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城隐侠”卿长明
1
作者 春树 卿长明 《中国西部》 2006年第7期118-121,共4页
自古以来,庙堂之上虽精英云集,广大民间却藏龙卧虎。特别是武术界,多少身怀绝技的高人奇士,或浪迹江湖,或遁形山林,默默传承着中华文化中那玄妙隐秘的精义。
关键词 中华文化 绝技 “青城隐侠 卿长明 武术
下载PDF
论动作电影《刺客聂隐娘》武侠精神及文学内涵
2
作者 于野 《浙江体育科学》 2017年第3期103-106,共4页
《刺客聂隐娘》电影从酝酿、开拍到杀青、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部电影走出了以往武侠电影的思维定势,无论是从纯粹的电影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对"侠"字作出了全新的阐释,特别是开创了武侠电影"隐侠"的先河,为... 《刺客聂隐娘》电影从酝酿、开拍到杀青、定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部电影走出了以往武侠电影的思维定势,无论是从纯粹的电影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对"侠"字作出了全新的阐释,特别是开创了武侠电影"隐侠"的先河,为武侠电影的创作,开启了一扇窗。文章对我国武侠文学起源到发展进行梳理,并结合电影《刺客聂隐娘》的相关内容,继续分析和挖掘我国武侠文学保持不竭发展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隐侠 仁者 忠义
下载PDF
想象北平的方法:张北海《侠隐》的风景书写
3
作者 苏文健 张凤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7,79,共10页
美籍华人作家张北海始终坚持将都市空间作为创作的核心,自觉将“风景意识”运用到北平叙事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其小说《侠隐》通过一段现代武侠复仇往事勾勒出旧时代的消亡,呈现出北平社会的消逝。对具有跨文化生活经验的... 美籍华人作家张北海始终坚持将都市空间作为创作的核心,自觉将“风景意识”运用到北平叙事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其小说《侠隐》通过一段现代武侠复仇往事勾勒出旧时代的消亡,呈现出北平社会的消逝。对具有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张北海而言,其北平风景叙事具有双重意义:一在消逝的风景里寄予了乡愁别恨,二是以“他者”的身份凝视昔日熟悉的风景,通过内外视角的转换,风景成为作者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海 风景叙事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邪不压正》电影与文本的“侠”与“隐”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玮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54-155,共2页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与原著文本殊为不同,迥异其趣。《侠隐》之"侠"有着老派武侠的味道,"侠"之江湖游离于俗世之外,自成一体,而《邪不压正》由于叙事语言复杂晦涩,叙事主题... 姜文执导的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电影与原著文本殊为不同,迥异其趣。《侠隐》之"侠"有着老派武侠的味道,"侠"之江湖游离于俗世之外,自成一体,而《邪不压正》由于叙事语言复杂晦涩,叙事主题模糊不清,导致"侠"的意味淡化,几近于无。对于"侠"的舍弃与背离,使《邪不压正》偏离了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十分令人遗憾。文章拟从"侠"与"隐"的角度,探讨电影《邪不压正》与小说《侠隐》不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江湖
下载PDF
论鲁仲连及其侠隐之风
5
作者 侯晓冉 《黑龙江史志》 2013年第17期135-135,共1页
齐国高士鲁仲连善出奇谋而又高节不仕,常为人排忧解难,却不为金钱爵位所动,颇有侠士风范。本文从其生平主要事迹入手,探寻其身上表现出的可贵品质,通过鲁仲连的事迹介绍深入分析其侠隐的特点。他的事迹给予我们启迪,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 鲁仲连
下载PDF
纵死侠骨香——析《史记·魏公子列传》中侯嬴形象
6
作者 庄航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6年第9期288-288,共1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了众多出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或具有文学色彩,或具有史学价值。因此本文以《魏公子列传》中侯赢一角进行分析,从文学形象和史学形象两方面探讨侯赢的文学意味和隐侠人格。
关键词 文学形象 史学形象 隐侠
下载PDF
“独创的白话”:论伍光建译本《侠隐记》的汉语诗学
7
作者 文贵良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2-39,共8页
伍光建所译《侠隐记》《续侠隐记》诸作的白话译文,曾得到"五四"新文学提倡者胡适和茅盾等人的高度赞誉。胡适称赞其白话为"独创的白话"(1),茅盾称赞其译文"实在迷人"(2)。怎样描述伍光建的译文呢?笔者... 伍光建所译《侠隐记》《续侠隐记》诸作的白话译文,曾得到"五四"新文学提倡者胡适和茅盾等人的高度赞誉。胡适称赞其白话为"独创的白话"(1),茅盾称赞其译文"实在迷人"(2)。怎样描述伍光建的译文呢?笔者在此着重探讨伍光建的代表译作《侠隐记》的白话特色。这就涉及一个方法论问题,因为像《侠隐记》这类作品,是从英文本转译并非从法文本直接翻译过来的;而且属于译述作品,并非"字对字"的直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光建 直接翻译 白话 独创 新文学 汉语诗学 译述
原文传递
