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边形隐匿区域的LBS系统
1
作者 曹伍 徐葎 +1 位作者 刘玉葆 印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3-153,共11页
随着位置探测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LBS在给移动... 随着位置探测设备[例如便携式电话、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s,LBS)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LBS在给移动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位置隐私泄漏的风险.已有的隐私保护策略通过位置泛化,把用户所在的位置坐标泛化为一个圆形或者矩形的隐匿区域,使得用户的位置很好地隐藏在这个区域中.但实际应用中,用户需要的隐匿区域往往是和实际地形相关的,并不一定是矩形或者圆形;相反使用圆形或矩形作为隐匿区域会增加无效区域的比例,降低位置信息的精度.基于已有系统的不足,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多边形隐匿区域的LBS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自定义多边形隐匿区域,并基于LBS中心服务器,对用户的位置隐私进行双重保护.最后的性能测试说明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位置服务 位置隐私保护 多边形隐匿区域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广峰 顾铮 +7 位作者 范颖 孟忻 高新晓 蔺洁 王华 贾羽颂 付秀稳 汪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7-150,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AZOOR患者5例(5眼)纳入研究,健眼为对照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并行OCT检查患者的黄斑区,观察并分析患者的OCT图像特征,并和健眼比较分析黄斑区的厚度差异和结构改变。结果 OCT检查提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外层损害,损害的位置和范围不同,其共同特征是外界膜层光带信号强度不均匀,局部显示模糊甚至局部缺损,局部区域向下凹陷。光感受器内节/外节光带出现强度减弱和部分区域断裂、消失的现象。而在几乎所有的患眼病变区域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模糊或消氉失,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则没有显著的结构改变。患眼中心凹处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为(83.20±9.90)μm,健眼为(101.80±2.2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眼与健眼外界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厚度的差值,与患眼BCVA呈负相关(r=-0.94,P<0.05)。结论 AZOOR患者的视网膜损害多位于外层,其中视锥细胞外节尖端层损害最为显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界膜层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变薄的现象,可能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视网膜损害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殷路 马翔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9-672,共4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性疾病.AZOOR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出现1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和闪光感,多数患者随后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及...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视网膜外层功能障碍性疾病.AZOOR好发于年轻女性,多表现为急性起病,早期眼底通常未见特异性改变,多出现1个或多个区域视野缺损和闪光感,多数患者随后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萎缩及色素沉着,且经常出现视网膜电图(ERG)异常和视野的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显示内段(IS)/外段(OS)区域性异常改变与视野缺损区位置相对应,同时视野缺损的形态及位置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所示视网膜振幅密度降低区域相吻合.部分患者视功能可以发生永久性损害.眼底检查、mfERG、眼底血管造影(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AF)以及频域OCT等多种影像方法综合分析和研究对于AZOOR的确诊有重要意义.以往对AZOOR认识不足,经常被误诊或漏诊.为了提高眼科医师对AZOOR的认识,就AZOOR的定义、病因、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分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疾病 闪光感 暗点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彩红 张士胜 王康孙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6期399-403,共5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以急性视野缺损而眼底改变不明显为特征的病变复合体。本文主要就其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治疗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郝昕蕾 金玮 +1 位作者 袁满 杨安怀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1期89-93,共5页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少见的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外层视网膜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好发于年轻女性,近视人群发病常见。主要表现为:突发闪光感、眼前暗点、视力下降,眼底无明显异常或改变轻微。视野改变以生理盲点扩大为主,伴或不伴其他形式视野缺损,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振幅及潜伏期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表现为与视野缺损区一致的振幅降低。影像改变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上涉及外层视网膜、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脉络膜层的典型三区带状改变和病灶边界特征性AZOOR线,后者以FAF上表现最明显。超广角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周边病变区的检出提供了条件。目前认为该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为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本文对AZOOR的概念、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病因假说和治疗与预后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眼底自发荧光成像 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视觉电生理检查 视野 综述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临床诊治观察1例
