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国报刊所涉陶渊明接受之新变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郑华萍 王青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5,154,共6页
民国报刊所载陶渊明研究,在内容上涉及生年考证、人格思想、作品风格、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见,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民国报刊所载陶渊明研究文著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不仅可以加深陶渊明研究的深度,了解陶渊明... 民国报刊所载陶渊明研究,在内容上涉及生年考证、人格思想、作品风格、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见,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民国报刊所载陶渊明研究文著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不仅可以加深陶渊明研究的深度,了解陶渊明的"民国化",且对中国古代其他文人接受史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报刊 陶渊明接受 新变 意义
下载PDF
金初文学之陶渊明接受——以宇文虚中、蔡松年为中心
2
作者 张小侠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2-63,共2页
对一个诗人或一部作品的接受,是后世读者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发展、积淀和突破,金初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说是全面接受。陶渊明质性自然的本性正契合了金代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金初文人的客观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对金初文学的形成和发... 对一个诗人或一部作品的接受,是后世读者对前代作家的继承和发展、积淀和突破,金初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可以说是全面接受。陶渊明质性自然的本性正契合了金代初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金初文人的客观追求,陶渊明的诗歌对金初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甚大。本文以宇文虚中和蔡松年为中心,探讨金初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初文学 古代文学 陶渊明接受 宇文虚中 蔡松年
下载PDF
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简评
3
作者 朱和君 《九江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李剑锋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文学评论史 模仿史 书评 接受美学 文学批评
下载PDF
文学史研究的新方法:接受史研究——评李剑锋先生新著《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4
作者 石红英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3-103,共1页
关键词 李剑锋 《元前陶渊明接受史》 传统文化 中国
下载PDF
论金代文学对陶渊明的接受——以蔡松年为例
5
作者 于东新 石迎丽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金代文学的陶渊明接受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取向,而蔡松年之陶渊明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金源文坛陶渊明接受的主要方向。概而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陶诗艺术的接受,即在平和淡远诗境、清新朗澈风格以及自然率真语言等方面,蔡... 金代文学的陶渊明接受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取向,而蔡松年之陶渊明接受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金源文坛陶渊明接受的主要方向。概而言之,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陶诗艺术的接受,即在平和淡远诗境、清新朗澈风格以及自然率真语言等方面,蔡氏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二是对陶渊明人格思想的追求,蔡氏或对陶高尚人格的倾慕,或对陶隐逸情怀的向往。但在慕陶、效陶中,蔡氏亦有自我面目,即蔡氏"雄放清劲"的文风不同于陶诗的清新自然。同时,蔡氏对陶之人格的继承是不彻底的,甚至流于形式,其人格境界无法与陶比肩。而这些正是金代文学陶渊明接受的基本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文学 陶渊明接受 蔡松年 艺术与人格
下载PDF
刘宋时期的陶渊明
6
作者 刘中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16-118,共3页
颜延之、范泰和鲍照三位文学家都具有陶渊明情结。颜延之是陶学及陶渊明接受的第一人,《陶征士(?)》是陶学 的奠基之作。鲍照第一次发现了陶渊明的文学,并开辟了文学史上拟陶与和陶之风。
关键词 刘宋时代 陶学 陶渊明接受 陶渊明情结
下载PDF
论陶渊明诗对初盛唐时期九月九日诗的影响
7
作者 李寅生(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68-75,共8页
