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甄别与防范——以《煤炭转化》办刊实践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刘改换 尚利娜 牛晓勇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18期220-221,232,共3页
本文结合《煤炭转化》办刊实践,指出隐性学术不端的特点,从基金项目和内容等方面总结出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隐性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基金项目造假、实验内容拆分、移花接木、局部抄录、选择数据发表等,需要编辑人员在审稿尤... 本文结合《煤炭转化》办刊实践,指出隐性学术不端的特点,从基金项目和内容等方面总结出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类型。隐性学术不端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基金项目造假、实验内容拆分、移花接木、局部抄录、选择数据发表等,需要编辑人员在审稿尤其是初审阶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态度,运用专业知识加强判别和防范隐性学术不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学术不端 表现形式 甄别 防范
下载PDF
医学科研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和防范机制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咏军 《传播与版权》 2017年第5期50-52,共3页
医学科研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违背科研诚信原则,而且形成虚假、错误的医学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和后果更加恶劣。基于医学科研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得目前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于医学科研论文中不当署名、思... 医学科研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违背科研诚信原则,而且形成虚假、错误的医学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和后果更加恶劣。基于医学科研高度专业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得目前广泛使用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于医学科研论文中不当署名、思想抄袭、数据弄虚作假等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往往产生"假阳性"的结果。医学论文的作者为规避AMLC检测而刻意采取的不当署名、篡改数据、修改稿中再次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为提高医学论文的质量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医学科研和整个社会,对这些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判定需要在依靠AMLC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采取更有效的综合措施,最大限度地杜绝医学论文中的各种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科研论文 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判定 防范
下载PDF
隐性学术不端论文的鉴别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于海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败坏学术风气.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及,编造、作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蔽.给出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含义,并分析了其具体表现类型,结合实践及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给...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出版秩序,败坏学术风气.随着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普及,编造、作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隐蔽.给出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含义,并分析了其具体表现类型,结合实践及已有研究成果,针对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给出人工鉴别方法,以期提高所刊稿件的创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鉴别 方法
下载PDF
学术期刊出版全流程中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挖掘与防范
4
作者 李静 亢小玉 《编辑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0-264,共5页
近年来学术不端类型逐渐向隐蔽性转变,仅依靠查重技术已无法很好地防范。本文从编辑的视角挖掘并甄别学术期刊在初审、同行评议、编校加工全流程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并从明确规范、加强约束、探索机制、增强意识4个方面提出了隐性学... 近年来学术不端类型逐渐向隐蔽性转变,仅依靠查重技术已无法很好地防范。本文从编辑的视角挖掘并甄别学术期刊在初审、同行评议、编校加工全流程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并从明确规范、加强约束、探索机制、增强意识4个方面提出了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措施,为识别和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提供参考,共同维护诚信的学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 隐性学术不端 挖掘 防范措施
原文传递
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研分析及防范对策 被引量:4
5
作者 何春娥 刘宇峰 +1 位作者 吴浩 朱晓华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46-1654,共9页
