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双同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0期252-253,共2页
刘勰的"隐秀论"源自《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整个《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属于"剖情析采"部分。"隐秀论"的提出,充分表达了刘勰在文学上的审美诉求,语言风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丽,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刘勰的"隐秀论"源自《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整个《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属于"剖情析采"部分。"隐秀论"的提出,充分表达了刘勰在文学上的审美诉求,语言风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丽,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自从刘勰提出"隐秀论"之后,"隐秀论"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最后发展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由此可见,"隐秀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研究"隐秀论"之美,对加深"隐秀论"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隐秀论 多元美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的完整性及其补文问题——兼论《岁寒堂诗话》所引《隐秀》之佚文
2
作者 戚良德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25-32,共8页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补文真伪问题历来受到关注,但很少有人提出该篇的完整性问题;换言之,研究者一般认为现存《隐秀》篇肯定是残缺的、很不完整的,只是补文真伪存在问题。实际上,《隐秀》篇补文的研究有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首先...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补文真伪问题历来受到关注,但很少有人提出该篇的完整性问题;换言之,研究者一般认为现存《隐秀》篇肯定是残缺的、很不完整的,只是补文真伪存在问题。实际上,《隐秀》篇补文的研究有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首先是《隐秀》篇的完整性问题,其次才是四百字补文的真伪问题,第三则是该篇其他佚文的真伪问题。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隐秀》篇在完整性上或有欠缺,但很可能没有以往想象得那么严重;对明代所补的四百余字,基本可以确定其并非刘勰原作;对除此之外的其他佚文,亦应仔细甄别,不可贸然相信。要之,居今而言,《隐秀》篇的文本,当以元至正本为根本遵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完整性 补文 佚文
下载PDF
刘勰“隐秀”文艺观与庄子“寓言思维”的契合
3
作者 胡丹蕾 黄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2-160,共9页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是全书唯一残篇,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寓言作为《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内容极为丰富,却历来被作为文学史边缘学科,历代文论家也不曾对其展开专题论说。从哲学基础看,道家之“道”与“...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是全书唯一残篇,其中蕴含的文艺思想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寓言作为《庄子》文章的一大特色,内容极为丰富,却历来被作为文学史边缘学科,历代文论家也不曾对其展开专题论说。从哲学基础看,道家之“道”与“自然”及衍生出的辩证思想、“言意之辨”为刘勰提供了养料。从意蕴层面看,“隐”为“隐秀”与“寓言思维”相通处,“秀”为刘勰的理论与庄子的寓言实践共有的创作特点。从艺术风格看,以“自然”为基生发出的素朴与华丽,二者异中有同。对刘勰《隐秀》篇文艺观与庄子寓言思维内涵的互通性作比较阐释,是对刘勰“道心”隐微的开掘,也是打开残篇“隐秀”文学创作理想和庄子寓言文艺思想研究的一次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庄子 文艺观 寓言思维
下载PDF
“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倩 梁哲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1期39-41,共3页
“隐秀”美学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古代美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隐秀”美学内涵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表现,来探讨“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 “隐秀”美学内涵不仅是中国传统古代美学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分析“隐秀”美学内涵融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表现,来探讨“隐秀”美学内涵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思路,在传承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同时,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文创产品 美学内涵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 被引量:6
5
作者 陶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8-104,共7页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 《文心雕龙》 新说 比兴 “比” 黄侃 隐秀论
下载PDF
关于中西方两种美学观的比较论纲——隐秀说和显隐说的相似性及其成因初探 被引量:5
6
作者 杨继勇 杨献捷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109-113,共5页
