知名度也日益提高。建水紫陶以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境内的五色土为原料,主要通过拉坯成型以及单次或者多次烧制而成,主要用于食品储存、茶叶储存、家居装饰、餐厨具等,同时结合阴刻阳填、无釉磨光的独特工艺,形成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艺术效果。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日益关注建水紫陶的泥料组成、烧制工艺、高温烧结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起泡和开裂等问题,以及它们可能的相关性、问题解决方案等,然而目前这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介绍以及相关的研究。因此,本文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水紫陶联合研究中心对建水紫陶陶泥原料分析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建水等地企业的经验探讨,对紫陶烧结过程的若干常见问题及其可能原因,结合实验设计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水紫 土成分 烧结工艺
下载PDF
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粘接材料的科学分析
13
作者 葛若晨 孙杰 +5 位作者 陈翩 付金凤 曾帆 刘志 杨波 杨璐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 陶器上的古代粘接材料与陶器的修复工艺关系密切,是当时社会制陶水平的反映之一。本研究对成都新津宝资山汉代崖墓出土陶楼上的粘接材料进行了科技分析,使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粒度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别探究了该粘接材料中的无机和有机成分。结果表明:粘接材料的颗粒状态、大小和成分与黏土颗粒相似,推断其主要无机成分为黏土;红外吸收光谱在波数3431 cm^(-1)、1670 cm^(-1)和1419 cm^(-1)的特征峰与酰胺基相吻合,氨基酸分析表明其有机成分含有由动物胶和蛋类混合而成的蛋白质类胶料。有机混合胶料黏性较高,弥补了单一胶料使用的不足,同时黏土可增加系统中的氢键密度,并起填充作用,这样的协同作用是该粘接材料在使用时具有强粘接力和一定稳定性的原因。但由于其耐久性差且与陶器整体风格不协调,推测该材料是在器物下葬前使用的一种临时粘接剂。同时,它的成分和用途与秦始皇陵兵马俑上的古粘接材料非常相似,这体现了汉代对秦代帝陵陪葬制度和制陶工艺的继承与沿革。研究结果为我国陶器修复历史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同时也为现代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资山汉代崖墓 彩绘 粘接剂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汉承秦制 器修复
下载PDF
额济纳旗巴彦陶来遗址调查简报
14
作者 傅兴业 宝力德 刘钢 《草原文物》 2012年第1期8-16,共9页
巴彦陶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素荣贵嘎查东16公里的沙漠地带。2009年5月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后我所先后两次组织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由于该遗址距乌素荣贵嘎查... 巴彦陶来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素荣贵嘎查东16公里的沙漠地带。2009年5月额济纳旗文物管理所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此后我所先后两次组织业务人员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由于该遗址距乌素荣贵嘎查境内巴彦陶来农场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调查简报 黑彩 双耳罐 EB 器纹饰 泥质 细泥 锥刺纹 剔刺纹 侈口 遗物 石斧 巴彦
下载PDF
浅谈陶瓷材质的内蕴美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雅丽 贾黎威 《景德镇陶瓷》 2008年第3期9-10,共2页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对材质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陶艺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陶艺家对材料及其性能的认识、掌握,挖掘并展现陶瓷材料的美。从陶器到瓷器,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当制瓷技术达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时,...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对材质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陶艺的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陶艺家对材料及其性能的认识、掌握,挖掘并展现陶瓷材料的美。从陶器到瓷器,经过了四五千年的历史,当制瓷技术达到"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磐"时,陶瓷材质的内蕴美已日益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广西横州杨村红陶工艺调查
16