浅谈《邪不压正》的东方美学意蕴
8
作者 孙大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32-133,共2页
《邪不压正》是一部充满隐喻、换喻的电影,风格诡奇,延续着导演姜文一贯的影视风格与美学特征。电影中充斥着狂野、荒诞、暴力、调侃、玩世不恭等情绪,并且氤氲着情色的意味。原著《侠隐》中"侠"的意识在电影中被有意淡化,但... 《邪不压正》是一部充满隐喻、换喻的电影,风格诡奇,延续着导演姜文一贯的影视风格与美学特征。电影中充斥着狂野、荒诞、暴力、调侃、玩世不恭等情绪,并且氤氲着情色的意味。原著《侠隐》中"侠"的意识在电影中被有意淡化,但其本质里仍蕴含着"任侠"的余韵,视听语言既承继了姜文导演电影黑色幽默的范式,又有浓厚的东方美学意蕴。文章由表及里,逐次分析电影《邪不压正》体现出的东方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邪不压正》 东方美学
下载PDF
文化乡愁视角下的文学北京——以《侠隐》及其改编文本《邪不压正》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炳欣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武侠"的类型化模式和关于北京的文化乡愁,使得张北海的《侠隐》可以纳入到海外离散华人的"文学北京"的书写传统。从原著《侠隐》到电影《邪不压正》,张北海和姜文面对同一时空的"北京"呈现出的两种风格... "武侠"的类型化模式和关于北京的文化乡愁,使得张北海的《侠隐》可以纳入到海外离散华人的"文学北京"的书写传统。从原著《侠隐》到电影《邪不压正》,张北海和姜文面对同一时空的"北京"呈现出的两种风格景观却又标明两者在当代大陆"京味文学"中的不同位置。同时,"北京"这一空间所涵盖的多样性"中国想象",提示读者进一步思考北京承接海内外华人"中国梦"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北京 《邪不压正》 文化乡愁
原文传递
从《侠隐记》看近代译介小说及文学翻译的流变
10
作者 高原 《理论界》 2017年第5期104-109,共6页
近代中国是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译介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比如对实用主义的重视以及白话文运动等等,这些社会现状同时也造成了近代文学翻译的俗化思潮以及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本文拟对《侠隐记... 近代中国是中国文学翻译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对这一时期译介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状况,比如对实用主义的重视以及白话文运动等等,这些社会现状同时也造成了近代文学翻译的俗化思潮以及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本文拟对《侠隐记》(今译《三个火枪手》)的译本进行分析,从中看到中国近代译介小说叙事与语言风格的转变,并通过对译者伍光健在翻译实践和理论上的贡献来探究近代中国文学翻译从业余到专业的发展,以及其中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 伍光健 翻译 近代文学
原文传递
从《方山子传》看苏轼与陈慥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旋翠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第4期40-44,63,共6页
方山子传》是苏轼贬谪于黄州期间为好友陈慥所作,二人再次相遇于黄州,苏轼在黄州的四年时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二人感情至深。从文体方面来看,此文是传状类文体却又打破传统传状类文体的写作常规。文章通过对苏... 方山子传》是苏轼贬谪于黄州期间为好友陈慥所作,二人再次相遇于黄州,苏轼在黄州的四年时间,三往见季常,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二人感情至深。从文体方面来看,此文是传状类文体却又打破传统传状类文体的写作常规。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相交,以及对其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苏轼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本文主要通过二人境遇的写照来探究苏轼与陈慥二人的关系及苏轼自悲不遇心态的折射,以及陈慥的"侠"与"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陈慥 自悲不遇 ""与“"
下载PDF
阅读外国文学的开始
12
作者 王大海 《新闻爱好者》 1992年第7期28-28,共1页
外国文学作品之被介绍到中国,最早大致可以上溯至清末(也许更早)。20世纪之初,一位相当著名的翻译小说大家是林纾(林琴南),他老先生后来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了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日话文的死敌,与胡适之、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展开过十分激烈的... 外国文学作品之被介绍到中国,最早大致可以上溯至清末(也许更早)。20世纪之初,一位相当著名的翻译小说大家是林纾(林琴南),他老先生后来在五四运动前后成了新文化运动首先是日话文的死敌,与胡适之、钱玄同、刘半农等人展开过十分激烈的笔战。但尽管如此,林琴南向国人介绍西洋文学的功绩是不应抹杀的。有趣的是,林纾其实不懂外文,他的翻译是依靠别人详细介绍小说情节,然后由他用一种很典雅的文言文写出,所以出版时署名均为“林琴南译述”。这在世界翻译史上可能也是独一无二的纪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琴南 胡适之 外国文学作品 刘半农 翻译史 文化运动 钱玄同 小说情节 翻译小说
下载PDF
近代翻译先驱伍光建
13
作者 林会新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8-60,共3页
