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相互事件编码策略的隐现规律研究
1
作者 崔苗苗 俞琳 《外文研究》 2023年第1期23-35,106,共14页
本文基于相互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理论,通过实验诱导和基于封闭式语料库的实证手段,就相互义饱和度、参与者数量、对称性3个参数探索了相互事件编码策略共现与互斥的隐现规律。研究发现:1)相互义饱和度与相互义共现表征呈负相关,但与相互... 本文基于相互事件的语言类型学理论,通过实验诱导和基于封闭式语料库的实证手段,就相互义饱和度、参与者数量、对称性3个参数探索了相互事件编码策略共现与互斥的隐现规律。研究发现:1)相互义饱和度与相互义共现表征呈负相关,但与相互义标记“相互、互相、相、互”的分布频率呈正相关。2)参与者数量与相互义表征的共现频率呈正相关,与互斥频率则呈负相关。3)事件参与者呈对称性分布时,相互义表征的共现频率较高。本研究为汉语相互义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事件 编码策略 隐现规律
下载PDF
列举代词“等”的语义等级、隐现规律及其主观化特点——兼议列举助词“等”的虚化历程 被引量:10
2
作者 朱军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58-65,共8页
列举代词“等”有“列举未尽”、“列举未定”和“列举已尽”三个语义等级,它们之间构成逐步虚化的过程,逐步虚化的过程伴随着主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同时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关键词 列举代词 语义等级 隐现规律 虚化 主观化
下载PDF
汉语介词框架“P+X+名词”的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隐现规律考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宗宏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9-45,共7页
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 介词框架是指由介词和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动词、介词、准助词等词语前后搭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格式。汉语语法学界过去未进行过系统研究。文章以"在/当X时/时候"这样的介词框架为研究对象,对其句法功能及框架前后项的隐现规律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框架 句法功能 隐现规律
下载PDF
自由关系分句中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探析
4
作者 刘平 《英语研究》 2014年第4期5-9,共5页
基于认知语法的突显观对介词词类的定义,借助空间隐喻理论,论述了自由关系分句中句末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在空间语域里,当主从句中的介词属于同一类别时,句末介词因可预测性高、认知突显度低而容许省略,否则必须明示... 基于认知语法的突显观对介词词类的定义,借助空间隐喻理论,论述了自由关系分句中句末介词的隐现规律及认知理据。研究发现:(1)在空间语域里,当主从句中的介词属于同一类别时,句末介词因可预测性高、认知突显度低而容许省略,否则必须明示。(2)在时间语域里,自由关系分句的介词必须省略,根本原因是时间与空间的范畴有别,时间介词是空间介词的隐喻延伸用法,去掉介词能避免与空间语义混淆。(3)自由关系分句中的介词在句法位置上偏离了原型用法,增加了人们的认知处理负担,因而常被省略,直至完全消失于时间语域范围内主从复合句的句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介词 隐现规律 认知理据 突显观
下载PDF
浅析被动句中“被”的隐现规律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力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7年第7期64-67,共4页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对于留学生而言,何时才能使用"被"字,是他们学习被动句的一大难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被"字的隐现情况分为"被"字必须出现、"被&qu...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对于留学生而言,何时才能使用"被"字,是他们学习被动句的一大难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被"字的隐现情况分为"被"字必须出现、"被"字不可出现和"被"字可有可无三种类型。本文从"被"字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句 “被” 隐现规律
下载PDF
维吾尔语属格语法附加成分“niη”在名词性领属结构的隐现规律
6
作者 杨柳 司马义·阿不都热依木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26-32,共7页
本文主要从代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和名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维吾尔语属格语法附加成分“niη”的隐现情况。代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方面详细分析了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否定代词以及反身代词属格语法附加成分“niη... 本文主要从代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和名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维吾尔语属格语法附加成分“niη”的隐现情况。代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方面详细分析了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否定代词以及反身代词属格语法附加成分“niη”在名词性领属结构的隐现规律。名词作定语的领属结构方面在陆俭明先生对领属关系分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条隐现规律并分析了名词作定语表示多层领属关系时的名词性领属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性领属结构 维吾尔语属格语法附加成分 隐现规律
