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随堂笔记为手段 注重体育课过程评价
1
作者 尹燕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标准》改变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根据新《标准》的原则,通过体育健康课的随堂笔记,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标准》改变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注重了过程性的评价,强化评价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根据新《标准》的原则,通过体育健康课的随堂笔记,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感、意志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扼要的同步记载,并让学生参与其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灵活地“处理”或小结,从而使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积极学习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堂笔记 体育课 过程 评价
下载PDF
听课的智慧——做随堂笔记
2
作者 王晓梅 《收藏界(名师探索)》 2018年第6期125-125,共1页
古人朱熹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但在当前的高效课堂上,学生上课只带耳朵听听,而不动手写一写,记一记,四十分钟下来,留在他们大脑里的只能是只言片语,加之小学生一节课注意力有限,如再不及时巩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淡... 古人朱熹说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但在当前的高效课堂上,学生上课只带耳朵听听,而不动手写一写,记一记,四十分钟下来,留在他们大脑里的只能是只言片语,加之小学生一节课注意力有限,如再不及时巩固,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淡忘。所以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只是动动口——读读书,讨论交流,也应该动动手,及时把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点和要点内容记录下来。一、随堂笔记本的选择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同学做随堂笔记特别随意,今天用这个本,明天用那个本,今天记书上,明天又记本上,甚至一本笔记本上语、数、英都混在一起,乱七八糟,到复习时东翻西找,为学习带来不便,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我主张把学习笔记随时记在书上,亦记在课本上为好,好处有三:方便,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丢失。便于随时记、看、复习;快捷,随听随记;清晰,和原文对照一目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堂笔记 智慧 听课 高效课 学习效率 小学生 教学过程 学习笔记
下载PDF
英语随堂笔记助学要体现“模块化”
3
作者 刘芳芳 《教育艺术》 2020年第11期67-67,共1页
随堂笔记的专用度较高,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对随堂笔记的使用陷入了一种极端化状态.很多教师将笔记当成了练习本,无限量地让学生进行书写.错误的教学理念让随堂笔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为了矫正教学错误认知,切实发挥随堂笔记的效能,教师要... 随堂笔记的专用度较高,然而教学实践中,教师对随堂笔记的使用陷入了一种极端化状态.很多教师将笔记当成了练习本,无限量地让学生进行书写.错误的教学理念让随堂笔记的价值大打折扣.为了矫正教学错误认知,切实发挥随堂笔记的效能,教师要进行“模块化”设计,在梳理知识点的同时,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堂笔记 教学效果最优化 模块化 教学实践 错误认知 教学理念 练习本 无限量
下载PDF
初中语文随堂笔记的科学指导
4
作者 赖新田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1年第20期40-41,共2页
随堂笔记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对笔记内容、笔记形式、笔记交流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自然建立笔记操作主动性,由此形成的学习内驱动力会更为丰富。课堂笔记没有固定内容和形式,教师要从习惯养成角度展... 随堂笔记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学习手段和方式,教师要对笔记内容、笔记形式、笔记交流等方面做出具体的引导和组织,让学生自然建立笔记操作主动性,由此形成的学习内驱动力会更为丰富。课堂笔记没有固定内容和形式,教师要从习惯养成角度展开教学指导,让学生自然建立主动记笔记的习惯,这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现实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随堂笔记 科学指导
下载PDF
你会记随堂笔记吗?
5
作者 韩振成 《琴童》 2001年第10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钢琴学习 音乐知识 随堂笔记 简约法 缩写法 替代法
原文传递
“随堂笔记”——《林泉高致》的教育学解读
6
作者 顾平 杨勇 《国画家》 2012年第6期58-61,共4页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郭熙是河阳温县人,神宗时为御书院艺学,工画山水、寒林,其风格"施为巧赡,位置渊深,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壮,今之世为独绝矣"2。由此可知郭熙并不是翰林图画院画家,而是御书院画家,至于为... 据《图画见闻志》记载,郭熙是河阳温县人,神宗时为御书院艺学,工画山水、寒林,其风格"施为巧赡,位置渊深,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壮,今之世为独绝矣"2。由此可知郭熙并不是翰林图画院画家,而是御书院画家,至于为何郭熙在御书院,而非翰林图画院,已经不可考,但郭熙是宋朝的宫廷画家,这是不容置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泉高致》 随堂笔记 教育学 《图画见闻志》 翰林图画院 解读 宫廷画家 郭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