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研究——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
1
作者 张小鲲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期28-31,共4页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器文物 出土保护 陶器修复
下载PDF
面向数字人文的出土陶器器形知识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
2
作者 韩牧哲 高劲松 +1 位作者 李钰 付家炜 《情报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94,共19页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 出土陶器作为考古学文化的重要标识物,对其进行知识揭示和有效利用,对于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构建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着眼于考古文化研究中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对促进相关领域知识重用和共享、解决人文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信息冗余和知识迷航等问题均有重要作用。首先,本文通过对出土陶器与考古学文化的关联路径的分析,明确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的知识匹配方法在替代传统人文研究中的隐性知识关联环节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知识结构解析和知识向量表示,展示了针对出土陶器器形进行知识组织的方式和效果;针对陶器器形,从属种和整部两种维度分别提出不同的相似度计算方法,以及对陶器器形知识匹配程度进行量化评分的具体方法。最后,以从察吾呼遗址、焉不拉克遗址和莫呼查汗遗址中抽选的20座墓葬的出土陶器器形数据为例,验证上述方法在史前文化分期研究问题上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20个目标墓葬的分期结果与考古学界综合出土陶器类型和墓葬形制得出的矫正分期结果的吻合度达84.21%,这充分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知识匹配 关联路径 出土陶器
下载PDF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陶瓷人物装饰比较研究——以青花瓷与马约里卡陶器为例
3
作者 史文轩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2-88,101,共8页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青花瓷与意大利马约里卡陶器,由于制瓷技艺、城市建筑兴起及上层阶级品味的影响,人物装饰主题的陶瓷器物大量出现。研究为了探究中国与意大利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比了青花瓷与马约... 14世纪至16世纪,中国青花瓷与意大利马约里卡陶器,由于制瓷技艺、城市建筑兴起及上层阶级品味的影响,人物装饰主题的陶瓷器物大量出现。研究为了探究中国与意大利陶瓷艺术背后的文化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对比了青花瓷与马约里卡陶器三种主要人物装饰在形式、审美及社会价值维度的异同。二者的差异性在于,明代青花瓷以用笔用线的绘画方式表现人物个性,具有东方审美的意蕴,官窑青花瓷代表了精英阶层的品位,而马约里卡陶器色彩丰富,以绘画的透视法则再现人物形象,突出叙事的装饰特点,是社会道德与个人身份的象征。其相似性是二者都借鉴了文学文本与其他艺术门类题材,人物形象是艺术情感的寄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马约里卡陶器 人物装饰 比较研究
下载PDF
汉代陶器纹饰演变与制作手法研究
4
作者 郑小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4期138-141,共4页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 汉代陶器纹饰承载着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特征,凸显汉代社会人们的心理追求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研究汉代陶器纹饰演变及其制作手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时间为脉络,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代陶器纹饰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彩绘、模印、刻画等纹饰不同制作方式的角度,对汉代陶器纹饰的分类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阐述了汉代陶器彩绘纹饰、模印纹饰及刻划纹饰的制作方法。同时,基于当代陶艺创作视角,探讨了汉代陶器纹饰制作工艺对当代陶艺创作的启示,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汉代陶器制作工艺特色,提升现代陶艺创作水平,彰显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陶器 纹饰演变 制作手法
下载PDF
浅析中国早期图像载体——以陶器、玉器为例
5
作者 袁以宸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4期0021-0023,共3页
文章对史前时期陶器、玉器的制作过程进行了介绍,就陶器而言,从古籍文献的角度分析了陶器在早期人类心中的神圣地位,就玉器而言,从玉器所属的功能、性质角度分析了玉器与“礼”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 陶器 玉器 神话
下载PDF
中国古代陶器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探究
6
作者 赵丽娟 《收藏与投资》 2024年第3期55-57,共3页
