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吕梁山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建星 刘池洋 +1 位作者 岳乐平 王建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60-972,共13页
从中生代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到现今南北向巨型山系且不同时代地质体平面上共存是吕梁山差异隆升、剥蚀的结果。为研究吕梁山隆升过程,在山体北、中、南地貌及地层突变部位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和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年代学研究。区域... 从中生代大沉积盆地的一部分到现今南北向巨型山系且不同时代地质体平面上共存是吕梁山差异隆升、剥蚀的结果。为研究吕梁山隆升过程,在山体北、中、南地貌及地层突变部位进行了详细野外调查和基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的热年代学研究。区域剥蚀厚度差异及"径迹年龄-高程"关系都表明地壳均衡隆升并非吕梁山隆升主导机制,受控于逆冲断裂的东-西向差异剥蚀及裂变径迹退火的空间变化规律共同证实南北向断裂的双向逆冲才是吕梁山差异隆升的动因。依据山体不同部位的裂变径迹年龄,可将吕梁山新生代隆升过程细分为(58±3)Ma、(40±3)Ma、(30±3)Ma、(23±3)Ma和(10±3)Ma五个阶段:吕梁山新生代隆升起始于(58±3)Ma;此后,宁武断裂于(40±3)Ma启动,开启了差异隆升的序幕并奠定了吕梁山北段东部之主体格局;西部晋西挠褶带与吕梁断隆的差异剥蚀形成时间各不相同,北部不晚于(30±3)Ma,中段主要为(23±3)Ma,南段于(10±3)Ma得到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明显的地势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 新生代 隆升 隆升机制 裂变径迹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55
2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贾文 王佩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3-290,共8页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 ,130~ 10 0 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 ,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岩浆底辟 热隆 伸展构造 喀喇沁 内蒙古 隆升机制 大陆 岩石圈
下载PDF
青藏高原莫霍面形态的重力模拟及其对探讨高原隆升机制的意义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庆田 姜枚 高锐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8-86,共9页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大变形带,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对高原的隆升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远震PKP走时残差沿高原中部剖面的变化,发现莫霍面的断错在整个高原是普遍存在的;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作为约束,用重力资...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巨大变形带,岩石圈地幔的变形特征对高原的隆升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远震PKP走时残差沿高原中部剖面的变化,发现莫霍面的断错在整个高原是普遍存在的;利用人工地震资料作为约束,用重力资料对莫霍面的形态进行了反演模拟,认为岩石圈地幔的断错和叠覆可能是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机制;最后讨论了板块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霍面形态 重力模拟 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桐柏杂岩的中生代隆升机制及其与南阳盆地沉降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许光 王二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52,共27页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 桐柏山位于我国的中央造山带东部,走向北西—南东,南北跨越鄂豫两省,向西北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向南东过渡到大别山。山体由一套变质杂岩组成,南北两侧为含榴辉岩的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一直为广大地质学家所关注。我们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发现,该山体在地貌上呈北陡南缓的格局,表明它在演化的晚期经历过一次向南的掀斜运动。殷店和桐柏韧性剪切带构成山体的南北边界。前者倾向南,呈右行剪切,后者倾向北,呈左行剪切。殷店断裂中的糜棱岩产状很稳定,一直延伸到桐柏山主峰——太白顶(1 140 m)。其下部为桐柏杂岩体,后者的产状虽然复杂,但其中的拉伸线理的产状却稳定,走向北西—南东,向北西倾伏。按此产状追索,它们也应倾没于南阳盆地之下。通过构造恢复,可以推断在掀斜运动发生之前,殷店和桐柏韧性断裂应连为一体,构成一个向北西倾伏的低角度正断层,本文称之为太白顶拆离断层。基于对桐柏杂岩的运动学和显微构造学研究,可以推断桐柏杂岩原来位于东秦岭之下,是中下地壳的组成部分,由于中生代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碰撞和持续的陆内汇聚作用而造成南东侧向挤出,它们作为异地地体从原地地体—超高压变质岩之下隆升到地表,太白顶拆离构造的功能与藏南拆离系一样,构成桐柏杂岩隆升顶部的滑脱面。^(40)Ar/^(39)Ar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桐柏山侧向挤出隆升造山事件发生在晚白垩纪早期(102~85 Ma)。南阳盆地形成于桐柏山的西侧,是一个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其沉积作用始于早白垩世,大规模沉陷发生在晚白垩世,这与桐柏山的隆升是同时的,反映出沉积和构造隆升是耦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桐柏杂岩 隆升机制 掀斜侧向挤出 40Ar/39Ar中生代
下载PDF
滇西北玉龙雪山隆升机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运生 王士天 李渝生 《山地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13-317,共5页
