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交互缺省界面的拟人化和隐喻化对用户情绪影响研究
1
作者 李潇静 曹盛盛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99-207,共9页
目的 研究何种交互缺省界面的表达方式最能有效降低用户的负面情绪,提升用户体验。方法 以缺省界面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拟人化和隐喻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量表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不同缺省页面设计的合理性。结果 拟人化对... 目的 研究何种交互缺省界面的表达方式最能有效降低用户的负面情绪,提升用户体验。方法 以缺省界面最常用的设计方式--拟人化和隐喻化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量表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不同缺省页面设计的合理性。结果 拟人化对用户情绪有显著影响,表情拟人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情绪效价,姿态拟人增加了情绪效价;隐喻化对用户情绪无显著影响,与真实隐喻相比,虚幻隐喻增加了被试的主观喜好度。结论 年轻群体因为感知不确定性更偏好姿态拟人的缺省界面设计;虚幻隐喻因诙谐幽默更受年轻用户的青睐;虚幻隐喻-姿态拟人组具有低认知加工成本和趣味性的优势,成为了最佳搭配组合。姿态拟人化和虚幻隐喻化设计是改善缺省页用户体验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人 隐喻化 交互缺省界面 情绪影响 主观喜好度
下载PDF
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 被引量:44
2
作者 陈家旭 秦蕾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5-77,共3页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语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 汉语基本颜色从范畴化到隐喻化认知,可以说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或符号化——隐喻化。由于基本颜色词语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形成的"双重语义"特征,便导致了基本颜色隐喻认知的两极性,这说明隐喻认知与汉语语言文化模型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颜色 范畴 隐喻化认知
下载PDF
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 被引量:205
3
作者 卢卫中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3-28,共6页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理论基础...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 ,其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 ,探讨了人体隐喻化的理论基础、认知特点以及汉英语言在人体隐喻化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词 隐喻化 概念隐喻 概念域 概念投射
下载PDF
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 被引量:53
4
作者 蔡龙权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11-118,共8页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词多义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本文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探讨其发生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隐喻引发一词多义的本质... 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一词多义引起语言学家的重视,追究其发生的原因和发展轨迹。本文认为隐喻化是一词多义发生和发展的理据,探讨其发生的特征和发展的过程。研究发现,隐喻性思维的普遍性决定一词多义的普遍性,隐喻引发一词多义的本质是隐喻表达式的题域与体域之间的属性相似,方式是以实喻虚,路径是自由的且以交叉放射为主,受个体认知倾向、语境变化和社会认同的条件限制。当词典收入隐喻化的一词多义的时候,相关隐喻的隐喻性已不再鲜活,词典的处理也因此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化 一词多义 认知机制 语言学
下载PDF
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李金兰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58,共3页
本文从味觉与其他感觉移位和味觉词与其他词组合两个视角,分析了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和语义特征。
关键词 语义特征 认知结构 隐喻化 味觉 视角
下载PDF
论翻译中隐喻化思维的重要性 被引量:9
6
作者 朱波 《外语研究》 2001年第4期63-66,共4页
本文区分隐喻辞格和隐喻化思维模式之间的不同 ,强调了隐喻化思维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它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理据 ,探讨了这种模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作者认为 ,隐喻化是翻译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能够激发译者的思维 ,... 本文区分隐喻辞格和隐喻化思维模式之间的不同 ,强调了隐喻化思维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 ,分析了它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理据 ,探讨了这种模式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作者认为 ,隐喻化是翻译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 ,能够激发译者的思维 ,提高翻译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隐喻化 翻译
下载PDF
网络舆情隐喻化及纠偏治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江 秦小琪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88,共7页
网络舆情隐喻化是舆情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和表达的过程。网络舆情隐喻主要以图片、漫画、表情包、历史小故事、音频、视频等为载体传播舆情。网络舆情隐喻具有流变性、群体极化性和片面性。网络舆情隐喻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网络舆情隐喻化是舆情通过隐喻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和表达的过程。网络舆情隐喻主要以图片、漫画、表情包、历史小故事、音频、视频等为载体传播舆情。网络舆情隐喻具有流变性、群体极化性和片面性。网络舆情隐喻具有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对负向功能要给予纠偏和治理。要以转变执政理念为契机,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准绳,以构建网络平台为依托,以提升应对舆情执政能力为抓手,以引导网民理性参与为目标形成网络舆情隐喻化全方位立体复合纠偏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隐喻化 纠偏治理机制 公权力
