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的重新认识 被引量:16
1
作者 吕宝凤 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8-282,共5页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 川东南"隔档式构造"中的众多背斜,平面上呈左行斜列式展开,剖面上显示为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叠合体。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褶皱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勘探实际资料提出:这种构造格局应是在区域应力场由张性转变为压扭性的背景下,受周边构造环境、基底性质和深部断裂控制逐步形成的,经历了褶前张裂、初步褶皱、晚期定型3个主要演化阶段,是在纵弯褶皱作用、横弯褶皱作用及剪切褶皱作用3种变形方式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生界与下古生界"双层花状构造"的叠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褶皱作用 花状构造 构造叠合体 压扭
下载PDF
隔档式构造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多级次嵌套结构的水化学识别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雅依 夏强 +1 位作者 许模 曹聪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05-413,共9页
川东隔档式构造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表现出多级次嵌套结构的特征,之前主要是定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缺乏来自水化学方面的量化依据。利用41个浅层和19个深层岩溶水样的水化学资料开展分析,发现浅层岩溶水为HCO_(3)-Ca·Mg型,ρ(Mg^(... 川东隔档式构造区岩溶地下水流系统表现出多级次嵌套结构的特征,之前主要是定性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缺乏来自水化学方面的量化依据。利用41个浅层和19个深层岩溶水样的水化学资料开展分析,发现浅层岩溶水为HCO_(3)-Ca·Mg型,ρ(Mg^(2+))较低,深层岩溶水为SO_(4)-Ca·Mg型且ρ(Mg^(2+))明显偏高,说明地下水在岩溶含水层中的滞留时间与ρ(Mg^(2+))具有正变关系。对典型剖面地下水流系统的分析表明,优先采用ρ(Mg^(2+))来评价地下水滞留时间,将地下水排泄点ρ(Mg^(2+))小于20,50 mg/L分别作为划分局部-中间、中间-区域水流系统的依据。浅层岩溶水受地貌作用控制明显,其中浅切沟谷泉点为局部地下水流系统的排泄点,深切沟谷泉点一般属于中间或区域流动系统的排泄点。ρ(Mg^(2+))反映了泉水循环的滞留时间,也能够反映钻孔所揭露的深循环特征。这种水化学识别方法可为相似岩溶区识别地下水流系统的多级次嵌套结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地下水年龄 水化学识别 地下水流系统 多级次嵌套结构
下载PDF
湘中隔档式褶皱与找煤预测 被引量:7
3
作者 杨雄庭 尹华章 《中国煤田地质》 1997年第1期12-14,共3页
湘中下石炭统测水煤系主要赋存于隔挡式褶皱中。通过几例有代表性的隔挡式褶曲的分析,揭示了发育于隔挡式褶曲背斜部位的逆冲断层下盘,有可能赋存较丰富的煤炭资源,从而为湘中地区测水煤系的找煤预测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隔档式褶皱 逆冲断层 煤田 找煤 煤矿床
下载PDF
隔档式褶皱演化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董国伟 胡千庭 +1 位作者 王麒翔 黄长国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2-916,共5页
为了解水城矿区隔档式褶皱对该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影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考察等手段研究了水城矿区隔档式褶皱演化分析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影响机理及特征.研究表明:水城矿区先期断裂存在及燕山期挤压力学作用形成了水城矿... 为了解水城矿区隔档式褶皱对该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影响问题,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考察等手段研究了水城矿区隔档式褶皱演化分析及其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影响机理及特征.研究表明:水城矿区先期断裂存在及燕山期挤压力学作用形成了水城矿区隔档式褶皱,背斜区域造成煤层及瓦斯缺失,向斜区域煤层及瓦斯得以保存,隔档式褶皱形成过程中由于层间滑动、沿断裂滑动等造成了煤系地层破坏,形成了构造煤,挤压应力环境形成了瓦斯封闭系统,造成了瓦斯富集,越靠近向斜轴部,煤与瓦斯突出次数越多,灾害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隔档式褶皱 演化分析 影响机理 影响特征
原文传递
黔东南隔槽式褶皱成因分析 被引量:30
5
作者 杨坤光 李学刚 +2 位作者 戴传固 张慧 周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60,共8页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与隔档式褶皱构成侏罗山式褶皱。传统观点认为,侏罗山式褶皱是滑脱作用所形成,其典型实例是在刚性岩体(基底)之上有一层软弱岩层,在软弱层之上的岩层发生"台布式"滑动而形成隔档隔槽式褶皱。黔东南地区隔槽式褶皱实地调查发现:(1)隔槽式向斜核部的地层比两翼和背斜核部的地层厚;(2)沿隔槽式向斜核部发育多期次活动的纵向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枢纽一致;(3)背斜产状平缓变形弱而向斜产状急变变形强,背斜与向斜相间出露构成典型的强弱应变域,复杂变形发生在向斜核部。在湘黔交界处的寒武系内发育了典型的露头尺度隔槽式褶皱。通过隔槽式褶皱的露头尺度解析与宏观变形分析,认为黔东南隔槽式褶皱的形成受多期活动的断层控制,早期沉积阶段的正断层,控制了隔槽式褶皱紧闭向斜的发育位置,构造反转之后,先期断层是应力集中区,正断层转为平移或逆冲断层,在隔槽式褶皱向斜核部发育复杂变形。其次,正断层对隔槽式褶皱发育与逆断层对断弯褶皱发育的控制不同,前者断层发育早,后者断层发育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 成因机制 黔东南