唐朝时期以九月九日为题材的诗歌数量众多,仅《全唐诗》中就达300首以上。这些作品对陶渊明典故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又促进了佳作的产生。就创作场景而言,九月九日诗可以大致分为私人吟咏和宴会唱和两种类型... 唐朝时期以九月九日为题材的诗歌数量众多,仅《全唐诗》中就达300首以上。这些作品对陶渊明典故的接受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既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又促进了佳作的产生。就创作场景而言,九月九日诗可以大致分为私人吟咏和宴会唱和两种类型。初唐时期九月九日应制诗中,陶渊明典故出现的频率较少,这与陶渊明诗歌与故事的消极基调有很大关系。私人作诗方面,崔国辅的《九日》出现了登高和菊的内容,并且也言及了陶渊明,说明陶渊明的故事已深入人心。在典故运用方面,唐代九月九日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酒”“菊酒”等因素就是源自于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对陶渊明个人形象的接受上,进入唐代之后发生了从呼为陶征士的隐者和田园诗人形象,到称呼为彭泽令的变化,被描写成即使是担任官职,也要守住精神净土的人物。而在唐代九月九日诗,“陶渊明”这一形象常被用来比喻赠答的对方或作者自己,用以形容其志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接受 九月九日诗 彭泽令 菊酒
下载PDF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
8
作者 窦树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31-131,共1页
陶渊明由仕到隐,又由隐到仕,最后终于走上了彻底归隐的道路,探其原因,除了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个人政治抱负不得实现等原因外,他受道家思想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陶渊明 道家思想 心远 庄子 忘言 文人 自然无为 陶渊明接受 魏晋 颓废消极
下载PDF
论瓢泉的“渊明趣”及其对稼轩词的影响
9
作者 范伟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81-85,共5页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 瓢泉自被发现之初,就不断被辛弃疾赋予着陶渊明的符号,最终成为“剩有渊明趣”的私家园林。“渊明趣”是指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瓢泉的园林意境。在承载“渊明趣”的瓢泉生活,辛弃疾接受的不仅是陶渊明的诗文,还有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这对他瓢泉期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让他不仅在词中引用、化用陶诗字句,而且推动稼轩词闲适平淡、说理议论风格的形成。在辛弃疾的陶渊明接受中关注瓢泉及其“渊明趣”的作用,也是陶渊明接受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瓢泉 渊明 稼轩词 陶渊明接受研究
下载PDF
苏轼接受陶渊明的变化过程及其“师陶”的三个层面——以三度再创作《归去来兮辞》为例
10
作者 姜俵容 《中国诗歌研究》 2023年第2期46-57,共12页
苏轼对自我本性的认识是接受陶渊明的内在动因,通过将“麋鹿性”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结合,苏轼产生了“愧渊明”的情绪,并试图以“得坎且止”的思想开释自己,随着本性自然与官场束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得坎且止”升华为“欲仕则... 苏轼对自我本性的认识是接受陶渊明的内在动因,通过将“麋鹿性”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相结合,苏轼产生了“愧渊明”的情绪,并试图以“得坎且止”的思想开释自己,随着本性自然与官场束缚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得坎且止”升华为“欲仕则仕,欲隐则隐”,对陶渊明的接受也从情感上“愧陶”转到哲学上、审美上“师陶”“超越陶”。渴望摆脱官场对本性的束缚与身不由己无法退隐之间的矛盾贯穿苏轼陶渊明接受的始终,深刻地影响了其“和陶诗”的创作。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与三度再创作《归去来兮辞》相辅而行,以此为切入点重新梳理苏轼陶渊明接受的变化过程,能够在把握接受细节的基础上纠正学界对熙宁杭州时期苏轼陶渊明接受的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麋鹿性 渊明 苏轼 陶渊明接受
原文传递
“渊明醉石”之说考述
11
作者 黎梦圆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20-24,共5页
东晋《浔阳记》载陶渊明"醉卧"传闻,而"醉石"则是传闻的进一步演化。清初《渊鉴类函》关于"渊明醉石"的《庐山记》引文非出北宋陈舜俞,而采自唐前《庐山记》。无论"渊明醉石"之文采自唐前五种... 东晋《浔阳记》载陶渊明"醉卧"传闻,而"醉石"则是传闻的进一步演化。清初《渊鉴类函》关于"渊明醉石"的《庐山记》引文非出北宋陈舜俞,而采自唐前《庐山记》。无论"渊明醉石"之文采自唐前五种《庐山记》的其中哪一本,都存在极大的概率表明"渊明醉石"之说在陶渊明在世时便已流传开来。"醉卧石上"与"醉石"之说,表明世人对陶渊明的欣赏在陶在世时便已肇其端,并且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醉石 《庐山记》 《渊鉴类函》 陶渊明接受
下载PDF
论陶诗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话原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雪梅 《创作与评论》 1999年第3期37-39,共3页
松、菊、桃源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意象。细读陶诗发现: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的这三种意象,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 松、菊、桃源是陶渊明诗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意象。细读陶诗发现:通常被喻为陶渊明理想人格及理想社会象征的这三种意象,积淀了道教神话中不死原型的深层内蕴,而陶渊明对这种神话原型的接受,则根源于其所受道教长生信仰的影响及渴求长生的潜层心理机制。一在陶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道教神话 意象 理想人格 桃花源 神话原型 长生不死 陶渊明接受 桃源 象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