作者 唐铭阳 汪常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通过对横州市峦城镇杨村红陶工艺的调查,发现其原料以横州本地陶土为主,高岭土为辅进行配置,胎料具有高铁高钾的特点;制作工艺以手工轮制为主,辅以泥条盘筑等方法;烧制窑炉在引进电窑、气窑的同时,还保留了独特的传统龙窑;产品以制作大... 通过对横州市峦城镇杨村红陶工艺的调查,发现其原料以横州本地陶土为主,高岭土为辅进行配置,胎料具有高铁高钾的特点;制作工艺以手工轮制为主,辅以泥条盘筑等方法;烧制窑炉在引进电窑、气窑的同时,还保留了独特的传统龙窑;产品以制作大型的红陶器物见长,所生产的特色器物有酒熬、金坛、平底罐等。历史上的杨村可能在广西窑业技术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特殊贡献,钦州和宾阳邹圩两地制陶技术的源头都有线索指向杨村。整体而言,杨村红陶的工艺、炉窑和产品都极具特色,其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等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整理,以便更好地助力当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宁红 横州杨村 传统制
下载PDF
建构主义VS本质主义:与童庆炳老师分歧的关键所在——陶东风、赵勇对谈录
17
作者 陶东风 赵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25,共13页
一“审美意识形态”是某种妥协的产物赵勇:陶老师好!您与童庆炳老师之间可以谈论的话题很多,但为了让这个对谈相对集中,我想聚焦在您和童老师的争论这里,因为我觉得这场争论非常有学术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童老师与您是师生关系,而且关... 一“审美意识形态”是某种妥协的产物赵勇:陶老师好!您与童庆炳老师之间可以谈论的话题很多,但为了让这个对谈相对集中,我想聚焦在您和童老师的争论这里,因为我觉得这场争论非常有学术价值。这一方面是因为童老师与您是师生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好;另一方面,从2004年起,你们又围绕着“日常生活审美化”“文艺学的边界”“文化研究”“文学终结论”等问题展开了持续几年的学术争论,在整个文艺理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庆炳 师生关系 学术争论 东风 建构主义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意识形态 赵勇
下载PDF
浅析紫砂陶刻的内容选择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玉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3期139-139,共1页
紫砂装饰艺术多达数十种,其中紫砂陶刻是主要的装饰手段。紫砂陶刻是一门集紫砂、书画、篆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精髓的手工艺术,书画的功底很重要,纯熟的刀法很重要,而内容的选择则是书画、刀法艺术呈现的基础。本文以“大汉四方”壶... 紫砂装饰艺术多达数十种,其中紫砂陶刻是主要的装饰手段。紫砂陶刻是一门集紫砂、书画、篆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精髓的手工艺术,书画的功底很重要,纯熟的刀法很重要,而内容的选择则是书画、刀法艺术呈现的基础。本文以“大汉四方”壶为例,谈一谈紫砂陶刻的内容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 四方 汉马车
下载PDF
利用地方陶瓷资源 开展陶艺教育——钦州坭兴陶向中小学美术课程转化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毛文青 关强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8年第7期44-47,共4页
中小学陶艺教育对于学生智力成长和创造性精神培养极为有益,在陶瓷产地开展陶艺教育对于下一代进行传统和现代陶艺学习具有双重作用,本文以□兴陶为例展开论述,旨在探讨在陶瓷产地开展中小学陶艺教育的价值与优势。
关键词 中小学艺教育 口兴 传统 现代
下载PDF
“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明远 林川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6年第7期4-16,共13页
作者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的新观点。我国先秦文献,早已将&qu... 作者在近年国际考古新成果启示下,扩展"三分期理论"的定义,将"制陶工艺"和"冶铜、铸铜工艺"两者结合起来思考,形成"陶-铜体系"即"火技术-陶冶体系"的新观点。我国先秦文献,早已将"陶"与"冶"并称,将烧制陶器和冶炼铜器并举,两者皆与过去几万年间的"冷工艺"不同,都是"火技术陶-铜体系"下的"高温陶冶技术";制陶技术的多种原料配方、高温调控、陶窑设备等,构成陶-铜体系下的冶铜和铸铜技术的基础;其青铜器的形制来源于陶器,商周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原型乃是仿制陶器,或由陶器形制发展而来。陶-铜体系下的子系统:青铜礼器制品、陶礼器制品长期共存。历史上陶器使用的时段跨度,覆盖了铜器时期,甚至比铜器还要长远。由此,该文作者提出"陶冶时代"的新概念,作为史前史"木石器时代"之后的第二个时代。青铜器制品、陶制品、木-石制品等并行使用,是千多年间的常事。直到木-铁器时代,才停止了石器、青铜器的使用;而木制品迄今仍然在民间普遍盛行。这种真实的状况,是汤姆森"石铜铁三分期理论"无法说明的,唯有"火技术陶-铜体系"的观点,方能诠释这样的历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体系 冶时代 火技术 文化 铜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