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 中国当代艺术学、文论和美学学科建设应如何继承传统、借鉴中外,这通过学说之间的比较研究可获得启示价值。比较中国古代美学隐秀说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显隐说,可发现其间虽然反差巨大,但审美原则、审美思路、表达方式和方法论等却具有多方面相似性,所用范畴具有形而上的及难以推论、阐释之特征,都具"万物一体"的审美境界;其本体论相近且审美路径都纳入了非现实的变量;都围绕着显-隐互动线索而抽象统一性相通,即本于显(显现、秀)-隐(隐蔽、遮蔽)二重性共时而交互的运作,究其相似的成因都和老庄之道有些关联。据此,还可证文艺美学、艺术哲学建设若在坚持主客体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上联系本体论,亦可发现新的思维路径而增强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审美 方法论 《文心雕龙》
下载PDF
勘《文心雕龙·隐秀》之“隐”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良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14-122,128,共10页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 《征圣》、《隐秀》两相皆有"四象"之辞,历来注家或以"四季"之象或以孔颖达所引"实"、"假"、"义"、"用"四象释之,经笔者追溯《易传》和对汉代《易林》研究.认为前者实为"失得"、"优虞"、"进退"、"昼夜"之象;后者则是一别封"变"而得两别卦中隐含的四个"互体"经卦之象,此为"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真义。又及宋代张戒所引《隐秀》之佚文,据本篇对"隐"、"秀"之定义和《文心》其他篇用"情"字之特点与唐代元兢对"秀句"之阐释,指出"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绝非"真《隐秀》篇之文",是张戒错误的"撮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下载PDF
从“义生文外”到“情在词外”——刘勰“隐秀”论的本义、影响与误读 被引量:8
8
作者 姚爱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 在周汝昌、陈良运二家对张戒所引《文心雕龙·隐秀》篇佚文证伪的基础上 ,考查《隐秀》残篇及其“隐在文本”可以看出 ,刘勰的“隐”论是对先秦两汉《易》学和《诗》注的总结 ,应归属于以象征为要义的意象论诗学话语谱系 ,而不属于以情景交融为特质的意境论诗学话语谱系 ;刘勰的意境论诗学思想应在《物色》篇 ;《文心雕龙》存在着意象论与意境论并行不悖的诗学取向 ;张戒对《隐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物色》 意象论 意境论 诗学范型转换
下载PDF
“隐秀”美学风格之传译——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汉译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晔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以"隐秀"风格的传译为视角,通过对大陆和台湾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汉译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出"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永别了 武器》 刘勰 翻译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隐秀观 被引量:9
10
作者 孟东红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3,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和描述了“隐秀”这样一个文学文本的诗性特征,以此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隐秀”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学翻译中同样不可忽视:文学译作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这样才能体现“文学性”,确保文...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和描述了“隐秀”这样一个文学文本的诗性特征,以此完成了“言意之辨”的诗学转换。“隐秀”这一重要特征在文学翻译中同样不可忽视:文学译作应当像原作一样有秀有隐、秀隐得宜,这样才能体现“文学性”,确保文学的恒久延续,据此,译者还能找到有助于解决言意矛盾的文学翻译策略。文学翻译隐秀观是为建立符合中国文化特点的翻译理论而对中国传统诗学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传统诗学理论
下载PDF
释“隐秀” 被引量:6
11
作者 诸葛志 《中州学刊》 CSSCI 2000年第2期99-102,共4页
中国艺术贵神韵意味的哲学基础是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 ,影响到其时名士的立身行事则重神理而遗形骸。余风所及 ,人物识鉴重神气 ,艺术贵神韵意味。《文心雕龙》所谓“隐秀”
关键词 状溢目前 神韵意味 虚实显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隐秀》的“象外之隐”与易学 被引量:4
12
作者 窦可阳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5,共8页
《隐秀》作为刘勰探讨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此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隐秀》"补文"存在真伪之议;第二,在《隐秀》"残文"中,"隐秀"的概念、内涵和审美效应并不难判定,学界对此... 《隐秀》作为刘勰探讨文学创作的重要篇章,此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隐秀》"补文"存在真伪之议;第二,在《隐秀》"残文"中,"隐秀"的概念、内涵和审美效应并不难判定,学界对此实际也无大分歧;第三,学界一般都承认刘勰的"隐秀"论必然以《周易》为论述的依据和起点,对此本无疑义。但细论起来,这三个问题却都指向了《隐秀》文本的超越性阐释这一核心问题。对于真伪的问题,我们应超越那些客观牵连,而关注那些超越性的本然体验。在此,补文所体现的易学思想,确实与"残文"乃至全书一致;《周易》那种超越性的思维范式才是"象外之隐"的本源,中国意境美学的发轫,实与《周易》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象外之 周易
下载PDF