6
作者 陈进莲 庞龙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30-132,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突发左眼颞侧视物遮挡感2周于2017年6月1日入院,伴闪光感,眼球酸胀疼痛感。发病前有长期熬夜工作史。2周前至某眼科医院就诊,行眼底彩照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发现左眼颞侧视野缺... 1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突发左眼颞侧视物遮挡感2周于2017年6月1日入院,伴闪光感,眼球酸胀疼痛感。发病前有长期熬夜工作史。2周前至某眼科医院就诊,行眼底彩照以及玻璃体、视网膜脉络膜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视野检查发现左眼颞侧视野缺损(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病因探讨 中医治疗 疗效评价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多模式光学影像学观察
7
作者 闫原野 王小中 +4 位作者 丁婕 杨南 王一赛 鲁理 董凯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233-235,242,共4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 目的:观察和分析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患者的光学影像学检查结果,描述该类疾病特征性的光学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诊断为AZOOR的6例患者的眼科专科检查报告,并测量4例患者黄斑区域3个点的脉络膜厚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视野检查结果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缺损,所有患者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均表现为椭圆体区反光带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5例患者眼底自发荧光(FAF)检查结果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高荧光区域,所有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结果的晚期均显示出不同大小和位置的低荧光区域。在黄斑中心凹鼻侧500μm处,对侧眼脉络膜厚度与患侧眼脉络膜厚度呈正相关(r=0.970,P<0.05)。结论:AZOOR的主要影像学特点是视野不同程度的缺损,OCT检查中病灶处椭圆体反光带的异常,FAF检查中的高荧光区域以及ICGA检查晚期的低荧光区域,但这些特征可能需要更大的样本量进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视野 光相干断层扫描 眼底自发荧光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移动计算环境的安全方案的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震 佘堃 周明天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7-79,共3页
针对目前移动计算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 ,提出了一种基于共享密钥认证体制的移动计算安全方案。这个方案可以实现双向认证 ,区域隐匿 ,数据加密 ,具有较高的实现效率 ;
关键词 双向认证 区域隐匿 共享密钥
下载PDF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熊勇群 杨继红 +2 位作者 谢莉莎 郑东萍 张潇丹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8-741,共4页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 目的 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特征及评价糖皮质激素的疗效.方法 将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的30例32只AZOOR患者眼纳入研究对象,观察OCT特征.并将其中随访≥3个月的17只眼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11只眼(10例)与对照组6只眼(5例).实验组球侧注射曲安奈德20 mg/次,同时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对照组仅服用递法明和甲钴胺.测量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0×25°区域内31条扫描线上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病变长度总和,并将治疗后的病变恢复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AZOOR的OCT特征:所有患眼均累及黄斑区,表现为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恢复,进而痊愈.多发性一过性白点综合征(multiple evanescent white dot syndrome,MEWDS)也具有上述AZOOR的OCT特征,其患眼眼底黄白点状病灶处IS/OS层表现为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发病1~2周后眼底黄白色病灶开始减少,3~4周基本消失,OCT提示相应处IS/OS层病变好转.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3个月IS/OS层的病变长度总和,均较治疗前减小.实验组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的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2.140,P=0.003).结论 AZOOR主要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OCT检查可见IS/OS层毛糙、变薄及局限性缺损;MEWDS眼底检查呈黄白点状病灶处,OCT检查表现为IS/OS层颗粒状或局限性增厚.观察随访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AZO-OR的疗效,明显优于非糖皮质激素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胜娟 刘志强 +2 位作者 李成泉 吕丽娜 杨荣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 目的观察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患者的眼底红外照相(Infrared Ray,IR)、自发荧光(autofluorescence,AF)、红外自发荧光(IR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同步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确诊为AZOOR共12例患者的眼底IR、AF、IRAF、FFA、ICGA、OCT检查结果,观察各图像特征。结果12只患眼IR均无明显改变;12只患眼AF显示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强自发荧光;12只患眼IRAF未见明显改变;2只患眼FFA未见明显异常,10只患眼FFA早中期未见明显异常,晚期见病变区域视网膜呈轻微强荧光;12只患眼ICGA早期及中期无明显改变,晚期ICGA反转后病变区域为边界清晰的低荧光。OCT显示2例病变区域未见明显异常。10例病变区域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连接带(IS/OS层)反光减弱,部分缺失。结论AZOOR确诊后,可以应用自发荧光及OCT观察疾病的变化,避免有创损害;在没有ICGA的条件下,对眼底改变不明显的病人进行自发荧光照相,可以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红外照相 自发荧光 FFA ICGA