下载PDF
“V+T+(的)+N”句式中“的”字隐现规律考察 被引量:2
7
作者 赵明慧 李平华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3-184,共2页
本文探讨了"V+T+(的)+N"句式中"的"字隐现规律,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检索分析发现,"的"字的隐现与时量成分的类型和时量成分语义所指都有关系。"的"字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语用层面的,强化凸显时... 本文探讨了"V+T+(的)+N"句式中"的"字隐现规律,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检索分析发现,"的"字的隐现与时量成分的类型和时量成分语义所指都有关系。"的"字的功能主要体现为语用层面的,强化凸显时量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字隐现规律 时量成分类型 时量成分语义所指“的”字功能
原文传递
“名+(的)+动”定中结构中“的”隐现的语义解释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振中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60-64,共5页
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问题, 以往学者只作粗线条勾勒, 而“‘名 +(的) +动’定中结构”的讨论尽管较多, 但关注的焦点都不在“的”的隐现。文章在书面语范围内, 以定语的不同语义类别为立足点, 用静态分析和同步性动态分析的方法, ... 名词作定语时“的”的隐现问题, 以往学者只作粗线条勾勒, 而“‘名 +(的) +动’定中结构”的讨论尽管较多, 但关注的焦点都不在“的”的隐现。文章在书面语范围内, 以定语的不同语义类别为立足点, 用静态分析和同步性动态分析的方法, 分强制性和非强制性情况, 对“名 +(的) +动”定中结构里“的”的隐现规律作了语义解释, 提出当名词定语含有[ +主体]义素时, “的”必须显现, 当名词定语含有[ +客体]义素时, “的”可隐可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的)+动” 定中结构 “的” 语义解释 隐现规律
下载PDF
从“已经”、“了_1”的隐现看“已经”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永娜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78-81,共4页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 本文首先对"已经"和"了1"的隐现情况进行了考察,其隐现可分为四种情况:1、"已经"必不可少,"了1"可有可无;2、"已经"不可出现;"了1"必须出现;3、"已经"和"了1"可互相替代或共现,但表达的意义有所差别;4、"已经"往往与"了4"或语气词"是"配合出现,"了1"不可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现规律 完成于参照时间之前 强调完成 强调状态
下载PDF
英汉状语之“地”字与“-ly”副词的对比研究
10
作者 陈佳玟 《时代人物》 2024年第27期0197-0201,共5页
“地”字和“-ly”副词分别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状语中是常见的表达形式,两者在大多数英汉翻译过程中也 是一一对应的,但是,由于“地”字自身存在着隐现规律,而“-ly”副词也有自己的特点特征,因此译者在某些情况下不 能简单地将“地”字... “地”字和“-ly”副词分别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状语中是常见的表达形式,两者在大多数英汉翻译过程中也 是一一对应的,但是,由于“地”字自身存在着隐现规律,而“-ly”副词也有自己的特点特征,因此译者在某些情况下不 能简单地将“地”字翻译成“-ly”副词的形式,反之亦然。基于此,本文将在探讨“地”字的隐现规律与“-ly”副词特点 的基础上,探究英汉状语形式上的差异,并分析如何翻译好“地”字与“-ly”副词在状语中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状语对比 “地”字的隐现规律 “-ly”副词特点 翻译技巧
下载PDF
类型学汉语中状语标记“地”的隐现研究
11
作者 谌艺榕 《丝路视野》 2017年第18期66-66,共1页
本文旨在研究结构助词“地”隐现情况。在类型学的基础上从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揭示出“地”的隐现规律和条件。
关键词 结构助词“地” 隐现规律
下载PDF
多项列举式后“等”的多维考察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军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2-66,共5页
多项列举式后面的“等”字是代词,可以替代从词到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在语义上除了常说的表“列举未尽”(替代未列)和“列举已尽”(替代已列)外,还表示“列举未定”(替代未定),相应地在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不同。“替代未列”、“... 多项列举式后面的“等”字是代词,可以替代从词到句子各级语法单位。在语义上除了常说的表“列举未尽”(替代未列)和“列举已尽”(替代已列)外,还表示“列举未定”(替代未定),相应地在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不同。“替代未列”、“替代未定”和“替代已列”的“等”之间构成了逐步虚化的语义等级,同时它们也分别具有“求简”、“求全”、“求多”等认知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项列举式 代词 隐现规律 虚化等级 认知特点
