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9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机物”三元融合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丁元竹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机物’三元融合”,为我们理解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全新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息技术拓展时间和空间的重要思想内涵丰富,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重要遵循。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要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完善实体公共文化空间,优化网络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技术进步基础上勇于改革创新,实现多重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事业繁荣 多重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建设及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汪全莉 李子骏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4年第4期35-41,56,共8页
为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特征,为未来多场景下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基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原则,以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发展阶段为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上海地铁得以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为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特征,为未来多场景下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基于新型阅读空间建设原则,以上海地铁“第二空间”发展阶段为案例进行研究,归纳上海地铁得以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需遵循公共性、创意性、融合性原则,并依赖于城市政府、文化机构、社会民众以及场景责任主体多方协同共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 地铁空间
下载PDF
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表达与应用
3
作者 王玉明 孙媛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1,共6页
[目的]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为背景,探讨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融合与运用,总结吴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由吴文化兼收并蓄、崇文重教、柔中蓄劲、人巧天工等内涵出发,从典型性提炼、抽象化法则、文... [目的]以城市地域文化传承为背景,探讨吴文化元素在苏州地铁公共空间中的融合与运用,总结吴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空间的应用价值及策略。[方法]由吴文化兼收并蓄、崇文重教、柔中蓄劲、人巧天工等内涵出发,从典型性提炼、抽象化法则、文化符号重构三方面提出了吴文化元素的提取方法;利用案例分析法从设计说明、材料工艺、工艺施工及技术要求层面对苏州地铁出入口、站内公共艺术、车厢厢体吴文化元素的运用展开分析,详细介绍了吴文化建筑元素、园林元素、文化性格、餐饮文化、宗教信仰、语言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对构建独特苏州地铁文化景观的具体做法。[结果及结论]通过吴文化元素提取的法则,建立吴文化符号设计系统、赋予吴文化符号功能及文化语义、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实现传统文化在地铁公共空间转译传达,对传承城市文脉、塑造新时代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推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地铁 公共空间 文化元素 表达与应用
下载PDF
中国特色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景观叙事
4
作者 吴焜 李林 《上海城市管理》 2024年第3期16-23,共8页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自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范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热潮。在建设取得突出成效的同时,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产生了趋同化、形式化、格式化、过度设计与设计不足等问题。从景观叙事视角探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从“本体向度”“时间向度”“空间向度”三重景观叙事向度建设中国特色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期延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研究视角,促进新时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中国特色 城市文化 景观叙事
下载PDF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计实践——以盐河村为例
5
作者 陈萍 康锦润 +1 位作者 仇茂楠 马雯欣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2期79-81,99,共4页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摆脱乡村发展困境,化解城市和乡村发展矛盾,文章立足生态体验角度,通过发展农村田园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秩序维持和文脉维系... 目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摆脱乡村发展困境,化解城市和乡村发展矛盾,文章立足生态体验角度,通过发展农村田园文化,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乡村秩序维持和文脉维系,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方法:首先分析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选取淮安市具有曲折自然形态的盐河村作为案例进行设计实践,以生态体验为切入点,发挥乡村优势,打造生态农庄、露营基地等一系列亲近自然的公共文化空间,将生态体验具象化,为人们提供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独特体验。结果:乡村在形态上虽然仍保留乡土风貌,但在治理上要体现城市水平,在综合考虑自身发展优势,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基础上,逐步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吸引城市消费群体,打造集农作体验、知识学习、美食享受、手工制作于一体的假日农场,逐步成为城市的“后花园”。结论:如今,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回归自然,所以田园生态文化的挖掘和生态体验的倡导与开发是乡村发展的优势方向。同时,绿色生态、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可以拉近城市和乡村的距离,将绿色与发展相融合,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公共文化空间 生态体验 设计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研究
6
作者 汪全莉 叶茂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1-66,76,共7页
文章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国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深入思考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现实价值,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实施要点和建设策略。研究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 文章从乡村振兴背景出发,通过文献分析法阐述国内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现状,深入思考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现实价值,提出了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的实施要点和建设策略。研究认为,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有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利于以文化发展带动乡村经济繁荣,进而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公共文化服务
下载PDF
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的重点主题与前沿热点——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7
作者 杨绘荣 宁杨斌 《图书馆学刊》 2024年第6期105-110,共6页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国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不足形成矛盾,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发展的相关主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06—2022年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我国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不足形成矛盾,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和发展的相关主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中国知网收录的2006—2022年公共文化空间研究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该领域的重点主题包括公共文化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图书馆研究以及当代中国公共文化空间研究,前沿研究主题是乡村振兴和空间再造,同时提出应关注文旅融合以及数字公共文化空间方面的研究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 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
