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到+NP”的“到”的隐现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陈信春
-
机构
河南大学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9-65,共7页
-
文摘
“到+NP”的“到”的隐现陈信春一1.1“到”兼属动词和介词。不管作为动词还是作为介词,都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相组合。但作为动词所组成的述宾词组“到+NP”,主要句法功能作谓语,在通常情况下不存在“到”的隐现问题;而作为介词结构的“到+NP”,不充当谓语...
-
关键词
隐现自由
并列结构
散文
《读者文摘》
名词性词语
传记文学
相组合
显现形式
自由隐现
固定结构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以+Np”的“以”的隐现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信春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77-80,共4页
-
文摘
“以+Np”的句法功能是作状语和补语。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描写了“以”的隐现问题:一、无“以”不成话,“以”必须出现;二、有无“以”,结构语意不同,“以”不是可有可无;三、有无“以”,结构语意都一样,“以”可以隐现自由。不管属于哪种情形,都同一定条件相联系,从中找到了规律性的东西。
-
关键词
“以”
散文
隐现自由
并列结构
《现代汉语八百词》
名词性词语
传记文学
句法功能
修饰成分
以……为……
-
分类号
H14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对+NP”的“对”的隐现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陈信春
-
机构
河南大学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4-69,共6页
-
文摘
“对+NP”的“对”的隐现陈信春1.1“对”这个介词在语言运用中是很活跃的,可以自由地同名词性词语(也可以同某些动词性词语)组合成介司结构充当句法成分。介词“对”多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有时也表示对待.同“对于”相当。“对于”主要用来表示对待,凡用“对...
-
关键词
隐现自由
传记文学
散文
《读者文摘》
并列结构
毛泽东思想
自由隐现
相组合
宾语
复指关系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被+NP”的“被”的隐现
- 4
-
-
作者
陈信春
-
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16-19,共4页
-
文摘
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被+NP”的“被”的隐现问题:一、无“被”不成话,“被”必现;二、有无“被”,结构和语意不相同,“被”不是可有可无;三、有无“被”,结构和语意都一样,“被”可以隐现自由。不论属于何种情况,都有规律可寻。作者:陈信春,河南大学文学院...
-
关键词
散文
隐现自由
并列结构
修饰成分
相组合
传记文学
显现形式
名词性词语
“所”
句子
-
分类号
H31
[语言文字—英语]
-
-
题名“在+NP”的“在”的隐现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陈信春
-
出处
《殷都学刊》
1990年第1期85-93,共9页
-
文摘
1·1 “在”兼属动词和介词。作为动词,“在”可以同名词性词语组合成述宾词组作谓语,如“山在云里,云在山里。”“在云里”、“在山里”都是述宾词组,各作一个分句的谓语。作为述宾词组的“在+NP”,本文不讨论。
-
关键词
“在”
散文
隐现自由
主语
人民文学
述语
自由隐现
人民日报
介词结构
句子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句法组合松紧和“的”的隐现
被引量:3
- 6
-
-
作者
王远杰
-
机构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
出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4,共6页
-
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现代汉语‘的’的隐现及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WU100907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定语标记‘的’隐现规律研究"(项目编号:10YJC740101)资助
-
文摘
"他爸爸战友儿子(的杯子)"和"新大瓷杯子"里"的"的隐现表现出镜像关系,"本周周一上午九点"和"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西南大学"里的"的"可自由隐现,"我的碗"不能省去"的"而"我的碗里"能省,所有这些"的"的隐现情况都可以从句法组合松紧得到统一解释:句法组合越松越易带"的",句法组合越紧越不易带"的"。
-
关键词
句法组合松紧
“的”的镜像隐现
“的”的自由隐现
-
Keywords
constituency compactness
occurrence of "de"(的) in mirror image
free occurrence of "de"(的)
-
分类号
