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9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与跨媒介叙事设计研究
1
作者
蔡伟
唐宇婷
王爱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39-147,共9页
目的 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和跨媒介叙事设计,打造具有科学真实性、循序推演性、开放可控性、过程可溯性、感官沉浸性,以及互动友好性的叙事效果和受众体验,促使叙事主体与受众之间建立共情,增强受众对陶瓷非遗的自觉认同,进...
目的 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和跨媒介叙事设计,打造具有科学真实性、循序推演性、开放可控性、过程可溯性、感官沉浸性,以及互动友好性的叙事效果和受众体验,促使叙事主体与受众之间建立共情,增强受众对陶瓷非遗的自觉认同,进而更好地实现陶瓷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为切入点,阐明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旨趣。论述叙事设计中行为主体-叙事角色、技艺载体-叙事道具、发生环境-叙事场景、传播媒介-叙事平台等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和叙事媒介三个维度构建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逻辑。结论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活化创新与动态传承亟须数字化和融媒体技术的加持。跨媒介、沉浸式、多感官、可交互的叙事设计不仅有利于引导受众自觉地化身为非遗内涵的阐释者与陶瓷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有利于催生新的文化意涵和达成广泛的文化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非遗
数字化建构
跨媒介叙事
叙事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时代陶瓷非遗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2
作者
章莉莉
吴苇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15,共7页
本文围绕陶瓷非遗纪录片,探讨其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陶瓷非遗纪录片在叙事策略、视听觉表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陶瓷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递中国形象。纪录片...
本文围绕陶瓷非遗纪录片,探讨其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陶瓷非遗纪录片在叙事策略、视听觉表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陶瓷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递中国形象。纪录片通过历史场域构建、空间记忆复现、媒体融合传播等方式促进文化记忆的保存和中华文明符号形象的共享,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瓷非遗
纪录片
国家形象
文化记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被引量:
6
3
作者
山日钦
吴军明
+4 位作者
夏孝言
吴琳
桑月侠
余娜
邵文娟
《陶瓷研究》
2021年第1期6-9,共4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非遗
保护
传承人
培养模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传承现状及思考
4
作者
穆宏非
童译莹
+1 位作者
怀康
朱艳红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6期27-39,共13页
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的传承是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黄河流域9省区的陶瓷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代表性传承人、生产...
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的传承是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黄河流域9省区的陶瓷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建设、新媒体运用、学术研究等情况,发现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存在传承情况不平衡、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传播普及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结合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的特点及地域特色等,认为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注重培养传承人、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学术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陶瓷
类国家级
非遗
现状
发展对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直播对非遗陶瓷文化传播的影响
5
作者
孟芸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158-158,共1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媒体平台的数量与日增多。其中,网络直播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赛道,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全面的信息传播。而在大数据的作用下,网络直播可以精准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有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网络...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媒体平台的数量与日增多。其中,网络直播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赛道,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全面的信息传播。而在大数据的作用下,网络直播可以精准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有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网络直播的应用,为非遗陶瓷文化传播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传统非遗陶瓷文化传递的局限性入手,对网络直播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
非遗
陶瓷
文化
文化传播
影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环境艺术设计中非遗陶瓷的应用与创新
6
作者
杨雪铮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150-151,共2页
合理应用非遗陶瓷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得以创新并能持续发展研究,经过转化利用后的非遗陶瓷技艺能够被重新运用并达成全新的工艺品。在当前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遗,在此背景下,非遗陶瓷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合理应用非遗陶瓷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得以创新并能持续发展研究,经过转化利用后的非遗陶瓷技艺能够被重新运用并达成全新的工艺品。在当前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遗,在此背景下,非遗陶瓷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应用,设计人员要精确掌握非遗陶瓷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思路,突出艺术价值。故此,本文探讨了非遗陶瓷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更好地推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陶瓷
环境艺术设计
应用与创新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化旅游背景下河南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刘艳兵
《旅游与摄影》
2020年第7期62-64,共3页
文章以社会调研与文献法结合的方式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河南省主要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梳理,在高校、陶瓷产业、文化旅游等层面综述了目前河南省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从历史学、社会学、...
