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卜士礼《陶说》译本的译者行为批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许明武 潘育彤 《外语与翻译》 2022年第2期19-24,共6页
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外译成为了“走出去”战略下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朱琰著《陶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陶瓷专史,由汉学家卜士礼(Bushell)完成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实现了较好的传播和接受。在翻译外层面,译者的... 中国科技典籍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外译成为了“走出去”战略下我国翻译研究的重要内容。朱琰著《陶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陶瓷专史,由汉学家卜士礼(Bushell)完成的英译本在西方世界实现了较好的传播和接受。在翻译外层面,译者的翻译行为始于个人兴趣以及学术需要;在翻译内层面,译者求真于原文和作者,力求译文再现源语文化和信息,同时尽可能务实于读者和社会,符合译者行为的一般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技典籍 陶说 译者行为批评 译者行为
下载PDF
陶瓷科技典籍与外国译者翻译策略学习——以布希尔《陶说》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志明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12-116,共5页
我国陶瓷科技典籍《陶说》,由英国译者布希尔应多方邀请引入国外。布氏把读者置于首位,采用异化策略,以大量注音、直译和类文本阐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较好地达成了为目标读者服务的初衷。学习和研究外国译者对典籍的翻译有助于提... 我国陶瓷科技典籍《陶说》,由英国译者布希尔应多方邀请引入国外。布氏把读者置于首位,采用异化策略,以大量注音、直译和类文本阐释相结合的翻译方法来实现,较好地达成了为目标读者服务的初衷。学习和研究外国译者对典籍的翻译有助于提高中国翻译者的水平,更好地践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典籍 陶说 外国译者 策略和方法
下载PDF
王用臣及其《斯陶说林》
3
作者 段春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7-81,共5页
晚清文言小说摘编《斯陶说林》 ,深泽 (今属河北 )人王用臣所撰。王用臣出身于一个缙绅仕宦之家 ,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家藏书颇丰 ,这些都为《斯陶说林》的编定打下了基础。全书共十二卷 ,五十万字左右 ,其中所择书目 ,有书名的超过一... 晚清文言小说摘编《斯陶说林》 ,深泽 (今属河北 )人王用臣所撰。王用臣出身于一个缙绅仕宦之家 ,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家藏书颇丰 ,这些都为《斯陶说林》的编定打下了基础。全书共十二卷 ,五十万字左右 ,其中所择书目 ,有书名的超过一百六十种 ,不少书今已佚失。书中所选作品 ,谐谑之作最多 ,质量亦属上乘。这些作品以妙趣横生的语言 ,或趣 ,或讽 ,或寓 ,或智 ,格调幽默 ,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另一类野史轶事类作品亦颇具特色 ,其中尤以“闺秀”卷中的作品为佳 ,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 ,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女性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用臣 <<斯陶说林>> 谐谑 女性
下载PDF
《陶说》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4
作者 王丽 《景德镇陶瓷》 2016年第4期9-10,共2页
清代朱琰所撰六卷本《陶说》,在古代日本的传播与影响,有助于从形而上的精神与形而下的"瓷路"两个层面深化人心与物性陶冶成器的认知与传播。
关键词 陶说 书籍之路 中日瓷文化圈交往
下载PDF
浅析专题片《远古密码之陶说——马家窑彩陶》镜头语言艺术特色
5
作者 李强 《丝绸之路》 2019年第1期160-161,共2页
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产物,以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的纹饰和超前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专题片《远古密码之陶说-马家窑彩陶》以彩陶花纹图案为切入点,透过考古专家的... 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产物,以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的纹饰和超前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专题片《远古密码之陶说-马家窑彩陶》以彩陶花纹图案为切入点,透过考古专家的独特视角解读马家窑彩陶文化。同时,以马家窑仅存的几家制陶手工艺人为原型,真实展现当今大的社会背景下制陶手工艺的流逝;通过对原始彩陶的艺术研究和探讨吸取其精华,对彩陶装饰、纹理进行解读,在现代与古老的文化碰撞中找寻彩陶的生存之路。本文梳理了该专题片的拍摄思路、延时摄影拍摄技巧、拍摄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等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密码之陶说--马家窑彩陶》 延时摄影 镜头语言
下载PDF