原文传递
Ⅰ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眼底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波 杨嘉嵩 +1 位作者 刘华 胡玉章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12期1402-1405,共4页
目的分析整理Ⅰ型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各种眼底及影像学所见,探讨Ⅰ型AZOO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门诊临床确诊的Ⅰ型AZOOR患者3例3只眼,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33—51... 目的分析整理Ⅰ型急性区域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的各种眼底及影像学所见,探讨Ⅰ型AZOO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于2013年4月至2013年8月在成都爱迪眼科医院门诊临床确诊的Ⅰ型AZOOR患者3例3只眼,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33—51岁。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照相、视野、SD—OCT、眼底自发荧光、眼部电生理检查。其中1例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各种眼底影像学图像。结果3例患者的患眼眼科常规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表现。视野检查患眼均有生理盲点扩大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局部视野损害或散在暗点。ERG检查2例患者患眼暗视及明视ERG振幅均较对侧眼降低,1例无明显改变。1例FFA检查可见后极部早期背景荧光略增强,余无特殊改变。SD—OCT检查3例患眼均有后极部或与视野相对应部位视网膜的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线(IS/OS)紊乱或局部缺失。1例患眼的眼底白发荧光表现为后极部的高荧光,并且与IS/OS缺失相吻合。结论Ⅰ型AZOOR的临床体征表现隐匿,借助眼底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SD—OCT与视野相对应的视网膜外层IS/OS紊乱或缺失是诊断Ⅰ型AZOOR的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感光细胞内外节
原文传递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高金梅 王红 +2 位作者 王绪增 朱丽丽 宋京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8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特征及变化。方法对3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ZOOR患者... 目的探讨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cute zonal occult outer retinopathy,AZOOR)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特征及变化。方法对3例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ZOOR患者眼底后极部网膜无明显改变。OCT检查:黄斑椭圆体区及交叉区反射减弱、毛糙、中断甚至局限性缺失。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2~3个月后患者视力提高,复查OCT示黄斑相应的椭圆体区及交叉区病变明显好转及连续性恢复。结论AZOOR主要累及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层,给予药物治疗后OCT检查显示病变区域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基于个性化隐私需求的查询隐私保护算法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岚 周浩 +1 位作者 吴英杰 王一蕾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75-980,共6页
现有大多数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隐私保护算法都将对用户位置隐私的保护等同于对整个LBS查询服务隐私的保护.但是,在用户位置信息已知的前提下,这些算法有可能面临推断攻击.在考虑用户个性化隐私需求的情况下,基... 现有大多数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隐私保护算法都将对用户位置隐私的保护等同于对整个LBS查询服务隐私的保护.但是,在用户位置信息已知的前提下,这些算法有可能面临推断攻击.在考虑用户个性化隐私需求的情况下,基于四分树结构提出了能够避免此类推断攻击的隐私保护算法;为了有效的减小隐惹区域的大小基于半象限的定义对该算法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算法抵御推理攻击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询隐私保护 个性化隐私需求 隐匿区域 四分树 半象限
原文传递
解读视网膜外层及色素上皮层的3D—OCT图像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心铨 刘晓玲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24-328,共5页
目的解读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图像上视网膜外界膜(OLM)、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三条高反射带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视网膜胚胎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3个病例的3D—OCT图像... 目的解读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3D—OCT)图像上视网膜外界膜(OLM)、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IS/OS)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三条高反射带的组成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视网膜胚胎学、组织学的知识,结合3个病例的3D—OCT图像特征.解读视网膜外层及RPE层的反射带组构。结果视网膜RPE层内侧极高反射带是由RPE细胞顶端的绒毛突、黑色素颗粒和可能还有闭锁小带,以及嵌入RPE细胞顶端绒毛突中视细胞外节末端的盘膜共同形成;外侧的极高反射带是由RPE基底细胞膜的大量内伸的皱褶和玻璃膜共同形成;而RPE层中间的细窄的较高反射带可能主要是由RPE细胞核组成。结论视网膜的显微结构知识及临床病例的图像研读对认知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图像的视网膜外层反射带的组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界膜 视细胞的内外节连接带 色素上皮 三维相干光学断层扫描 急性区域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 色素上皮脱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