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命与存在:陶瓷艺术批评的不可通约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马凯臻 《陶瓷研究》 2018年第6期14-17,共4页
陶瓷艺术批评的现实困境不是简单的失语与缺席,而是批评方向的迷失。当下的陶瓷艺术批评从话语的使用到文本的呈现,基本是在美术、设计等异域批评环境中生成的。所以,这种批评往往是站在异域立场,对陶瓷艺术的反身观照,这种我与他者之... 陶瓷艺术批评的现实困境不是简单的失语与缺席,而是批评方向的迷失。当下的陶瓷艺术批评从话语的使用到文本的呈现,基本是在美术、设计等异域批评环境中生成的。所以,这种批评往往是站在异域立场,对陶瓷艺术的反身观照,这种我与他者之间具有可通约性的批评文本,其目光只能在艺术的普遍规律层面上进行"艺术概论"式扫描,它难以深入至"陶瓷之所以为陶瓷"的内部体系中实现高适配度的批评,也不可能衍生出合乎陶瓷艺术本质属性的评价体系建构。它以其不知"我是谁"的暧昧性,从根本上不能对陶瓷艺术的身份及其形成机理进行准确描述,遑论对其深入而准确的批评。本文认为:无论陶瓷艺术批评的体系如何繁芜与庞杂,有一个基本观照点不可更易,即不可通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艺术批评 不可通约性 本质属性 意义场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