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副文本路径——以《陶说》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许明武 冯慧怡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19,共6页
《陶说》为我国第一部全面阐释清朝及以前陶瓷制作工艺及发展史的专著。英国汉学家和鉴藏家卜士礼的译本是目前仅有的英文全译本,其副文本形式丰富。基于对卜译《陶说》副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本文探索译本成功译介的副文本因素及其在科技... 《陶说》为我国第一部全面阐释清朝及以前陶瓷制作工艺及发展史的专著。英国汉学家和鉴藏家卜士礼的译本是目前仅有的英文全译本,其副文本形式丰富。基于对卜译《陶说》副文本的描述和分析,本文探索译本成功译介的副文本因素及其在科技典籍译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译者融入行业、科学严谨的翻译观寓于文本之中,支撑译本专业性并缔造其学术价值;序跋、图例、注释、附录等内副文本引导读者阅读、理解,并接受文本中的古典科技与文化信息;出版商主导装帧设计与宣传推广,促进译本推介与读者定位。副文本基于科技典籍译作联系译者、读者与出版商,建构中西古典科技文化信息沟通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典籍 副文本 陶说 卜士礼
原文传递
陶瓷典籍术语英译中的文化建构与传播——以《陶说》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慧怡 许明武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6-92,共7页
我国首部陶瓷领域专著《陶说》详尽介绍历朝陶瓷制作工艺、名物制度与鉴别方法,内含丰富古典科技术语。本文梳理卜士礼《陶说》英译本的陶瓷术语体系,从术语学视角分析其英译,探究其所建构的译本形象,揭示陶瓷典籍术语英译对陶瓷文化西... 我国首部陶瓷领域专著《陶说》详尽介绍历朝陶瓷制作工艺、名物制度与鉴别方法,内含丰富古典科技术语。本文梳理卜士礼《陶说》英译本的陶瓷术语体系,从术语学视角分析其英译,探究其所建构的译本形象,揭示陶瓷典籍术语英译对陶瓷文化西传的影响。研究表明,译者在保证术语科学性的前提下建立译本内学科术语系统,建构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陶瓷领域工具书;虽单义性的模糊与简明性的舍弃限制艺术文化传播与文献传承,但陶瓷典籍译作富有科学性与实践性,以陶瓷研究与品鉴为桥梁,古人科技文明与知识经验得以在海外广泛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英译 陶瓷典籍 陶瓷文化传播 陶说
原文传递
螺钿显绝艺——江千里四件作品赏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何立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1年第9期64-66,共3页
晚明时期,嵌螺钿漆器开始在全国流行,此工艺以制作巨匠江千里的作品最有名。江千里是江苏扬州人,字秋水。王士祯《池北偶谈》和朱琰《陶说》皆称他“善镌嵌螺钿漆器,技艺精湛”,清代诗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也有“江千里治嵌漆…... 晚明时期,嵌螺钿漆器开始在全国流行,此工艺以制作巨匠江千里的作品最有名。江千里是江苏扬州人,字秋水。王士祯《池北偶谈》和朱琰《陶说》皆称他“善镌嵌螺钿漆器,技艺精湛”,清代诗人阮葵生《茶余客话》中也有“江千里治嵌漆……皆名闻朝野,信今后传无疑也”的记载。到了清代以后,“千里”已经成为螺钿工艺的一个品牌,许多名贵的螺钿器皿上都嵌有“千里”底款,苏浙甚至有“家家杯盘江千里”之说,可见江千里作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赏析 《池北偶谈》 《茶余客话》 清代诗人 晚明时期 陶说 王士祯 阮葵生
下载PDF
金缮尽美,惜物悦人 被引量:1
9
作者 大茶 邓彬 《中国集体经济》 2016年第17期66-71,共6页
但使物有悦人之美,使人有惜物之心。金缮缮物,涅槃重生“金缮”是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再取适量的金粉在漆补之上加以修饰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不但能够将破损的器物修复完整而且能通过高超的手法赋予器物新的美感和生命力。“金... 但使物有悦人之美,使人有惜物之心。金缮缮物,涅槃重生“金缮”是用大漆作为黏合剂和塑形剂,再取适量的金粉在漆补之上加以修饰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不但能够将破损的器物修复完整而且能通过高超的手法赋予器物新的美感和生命力。“金缮”技艺可应用于瓷器、紫砂、竹器、木器、牙雕、玉器等器具的修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利义政 使人 江户时期 国瓷 艺术价值 薄胎瓷 陶说 修复过程 德川幕府 东京国立博物馆
下载PDF
帽筒的辨识和鉴定
10
作者 何小龙 《理财(经济)》 2016年第3期44-47,共4页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简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立国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和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 关于帽筒的起源,历史遗留的资料和信息很少,许多专家认为帽简的起源应在清朝灭明立国时就有了。但在清朝关于陶瓷器物的论述和记载中,如清朱淡的《陶说》,清兰甫的《景德镇陶录》,清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和近代耿宝昌先生的《明清瓷器鉴定》和冯先铭的《中国陶瓷鉴赏》及赵立成的《中国清代瓷器图录》等大量学术论文中难寻帽筒芳迹。但也有专家认为。“帽简”一词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器鉴定 辨识 中国陶瓷 陶说 学术论文 景德镇 起源 清朝
下载PDF
明青花压手杯
11
作者 何俊义 《紫禁城》 1992年第6期27-27,38,共2页