下载PDF
热处理窑加设自制移动式隔墙
6
作者 牟元海 《兰化科技》 199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本文叙述自制升降、折合型移动式炉膛隔墙的构造和各部分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 热处理炉 节能 窑炉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鹏程 赵淑娟 +5 位作者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 变形样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下载PDF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的数值模拟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3
8
作者 张必龙 朱光 +4 位作者 JIANG Dazhi 胡召齐 向必伟 张力 陈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1-711,共11页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 本文通过采用有限差分法(FLAC)对"侏罗山式"褶皱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层间粘聚力差异和上覆压力是控制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样式的主要因素,即层间的能干性差异和埋深的控制。当地层在埋深较浅时,层间能干性差异对褶皱样式起主控作用,能干性差异小时出现隔槽式褶皱,差异大时出现隔档式褶皱。随着埋深加大,压力逐渐起主要作用,这时仅出现隔槽式褶皱。川东东带褶皱地层总体上层间能干性差异小,因而盖层的深部与浅部皆出现隔槽式褶皱,与模拟结果一致。西带褶皱地层总体层间能干性差异大,因而浅部出现隔档式褶皱。而其深部的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受上覆压力控制,根据模拟推测应为隔槽式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隔档式褶皱 槽式褶皱 粘聚力差异 上覆压力
下载PDF
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 被引量:11
9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3 位作者 张必龙 陈印 魏鑫 张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61-379,共19页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 在对大量逆冲与平移断层运动学详细分析与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实测断层擦痕矢量数据组进行了区域应力场反演,根据对断层叠加关系的分析及叠加褶皱的验证,划分出上扬子北部经历过3期挤压构造应力场演化,从早到晚分别为:第1期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场,第2期近东西向挤压应力场和第3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场。结合相关的地质现象,认为在这3期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分别形成了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的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和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由此表明,上扬子北部褶皱带的形成顺序为湘鄂西隔槽式褶皱带→川东隔档式褶皱带→南大巴山弧形褶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巴山褶皱带 川东隔档式褶皱带 湘鄂西槽褶皱带 构造应力场 断层擦痕矢量分析 叠加褶皱
下载PDF
川东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温泉水力联系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漆继红 许模 +2 位作者 杨华云 王迪 赵红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9,共5页
川东隔档式构造由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一系列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背斜系统之间是否具有水力联系,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产生影响。根据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构造条件,结合典型水样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讨论了背斜系统的地下水系统特... 川东隔档式构造由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一系列NE-NNE向的隔档式褶皱组成,背斜系统之间是否具有水力联系,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产生影响。根据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构造条件,结合典型水样的水化学、同位素特征,讨论了背斜系统的地下水系统特征,对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地下热水系统间的水力联系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的热水补给均来自高山降雨;铜锣山背斜-南温泉背斜的纵向水力联系明显;铜锣山倾末段-南温泉背斜有一定的横向水力联系。地球水化学模拟为上述推断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档式构造 水力联系 地球化学模拟
