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画像自有声:作为隐性情节叙述的艺术符号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利亭 吕海鹏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60-164,共5页
像语言符号一样,文学作品中的画像也有叙述表意功能,区别在于前者依赖于文字符号,后者主要依赖于形象画面。不可忽视的是,文字叙述形塑了画像形体,但文字叙述并不决定画像的本质,画像自有生命和灵魂。文学作品中的画像衍生自语言符号的... 像语言符号一样,文学作品中的画像也有叙述表意功能,区别在于前者依赖于文字符号,后者主要依赖于形象画面。不可忽视的是,文字叙述形塑了画像形体,但文字叙述并不决定画像的本质,画像自有生命和灵魂。文学作品中的画像衍生自语言符号的叙述,但在潜在表意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叙述位格——作为艺术符号进行表意。在文学作品中,画像并非作为附属性的艺术装饰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符号言说自身,同时完成隐性情节叙述的使命:协同或推进显性情节叙述,使情节叙述更加完整,进而揭示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画像 艺术符号 隐性情节叙述 意义
下载PDF
伍尔夫短篇小说情节张力的认知美学探索——以《幽灵之屋》为例
2
作者 蔡凤梅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7-74,共8页
从认知美学视角,梳理显性和隐性情节张力的构建机制,并基于伍尔夫短篇小说《幽灵之屋》的文本表征分析,揭示其情节张力构建和主题内涵实现机制,以厘清读者对情节审美体验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幽灵之屋》通过“梦境”到“现实”的... 从认知美学视角,梳理显性和隐性情节张力的构建机制,并基于伍尔夫短篇小说《幽灵之屋》的文本表征分析,揭示其情节张力构建和主题内涵实现机制,以厘清读者对情节审美体验的认知理据。研究表明:1)《幽灵之屋》通过“梦境”到“现实”的转换构建显性情节张力,“梦境”世界通过空间隐喻的距离逼近和悬念设置增加张力;2)隐性情节张力则通过文本变异表征(如时态变化、重复句式下遣词变化以及含混意象逐渐聚焦等)实现,增加了文本厚度且增强了情感共鸣;3)两者都凸显了生命哲学隐喻。研究结果可为情节张力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是对伍尔夫短篇小说研究的跨学科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尔夫 情节张力 认知美学 隐性情节
下载PDF
不可叙述的母亲快感与《劝导》的隐性情节 被引量:1
3
作者 凯利·A.玛西 唐伟胜 《叙事(中国版)》 2012年第1期125-142,共18页
《劝导》的叙事进程中有一个隐性情节,即埃利奥特夫人的三位女儿对不可叙述的"母亲快感"的认同和追寻。其中,大女儿伊丽莎白仅仅认同母亲经历中关涉地位的方面,小女儿玛丽则只看到母亲经历中被人遗忘的痛苦,与此相对照,小说... 《劝导》的叙事进程中有一个隐性情节,即埃利奥特夫人的三位女儿对不可叙述的"母亲快感"的认同和追寻。其中,大女儿伊丽莎白仅仅认同母亲经历中关涉地位的方面,小女儿玛丽则只看到母亲经历中被人遗忘的痛苦,与此相对照,小说主人公安则最大限度地重复并验证了母亲的快感经历。认识到《劝导》中的这一隐性情节有助于解释表层情节中的种种费解之处,从而丰富读者对《劝导》的阅读体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叙述之事 隐性情节 叙事进程 母亲快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