明永乐压手杯,坦口折腰小碗,又称抑手杯,俗称“鈴鐺杯”。《陶说》中讲:“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压手,故名。”此式起於宋,均窑、官窑都有製作。《陶雅》云:“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 明永乐压手杯,坦口折腰小碗,又称抑手杯,俗称“鈴鐺杯”。《陶说》中讲:“坦口折腰,手把之,其口正压手,故名。”此式起於宋,均窑、官窑都有製作。《陶雅》云:“宋代均窑压手大杯,细腹半趺,亭亭玉立,并有蚯蚓走泥印,内青而外紫,鲜妍罕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压手杯 均窑 陶雅 明永乐 圈足 撇口 内青 陶说 郎简 青白色
下载PDF
青花瓷中的耀眼明星——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
12
作者 刘福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第5期71-71,共1页
明代宣德瓷历来为世人所珍,而宣德青花更是被奉为极品。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宣德青花为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准,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陶说》称:“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嘉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亦... 明代宣德瓷历来为世人所珍,而宣德青花更是被奉为极品。一直以来人们都视宣德青花为明代青花瓷的最高水准,清乾隆年间成书的《陶说》称:“宣德窑,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嘉庆时期的《景德镇陶录》亦称:“宣窑青花最贵……此明窑极盛时也。”宣德青花品质高的首要原因是此时期青花所采用的着色剂为进口钴料“苏勃泥青”,从而使青花发色艳丽美观。早在明万历朝时,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笺》中即记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也。后俱用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花瓷 明星 陶说 乾隆年间 嘉庆时期 景德镇 着色剂 明代
下载PDF
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军精神 专访原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周光坦之女周冶陶
13
作者 胡静 《中国西部》 2017年第1期20-21,共2页
在广元旺苍参加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论坛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原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周光坦之女,原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任委员周冶陶。年近七旬的周冶陶女士性格开朗、快人快语。
关键词 湖北省人大 司法委员会 文化旅游 环线旅游 中学同学 不怕死 老区发展 剃头匠 民族精神 陶说
下载PDF
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纪录片《匠心冶陶》的价值评述
14
作者 郭国安 张胜华 《景德镇陶瓷》 2022年第2期101-108,共8页
一关于中国古代制瓷历史以及独特的手工制瓷技艺,历代文献记载极为有限,涉及景德镇的更是少之又少,从南宋后期蒋祈的《陶记》到明后期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再到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佚... 一关于中国古代制瓷历史以及独特的手工制瓷技艺,历代文献记载极为有限,涉及景德镇的更是少之又少,从南宋后期蒋祈的《陶记》到明后期王宗沐《江西省大志·陶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再到清代唐英的《陶冶图说》、佚名《南窑笔记》、朱琰的《陶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寥寥可数。除了国人关注,外国来访者也一直对景德镇制瓷业予以浓厚的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工开物 历代文献 王宗沐 宋应星 明后期 陶说 制瓷业 南宋后期
下载PDF
精彩出自互动——记养蚕活动中的趣事
15
作者 陈英杰 《小学科学》 2015年第5期159-159,共1页
幼儿一日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孩子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而教师处于其中的核心地位,起着独特的作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幼儿的对话、精彩的回答、幼儿的创新思维,不仅启发着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开拓思... 幼儿一日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和孩子共同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而教师处于其中的核心地位,起着独特的作用。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幼儿的对话、精彩的回答、幼儿的创新思维,不仅启发着同伴,对教师的教学作用也有开拓思维的良好作用,往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果我们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就能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场景 来园 教育契机 常州市新北区 暗示性 陶说 压扁 观察比较 锯齿形 子里
下载PDF
守候花开——小学生习作素材的采撷与积累
16
