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的隐性革命与农业的未来
1
作者 匡远配 李姗姗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71-76,共6页
传统的农产品数量剧增被称为农业的显性革命,而农业隐性革命在产量上的变化是不明显不突出的,但正是这种没有带来数量剧增的消费结构变化却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从而触发了农... 传统的农产品数量剧增被称为农业的显性革命,而农业隐性革命在产量上的变化是不明显不突出的,但正是这种没有带来数量剧增的消费结构变化却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消费水平逐步提高,从而触发了农业种植结构由单一的粮食蔬菜的种植向多种形式的种植模式的转变,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使农业产业发生了隐性的农业革命,中国的农业隐性革命是我国的消费结构和种植结构发生改变所引起的中国农业整体结构发展升级。同时,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缓慢、现代科学技术落后以及现代经营主体发育不足的实际情况,针对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现代技术+绿色农业模式,从调整农业的结构、生产规模,以及发展现代技术等方面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革命 农业结构 农业发展 农业转型 现代农业
下载PDF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与中国农业的未来 被引量:2
2
作者 肖润华 张兴无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0,共3页
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在粮食产量增长滞后的表象背后,经历了一场革命。中国农业的大变化,主要表现为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农业结构的转变。转变背后的动力主要不是农业自身,而是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非农业部门收入的提高,收入提高... 1985年以来中国农业在粮食产量增长滞后的表象背后,经历了一场革命。中国农业的大变化,主要表现为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以及农业结构的转变。转变背后的动力主要不是农业自身,而是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非农业部门收入的提高,收入提高带来了食品消费需求的变化,进而导致了农业(供给)结构转变。1990年代以后新增劳动力的递减,快速的每年约1%的城镇化以及大规模的非农就业,使得农业从业人口自2003年开始扭转了上升趋势开始下降。中国农业有可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中迈向充分就业的适度规模、多种经营的农业,从而改善农村隐性失业,提高务农人员收入,缓解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过剩和低收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农业革命 小规模农业 农业经济
下载PDF
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和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被引量:3
3
作者 裴小林 《中国乡村研究》 2013年第1期90-119,共30页
本文首先用土地生产率极限的新概念建立起一个从空间上由物质、经济和制度三个世界组成,及从时间上能揭示人口陷阱前、人口陷阱中和人口陷阱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反向逻辑的土地使用动态模型。此模型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从原来只能解释... 本文首先用土地生产率极限的新概念建立起一个从空间上由物质、经济和制度三个世界组成,及从时间上能揭示人口陷阱前、人口陷阱中和人口陷阱后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反向逻辑的土地使用动态模型。此模型把马尔萨斯人口模型从原来只能解释工业革命前的历史拓展到也能解释工业革命后的历史,并把诺斯的主观唯心的静态产权理论改正为一个客观唯物的动态土地产权理论:(1)成本回报率决定土地产权的作用;(2)成本回报率的变化改变土地产权的作用;(3)劳均土地资源的变化先改变成本回报率,其次才改变土地产权模式。依据此模型的构架和中国的历史统计数据,本文接着从供给角度去验证和充实黄宗智先生最近提出的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并同时验证这一模型的各组反向逻辑和动态土地产权理论。本文的验证结论是诺斯的只有制度世界和经济世界的静态产权理论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国家虽然能决定选择何种产权制度,但无法控制何种效果会从它选择的产权制度中产生出来,因此就应按照产权制度的真实效果而非诺斯理论主观臆想的效果来选择具体的产权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静态产权理论 动态土地产权理论 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下载PDF
隐性农业革命理论研究
4
作者 庞桂甲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217-220,共4页
阐释了黄宗智的"隐性农业革命"理论,分析了贯穿该理论的三条脉络,指出了隐性农业革命理论和黄宗智式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或可将小规模农业经济作为大规模企业经济补充,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走特色... 阐释了黄宗智的"隐性农业革命"理论,分析了贯穿该理论的三条脉络,指出了隐性农业革命理论和黄宗智式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出中国农业发展或可将小规模农业经济作为大规模企业经济补充,结合地方文化特色,走特色品牌道路将是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卷化 隐性农业革命 黄宗智式道路
下载PDF
隐性农业革命背景下的喀什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5