下载PDF
建筑形式中的隐喻——一种“隐喻化”创作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2
8
作者 郑东军 王芳 《华中建筑》 2004年第3期52-54,共3页
基于对建筑语言的思考,从人与建筑,建筑与形式,建筑与文化的内在关系出发,结合语言学、符号学等理论和相关建筑实例,通过“隐喻化”创作模式对建筑形式中的隐喻进行了探讨和类型的总结。
关键词 建筑语言 建筑形式 隐喻 隐喻化 模式
下载PDF
网络舆情隐喻化现象分析及治理策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歆雯 张超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5期6-7,共2页
当前,网络舆情的隐喻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将网络舆情隐喻化定义为网络舆情借助隐喻性表达方式进行呈现和传播,其具有易变性、群体性、片面性等特性。由于网络舆情的隐喻化表达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应该联合起来,对于... 当前,网络舆情的隐喻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本文将网络舆情隐喻化定义为网络舆情借助隐喻性表达方式进行呈现和传播,其具有易变性、群体性、片面性等特性。由于网络舆情的隐喻化表达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和主流媒体应该联合起来,对于负面影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治理,引导舆论正向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网络舆情隐喻化特性分析隐喻化舆情受多重因素影响,在传播过程中易发生变化,从而造成群体现象并表现出片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群体现象 主流媒体 隐喻化 正向发展 引导舆论 易变性 负面影响
下载PDF
非言语外交:政治隐喻化表达和政治语境化解读 被引量:2
10
作者 朴钟锦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74,共7页
非言语外交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具政治敏感性,这是由外交的政治属性和非言语的特点所决定的。非言语外交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高度的政治隐喻化表达;二是高度的政治语境化解读;三是不同的政治隐喻化表达和政治语境化解读对... 非言语外交看似微不足道,却极具政治敏感性,这是由外交的政治属性和非言语的特点所决定的。非言语外交的高度政治敏感性具体表现有三:一是高度的政治隐喻化表达;二是高度的政治语境化解读;三是不同的政治隐喻化表达和政治语境化解读对外交关系的不同影响作用。由此可知,非言语外交不是小事,不可小觑,它所具有的高度政治敏感性,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它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言语外交 外交非言语 政治敏感性 政治隐喻化表达 政治语境解读
下载PDF
“去隐喻化”抑或“隐喻化”:一致式与隐喻式的动态交互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祖勤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8-12,17,共6页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i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i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 语言如何从原始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仍然是个谜团,相关的理论假设不少,其中Halliday提出语言的大部分历史是"去隐喻化"的历史。为了探究语言发展的可能情形,有必要对Halliday的这一思想进行反思。如果把语言种系进化和个体语言发展同时加以考察,那么可以有理由说,人类语言在其进化之初就其体现形式的本质而言是一致性的,语言的发展史不仅仅是一个"去隐喻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隐喻化的进程;人类语言发展可能是从一致式衍化出隐喻式,遵循"隐喻化"和"去隐喻化"的动态交互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致式 隐喻 隐喻化 动态交互模型
下载PDF
虚拟结构——过去时的隐喻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卫清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102-104,68,共4页
虚拟结构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仅结构的罗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时的基本用法表现为时间方面的距离,由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虚拟结构是动词过去时隐喻化的结果。因此,语法的讲解与理据分析的结合、隐喻认... 虚拟结构一直是学生的难点,仅结构的罗列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去时的基本用法表现为时间方面的距离,由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并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虚拟结构是动词过去时隐喻化的结果。因此,语法的讲解与理据分析的结合、隐喻认知与语法教学的结合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结构 过去时 隐喻化 距离
下载PDF
隐喻化的再描述:自媒体写作的文本构造与反讽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施龙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4-79,共6页
自媒体是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媒介,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等都是其显著特性。依托自媒体进行的文学创作,一如本雅明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也具有“可修正性”“可装配”等特点①,各种形式的超文本无疑都印证且强化了这些特质。
关键词 机械复制时代 可修正性 超文本 艺术作品 文学创作 本雅明 隐喻化 大众文
下载PDF
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燕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48-49,共2页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有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颜色词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发生冲突。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如何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这一理解过程不是任意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是无根据的,而...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有关颜色词隐喻化的认知运作机制,认为颜色词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和本体的意义发生冲突。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如何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这一理解过程不是任意的,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不是无根据的,而是在相似性的作用下,产生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从而产生新的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色词 隐喻化 认知机制 相似性