作者 林宜男 陈艺斌 《福建教育》 2017年第5期19-20,共2页
习作的前提是素材的采撷与积累,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一、借学生一双慧眼——观察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作文应引导... 习作的前提是素材的采撷与积累,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一、借学生一双慧眼——观察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显而易见,学生习作的活水源头便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习作 昼夜不息 情实 热爱生活 笔生花 陶说 思泉 观察生活 活水源头 教育家陶行知
下载PDF
淡、清、雅:宋瓷茶盏之美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雨前 刘嵘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7-148,共2页
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茶盏成为宋代典型的饮茶器。唐盏多以紫金、白玉、水晶、玻璃等制作,“至宋,则瓷盏为斗茶之胜具矣”(朱琰《陶说》)。其造型新颖,精致高雅,造型、釉色、装饰均体现了一种温润而含蓄、简洁而质朴的美。
关键词 宋代 饮茶 陶说 造型 白玉 斗茶
原文传递
陶瓷的古彩与传统版画 被引量:2
18
作者 宁钢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5-146,共2页
古彩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品种之一,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艺术成就卓越,审美价值较高,深受国人喜爱,享誉国内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陶瓷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古彩是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朱琰的《陶说》有言:“... 古彩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品种之一,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艺术成就卓越,审美价值较高,深受国人喜爱,享誉国内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陶瓷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古彩是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朱琰的《陶说》有言:“五彩,用烧过纯自瓷器,绘彩、过炉火烧成。”五彩起源于明代,到清康熙时,其数量、技艺、装饰形式、艺术成就都达到顶峰,形成了线条硬朗道劲、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因此,古彩也有“硬彩”或“康熙古彩”之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装饰 传统 版画 艺术成就 陶瓷艺术 审美价值 陶说 装饰形式
原文传递
从何开始——关于新世纪长篇小说的开头
19
作者 岳雯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22,共8页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开头较之以前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长篇小说将真实与虚构以悖论的方式扭结在一起,以打开小说隐藏的内部空间;有的长篇小说以讲述替代描写;有的长篇小说甚至刻意让开头消失,使结尾指向开端,客观上实现了循环往复的...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的开头较之以前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长篇小说将真实与虚构以悖论的方式扭结在一起,以打开小说隐藏的内部空间;有的长篇小说以讲述替代描写;有的长篇小说甚至刻意让开头消失,使结尾指向开端,客观上实现了循环往复的效果。本文认为,长篇小说的开头在形式上的种种创新之处,来源于小说家对于世界、对于我们所处的这一时代的理解的变化。当下的长篇小说,越来越将天平倾向于个人一端。以上种种表征,使长篇小说所呈现的世界成为主观化的、小说作者化的世界。之所以如此,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小说家对于世界的认识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大新 小说作者 阎连科 主观化 徐则臣 马原 林白 陶说 《平凡的世界》 官场小说
原文传递
对乾隆《陶冶图》图像与史料价值的思考 被引量:1
20
作者 宗时珍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7-247,共11页
雍正、乾隆两朝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的顶峰时期,不仅瓷器品种釉色、仿古创新、制瓷技术达到空前的水准.而且开始注重对瓷器生产技术和生产历史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著述。历史上首次总结编著古代瓷器生产历史的《陶说》①《景德镇陶录》... 雍正、乾隆两朝是中国古代瓷业生产的顶峰时期,不仅瓷器品种釉色、仿古创新、制瓷技术达到空前的水准.而且开始注重对瓷器生产技术和生产历史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著述。历史上首次总结编著古代瓷器生产历史的《陶说》①《景德镇陶录》⑦二书,和系统地记述瓷器生产情况的图像学材料都出现于此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史料价值 乾隆 陶冶 生产历史 生产技术 制瓷技术 陶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