H146.3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从+NP”的“从”的隐现
被引量:2
- 7
-
-
作者
陈信春
-
出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5期75-80,共6页
-
文摘
1、1介词“从”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同表处所或时间意义的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充当句法结构成分。“从+NP”作为一种语言结构,是一个结构整体,不存在“从”的隐现问题。但是,这种结构运用于语句,就有个隐现的问题了。和“从”同义的介例还有“自”“由”“打”等,这里只讨论“从+NP”“的“从”的隐现。
-
关键词
自由隐现
名词性词语
《人民文学》
散文
句子
相组合
《人民日报》
存现句
主语
修饰成分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探微
被引量:3
- 8
-
-
作者
麦宇红
-
出处
《龙岩师专学报》
2003年第2期83-84,共2页
-
文摘
动态助词“了”作为实现体的标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完成态的语法意义,其自由隐现与句中的时态密切相关,事态助词“了”、连续动作后续小句也皆因此语法意义而不与之共现。依据形式与意义相结合原则,综合考察动态助词“了”隐现缘由能为其隐现的诸多形式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语法依据。
-
关键词
动态助词“了”
自由隐现
缘由
-
分类号
H04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对副、名相连是否发生修饰关系的考察
- 9
-
-
作者
芜崧
-
机构
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
出处
《荆州师专学报》
2000年第4期63-65,共3页
-
文摘
时下有些汉语教材或语法专著把副词修饰名词的范围有所扩大。经考察 ,有些副、名相连 ,并没有发生修饰关系 ,副词实际上修饰的是某个省去了的动词 ,而这个动词有时又不省 。
-
关键词
副词
名词
修饰
动词
隐现自由
语汉
汉语
-
Keywords
adverb
noun
modification
verb
freedom of being omitted or not being omitted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关于“了_1”和“了_2”
被引量:2
- 10
-
-
作者
边勤奋
-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118-121,共4页
-
文摘
关于“了_1”和“了_2”边勤奋一般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把虚词性的、轻读的“了”分为“了1”和“了2”。“了1”是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等语气。十多年来关于“了1”和“了2”...
-
关键词
词尾“了”
语用功能
现代汉语
语法意义
自由隐现
动态助词
《中国语文》
区别方法
“没有”
研究与探索
-
分类号
I2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介词“往”在句中的省略用法浅析
- 11
-
-
作者
白晓静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
出处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7-59,共3页
-
文摘
介词"往"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出现自由隐现时,需要具备六个条件:①由"往+NP"组成的并列结构作V的状语;②"往+方位词"作状语;③"往+N/NP"与"一"连用作V的状语;④"往+处所词"作V的状语;⑤"往+处所词"用在V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处所;⑥"往"同一些形容词组合,后面带个"里"字,作动词的状语。
-
关键词
介词
往
省略
自由隐现
-
Keywords
preposition
toward
abbreviation
the freedom appears intermittently
-
分类号
H109.2
[语言文字—汉语]
-
-
题名“是”字句宾语中“(一)个”的隐现问题
被引量:13
- 12
-
-
作者
唐翠菊
-
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1-38,共8页
-
文摘
汉语表归类的"是"字句有"S+是+NP"和"S+是+(一)个NP"两种格式.根据NP的结构特点和主语的语义特征,这两种格式可以分为四组,本文从NP为光杆名词、主语为单数的那组"是"字句入手进行讨论.文章利用实际的语言材料说明:当宾位成分代表旧信息时,"(一)个"的隐现是不自由的,发话人一般采用"是NP"的格式;当宾位成分代表新信息时,"(一)个"的隐现则比较自由,虽然以"是(一)个NP"的格式居多,但也不排斥"是NP"的格式."是"字句宾语中"(一)个"的自由隐现与非自由隐现并存的现象是"(一)个"尚未彻底语法化的具体表现.
-
关键词
“是”字句
宾语
自由隐现
语义特征
结构特点
语言材料
具体表现
格式
旧信息
发话人
新信息
语法化
主语
成分
汉语
名词
-
Keywords
shi-construction yígè information structure definiteness
-
分类号
H146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