通过对玉龙雪山东西两侧断层的系统研究 ,发现其东西两侧的断层均为倾向山内的逆断层。因此高耸的玉龙雪山是在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 ,沿双剪型逆冲断裂而迅速抬升的 ,而非前人认为的“地垒”
关键词 玉龙雪山 隆升机制 逆冲抬升 滇西北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模式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德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93-600,共8页
作为创建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涉及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和热点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包括板块构造在内的众多模式不能合理地解释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本文从下地壳与中上地壳、造山带与... 作为创建大陆动力学理论体系的最佳野外实验室的青藏高原,涉及当代固体地球科学前沿和热点的许多重大科学问题.迄今为止,包括板块构造在内的众多模式不能合理地解释青藏高原重要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现象.本文从下地壳与中上地壳、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耦合作用出发,对青藏高原及邻区进行分尺度、分层块、分阶段的构造解析,提出青藏高原隆升的下地壳层流构造模式,认为青藏高原地壳增厚和构造隆升是晚新生代由于锡瓦利克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下地壳的热软化岩石大量流向青藏高原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升机制 下地壳 层流构造 大陆动力学 青藏高原
下载PDF
苏北桃林岩基与苏胶造山带燕山期隆升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樊金涛 潘明宝 李向前 《江苏地质》 1999年第2期65-70,共6页
苏北桃林岩基主要单元角闪石、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研究揭示,苏胶造山带在印支期陆内双向对冲碰撞造山后,于燕山期末A型花岗岩体侵位之前,由挤压向拉伸转化时期,曾发现急剧隆升。早期隆升快,为0139mm/a,中期隆升变慢,为... 苏北桃林岩基主要单元角闪石、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研究揭示,苏胶造山带在印支期陆内双向对冲碰撞造山后,于燕山期末A型花岗岩体侵位之前,由挤压向拉伸转化时期,曾发现急剧隆升。早期隆升快,为0139mm/a,中期隆升变慢,为0023mm/a。山根拆沉,均衡抬升,地幔上隆,上地壳伸展造盆成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闪石族 盆山构造 苏胶造山带 隆升机制
下载PDF
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新生代热演化历史研究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约束 被引量:3
8
作者 谭锡斌 《国际地震动态》 2013年第10期44-46,共3页
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是一个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陡直的过渡地带,其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受到约50 Ma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2008汶川地震及其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活跃性,但是对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及其... 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是一个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陡直的过渡地带,其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受到约50 Ma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2008汶川地震及其后续的研究证明了其晚更新世以来的活跃性,但是对于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及其邻近地区的新生代的演化过程的认识还较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隆升机制 热演化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中段 背斜 四川盆地 剥蚀速率 断层分布 磷灰石裂变径迹 冷却历史 逆冲 裂变径迹年龄 断层活动 刚性块体 三叠系砂岩 锆石 剥蚀量 变形表现 走滑
下载PDF
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
9
作者 王国灿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5年第2期212-212,共1页
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隆升作用可发生于不同的动力体制下,根据目前的研究,主要可分以下四种:(1)造山期的隆升─—构造隆升。构造隆升的机制是挤压应力作用,岩石圈受载缩短的结果,为... 隆升作用及其隆升机制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隆升作用可发生于不同的动力体制下,根据目前的研究,主要可分以下四种:(1)造山期的隆升─—构造隆升。构造隆升的机制是挤压应力作用,岩石圈受载缩短的结果,为达到构造挤压作用力与受载岩石圈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运动 隆升作用 隆升机制
下载PDF
六盘山地区地壳重力均衡与隆升机制研究
10
作者 佘雅文 付广裕 +4 位作者 苏小宁 孟国杰 祝意青 郭树松 徐云马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9期80-80,共1页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为了探明这一问题,利用重力数据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实测重力数据与模型重力数据的分析,发现六盘山地区的隆起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外延伸...