“象以载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陶器承载着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文章从艺术与文化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马家窑期陶器的技艺风格、半山期陶器的精致造型和象征意义、辛店文化下陶器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器的详细... “象以载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陶器承载着艺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文章从艺术与文化视角出发,分别探讨了马家窑期陶器的技艺风格、半山期陶器的精致造型和象征意义、辛店文化下陶器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器的详细分析,文章探讨了中国陶器在技术、艺术和文化方面的三重价值,从而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艺术审美和理念信仰提供独特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陶器 文化价值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美学经济视角下管窑陶器产业的传承与重塑
7
作者 黄鹏徽 《景德镇陶瓷》 2024年第1期22-25,共4页
随着物质的丰富,大众审美意识觉醒带来的消费升级和转变,美学经济孕育而生。在美学经济中,管窑陶器传统的美学格调难以适应时代市场需求。在政府、企业、民间的一系列管窑陶器的传承和保护举措中,管窑陶器产业不断拓宽产业体系,增加管... 随着物质的丰富,大众审美意识觉醒带来的消费升级和转变,美学经济孕育而生。在美学经济中,管窑陶器传统的美学格调难以适应时代市场需求。在政府、企业、民间的一系列管窑陶器的传承和保护举措中,管窑陶器产业不断拓宽产业体系,增加管窑制陶的附加值,打造新的管窑陶器发展生态。作为服务于生活的一门手工技艺,其传承和复兴的意义在于让其能够在时代中重新被人们选择,因此,在美学经济时代中,管窑陶器的发展与制造应关注时代消费需求,顺应时代的选择,重塑管窑陶器在当代的审美价值,以满足现代人新的物质需求,管窑制陶文化才能有效活化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窑陶器 审美意识 美学经济
下载PDF
从火烧沟遗址看四坝文化的陶器艺术与历史价值
8
作者 张维萍 《文化产业》 2024年第10期37-39,共3页
火烧沟遗址作为四坝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众多的出土文物向世人展现了其文化的独特魅力。四坝文化是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纪年内,因最早发现于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的四坝滩而命名。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玉... 火烧沟遗址作为四坝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众多的出土文物向世人展现了其文化的独特魅力。四坝文化是青铜时代早期的一种文化,形成于中原地区的夏代纪年内,因最早发现于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的四坝滩而命名。1976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玉门火烧沟进行该文化的第一次正式发掘,出土陶器近千件,陶器的独特风格和精湛工艺,成为研究该艺术文化的重要窗口。基于此,现首先对火烧沟遗址进行简单概述,其次基于火烧沟遗址分析四坝文化的陶器艺术体现,再次挖掘火烧沟遗址四坝文化陶器的历史价值,最后就如何提升四坝文化的陶器艺术与历史价值展开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沟遗址 四坝文化 文物工作队 出土陶器 甘肃省张掖市 青铜时代早期 中原地区 山丹县
下载PDF
出土破损陶器文物活性生物泥粘接修复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汉龙 张涵 +5 位作者 叶琳 杨阳 张良帅 韩绍康 肖杨 成亮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5-226,共2页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里程碑,陶器充分展现了古代的社会活动、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艺术文化等,成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和珍贵资料。然而,出土陶器多已呈破碎、酥粉状态,为了挽救珍贵的陶器遗产,考古出土的破碎陶器需要经过清洁表面污染物、粘接断裂碎片、补全修复完善形制等技术流程来复原陶器形制的直观历史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接修复 出土陶器 活性生物 人类文明进程 技术流程 考古出土 宗教信仰
下载PDF
浙江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上山文化陶器科技分析
10
作者 杨玉璋 张茂林 +2 位作者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的特征,且P元素含量较高,但不同遗址样品中熔剂氧化物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综合岩相分析结果,推测上述5处遗址制陶原料为普通易熔黏土且胎体中羼杂了大量植物茎叶等有机质,胎料物质来源为当地广泛存在的河湖相沉积岩、少量火山岩地层风化产物以及第四纪红土。陶器烧成温度普遍在800~900℃,高于同时期南北方多数遗址,胎体吸水率较高,多在10%~20%之间,这一现象应与陶胎夹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衢盆地 上山文化 陶器 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 吸水率
下载PDF
归为泥土的陶器
11
作者 吴金昌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88,共1页
过去,淮河两岸,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陶器.它造型朴拙,广口,圆肚,像敦实的庄稼汉;釉色简单,或为墨绿,或为赭褐,暗色幽幽,澄净悠远.大的称"缸",贮粮,盛水,腌渍咸菜、鸭蛋、鸡蛋;小的叫"罐",贮盐、糖、碱、淀粉,藏... 过去,淮河两岸,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陶器.它造型朴拙,广口,圆肚,像敦实的庄稼汉;釉色简单,或为墨绿,或为赭褐,暗色幽幽,澄净悠远.大的称"缸",贮粮,盛水,腌渍咸菜、鸭蛋、鸡蛋;小的叫"罐",贮盐、糖、碱、淀粉,藏小儿的零食和老奶奶的针头线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两岸 贮粮 陶器
下载PDF
试探文创产品视野下的西藏传统陶器再设计
12
作者 古桑多吉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3年第3期181-191,198,共12页