前辈翻译家伍光建先生(1866——1943)广东省江门市郊麦园村人。原名光鉴、又名于(?),号昭扆。除前期文言译述笔名君朔外,大量译品多署伍光建,故以正名行。 伍氏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超卓。15岁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当时严复任总教习。
关键词 伍光建 北洋水师学堂 聪颖好学 译品 西史纪要 文学名著 军枢司司长 现代翻译 翻译史
下载PDF
闹市侠隐:邦哥
14
作者 聂白 《围棋天地》 2006年第12期82-83,共2页
早些年,邦哥是桃城的象棋名手。他非赌棋不下,每个月所赢的赌彩高出工资几倍。于是经常旷工,1983年,工厂把屡教不改的他开除了。邦哥反而高兴得像囚犯刑满释放。他对老婆说:“莫担忧,我就是下棋,也能养活全家。
关键词 《闹市:邦哥》 聂白 故事 中国 当代
原文传递
论隐士的四大文化原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霍建波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5-247,共3页
隐士虽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文人们的精神心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扬或者重视。文章把我国古代的隐士分为四大文化原型,即:儒家手段式的待时之隐、道家... 隐士虽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边缘人,但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以及文人们的精神心理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褒扬或者重视。文章把我国古代的隐士分为四大文化原型,即:儒家手段式的待时之隐、道家目的式的适性之隐、佛家超脱红尘的方外之隐以及墨家兴利除害的侠士之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原型 待时之 适性之 方外之 士之
原文传递
故都北平的影像想象与银幕建构——从姜文的《邪不压正》说起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宁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小说《侠隐》《午夜北平:民国奇案1937》和大量的地图与图片,成为电影《邪不压正》的人物、故事来源,同时也是故都北平城市形象来源,一起奠定了影片的故都底色。借助CG特效,已消失和现存的故都北平地标重现银幕,故都北平在银幕上复活。... 小说《侠隐》《午夜北平:民国奇案1937》和大量的地图与图片,成为电影《邪不压正》的人物、故事来源,同时也是故都北平城市形象来源,一起奠定了影片的故都底色。借助CG特效,已消失和现存的故都北平地标重现银幕,故都北平在银幕上复活。当下,北京正在为老城的保护和复兴探索新的道路,姜文在《邪不压正》中精心打造的故都北平,应时地成为北京文化的生动注脚,为北京古都历史文脉注入了民国文化基因,丰富了这座城市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平 故都 《邪不压正》
原文传递
外国文学名著异名
17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24,共1页
不少外国文学名著,由于译著的不同而形成一书多名的现象,例如: 《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恰巴耶夫》,旧译《夏伯阳》,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著。《哈姆雷特》,又译《王子复仇记》,莎士比亚著。
关键词 旧译 《哈姆雷特》 王子复仇记 文学名著 苏联作家 《一千零一夜》 夏伯阳 三个火枪手 恩仇记
原文传递
译之痕
18
作者 周克希 《西部(新文学)(上)》 2015年第2期104-109,共6页
第一次人生:数学 当年高中毕业时,我按填报的志愿进了复旦数学系。 报考复旦数学系,说来有点"历史的误会"的味道。父亲早年就读于浙大数学系,四年级时离校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此后一直未能以数学为职业,母亲引以为憾。所幸(抑或不... 第一次人生:数学 当年高中毕业时,我按填报的志愿进了复旦数学系。 报考复旦数学系,说来有点"历史的误会"的味道。父亲早年就读于浙大数学系,四年级时离校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此后一直未能以数学为职业,母亲引以为憾。所幸(抑或不幸?)的是,我念高中时文理都尚可,毕业遂报考数学以了却母亲心愿。此后念书、教书,中间还夹着政治运动,一晃就是十几年。再后来,学校派我去法国当访问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山伯爵 小王子 大仲马 王家大道 伍蠡甫 波伏瓦 《包法利夫人》 旧译 三剑客
原文传递
书柜的变迁
19
作者 陈祖甲 《群言》 1992年第12期22-23,共2页
知识分子好读书,也爱买书,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家里不藏书的。我算不上什么大知识分子,也不是藏书家,可积攒了30年,也有三柜子书了。我常常站在黄褐色的书柜前,面对着里一层外一层、像"72家房客"似的书籍出神,思绪万千。是如数家... 知识分子好读书,也爱买书,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家里不藏书的。我算不上什么大知识分子,也不是藏书家,可积攒了30年,也有三柜子书了。我常常站在黄褐色的书柜前,面对着里一层外一层、像"72家房客"似的书籍出神,思绪万千。是如数家珍,还是发思古之幽情,抑或是想发现什么新的论据?我也说不清。然而,在书籍的海洋中畅游,总叫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书店 三代人 一本 读书方法 《鲁迅全集》 基度山伯爵 《随想录》 少年维特之烦恼 古典文学名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