下载PDF
沉迷都市圈的公共文化空间:新中式茶馆的空间解构及其动因
8
作者 李琦 王琪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6-43,共8页
作为空间媒介,茶馆自兴起以来就承载着个体丰富的日常实践活动,是社会的信息中心、交往中心与文化中心。在高度理性化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新中式茶馆经由物质空间的去开放化、符号空间的去市井化、话语空间的去政治化以及文化空... 作为空间媒介,茶馆自兴起以来就承载着个体丰富的日常实践活动,是社会的信息中心、交往中心与文化中心。在高度理性化与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新中式茶馆经由物质空间的去开放化、符号空间的去市井化、话语空间的去政治化以及文化空间的融合化对传统茶馆予以变革,以满足现代都市人群的消费诉求。这一空间变革的背后,潜藏着茶客情感体验的转变,即从沉迷闹市到去社交化、从基于习惯的日常实践到基于景观社会的“媒体朝圣”。在这一过程中,茶馆演变为区隔化与去地方化的存在。新中式茶馆亦在对传统茶馆的公共文化解构中隐喻着都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意涵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新中式茶馆 空间解构 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基于传统文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9
作者 杨震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2期55-57,共3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人们对于工作、生活所需的空间环境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是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所需的公共使用空间,具有公共性和开放性,其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自然生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成为人们在新时代追求幸福生活和高质量生活的载体,同时也是吸收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文化载体,更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点。为了改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效果,加大对城市文化的建设,深入分析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结合,希望能够加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将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居民提高文化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审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元素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设计
下载PDF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的意义、困境及路径
10
作者 金青梅 刘泉瑜 《农场经济管理》 2024年第2期52-55,共4页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日常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场域。在乡村全面脱贫的背景下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富的必然趋势,对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中...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日常生产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生活场域。在乡村全面脱贫的背景下进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富的必然趋势,对数字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数字化转型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理念匮乏和数字化人才缺失的困境,为此笔者提出补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树立数字化理念和引进并培育数字化人才的推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数字化转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社区工作者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的影响——基于L社区的案例研究
11
作者 赵辰光 董玉琦 +1 位作者 高克凡 张会来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9-82,共4页
优化再造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理念、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团结社会意识的退化,“传统生活共同体”逐渐破灭,导致社区意识淡薄、邻里关系疏远、情感交流弱化等现象普遍存在。... 优化再造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是深化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理念、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应有之义。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团结社会意识的退化,“传统生活共同体”逐渐破灭,导致社区意识淡薄、邻里关系疏远、情感交流弱化等现象普遍存在。从社区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基于苏州市L社区的实践模式,探讨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的实现逻辑,剖析社区交往共同体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应以社区工作者为行动主体;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动员能力、素质水平是社区公共文化空间重造的牵引动力;目标定位、主体关系、资源维系、党建引领、参与推动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再造的五项维度,进而实现以人的情感价值为特征的社区交往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工作者 公共文化空间再造 社区交往共同体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德惠市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环境特性优化策略研究
12
作者 王科奇 王海东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72-74,共3页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德惠市永生村的空间形态是吉林省众多乡村的典型代表。借助空间句法分析工具,对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量化解析,发现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识别性弱、可见性差、通达性不佳等环境特性问...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德惠市永生村的空间形态是吉林省众多乡村的典型代表。借助空间句法分析工具,对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量化解析,发现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存在识别性弱、可见性差、通达性不佳等环境特性问题,这些环境特性对公共文化空间活力和利用率有一定影响。“可识别性”“可见性”“通达性”等空间环境要素分别对应空间句法中“协同度”“视域整合度”“整合度(Rn)、选择度(CN)”等指标,通过对制约指标的改善提升,对永生村公共文化空间环境特性提出相对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生村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空间句法 优化策略
下载PDF
乡村公共空间的建构--文化展示需求下的建造设计方法探究
13
作者 吴迪 孙海婷 《华中建筑》 2024年第4期29-32,共4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乡村公共空间则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重要实物载体,却未能利用其优势承担文化展示责任。该文针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建造设计方法,选择三组案例进行分析,从建筑形式、材料知觉感受、建造技艺角度分析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方式,总结建筑师在乡村公共空间中文化展示的多种倾向,从建构角度为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设计提供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空间 文化展示 建造 材料
下载PDF
基于PSPL调研法的廉州古城阜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研究
14
作者 吴桂宁 赵婉露 《重庆建筑》 2024年第5期8-13,共6页