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文创产业的重视,近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传承人、传承技艺及工美产业的利好政策,相关产业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藏陶作为西藏区域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这项古老技艺... 随着国家进一步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文创产业的重视,近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传承人、传承技艺及工美产业的利好政策,相关产业也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藏陶作为西藏区域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这项古老技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守正创新”,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文章从“溯源与流变”“现状与窘境”“实证与探索”三个方面论述分析了藏陶技艺目前的现状以及相关问题出现的原因。文章通过对陶制器具、陶制建筑装饰、陶制佛像佛塔等进行了分类及归纳,对藏陶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溯源,同时阐释了如今面临的将被替代的没落状况的诸多因素;通过田野调查得出目前藏陶发展所面临的窘境,即制陶传承人断层、制陶时空、制陶投入与营收之间的矛盾、传统烧制工艺的技术缺陷等结论;通过设计藏式“茶炉茶壶”陶器为实证,展开设计实践探索,面对历史与现状之间的矛盾,从“功能性”“审美性”“多元性”三方面给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功能性”以陶器诞生初时的器具为思源,重新评估藏陶作为器具的生活之用;审美性以材料、色彩、结构的美学探索,重新审视在建筑装饰、家居陈列、艺术作品等领域的美学价值;多元性以内容的再创造和场景的不同定位,延伸藏陶的可塑性,从而让藏陶更具人文的立体化与价值的无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陶器 文创陶器 再设计
下载PDF
从杭嘉湖平原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设计看实用美学精神
13
作者 张新克 《嘉兴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3-50,共8页
运用类型学、设计学方法比较并分析三足陶器的功能、器型类别及足型设计特征,从实用美学的角度论证三足陶器中的尚用、尚简、尚美的精神,以期窥见新石器时代三足陶器的美学价值以及对后世造物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三足陶器 造型 实用美学
下载PDF
黄河流域史前陶器艺术的审美意识与文化意蕴探析
14
作者 李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20-25,共6页
黄河流域史前陶器艺术主要通过造型、纹饰与色彩三种形式来表现。陶器艺术的审美意识经历了史前萌芽、繁盛与嬗变三个阶段,受到生产劳动、生态环境、日常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陶器艺术蕴含了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意蕴... 黄河流域史前陶器艺术主要通过造型、纹饰与色彩三种形式来表现。陶器艺术的审美意识经历了史前萌芽、繁盛与嬗变三个阶段,受到生产劳动、生态环境、日常饮食等因素的影响。陶器艺术蕴含了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主题丰富、意境含蓄、蕴含哲理等特点,在美学思想、文化艺术等领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史前陶器 审美意识 文化意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潜山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玲玲 王夔 《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24-30,共7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是安徽省潜山市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具有古朴自然的美学特征。自2008年12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痘姆陶器烧制技艺逐渐走出濒危的困境,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体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是安徽省潜山市传统技艺的典型代表,具有古朴自然的美学特征。自2008年12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痘姆陶器烧制技艺逐渐走出濒危的困境,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体系、探索了生产性保护新路径、创新了非遗传播方式,但依然存在产业园区建设不完善、产品经济效益有待提高、本土传承人才后继乏力、非遗旅游新业态发展不充分等四大问题。乡村振兴战略为痘姆陶器烧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古陶文化产业园;加强非遗产品基础研究,丰富非遗产品表现形式,打造非遗文创品牌;加强校企合作,鼓励社会传承,建立激励机制,推进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升级乡村休闲观光游线路,丰富文化研学游线路;助力村民稳岗就业、脱贫人口不返贫,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姆陶器烧制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与发展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渤海文化考古学新探——以陶器为中心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永振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4期6-17,共12页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 渤海陶器与高句丽、靺鞨、唐陶器相比较,渤海陶器中具有浓厚的复合文化因素,而且在渤海存续的二百多年间,这些复合性文化因素随时间的发展起了变化。渤海早期以文化因素和高句丽文化因素对等地表现出来,到了中后期靺鞨文化因素逐渐衰退,唐的文化因素明显增加。反映在渤海陶器中的渤海复合性文化因素,证明渤海国不是某一个民族建立的国家,而是多民族联合建立的国家,从考古学上验证了文献记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文化 考古学 渤海陶器 高句丽陶器 靺鞨陶器 文化属性 复合文化