【目的】调研作者群体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修改的态度,剖析其原因,并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提出防范这3种情况下常见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减少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频次。... 【目的】调研作者群体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修改的态度,剖析其原因,并从学术期刊编辑角度提出防范这3种情况下常见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以期减少中文科技论文隐性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频次。【方法】结合编辑工作实践确定修改论文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中的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见表现,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论文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其他合著者及其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的态度。【结果】第一作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修改意愿,通信作者和其他合著者对此持开放态度,大多数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对单位署名修改持否定态度,大多数第一作者在修改作者署名、单位署名和基金项目标注时会征求通信作者和原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的意见。【结论】学术期刊可采取在投稿环节通过投稿须知提前告知,在投稿系统中完善论文作者、单位和基金项目信息,要求提交版权转让协议与作者贡献声明等措施,预防作者对作者和单位以及基金项目的随意修改。在作者要求修改时,可要求作者提供附全体作者签名的纸质版修改说明,必要时还可要求单位科研主管部门盖章。期刊编辑应结合作者信息、作者贡献声明、版权转让协议和修改说明,认真查证比对,以识别并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推动学术期刊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科技论文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调查问卷 防范对策
原文传递
隐性学术不端论文的查证及处理策略 被引量:18
6
作者 韩磊 杨爱辉 +3 位作者 赵国妮 于昕 邱源 孟冬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8-71,共4页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 近年来,学术不端呈现出高技术性和隐蔽性的表现,衍生出隐性学术不端这一新变化。隐性学术不端具有查重检测结果低、技术指标存在多种造假方式、标识信息存在不透明性、投稿行为存在人为操纵等特征,仅依靠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防范。科技期刊需要重视论文中的隐性学术不端,提高查证技术,并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期刊 隐性学术不端 查证技术 科研诚信 抄袭
原文传递
科技期刊初审阶段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挖掘和防范措施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和 张海燕 +2 位作者 毛文明 戴毅 鲁翠涛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9-422,共4页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单纯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判断,识别难度大。本文总结了科技期刊初审阶段包括作者信息不实、署名不当和基金项目标注不实/不当3个方面的特征和表现类型,并结合文献和《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的真实案例进行分...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单纯借助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进行判断,识别难度大。本文总结了科技期刊初审阶段包括作者信息不实、署名不当和基金项目标注不实/不当3个方面的特征和表现类型,并结合文献和《肝胆胰外科杂志》编辑部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从科技期刊严把初审关、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加强学术诚信教育以及监管部门立法监督和惩处学术不端3个防范措施,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期刊 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诚信 防范措施
原文传递
调查研究类论文中隐形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核及防范——以《护理学报》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影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5-648,共4页
通过实例从使用他人原始科研数据撰写论文,发现存在受试人群样本量、抽样单位不真实,或更换调查工具但调查时间不符合逻辑和调查时间与采用的研究工具编制时间矛盾等方面问题。本文以《护理学报》为例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对调查研究类稿件... 通过实例从使用他人原始科研数据撰写论文,发现存在受试人群样本量、抽样单位不真实,或更换调查工具但调查时间不符合逻辑和调查时间与采用的研究工具编制时间矛盾等方面问题。本文以《护理学报》为例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对调查研究类稿件隐性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核要点,并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对于调查研究类稿件,编辑应在稿件的初审、二审阶段进行源文献挖掘,从选题、样本量、伦理审核、调查工具选择、资料收集方法和时间、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等方面全面审核稿件的逻辑性及科学性,判断稿件是否存在潜在学术不端行为。建议科技期刊编辑部为调查研究类稿件匹配相应领域的编辑和审稿专家,期刊编辑重视加强自身学习及与稿件作者的沟通,从而有效防范隐性学术不端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研究 隐性学术不端 科研诚信 审核要点 源文献挖掘
原文传递
对医学作者论文署名不端认知的分析
9
作者 彭传静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第10期63-66,共4页
论文署名不端是一种隐性的学术不端,应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为了解医学作者对论文署名不端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以《临床骨科杂志》的126位投稿作者为调查对象,分析被调查者对论文署名规范的了解情况、对论文署名不端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 论文署名不端是一种隐性的学术不端,应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为了解医学作者对论文署名不端的认知情况,本研究以《临床骨科杂志》的126位投稿作者为调查对象,分析被调查者对论文署名规范的了解情况、对论文署名不端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情况。调查数据显示,57.14%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署名不端是学术不端问题,熟悉ICMJE推荐规范,《科技报告编写规则》(GB/T 7713.3-2014)的被调查者各占22.22%、19.84%。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能识别论文署名不端行为,但只有37.3%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因作者署名不端而退稿或撤稿、著作权纠纷的情况。提高科研工作者对论文署名不端作为一种学术不端的认识和警惕非常重要,期刊应担当署名规范文件的传播者和把关者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文署名不端 隐性学术不端 骨科学 署名规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