下载PDF
简析“love”的隐喻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谷慧娟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89-90,共2页
依据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讨论"爱"这种情感的隐喻化构建。
关键词 英语 LOVE 隐喻化 莱考夫 概念隐喻理论 隐喻概念 隐喻表达式
下载PDF
政治话语隐喻化翻译的社会认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文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蕾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66-76,159,共12页
隐喻化翻译指用译入语隐喻替代源语非隐喻表达的翻译现象,是我国政治话语英译采纳的策略之一。在社会认知视角下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中各类隐喻化译文进行语言、认知与功能等多维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隐喻化翻译属于英语... 隐喻化翻译指用译入语隐喻替代源语非隐喻表达的翻译现象,是我国政治话语英译采纳的策略之一。在社会认知视角下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中各类隐喻化译文进行语言、认知与功能等多维研究,发现绝大多数隐喻化翻译属于英语常规隐喻,包括词汇化隐喻、固定搭配以及习语,个别属于新奇隐喻。常规和新奇隐喻化翻译都基于中英文化共享的人身体验和对外部事物的普遍认知,容易为读者接受和理解。它们触发的概念特征和构建的复杂隐喻场景强化了原文语义,增强了论述力度,同时间接表达负面评价,成为满足政治话语外译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隐喻翻译 政治话语 隐喻化翻译
下载PDF
英语动词过去时研究的新视角——概念的隐喻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敏哲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7-22,共6页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 ,尝试论证由Joos( 1 963)提出 ,Palmer( 1 974)称道 ,易仲良 ( 1 986)发展完善的“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论点的正确性 ,并探讨该论点的认识论基础。本文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语法范畴的语法意义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 ,发...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 ,尝试论证由Joos( 1 963)提出 ,Palmer( 1 974)称道 ,易仲良 ( 1 986)发展完善的“过去时是距离性时态”论点的正确性 ,并探讨该论点的认识论基础。本文指出英语动词过去时语法范畴的语法意义从单纯表示过去时间 ,发展到表示“与真实性间的距离” ,再到表示“说话者与受话者间亲疏关系的心理距离” ,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说英语的人们将其原来认识两点间距离的意象图式 ,隐喻到事物或事件的真假性域 ,再到人们的心理域之上的过程 ,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以已知认识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同时 ,该过程的发生是以中古英语时期英语词缀的大量削减为前提条件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动词 时态 过去时 词缀削减 概念 隐喻化 语法
下载PDF
英汉语空间隐喻化认知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家旭 《民族论坛》 2007年第6期43-45,共3页
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以人们身体行为为基础的这种空间隐喻,在表义中显示出极大的倾向性或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 人们将自己亲身体验的上下、内外、前后等表示空间的意象图式投射到表示数量、状态、范围等抽象事物中去,进行空间隐喻化的认知。以人们身体行为为基础的这种空间隐喻,在表义中显示出极大的倾向性或规律性。本文主要探讨英汉两种语言在数量、状态和范围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语 空间隐喻化认知 对比分析
下载PDF
崔健摇滚:隐喻化的诗性叙述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福萍 《写作》 2007年第2期3-6,共4页
当人们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时,许多人感叹诗没有了,诗进入了一个衰落阶段。人们似乎忘记了诗常常以另一种形态——歌的形态——体现它的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歌使诗的精神得以回归。摇滚乐的出现,它的激情与震撼便有力地证明了... 当人们回顾上世纪90年代的诗歌时,许多人感叹诗没有了,诗进入了一个衰落阶段。人们似乎忘记了诗常常以另一种形态——歌的形态——体现它的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歌使诗的精神得以回归。摇滚乐的出现,它的激情与震撼便有力地证明了这点,可以说“摇滚乐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音乐,而是诗,是音乐化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叙述 摇滚乐 隐喻化 崔健 90年代 音乐 形态 诗歌
下载PDF
哥特式叙事方式对“强奸”隐喻化表达的实现——论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被引量:2
20
作者 罗毅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1期104-107,共4页
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复调式的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在奴隶制语境中,奴隶们被强奸的历史和记忆带给他们“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作者借用哥特式的叙事技巧,使“强奸”的隐喻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种族至上的强势话语无疑是“强奸... 莫里森通过《宠儿》这部复调式的小说,向我们揭示了在奴隶制语境中,奴隶们被强奸的历史和记忆带给他们“无法言说的”精神创伤。作者借用哥特式的叙事技巧,使“强奸”的隐喻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种族至上的强势话语无疑是“强奸”隐喻的指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特式 叙事方式 “强奸” 隐喻化表达 《宠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