下载PDF
试论新闻要素之间的形式关系
13
作者 娄开阳 《修辞学习》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5-50,共6页
新闻语篇均可分析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和"新闻评析"三大要素。这三大结构要素之间有隐现、先后和轻重等三种形式上的关系.并在语料中表现出相当强的规律性。新闻要素的隐现规律是:新闻事件>新闻... 新闻语篇均可分析为"新闻事件"、"新闻背景"和"新闻评析"三大要素。这三大结构要素之间有隐现、先后和轻重等三种形式上的关系.并在语料中表现出相当强的规律性。新闻要素的隐现规律是:新闻事件>新闻背景>新闻评析;先后规律表明:"事件+背景"、"纯事件"和"事件+背景+评析"是常用的新闻图式;轻重规律显示:各要素是通过细化与扩展两种方式来实现的官方、受众和记者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要素 形式关系 隐现规律 先后规律 轻重规律
下载PDF
“连动介式”介词框架的句法及语义功能探析——以《儿女英雄传》为例
14
作者 张志连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运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及方法考察了《儿女英雄传》中"连动介式"介词框架的基本数量和类型,分析了该框架最基本的句法、语义结构及功能,探讨了该框架前置介词或后置词语的隐现规律,为进一步完善汉语介词... 在三个平面理论指导下,运用计算机语言学原理及方法考察了《儿女英雄传》中"连动介式"介词框架的基本数量和类型,分析了该框架最基本的句法、语义结构及功能,探讨了该框架前置介词或后置词语的隐现规律,为进一步完善汉语介词框架研究体系提供了可靠的研究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女英雄传》 介词框架 句法功能 语义功能 隐现规律
下载PDF
汉维语领属结构对比分析
15
作者 叶凯歌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B12期27-29,共3页
领属结构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重部分。对汉维语领属关系进行系统、详细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学习和理解语言领属结构的特殊表达方式,而且还有助于中文、维吾尔文自然语言的处理。所以该文将结合形式和意义,并运用专业知识,从句法表现... 领属结构是语法学习的一个重部分。对汉维语领属关系进行系统、详细的对比分析,不仅有利于学习和理解语言领属结构的特殊表达方式,而且还有助于中文、维吾尔文自然语言的处理。所以该文将结合形式和意义,并运用专业知识,从句法表现形式、表示领属的结构和“的”字的隐现等方面对汉维通过对比法,对现代汉语和现代维吾尔语领属结构作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领属结构 隐现规律
下载PDF
老挝语定语标记隐现研究
16
作者 黄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4-101,110,共9页
老挝语定语标记种类繁多,是老挝语定语语序研究中突出的问题。通过确定老挝语定语的三大语义域,即定性域、定位域和定态域;之后对语料样本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定语标记的隐现及使用与老挝语定语语义域的功能、排列次序以及定语类别的语... 老挝语定语标记种类繁多,是老挝语定语语序研究中突出的问题。通过确定老挝语定语的三大语义域,即定性域、定位域和定态域;之后对语料样本的定量分析,能够发现定语标记的隐现及使用与老挝语定语语义域的功能、排列次序以及定语类别的语法成分有密切关联。从类型学角度看,老挝语定语标记的隐现与使用遵循了称谓性与突显性、联系项居中原则、距离—标记对应律等人类语言的共性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挝语 定语标记 隐现规律
原文传递
片面共犯肯定论的语义解释根据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强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2-58,共7页
我国刑法学界在片面共犯的问题上,围绕《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形成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当肯定片面共犯,对片面共犯行为按照共同犯罪处理;有人认为,应否定片面共犯行为是共同犯罪,对其要么按照间接正犯或者单独犯处理,要么修改... 我国刑法学界在片面共犯的问题上,围绕《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形成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当肯定片面共犯,对片面共犯行为按照共同犯罪处理;有人认为,应否定片面共犯行为是共同犯罪,对其要么按照间接正犯或者单独犯处理,要么修改刑法就之作专门的处罚规定。这些意见的关键分歧是对"共同故意"的语义理解不同,但是二者在将解释《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的重心置于"共同故意"以及将之解释为"共同的故意"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然而,该款规定的语义解释重心应当是"共同故意犯罪"。根据基于汉语结构助词隐现规律的语义解释,"共同故意犯罪"可被解释为两种含义:"共同的故意地犯罪"以及"共同地故意地犯罪"。在后一种语义之下,片面共犯肯定论的立场可以得到维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面共犯 共同故意 汉语结构助词隐现规律 语义解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