文章以社会调研与文献法结合的方式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河南省主要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梳理,在高校、陶瓷产业、文化旅游等层面综述了目前河南省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分析了河南陶瓷非遗保护工作面对的主要障碍和问题,同时强调了多方融合下,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方面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非遗
文化旅游
协同融合
原文传递
文化传承背景下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的数字化推广研究
被引量:
1
8
作者
栗娜
王慧丽
《大观(论坛)》
2023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景德镇拥有历史悠久的非遗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的传承存在推广形式过于单一、受众群体局限、新媒体推广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传承千年的非遗陶瓷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推广陷入尴尬的局面。特别是...
景德镇拥有历史悠久的非遗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的传承存在推广形式过于单一、受众群体局限、新媒体推广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传承千年的非遗陶瓷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推广陷入尴尬的局面。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所以如何在文化传承背景下更好地将非遗陶瓷文化进一步推广,成为景德镇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剖析非遗陶瓷文化传承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传承的现状,研究非遗陶瓷产品推广的困境,提出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大力推广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提升陶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时代特色,为景德镇完成国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新思路,以此促进文化传承,促进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景德镇
非遗
陶瓷
产品
数字化
原文传递
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9
作者
姚翊姁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4年第1期17-20,25,共5页
对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引导的CNN压缩伪影抑制模型,对原始的非遗陶瓷文物图像的整体质量和边缘信息进行提升,增强修复效果。首先,对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然后搭建了基于CNN...
对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引导的CNN压缩伪影抑制模型,对原始的非遗陶瓷文物图像的整体质量和边缘信息进行提升,增强修复效果。首先,对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然后搭建了基于CNN的深度图像压缩伪影抑制模型,同时引入谱分解概念对深度图像的高频部分进行重建操作,滤除无用的干扰信息,加快模型的训练收敛速度;并设计基于多尺度引导信息的内容修复方法增强了模型的修复效果;最后,对基于CNN的深度图像压缩伪影抑制模型进行了实验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了灰度信息辅助,即由彩色图像引导的CNN结构来搭建的模型性能,相比于没有引入灰度信息辅助的模型对图像的修复效果更佳;设计的模型在图像质量Q=30时,峰值信噪比为45.18,比其余5种实验对照组模型中性能最优的Liu模型增加了4.31;但图像质量Q=40时,峰值信噪比高达49.36,比Liu模型增加了7.47,表明本文设计的图像修复模型性能更佳,图像修复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用于非遗陶瓷文物图像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沉浸式系统
图像修复
非遗
陶瓷
文物
CNN
原文传递
题名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与跨媒介叙事设计研究
1
作者
蔡伟
唐宇婷
王爱红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南阳师范学院
出处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39-147,共9页
基金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3BG129)
江西省2023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23-B237)
2022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0230114488)。
文摘
目的 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和跨媒介叙事设计,打造具有科学真实性、循序推演性、开放可控性、过程可溯性、感官沉浸性,以及互动友好性的叙事效果和受众体验,促使叙事主体与受众之间建立共情,增强受众对陶瓷非遗的自觉认同,进而更好地实现陶瓷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方法 以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为切入点,阐明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旨趣。论述叙事设计中行为主体-叙事角色、技艺载体-叙事道具、发生环境-叙事场景、传播媒介-叙事平台等设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叙事语境、叙事视角和叙事媒介三个维度构建陶瓷非遗的跨媒介叙事设计逻辑。结论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活化创新与动态传承亟须数字化和融媒体技术的加持。跨媒介、沉浸式、多感官、可交互的叙事设计不仅有利于引导受众自觉地化身为非遗内涵的阐释者与陶瓷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有利于催生新的文化意涵和达成广泛的文化共识。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非遗
数字化建构
跨媒介叙事
叙事设计
Keywords
Jingdezhen
ceramic intangible heritage
digital construction
cross-media narrative
narrative design
分类号
TB472 [一般工业技术—工业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陶瓷非遗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2
作者
章莉莉
吴苇杭