下载PDF
滇川黔接壤区彝良毛坪环块构造影像地质异常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瑞雪 常琳 +1 位作者 马思顺 宋坤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939-940,共2页
滇川黔接壤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NS向小江断裂带、NE向师宗-弥勒断裂带和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夹持的一个复杂地块。地块内构造以NE走向的隔档式褶皱及叠瓦状逆断层为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形成NE向紧密条纹条带与宽缓的菱格状地块相间分... 滇川黔接壤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是NS向小江断裂带、NE向师宗-弥勒断裂带和NW向紫云-垭都断裂带夹持的一个复杂地块。地块内构造以NE走向的隔档式褶皱及叠瓦状逆断层为特征,在遥感影像上形成NE向紧密条纹条带与宽缓的菱格状地块相间分布的景观特征。但在云南彝良毛坪-贵州威宁地区却存在一个NS轴向的透镜状环块构造,镶嵌于NE向的条带状区域背景景观之上(图1)。其地理位置对应于彝良毛坪矿化集中区,故称之为毛坪环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壤区 环块 彝良 毛坪 小江断裂 地质异常 隔档 区域背景 叠瓦状 透镜状
下载PDF
适应新常态 布局新课堂——选课走班下的教学优化策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黎敏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18,共2页
2013年9月至今,我校开展了多门学科的选课走班教学,政治学科更是选课走班教学试点的“先头兵”。作为此次教学试点改革的质量负责人,我既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我们有机会最早触碰新常态,离我们的教育愿景进了一大步;不安的是,... 2013年9月至今,我校开展了多门学科的选课走班教学,政治学科更是选课走班教学试点的“先头兵”。作为此次教学试点改革的质量负责人,我既欣喜又不安。欣喜的是,我们有机会最早触碰新常态,离我们的教育愿景进了一大步;不安的是,曾经的教育观念、思维方式、教育方式和行为,都需要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而转变,谈何容易!选课走班教学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师生不认可选课走班”“学习热情下降”“无固定教室”等。本文将从优化教学主体、教学互动、教学环境等角度,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科 质量负责人 教学优化 教学互动 试点改革 教育方式 景进 行政班级 新课堂 隔档
下载PDF
川东薄皮构造模式之我见 被引量:30
13
作者 刘尚忠 《四川地质学报》 1995年第4期264-267,共4页
根据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展布形态在卫星像片上所反映的影像特征──向斜扬起端呈三角形尖角翘起,背斜倾没端呈圆润的形迹逐渐隐没于地下的现象,从而判定薄皮构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般的箱形褶曲。并指出薄皮构造中的三种褶曲形态呈上下... 根据川东平行岭谷区的展布形态在卫星像片上所反映的影像特征──向斜扬起端呈三角形尖角翘起,背斜倾没端呈圆润的形迹逐渐隐没于地下的现象,从而判定薄皮构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一般的箱形褶曲。并指出薄皮构造中的三种褶曲形态呈上下叠置的关系。在外营力的剥蚀与破坏影响下,薄皮构造受到程度不同的剥蚀破坏而呈现出不同的褶曲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皮构造 箱形褶曲 外营力作用 槽式褶曲构造 城垛式褶曲构造 隔档式褶曲构造
下载PDF
重庆西部地区地下热水分布规律及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舒泽宣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62-468,共7页
本文根据重庆市西部地区天然温泉及人工揭露的温泉资料,应用统计、规律性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西部地区地下热水的形成及各背斜轴部、翼部、倾没端的分布、埋藏、运移,以及水量、水温、水化学特征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 本文根据重庆市西部地区天然温泉及人工揭露的温泉资料,应用统计、规律性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西部地区地下热水的形成及各背斜轴部、翼部、倾没端的分布、埋藏、运移,以及水量、水温、水化学特征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地下热水的分布、运移严格受本区的地形地质构造条件和上覆盖层的制约,地下热水主要分布于高隆起开启型、半开启型背斜的轴部及翼部,地下热水主要顺背斜构造线作纵向深部运移;地下热水的水量、水温及水化学特征的变化,从背斜轴部向翼部、倾没端水量增大、水温增高,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盐型水逐渐过渡为硫酸盐型水。在宽缓的向斜构造区,储热水层埋深大,地下热水径流滞缓,水化学类型为氯化物型水。重庆市西部地区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分布规律明显,开发前景广,为重庆市旅游业、浴疗业、养殖业等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再生的天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热水 温泉 储热层 开启型背斜 隔档式褶皱 岩溶槽谷
下载PDF