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给出了不同的见解,为了探明这一问题,利用重力数据对六盘山地区的隆起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地区实测重力数据与模型重力数据的分析,发现六盘山地区的隆起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外延伸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地区 隆升机制 重力均衡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 隆起机制 重力数据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瞭 迟效国 +1 位作者 李才 杨日红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 ,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 ,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 (约 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 ,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 (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 )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形成 隆升机制 第三纪 拆沉模式 陆内俯冲模式 数学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体拼合、碰撞造山及隆升机制
12
《中国科技成果》 2010年第24期54-55,共2页
1立项背景 青藏高原由诸多的地体组成,经历了特提斯洋盆演化及多地体/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其前身是早古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复合碰撞造山拼贴体,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青藏... 1立项背景 青藏高原由诸多的地体组成,经历了特提斯洋盆演化及多地体/多岛弧拼合、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长期动力学过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前,其前身是早古生代以来形成的巨型复合碰撞造山拼贴体,印度/亚洲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隆升是地球上新生代最壮观的事件,形成一望无垠的高原地貌及周缘高峻陡峭、剧烈起伏的山链所构筑的屏障。青藏高原的魅力使其成为地学家们的永恒课堂,成为当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最佳实验室和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隆升 碰撞造山 地体拼合 隆升机制 动力学过程 大陆动力学 早古生代 体组成
原文传递
构造事件的沉积响应——建立青藏高原大陆碰撞、隆升过程时空坐标的设想和方法 被引量:18
13
作者 伊海生 王成善 +2 位作者 李亚林 林金辉 侯明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5,共15页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 ,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 ,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 10 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 ,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 ,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 ,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 ,纵向河流水系发育 ;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 ,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事件 沉积响应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沉积序列 隆升机制 造山带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被引量:50
14
作者 王成善 丁学林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1998年第6期526-532,共7页
9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思路的拓宽、先进方法的采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获取了一大批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成果与数据,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研究90年代新特色:在隆升机制研究上,既提出和强调了高原隆升的多块断性、多阶段性、多... 9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思路的拓宽、先进方法的采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获取了一大批有关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成果与数据,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研究90年代新特色:在隆升机制研究上,既提出和强调了高原隆升的多块断性、多阶段性、多因素的特点,又发现了高原深部动力作用在高原隆升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板块碰撞与高原隆升历史方面,一方面提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的碰撞由西往东的穿时性约达10Ma,故而把45Ma作为碰撞的确切年代是不准确的。另一方面,有关碰撞期后的高原隆升史,虽各家说法不一,但却一致公认高原的形成是多期脉动性隆升的结果,并非一蹴而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机制 隆升历史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祁连山东南缘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樊光明 张智勇 +2 位作者 顾延生 张海峰 冯光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9-394,共6页
