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隧道式导管新型固定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病人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小琴 陈晓 +1 位作者 谭秉通 梁艳 《全科护理》 2022年第17期2379-2381,共3页
目的:探究非隧道式导管新型固定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病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敷贴胶带固定法对非隧道式导管进... 目的:探究非隧道式导管新型固定方法用于血液透析病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医院进行血液透析的20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敷贴胶带固定法对非隧道式导管进行固定,试验组采用新型固定法对非隧道式导管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病人导管固定效果、导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皮肤情况。结果:试验组导管稳定、颈部舒适病人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导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非隧道式导管部位皮肤红肿、渗液、污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病人非隧道式导管固定方案中应用新型固定方法,相比于传统敷贴胶带固定法可获得更好的固定效果,导管意外事件、皮肤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且操作简单,可行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式导管 导管固定 血液透析 导管意外 皮肤损伤
下载PDF
不同颈内静脉隧道式导管封管液对预防MHD患者CRBSI及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
2
作者 李莉 赵鑫 +2 位作者 苟玉竹 李文巧 王娟 《西部医学》 2023年第2期223-226,231,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颈内静脉隧道式导管封管液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MH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35例)、B组(31例)、C组(34例... 目的探讨不同颈内静脉隧道式导管封管液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MHD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35例)、B组(31例)、C组(34例)。其中A组患者给予肝素钠盐水封管,B组患者采用定期尿激酶、肝素联合封管,C组患者采用4%枸橼酸钠封管,记录并对比3组患者的CRBSI、栓塞发生情况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导管栓塞率均高于B、C组(P<0.05),3组患者耳鸣、低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透析前,3组透析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同一时间的以上凝血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尿素清除指数(Kt/V)、导管有效血流量均低于B、C组,A组导管使用时间长于B、C组(P<0.05),B、C组间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2、4个月的无CRBSI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无CRBSI生存率低于B、C两组(P<0.05)。结论肝素钠盐水、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4%枸橼酸钠均可作为MHD患者颈内静脉隧道式导管封管液,但定期尿激酶联合肝素以及4%枸橼酸钠可以降低CRBSI以及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风险,且相较于肝素钠盐水封管可以延长导管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维持性血透 隧道式导管 封管液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功能不良
下载PDF
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张凯 高亭 +1 位作者 鲍景 甘玲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16-0019,共4页
探究在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PICC置管)和研究组(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各30例,观察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 探究在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导管置入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PICC置管)和研究组(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PICC置管),各30例,观察治疗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出血量、穿刺用时分别为100.00%(30/30)、(1.86±0.28)mL、(8.45±1.73)min,与对照组86.67%(26/30)、(2.21±0.35)mL、(10.51±2.24)min,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20.00%(6/30),P<0.05。结论 在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重症患者中,EDUG技术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隧道式置管能够让导管尖端达到最优和最理想为止,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可推荐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G技术 颈内静脉 隧道PICC导管置入术 重症患者
下载PDF
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豆欣蔓 谢琪 +2 位作者 张丽红 钟娟平 王兴蕾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3期215-221,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22年9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 目的系统评价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从建库到2022年9月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搜集报道了CRBSI发病率和/或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采用R语言(version 4.1.2)进行单组率和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6758例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CRBSI总发病率为14.5%,欧洲人群发病率为28.9%(95%CI:16.2%~43.5%),病例对照研究的发病率为26.3%(95%CI:14.1%~40.7%),年龄≥60岁人群发病率为22.2%(95%CI:14.5%~31.0%),导管使用时间>24个月的发病率为28.2%(95%CI:2.5%~67.2%)。