机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公共艺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9-15,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误读传播视阈下的中国题材摄影纪实性研究”(批准号:19CXW011)
2022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江南客厅——长三角传统工艺生活美学设计展”(编号:2022-A-04-(091)-389)阶段性成果。
文摘
本文围绕陶瓷非遗纪录片,探讨其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中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陶瓷非遗纪录片在叙事策略、视听觉表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中国陶瓷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传递中国形象。纪录片通过历史场域构建、空间记忆复现、媒体融合传播等方式促进文化记忆的保存和中华文明符号形象的共享,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陶瓷非遗
纪录片
国家形象
文化记忆
分类号
J9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被引量:
6
3
作者
山日钦
吴军明
夏孝言
吴琳
桑月侠
余娜
邵文娟
机构
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平窑陶瓷文化有限公司
出处
《陶瓷研究》
2021年第1期6-9,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62018)
江西陶瓷文物遗存保护暨御窑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景德镇市社科项目资助。
文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陶瓷在我国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内涵。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升级调整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大批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陶瓷非遗项目")正面临着后继无人和消亡的危险,陶瓷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亟需加强保护。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非遗传承人现状,非遗传承人的从业项目、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分析了政府、高校、企业在非遗传承人保护和培养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政府主导、高校加盟、行业参与,创新性地提出"三位一体"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
关键词
陶瓷非遗
保护
传承人
培养模式
Keywords
Ceramic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Heir
Training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G1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传承现状及思考
4
作者
穆宏非
童译莹
怀康
朱艳红
机构
韩国京畿大学一般研究生院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
出处
《山东陶瓷》
CAS
2024年第6期27-39,共13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艺术呈现与传播研究”(23ZD02)
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专项课题“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的传承研究”(L2023C10190239)。
文摘
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黄河流域陶瓷类非遗的传承是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以黄河流域9省区的陶瓷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其代表性传承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博物馆建设、新媒体运用、学术研究等情况,发现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存在传承情况不平衡、文化内涵挖掘不足、传播普及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结合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的特点及地域特色等,认为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的传承需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注重培养传承人、加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学术研究等。
关键词
黄河流域
陶瓷
类国家级
非遗
现状
发展对策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直播对非遗陶瓷文化传播的影响
5
作者
孟芸
机构
天门职业学院
出处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158-158,共1页
文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媒体平台的数量与日增多。其中,网络直播是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赛道,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高效、全面的信息传播。而在大数据的作用下,网络直播可以精准地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有效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网络直播的应用,为非遗陶瓷文化传播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从传统非遗陶瓷文化传递的局限性入手,对网络直播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直播
非遗
陶瓷
文化
文化传播
影响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境艺术设计中非遗陶瓷的应用与创新
6
作者
杨雪铮
机构
河北美术学院
出处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年第9期150-151,共2页
文摘
合理应用非遗陶瓷可以使环境艺术设计得以创新并能持续发展研究,经过转化利用后的非遗陶瓷技艺能够被重新运用并达成全新的工艺品。在当前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遗,在此背景下,非遗陶瓷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能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创新应用,设计人员要精确掌握非遗陶瓷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思路,突出艺术价值。故此,本文探讨了非遗陶瓷融入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更好地推进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案。