祁连山东南缘隆升是来自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与该区周边地块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产生的挤压隆升、伸展隆升和左旋走滑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志性构造及主应力分析表明 ,自早更新世以来 ,隆升动力机制不断发生转换 ,在早... 祁连山东南缘隆升是来自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与该区周边地块的存在及其活动的相互制约作用而产生的挤压隆升、伸展隆升和左旋走滑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志性构造及主应力分析表明 ,自早更新世以来 ,隆升动力机制不断发生转换 ,在早更新世早期以北东 -南西向挤压为主 ,中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早期以北东 -南西向拉张、近东 -西向的拉张为主 ,全新世晚期以北西 -南东向左旋扭动为主 .根据湟水河阶地有关数据估算出的不同时段河谷下切速率为 :1.4 1× 10 3 ~ 36 .4ka间平均速率较慢 (0 .11mm/a) ,36 .4ka至今较快 (1.5 4mm/a) ,其中 10 .5~ 3ka间最快 (2 .2 7~ 2 .80mm/a) ,显示该区自 1.4 1Ma至今构造隆升具有越来越强烈的变化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南缘 第四纪 下切速率 隆升机制
下载PDF
青藏高原新生代三阶段造山隆升模式:火成岩岩石学约束 被引量:19
16
作者 赖绍聪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2-190,共9页
从岩石大地构造学的角度 ,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作用的特点、差异、成对性及其对高原隆升深部动力学过程的岩石学约束 ,在此基础上提出青藏高原是以冈底斯—羌塘造山带为核心 。
关键词 火成岩 造山带 隆升机制 青藏高原 岩石学
下载PDF
玛沁—兰州—靖边地震测深剖面地壳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3
17
作者 李松林 张先康 +2 位作者 张成科 赵金仁 成双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0-217,共8页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 ,布设了 1 0 0 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 .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 .地壳分层性明显 ,以C界面为界 ,总体上可分为... 为研究青藏高原块体和鄂尔多斯地块间的相互作用和构造变形的深部驱动机制 ,布设了 1 0 0 0km长的玛沁—兰州—靖边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剖面 .本文只介绍由人工地震观测资料所得到的初步结果 .地壳分层性明显 ,以C界面为界 ,总体上可分为上、下地壳两大部分 ,每个部分又包含一些次一级的界面 ;横向变化的总趋势是从东北至西南地壳逐渐变厚 ,地壳厚度的变化主要由下地壳厚度的变化所引起 ;地壳平均速度 ,总的变化趋势是自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 ,其中在泽库以西和海原地区的速度值明显偏低 ;在泽库以西存在多个壳内低速层 ,在海原附近存在一个低速层 ;壳内反射界面 ,沿测线由东北至西南逐步增多 ;从地震反射波形来看 ,在海原地区Pc波非常强 ,且延续时间长 ;另外 ,在海原地区和泽库以西地区Pm波的复杂性系数很大 ,远远大于其他地段的值 .以上结果表明 ,泽库以西地区和海原地区地壳 -上地幔存在着明显结构异常 ,反映了巴颜喀拉地块和柴达木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测深 地壳速度结构 玛沁-兰州-靖边剖面 青藏高原 隆升机制 人工地震剖面
下载PDF
青藏高原航磁异常及居里面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先 赵丽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14-20,共7页
在对青藏高原航磁异常及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频率域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青藏高原居里面埋深进行了定量计算。反演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居里面埋深相对较浅 ,一般为 2 0~ 2 3km ,羊八井、那曲地热田附近居里面埋深 14... 在对青藏高原航磁异常及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频率域三维磁性层反演方法对青藏高原居里面埋深进行了定量计算。反演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居里面埋深相对较浅 ,一般为 2 0~ 2 3km ,羊八井、那曲地热田附近居里面埋深 14~ 18km。依据反演结果对该地段地震测深的强反射亮点群及大地电磁测深的低阻高导构造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并对青藏高原的地震及地壳隆升机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航磁异常 居里面 隆升机制 地震成因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65
19
作者 李廷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70-376,共7页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科研项目实施4年取得一些新进展:证实西昆仑存在两种基底和4期构造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可可西里盆地研究程度,重塑了滇西高原隆升史;厘定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时空结构和地壳生长方式;进一步查明羌塘地...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记录及机制》科研项目实施4年取得一些新进展:证实西昆仑存在两种基底和4期构造变形;大幅度提高了可可西里盆地研究程度,重塑了滇西高原隆升史;厘定了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时空结构和地壳生长方式;进一步查明羌塘地区新生代火山岩存在3个亚带和4个活动高峰期;确定南迦巴瓦构造结为一楔入构造,由3个构造单元组成,南迦巴瓦群为元古宇;GPS监测获得高原北部地壳运动速率,发现两个涡旋构造;把高原岩石圈划分为3种类型,识别出3种地球化学端元;获得一批有关高原隆升、盆地沉积、地质年代等的新数据,对高原隆升及对气候影响等提出一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质科研 昆仑山 构造变形期次 隆升机制 沉积盆地 地壳运动速率
下载PDF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3
20
作者 宋鸿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3-197,共5页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壳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岩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糜棱岩 伸展构造 热隆 岩浆核杂岩 隆升机制 伸展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