言意之辨与隐秀之象——论正始诗歌的意象表现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力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5-31,共7页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 正始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深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隐秀之象”。“隐秀之象”的特征为圆融会通与圆融蕴藉,前者既有象征意义,又不拘泥于某一确指之义;后者则既有所指,却又不明示,表现为委婉、含蓄、朦胧而多义。正始名士重“意”,主张“得意忘象”,但亦不绝弃“象”,而是要求“寻象以观意”,从而形成诗歌创作中意象融合、形神互济的表达方式,即在形象的描写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始诗歌 言意之辨 之象
下载PDF
对文学语言表现功能的探索——《文心雕龙·隐秀》主旨浅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宝贵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7-100,共4页
《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谈论的问题,主要该是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问题。所谓"隐",就是通过创造"复意"的方法,把语言的实指对象隐藏起来,目的是切近"道";所谓"秀",针对的则是语言的逻辑对象,通过... 《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谈论的问题,主要该是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问题。所谓"隐",就是通过创造"复意"的方法,把语言的实指对象隐藏起来,目的是切近"道";所谓"秀",针对的则是语言的逻辑对象,通过对实指对象基本特征的逻辑描述,创造出"卓绝"的效果,目的是引出"道";"隐""秀"合一,是文学语言表现功能比较完整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指对象 逻辑对象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主题新议 被引量:6
15
作者 秦海英 《广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9期134-136,共3页
学者们对《隐秀》篇的论述对象历来有各种不同的阐释 ,这些观点还不足以全面概括《隐秀》篇的含义。根据《隐秀》篇在创作论中的位置和地位 ,可以把《隐秀》看作是刘勰提出的艺术传达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既包括理想的艺术传达过程 。
关键词 艺术传达过程 艺术传达结果
下载PDF
《钗头凤》英译中“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爱春 申丹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44-147,共4页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美学风格
下载PDF
浅谈“隐秀原理”在色彩中的体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邬德慧 王聪 《美术大观》 2010年第7期68-69,共2页
《隐秀篇》中说:“情在词外日隐,状溢目前日秀。”刘勰这是对文学艺术创作规律的一个精辟的论述与总结,对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都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我们姑且称之为“隐秀原理”。
关键词 篇》 色彩 刘勰 文学艺术 艺术创作
下载PDF
宇文所安《隐秀》译释中的隐在互动 被引量:3
18
作者 盛海燕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56-60,共5页
本文运用布鲁克斯反讽诗学观照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隐秀》的解读,提出两者对诗歌构成、美的产生和意义生成的讨论中存在重叠或呼应关系。由此认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过程中,存在两种异质文论的隐在互动。然而,... 本文运用布鲁克斯反讽诗学观照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隐秀》的解读,提出两者对诗歌构成、美的产生和意义生成的讨论中存在重叠或呼应关系。由此认为宇文所安对中国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过程中,存在两种异质文论的隐在互动。然而,西方理论背景限制了宇文所安的突破:其所阐释的"隐秀"仍未脱离新批评的理论局限,未能考虑到"文外"的阐释方向,这与中国文论真正达到的理论高度似乎尚隔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宇文所安 布鲁克斯反讽诗学 在互动
下载PDF
《文心雕龙·隐秀》风格说辨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万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风格 京房《易》学 写作美学
下载PDF
“隐秀”之“隐”的语言学解读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欣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1-35,共5页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可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的隐是指文学语言的复义性,这种复义性体现了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对立统一,其实质是语言的所指(意义层面)的一种独特的辩证建构。对于作者而言,隐的辩证建构需要将言意物三... 根据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可知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提出的隐是指文学语言的复义性,这种复义性体现了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对立统一,其实质是语言的所指(意义层面)的一种独特的辩证建构。对于作者而言,隐的辩证建构需要将言意物三者结合起来,是自由、开放而非任意的精神创造;对于读者而言,要理解这种辩证建构,也必须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联系起来,而不能不受任何制约地对文本做过度的阐释。隐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寓意、风格、人格。隐的建构方式或手段则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可以依靠语义上的构思,另一方面也可以依靠语音、词句、篇章等语言形式的巧妙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证建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