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屏猥亵”未成年人行为刑法适用的体系解释 被引量:2
1
作者 石经海 张梓昂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9-70,共12页
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将实践中“隔屏猥亵”未成年人行为的猥亵犯罪定性予以证成,对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因网络空间个罪关联的尚未厘清和网络性侵害事实情节分类讨论的不足而导致法律适用的机械... 指导性案例与司法解释将实践中“隔屏猥亵”未成年人行为的猥亵犯罪定性予以证成,对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因网络空间个罪关联的尚未厘清和网络性侵害事实情节分类讨论的不足而导致法律适用的机械性。基于刑法总则分则体系、刑法与前置法体系、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的有机统一性以及个案裁判实质合理的并合主义刑法立场,对于“隔屏猥亵”未成年人行为的刑法适用,应通过对犯罪目的和犯罪情节的全面综合考察,得出体系化的法律适用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隔屏猥亵 体系解释 并合主义 犯罪目的 未成年人保护
下载PDF
“隔屏猥亵”儿童行为的入罪证成——基于刑事政策学和刑法教义学双重视角的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东亮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2024年第2期42-50,共9页
基于刑事政策学和刑法教义学的双重视角,可分别从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实现对“隔屏猥亵”儿童行为的入罪证成。在刑事政策学层面,由于该类行为具有侵犯儿童权益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双重性质,司法资源有限性无法成为反对“隔屏猥亵”儿童行... 基于刑事政策学和刑法教义学的双重视角,可分别从应然层面和实然层面实现对“隔屏猥亵”儿童行为的入罪证成。在刑事政策学层面,由于该类行为具有侵犯儿童权益犯罪和网络犯罪的双重性质,司法资源有限性无法成为反对“隔屏猥亵”儿童行为入罪的充分理由。在刑法教义学层面,围绕手段行为、目的行为、因果关系展开条件必要性审查后,可得出:对于强制猥亵罪,“隔屏猥亵”属于较传统犯罪呈危害“质变”的网络犯罪,缺乏即时性和被害人隐私未暴露都能在一定条件下阻却违法性;对于猥亵儿童罪,“隔屏猥亵”属于较传统犯罪呈危害“量变”的网络犯罪,当场性、即时性和被害人性隐私暴露都并非猥亵儿童罪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屏猥亵 儿童 即时 当场 被害人性隐私暴露
下载PDF
“隔屏猥亵”儿童行为的入罪疑义与理论证成——兼论价值判断在性侵儿童犯罪中的刑法教义学贯彻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杰 《法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隔屏猥亵儿童成为通过网络性侵儿童重要新类型案件。对该类案件定性存在争议。立足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应当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价值判断,由此,“触碰身体”和“主观强制”不应当是猥亵儿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在刑法教义学上,... 隔屏猥亵儿童成为通过网络性侵儿童重要新类型案件。对该类案件定性存在争议。立足刑法教义学的角度,应当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价值判断,由此,“触碰身体”和“主观强制”不应当是猥亵儿童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要素。在刑法教义学上,对涉及儿童性权利保护的犯罪,应当贯彻“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价值判断展开法规范解释,适当扩张处罚范围,允许不利于被告人的扩张解释,对涉性侵儿童犯罪,从严处罚情节应当实现弹性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屏猥亵 猥亵儿童罪 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价值判断
原文传递
论网络时代猥亵犯罪规范构造的协调--“诱骗猥亵”之立法证成
4
作者 张梓昂 《海峡法学》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猥亵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行为构成猥亵犯罪以“强制性”为必要条件的既有立法例,难以契合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刑法保护需要。司法解释将以“诱骗”手段网络性侵害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行为定性为强制猥亵罪,因超越本罪罪状中“暴力... 猥亵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行为构成猥亵犯罪以“强制性”为必要条件的既有立法例,难以契合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刑法保护需要。司法解释将以“诱骗”手段网络性侵害14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行为定性为强制猥亵罪,因超越本罪罪状中“暴力”“胁迫”的同类解释界限而导致法律适用的类推。基于罪刑法定原则边界与底线的法治要求以及解释优先、审慎修法的法教义学立场,对网络时代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周延刑法保护,应透过删除强制猥亵罪的“强制”手段要件,于本罪罪状中纳入“诱骗”手段,使得猥亵犯罪的适用回归合法性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犯罪 隔屏猥亵 罪刑法定 同类解释 未成年人保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