青海省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找煤预测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代兵 《中国煤田地质》 2007年第6期1-2,共2页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 通过对区内褶皱特征、控煤断层及沉积环境的分析研究,预测在木里煤田弧山矿区东部仍有煤系地层赋存。预测区内构造为一宽缓向斜,与弧山向斜共同构成隔档式(梳状)褶皱。含煤地层为中下侏罗统江仓组,成煤环境属中生代断陷盆地内河湖、沼泽相沉积。F2为弧山矿区南部边界断层,在前期控制了煤系地层的沉积,后期又控制了煤系地层的埋深和保存,预测区所处位置其煤系地层埋藏较浅,较有利于煤层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仓组 隔档式褶皱 弧山矿区 找煤预测 木里煤田
下载PDF
贵州遵义转龙庙锰矿床构造特征分析
16
作者 邹啟松 陈登 +3 位作者 吴显愿 张坤林 范耀宏 姜先欢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第12期205-206,209,共3页
黔北遵义地区在燕山早、晚期构造作用下,区内发育了较典型的隔档式褶皱,同时在褶皱轴部因挤压变形发育了同向的小型逆断层。正是这些褶皱和逆断层的存在,对转龙庙锰矿层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其构造特征对该地区下一步深部找矿有一定的... 黔北遵义地区在燕山早、晚期构造作用下,区内发育了较典型的隔档式褶皱,同时在褶皱轴部因挤压变形发育了同向的小型逆断层。正是这些褶皱和逆断层的存在,对转龙庙锰矿层的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其构造特征对该地区下一步深部找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期构造 转龙庙锰矿 隔档式褶皱 黔北遵义地区
下载PDF
得数是10的加法教学过程
17
作者 印翠莲 《湖南教育(上旬)(A)》 1990年第Z2期74-74,共1页
用三算结合方法教学统编教材一册33页“得数是10的加法”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进行10以内数的口、珠计算和巩固10的认识等基本训练。 1.看卡片口算9以内的加减法式题。
关键词 统编教材 教学过程 巩固练习 请举 隔档 补进 例图 填图
下载PDF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想
18
作者 张梦若 《湖南教育(上旬)(A)》 1990年第Z2期75-75,共1页
三算结合实验教材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1至20各数的组成,会认读、写11至20各数。因此,教学新课前,可组织学生复习旧知: 1.听写1至10各数。(教师不按顺序报数) 2.把1至1... 三算结合实验教材一册“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要求是:学生初步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知道11至20各数的组成,会认读、写11至20各数。因此,教学新课前,可组织学生复习旧知: 1.听写1至10各数。(教师不按顺序报数) 2.把1至10的数字卡片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3.隔档拨入1,再一个一个地加到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数单位 顺序排列 隔档 教学设想 认读 第一课 格图 巩固练习 使人 练习方式
下载PDF
加9的教学设计
19
作者 朱起球 《湖南教育(上旬)(A)》 1991年第1期43-43,共1页
“加9”是三算教材第二册“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几加9进位加法的珠算和口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进行珠算和口算。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加强基础训练,复旧引新,促进知... “加9”是三算教材第二册“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第一课时。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几加9进位加法的珠算和口算方法,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一方法正确地进行珠算和口算。设计教学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加强基础训练,复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2)充分利用算盘的档次(数位)分明和算珠(单位)具体形象的特点;(3)用实物或图形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凑十(减补)、破十(加补)的过程;(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位加法 知识迁移 第一课 基础训练 盘式 补进 隔档 桌面上 算理 入第
下载PDF
三算“满5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
作者 衡青峰 朱起球 《湖南教育(上旬)(A)》 1990年第7期40-40,共1页
“满5加”的教学,由于算盘的上珠“以一代五”比较抽象,且计算过程“加中有减”,思路复杂。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教师让学生口算一些算式(如6+2,8—6)回答一些问题(如5里有几个4还有几个几)后,要求学... “满5加”的教学,由于算盘的上珠“以一代五”比较抽象,且计算过程“加中有减”,思路复杂。针对这些特点,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教师让学生口算一些算式(如6+2,8—6)回答一些问题(如5里有几个4还有几个几)后,要求学生珠算:全盘拨入4(3、2、1)加上1(2,3、4),过拨珠边口述过程:4加1得5,拨入5拨去4;3加2得5,拨入5拨去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珠 第一课 基础训练 分币 计算技能 隔档 巩固练习 盘土 练习形式 下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