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宜”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
1
作者 唐小凤 《科学教育》 2006年第2期7-9,共3页
关键词 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 高中 化学教学 发散思维 教学方法 随宜”教学
下载PDF
《园冶》审美创造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江渝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1期9-11,共3页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 《园冶》美学思想可以"借景""因宜""随宜""巧妙""境界"等五个关键词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其审美创造理论。"借景"是建造园林的根本方法,是其审美创造论的导向性原则;"借"与"因"一体两面,"因宜"即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可以"随宜"来概括,可以"巧妙"来形容,此为审美创造论的操作性原则;最高的造园理想即对"境界"的追求,此为审美创造论的超越性原则。这三方面正是中国艺术意境创造论的精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冶》 借景 随宜 境界
下载PDF
苏轼论创造成功的七要素——《苏轼创造奥秘》之一章
3
作者 朱靖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5-24,共10页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鉴,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 苏轼者,启山林手也。探索其创造奥秘以取得强劲借鉴,是每个学者孜孜以求的事情。苏轼论创造个性所应具备的七要素,是在总结前人(曹丕、陆机、刘勰等)论述的基础上,特别是依据他本人独创的实践经验所概括出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命题。一、“才”:苏轼很强调“才”的作用:“夫欲有所立于天下,击搏进取以求非常之功者,则必有卓然可见之才,而后可以有望其成。”二、“气”:苏轼特别强调“气”的创造活力和威力。他继承了孟子“浩然之气”的说法而又有所发展,他认为“气”是一种“盖天下”而“出万物之上”的至刚至人的精神状态,并指出它是通向成功之路的关键要素。三、“识”(即“学”):苏轼认为要想成其非常之功,需要有非常之识度。他把“识度”置于“智术”之先,可见他对“识”的重视程度。四、“意”(同“理”或“道”):苏轼突出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以意为主”。“意”,指表现对象所包含的思想和义理,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篇之关键,居先驱地位。五、“志”:谓作家立身行事之决心和志气,亦即指理想。苏轼论士人的“才”与“气”,皆从“志”入手。六、“节”:苏轼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对“节”的无比重视,直接否定和批判了曹丕不重“名节”的观点。七、“艺”:指艺术创作中所必须具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要素 才、气、识、意、志、节、艺 临时随宜
下载PDF
郏县苏轼符号——谈苏轼的丧葬观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清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7期6-12,共7页
郏县三苏坟虽然曾被夷为平地,以至"莫知谁何",如今的三苏坟是否真茔尚待考证,但是三苏坟已然衍化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三苏尤其是苏轼丧葬观的载体。从苏轼进入仕途至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至贬谪惠州、儋州之前,以及贬谪惠州、... 郏县三苏坟虽然曾被夷为平地,以至"莫知谁何",如今的三苏坟是否真茔尚待考证,但是三苏坟已然衍化为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三苏尤其是苏轼丧葬观的载体。从苏轼进入仕途至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至贬谪惠州、儋州之前,以及贬谪惠州、儋州之后苏轼关于丧葬的言论,可知他归葬祖茔、安葬随缘、安葬海外、归骨眉山、安葬郏城的变化过程,可知他的故乡情结和随遇而安,苏轼不循旧俗、顺应天命、临时随宜的自然丧葬观,仍然值得今人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郏县三苏坟 苏轼符号 临时随宜 丧葬观
下载PDF
自拟和中汤临床应用体会
5
作者 刘金春 唐英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年第9期191-192,共2页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经典著作的精髓,也是传统中医的优势所在。笔者自拟和中汤,在小柴胡汤基础上结合三仙丹温化痰饮,巧妙加减化裁,再综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饮食,提出调护与养生,治疗中焦疾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 自拟和中汤 “治未病” 小柴胡汤 三仙丹 加减化裁 调护与养生 随宜而治
原文传递
“子贡方人”章新证
6
作者 韩桂君 刘纯泽 《原道》 2019年第1期77-89,共13页
《论语·宪问》篇"子贡方人"章前贤多有注解,但是在解释立场、训诂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前贤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孔子对待子贡方人持批评态度,二是主张孔子对子贡方人持赞许态度。但二者... 《论语·宪问》篇"子贡方人"章前贤多有注解,但是在解释立场、训诂方法上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也各有不同。归纳起来,前贤大体上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孔子对待子贡方人持批评态度,二是主张孔子对子贡方人持赞许态度。但二者均存在论证不足的问题。尽管有人赞同对于两千年前的《论语》可以根据时代需要进行解释,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探究《论语》作者对本章所持有的独特而确定之思想含义。因此,有必要以更加科学和更有逻辑的方法,经过充分论证,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基于以史证经、章序逻辑、以经证经的随宜训诂方法,可以明确得出"子贡方人"章所要揭示的核心思想:方人者,德艺不足以服众,虽自视"贤",人必不以为贤,虽自鸣得意,或遭终身之耻;故君子欲远耻辱,应以子贡为戒,保持谦卑,谨慎论断或者不论断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贡方人 随宜训诂 君子远耻 方人者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