年龄≥60岁(OR=1.85,95%CI:1.29~2.64)、白蛋白<30g/L(OR=2.12,95%CI:1.40~3.22)、股静脉置管(OR=2.17,95%CI:1.24~3.80)、合并糖尿病(OR=1.82,95%CI:1.37~2.40)、置管时间≥4周(OR=2.04,95%CI:1.22~3.41)是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经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CRBSI发生率较高,年龄≥60岁、白蛋白<30g/L、股静脉置管、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4周是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发病率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液透析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自我护理效果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郑茜茜 梅晓蓉 +2 位作者 黄若 白小洁 章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1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9例,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预防导管感染教育和导管出口处自我护理操作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在其导管出...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9例,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预防导管感染教育和导管出口处自我护理操作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在其导管出口处采取两种护理方法:(1)自我护理且不覆盖敷料。(2)在透析日由护士进行护理后覆盖无菌干纱布。每种方法观察患者6个月后进行组间交叉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导管出口的评分、导管出口感染、导管出口皮肤、敷料潮湿和脱落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护理方法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次数及出口评分倍增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导管出口周围皮肤红肿外,导管出口处瘙痒、疼痛、结痂、分泌物的发生次数比较,自我护理均优于护士护理(P<0.05)。结论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并持续进行评估和指导,患者和/或照顾者对血液透析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进行自我护理,导管出口不覆盖敷料,不会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且有利于减少导管出口皮肤红肿、瘙痒感、疼痛及结痂,提高了患者和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同时可避免因敷料引起的皮肤过敏、敷料脱落和潮湿引起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深静脉导管 动静脉内瘘 导管相关性感染 护理
下载PDF
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熙熙 赵旭明 +1 位作者 陆明晰 李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8年第5期339-342,共4页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 目的 研究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和流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股静脉置入隧道式带涤纶套双腔导管(Tunneled Cuffed Catheter,TCC)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15例。根据X线检查观察导管远端尖端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第3腰椎(third lumbar vertebrae,L3)为中心分为A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下缘以下),B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位置),C组(导管远端尖端在第3腰椎上缘以上)。记录首次使用TCC血液透析1h内导管动静脉端实际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间流量。结果 克鲁斯卡尔-沃利斯K-W检验,χ~2=11.5,Df=2,P=0.003(P<0.05)。3组间血流量是不同的,A组平均血流量235.3±25.5ml/min,B组平均血流量249.5±18.1ml/min,C组平均血流量234.7±26.8ml/min。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P(A组/B组)0.013,P(B组/C组)0.001,P(C组/A组)0.722,其中P(B组)<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TCC流量与导管远端尖端位置有关,导管尖端在腰椎L3位置血流量最佳。腰椎L3水平可能是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的最佳位置。各组导管尖端位置流量不同可能与下腔静脉解剖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尖端位置 流量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导管置入与维护研究进展
7
作者 车旭 乔东鸽 +2 位作者 郭存霞 曹齐争 崔嵘嵘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1077-1081,共5页
隧道式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方式之一。合适的导管置入方式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隧道式导管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证透析治疗的质量。该文对隧道式导管的置入与维护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进行隧道式... 隧道式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重要方式之一。合适的导管置入方式和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隧道式导管的使用寿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保证透析治疗的质量。该文对隧道式导管的置入与维护进行综述,旨在为医护人员进行隧道式导管操作并降低相关并发症提供参考。其中隧道式导管的置入包括导管种类、置管部位、导管尖端定位,维护包括腔内监测与消毒剂、敷料和软膏的使用、封管液的使用、导管自身并发症的处理、识别个体差异与早期评估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式导管 研究进展 综述
原文传递
240例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肖枫林 王圣元 +2 位作者 张志勇 余永武 李明旭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8年第8期484-487,共4页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置管情况及应用效果,评估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24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运用Seldinge...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置管情况及应用效果,评估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海军总医院使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的240例终末期肾病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根据年龄是否大于65岁分为A、B两组,分别观察患者置管后管路末端位置、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导管正常使用的比例、停止使用的原因及导管使用的常见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B组所有患者的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50~500 ml/min。