下载PDF
释光测年技术在陶器定年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卫俊杰 靳建辉 +1 位作者 邱俊杰 任永青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3年第4期379-394,共16页
陶器释光测年一直是环境考古领域重要的时间界定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整理释光技术在陶器定年上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以阐明其在相应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应用潜力。在陶器定年... 陶器释光测年一直是环境考古领域重要的时间界定方法之一。本文通过系统整理释光技术在陶器定年上的主要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方法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以阐明其在相应领域的适用性、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应用潜力。在陶器定年的技术方法上,热释光技术最早应用于陶器测年,但也存在矿物热释光晒退效率较慢、不可重复测试和反映信息较少等问题;光释光测年技术的不断发展拓展了陶器释光测年的技术和方法,近年来相应研究比例也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部分年轻样品石英信号较弱、石英光释光信号组分比例影响等效剂量测定等问题。在实践应用上,陶器释光测年技术在世界各地遗址均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能为遗址提供绝对年代测定,以及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更多地反映古人地关系演化和文化区域交流。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释光技术尤其是光释光技术在陶器测年领域的应用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环境考古学研究;这对于进一步揭示区域古人地关系演化、文明发展历程和文化区域交流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释光 光释光 陶器 年代 人地关系
下载PDF
汉代陶器的造型特点与纹饰艺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冬梅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汉代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繁荣阶段,造型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纹饰异彩纷呈,记录并表达出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汉代陶器文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宝库的瑰宝,作者结合部分汉代陶... 汉代是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重要繁荣阶段,造型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纹饰异彩纷呈,记录并表达出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汉代陶器文化是我国陶瓷文化宝库的瑰宝,作者结合部分汉代陶器精品文物,对其造型和纹饰工艺进行分析和鉴赏,希望对宣传汉代陶器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陶器 造型特点 纹饰艺术 研究
下载PDF
蒲城店遗址陶器的造型分析
19
作者 路德清 雷保杰 刘光甫 《陶瓷》 CAS 2023年第9期43-47,共5页
蒲城店遗址的发掘是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壮举,其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造型更是丰富多样。笔者通过对龙山时期、龙山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二里头时期陶器的质地颜色、尺寸、器型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挖掘出蒲城店在生产力... 蒲城店遗址的发掘是华夏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壮举,其出土的陶器种类繁多,造型更是丰富多样。笔者通过对龙山时期、龙山向二里头文化过渡时期、二里头时期陶器的质地颜色、尺寸、器型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挖掘出蒲城店在生产力发展、陶器类别、造型特点、审美特征等方面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城店遗址 陶器 造型特点
下载PDF
上饶万年仙人洞与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陶器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团华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3年第1期30-31,共2页
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 桂林甑皮岩遗址和上饶万年仙人洞遗址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环境相似,两者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岩洞,发现有遗迹现象的洞穴的周围必然有其他人类遗迹的洞穴存在,桂林多达百处,万年仙人洞周边800米的范围内人类活动的洞穴有3处。其二,都是红土壤,水系丰富,气候分明,动植物繁盛。甑皮岩和仙人洞两者洞穴均为背风向阳,洞里或洞外有河流或泉水,取水方便,在上古时期都是沼泽之地,洞穴在一万年以前停止滴水和自然生长发育,洞内干燥适合生存居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仙人洞 出土陶器 洞穴 上古时期 桂林甑皮岩 上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