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核DNA和叶绿体DNA序列鉴别铁线蕨属Adiantum L.(凤尾蕨科)新的隐性杂交种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莹 商辉 +4 位作者 顾钰峰 韦宏金 赵国华 戴锡玲 严岳鸿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22-932,共11页
物种自然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多地独立发生.2013年,在云南元江采集的7种铁线蕨属植物中,其中一种在形态上疑似台湾产梅山铁线蕨,而该种被认为是以假鞭叶铁线蕨为母本、半月形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物... 物种自然杂交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并被认为在适宜条件下可以多地独立发生.2013年,在云南元江采集的7种铁线蕨属植物中,其中一种在形态上疑似台湾产梅山铁线蕨,而该种被认为是以假鞭叶铁线蕨为母本、半月形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物种.形态学比较显示,该存疑种与铁线蕨属其他种类均有明显差别,用单拷贝核DNA序列CRY2exon 3和叶绿体DNA序列rbc L,atp B,atp A,trn L-F,rps4-trn S对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元江产梅山铁线蕨存疑种为以苍山铁线蕨为母本和以孟连铁线蕨为父本的自然杂交种,由于形态上与台湾产梅山铁线蕨相似、父母本亲缘关系上与梅山铁线蕨的双亲近缘,因而可称为梅山铁线蕨的隐性杂交种.据此认为,中国可能存在大量的自然杂交种尚未发现,并可以通过核DNA序列和叶绿体DNA序列进行准确鉴定;同时,诸如铁线蕨属这样的蕨类植物,由于存在无性繁殖习性,可以弥补有性生殖隔离带来的适合度降低的缺陷,增加杂交种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机会,是蕨类植物中自然杂交种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蕨类植物 铁线蕨 核DNA序列 叶绿体DNA序列 自然杂交 适合度 隐性种
原文传递
基于孢子形态和分子证据探讨鳞盖蕨属(碗蕨科)系统分类 被引量:2
2
作者 罗俊杰 王莹 +7 位作者 商辉 周喜乐 韦宏金 黄素楠 顾钰峰 金冬梅 戴锡玲 严岳鸿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2-792,共11页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以及居群取样方式,选取280份样本,联合4个叶绿体片段(rbcL、trnL-F、psbA-trnH和rps4),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凭证标本中100份材料的孢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孢粉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在形态学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15个物种得到了单系支持,并厘清了分类困难的复合群;(2)发现边缘鳞盖蕨(M.marginata)可能存在隐性种;(3)建议恢复过去归并处理为异名的瑶山鳞盖蕨(M.yaoshanica)、罗浮鳞盖蕨(M.Iofoushanensis)、四川鳞盖蕨(M.szechuanica)以及滇西鳞盖蕨(M.subspeluncae);(4)提出鳞盖蕨属可能存在杂交现象;(5)提出鳞盖蕨属完整的属下分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种 杂交 孢粉学 分子系统学 蕨类植物 分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