关键词
非遗
陶瓷
环境艺术设计
应用与创新
分类号
TU20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化旅游背景下河南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研究
被引量:
2
7
作者
刘艳兵
机构
平顶山学院
出处
《旅游与摄影》
2020年第7期62-64,共3页
基金
2019-2020年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课题“高校应用型教育与瓷区产业融合背景下的河南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研究”研究成果
文摘
文章以社会调研与文献法结合的方式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河南省主要的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了梳理,在高校、陶瓷产业、文化旅游等层面综述了目前河南省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理论研究的现状,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角度分析了河南陶瓷非遗保护工作面对的主要障碍和问题,同时强调了多方融合下,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方面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陶瓷非遗
文化旅游
协同融合
分类号
J527 [艺术—艺术设计]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化传承背景下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的数字化推广研究
被引量:
1
8
作者
栗娜
王慧丽
机构
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大观(论坛)》
2023年第10期105-107,共3页
基金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课题“文化传承背景下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的数字化推广与研究”(GJJ2205621)研究成果。
文摘
景德镇拥有历史悠久的非遗陶瓷文化,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是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的传承存在推广形式过于单一、受众群体局限、新媒体推广手段滞后等问题,导致传承千年的非遗陶瓷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推广陷入尴尬的局面。特别是当下景德镇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所以如何在文化传承背景下更好地将非遗陶瓷文化进一步推广,成为景德镇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剖析非遗陶瓷文化传承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景德镇非遗陶瓷文化传承的现状,研究非遗陶瓷产品推广的困境,提出利用数字化传播方式,大力推广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提升陶瓷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时代特色,为景德镇完成国家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新思路,以此促进文化传承,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
文化传承
景德镇
非遗
陶瓷
产品
数字化
分类号
TQ1 [化学工程]
原文传递
题名
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9
作者
姚翊姁
机构
长沙师范学院
出处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4年第1期17-20,25,共5页
基金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数字成型的铜官窑有机形态设计研究》(20C0129)。
文摘
对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种彩色图像引导的CNN压缩伪影抑制模型,对原始的非遗陶瓷文物图像的整体质量和边缘信息进行提升,增强修复效果。首先,对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研究;然后搭建了基于CNN的深度图像压缩伪影抑制模型,同时引入谱分解概念对深度图像的高频部分进行重建操作,滤除无用的干扰信息,加快模型的训练收敛速度;并设计基于多尺度引导信息的内容修复方法增强了模型的修复效果;最后,对基于CNN的深度图像压缩伪影抑制模型进行了实验与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了灰度信息辅助,即由彩色图像引导的CNN结构来搭建的模型性能,相比于没有引入灰度信息辅助的模型对图像的修复效果更佳;设计的模型在图像质量Q=30时,峰值信噪比为45.18,比其余5种实验对照组模型中性能最优的Liu模型增加了4.31;但图像质量Q=40时,峰值信噪比高达49.36,比Liu模型增加了7.47,表明本文设计的图像修复模型性能更佳,图像修复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能够用于非遗陶瓷文物图像修复工作。
关键词
3D沉浸式系统
图像修复
非遗
陶瓷
文物
CNN
Keywords
3D immersive system
inpain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eramic relics
CNN
分类号
TP274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景德镇陶瓷非遗的数字化建构与跨媒介叙事设计研究
蔡伟
唐宇婷
王爱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新时代陶瓷非遗纪录片的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
章莉莉
吴苇杭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新时代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探讨——以陶瓷非遗为例
山日钦
吴军明
夏孝言
吴琳
桑月侠
余娜
邵文娟
《陶瓷研究》
2021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黄河流域陶瓷类国家级非遗传承现状及思考
穆宏非
童译莹
怀康
朱艳红
《山东陶瓷》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网络直播对非遗陶瓷文化传播的影响
孟芸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环境艺术设计中非遗陶瓷的应用与创新
杨雪铮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文化旅游背景下河南陶瓷非遗保护与传播研究
刘艳兵
《旅游与摄影》
2020
2
原文传递
8
文化传承背景下景德镇非遗陶瓷产品的数字化推广研究
栗娜
王慧丽
《大观(论坛)》
2023
1
原文传递
9
3D沉浸式系统图像修复关键技术研究
姚翊姁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