受政策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难以通过传统的商业置换延续街区活力,一直处于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该研究以广西合浦县廉州古城阜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通过现场测绘、定点图... 受政策和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历史文化街区难以通过传统的商业置换延续街区活力,一直处于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该研究以广西合浦县廉州古城阜民南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采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通过现场测绘、定点图像采集和行为注记法,对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为同类型小城镇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SPL调研法 廉州古城 历史文化街区 公共空间优化
下载PDF
后生产主义语境下的前岗乡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模式研究
15
作者 王科奇 王苏仪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91-93,共3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的灵魂空间,从文化空间建构入手来活化乡村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基点。后生产主义理念下,乡村发展多元产业与多样性农业是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吉林省很多乡村...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的灵魂空间,从文化空间建构入手来活化乡村文化,是文化振兴的基点。后生产主义理念下,乡村发展多元产业与多样性农业是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吉林省很多乡村已经符合产业多元化、空间多样化、绿色生态的特征,其中前岗乡符合后生产主义的特征。将前岗乡产业模式分为四类:种植型、加工型、旅游型和综合型,以现状作为分析基点,研究每类乡村的特色产业与文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归纳总结出“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休闲”“文化+商贸”“文化+旅游”“文化+生态”这六种文化振兴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后生产主义 前岗乡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新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研究
16
作者 王诣理 《村委主任》 2024年第3期209-211,共3页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文化起到了记录、传承、创新的作用。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乡村文化面临着主体流失、文化空间破碎、公共文化服务悬浮等问题,造成了乡土文化价值的...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乡村文化起到了记录、传承、创新的作用。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河北省乡村文化面临着主体流失、文化空间破碎、公共文化服务悬浮等问题,造成了乡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危机与传承困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北省亟需探索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优化路径,从主体回归、重构乡村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化空间功能落地等方面着手,重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新型乡村 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文化综合体全时开放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为例
17
作者 钟中 杨晓莹 《住区》 2024年第3期29-38,共10页
全时开放公共空间设计是影响文化综合体公共空间层次和市民行为活动的重要因素,注重其设计质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日常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共活动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深圳文化综合体全时开放的公共空间承载市民活动的机制... 全时开放公共空间设计是影响文化综合体公共空间层次和市民行为活动的重要因素,注重其设计质量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市民日常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共活动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深圳文化综合体全时开放的公共空间承载市民活动的机制。从激活市民日常公共活动的角度,综合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与实践,解析新趋势下文化综合体全时开放公共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反思设计结果,提出了边界消隐、连接加强、尺度适宜、功能复合、流线立体、激发活力的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日常活动 激发活力 文化综合体 全时开放 公共空间 设计研究
下载PDF
公共文化质效导向的文旅型历史街区多尺度统筹保护与空间焕活
18
作者 肖竞 吕思维 +1 位作者 张芮珠 曹珂 《中国名城》 2024年第4期30-37,共8页
信息时代与后城市化时期,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呈现出场域公共化、空间资产化、职能文旅化、价值人本化的“四化”演变趋势,进而孕生出以文化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主导职能的街区类型。其同时具有场域公共属性和文化资产属性,是城市公共文化活... 信息时代与后城市化时期,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呈现出场域公共化、空间资产化、职能文旅化、价值人本化的“四化”演变趋势,进而孕生出以文化休闲和旅游服务为主导职能的街区类型。其同时具有场域公共属性和文化资产属性,是城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空间载体。提升文旅型历史街区的公共文化质效,有助于促进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和提升公众文化生活品质,是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研究的重要议题。以文旅型历史街区的演生规律、甄别特征和现实问题解析为基础,从城市文化传承、地方认同培育、文娱生活服务、大众文创孵化4个方面定义了其公共文化质效内涵,并据此制定了以城区文化线路建构、片区文化生境维育、街区文化场域活化、小微文化场景营造为行动路径的文旅型历史街区统筹保护与空间焕活方法,为该类型历史街区的类型甄别、质效判定及保护活化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型历史街区 公共文化质效 统筹保护 空间焕活 场景营造 山城巷街区
下载PDF
景观叙事理念下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以浙江省湖州市菰城村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亚冰 徐旻鹰 丁继军 《设计》 2024年第1期40-43,共4页
探索景观叙事理论为乡村设计的提升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的可能性。通过对菰城村中的历史传统素材与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总结景观叙事理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设计策略与应用,构建叙事性设计模型,将传统村落文化转化为体验式感知... 探索景观叙事理论为乡村设计的提升提供新的方向和方法的可能性。通过对菰城村中的历史传统素材与故事情节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总结景观叙事理论在公共文化空间中的设计策略与应用,构建叙事性设计模型,将传统村落文化转化为体验式感知融入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中。得出景观叙事在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策略上相较于传统视觉化设计手法的推陈出新。该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下菰城遗址 叙事性 景观叙事 公共文化空间
下载PDF
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20
作者 李斯 张皓珏 陈一 《图书情报知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3,共8页
[目的/意义]从多层维度揭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为“十五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宏观数据与案例文本作为数据源,提取建设方式、空间营造、运营模式、管理模式、服务... [目的/意义]从多层维度揭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为“十五五”时期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实地调研、宏观数据与案例文本作为数据源,提取建设方式、空间营造、运营模式、管理模式、服务内容信息,形成概念和类型,归纳存在的问题。[结论/发现]我国以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为主体,在总分馆制基础上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新建、改造和嵌入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主要建设方式,空间价值是核心价值,空间的变革带动了运营、管理和服务的变革。未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与已有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深入衔接,同时形成错位发展;加强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价值]采用多源数据从宏观上揭示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现状,提出面向“十五五”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总分馆制 公共文化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