作者 王立胜 聂家华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5-29,共5页
隐性农业革命是黄宗智对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基本概括,集中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农业劳均产值的持续增长。隐性农业革命为喀什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可能性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喀什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坚... 隐性农业革命是黄宗智对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基本概括,集中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农业劳均产值的持续增长。隐性农业革命为喀什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和可能性空间。在这一背景下,喀什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坚持全球化视野和本土眼光、后现代思维和现代科技、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与品牌化战略、资本下乡与项目化操作的紧密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农业革命 喀什农业 发展路径
下载PDF
中国农业的过去与现在——评黄宗智著《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
6
作者 朱健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3期170-171,共2页
黄宗智先生2010年出版的《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一书是作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新近之作。书中三大历史性变迁引起的中国隐性农业革命和中国社会中间阶层分析等理论颇具创见。
关键词 隐性农业革命 三大历史性变迁 小家庭农场 黄宗智
下载PDF
渭北苏区:“半红半白”苏区的初创——从习仲勋《关于渭北苏区》讲话谈起
7
作者 王涛 《苏区研究》 2018年第3期24-33,共10页
在全国革命低潮的1927-1928年间,渭北地区事实上形成了西北第一个"半红半白"的苏区。在创建苏区的过程中,渭北的党组织主要依靠本地党员,从满足群众生存诉求和经济利益入手,由农会等群众性组织控制政治生活,进而主导社会秩序... 在全国革命低潮的1927-1928年间,渭北地区事实上形成了西北第一个"半红半白"的苏区。在创建苏区的过程中,渭北的党组织主要依靠本地党员,从满足群众生存诉求和经济利益入手,由农会等群众性组织控制政治生活,进而主导社会秩序,实现革命动员,确立领导秩序和革命威权。渭北苏区"半红半白"的特点及其开创的隐性革命新路,体现了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彰显了渭北地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勇闯新路的政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苏区 “半红半白” 革命秩序 隐性革命
下载PDF
“寄接梨”的诞生:东势的农民家计经济与农业技术创新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守礼 《中国乡村研究》 2020年第1期276-306,共31页
本文试图以东势寄接梨经济的发展历程为例,探讨当代台湾农民家计经济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寄接梨是东势农民首创的特殊水果栽培模式,希望克服气候的限制,在亚热带地区种植市场价格更高的温带梨,代价是必须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农业劳... 本文试图以东势寄接梨经济的发展历程为例,探讨当代台湾农民家计经济与农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寄接梨是东势农民首创的特殊水果栽培模式,希望克服气候的限制,在亚热带地区种植市场价格更高的温带梨,代价是必须付出远高于以往的农业劳动投入。虽然政府农政部门普遍认为寄接梨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潮流,农民却不排斥这样劳力密集的水果栽培模式,如今寄接梨已成为台湾梨产业的主力。结合参与式观察、口述历史以及民族志书写,本文深入分析了家庭消费需求和劳动自我开发之间的紧张关系,希望指出农民家计经济不同于纯粹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逻辑,如何导引东势草根农业技术创新走向"厚工—多样"而非"省工—单一"的方向,而这又要放在台湾农业危机、城乡关系与市场结构的宏观脉络下,才能获得比较恰当的理解。本文希望指出:寄接梨作为东势农民集体创造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台湾农村的共同处境,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隐性农业革命以及东亚工业化社会下的城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农业革命 农民家计经济 农业技术创新 劳动自我开发 城乡关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研究》各辑目录一览表
9
《中国乡村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497-501,共5页
关键词 农村集体所有制 乡村庙会 黄宗智 华北乡村 土地生产率 实证研究 经济学 赵旭东 基层档案 隐性农业革命
下载PDF
《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 被引量:9
10
作者 黄宗智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共5页
1980年以来,中国农业(农、林、牧、渔)总产值以每年平均6%的速度增加,到2010年已经达到1980年的将近六倍(以可比价格计算)。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商业 资本主义 思想体系 辅助劳动力 隐性农业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雇工 资本化 黄宗智 农业从业人员 中间商 中国现代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