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平均留置16.3个月,最长41个月,最短4个月;2组插管在左、右侧颈内静脉入路选择上存在差异(P<0.05);2组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2组导管正常使用比例的差异(P=0.265)及停止使用比例的差异(P=0.296)无显著性。A、B组发生出血、导管血流不畅、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均较少,经处理后隧道式cuff导管均可正常使用。结论对于血管条件不良、无法建立内瘘而又需要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隧道式cuff导管可以满足透析充分性,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静脉置管术 隧道cuff导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75%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学勋 张成银 +3 位作者 张云霞 马林 郭民 武文斌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4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75%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维持性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封管方式分为对照组(18例)... 目的探讨75%乙醇封管治疗血液透析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8月~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的维持性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封管方式分为对照组(18例)、头孢呋辛组(22例)、乙醇组(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肝素50 mg/ml方法封管,头孢呋辛组采用肝素(50mg/ml)+头孢呋辛(20 mg/ml)混合封管,乙醇组采用75%乙醇封管。检测各组封管前后的体温、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等临床感染指标变化及导管功能不良情况,比较三组的临床有效率及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结果乙醇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5%)高于头孢呋辛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5%)高于对照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呋辛组的总有效率(81.8%)高于对照组(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组的导管功能不良总发生率(12.1%)低于头孢呋辛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醇组的导管功能不良总发生率(12.1%)与对照组(1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呋辛组的导管功能不良总发生率(27.3%)高于对照组(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5%乙醇封管和头孢呋辛封管在治疗导管血流感染方面均有良好效果,75%乙醇封管优于头孢呋辛封管,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维持性血液透析 75%乙醇 头孢呋辛
下载PDF
并发上腔静脉血栓的隧道式透析导管行原位导管更换致症状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及预后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宏 鄢成静 +2 位作者 熊楠楠 于洋 崔天蕾 《中国血液净化》 2017年第9期592-595,共4页
目的观察并发上腔静脉血栓的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dialysis catheters,TCC)行原位导管更换时症状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因TCC功能障碍在DSA(digital subtracti... 目的观察并发上腔静脉血栓的隧道式cuff透析导管(tunneled cuffed dialysis catheters,TCC)行原位导管更换时症状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及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5年1月~2016年9月因TCC功能障碍在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行原位导管更换的、并发上腔静脉血栓的维持血液透析患者31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24h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咯血、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急性肺栓塞相关症状的发生例数,对有症状的患者进行胸部血管CT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肺栓塞。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平均年龄(64.16±15.77)岁,女性23例(74.19%),男性8例(25.81%)。出现急性肺栓塞相关症状的病例共9例(29.03%):6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症状,其中,2例合并胸闷症状,1例合并心率增快及一过性的血氧饱和度降低;3例心率增快;无患者发生胸痛、咯血及血压降低情况。行胸部血管CTA检查仅发现1例(1/9)存在肺栓塞。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无1例死亡。结论并发上腔静脉血栓的TCC在DSA引导下进行原位换管是相对安全的,其所致的症状性肺栓塞及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cuff透析导管 导管功能障碍 原位导管更换 上腔静脉血栓 肺栓塞
下载PDF
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术的回顾性分析
11
作者 刘柳 何凡 +1 位作者 徐钢 宁勇 《中国血液净化》 2014年第7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右侧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2.1~2012.12在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接受隧道式带涤纶套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对比行原位置换术和标准术式2组在手术并发症、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 目的 探讨右侧颈内静脉隧道式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效果和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2.1~2012.12在武汉同济医院肾内科接受隧道式带涤纶套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对比行原位置换术和标准术式2组在手术并发症、血流量和透析充分性间的差别。结果 总手术62例次,原位置换术30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6.9±37.2ml/min,尿素氮下降率67.2%±7.1%,Kt/V值1.45±0.12:标准术式32例次,技术成功率100%,最大血流量367.6±40.3ml/min,尿素氮下降率65.5%±8.5%,Kt/V值为1.46±0.13。2组并发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χ^2=1.940,P=0.160)。结论 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隧道式带涤纶套导管原位置换临时导管的方法 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隧道涤纶套导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球囊扩张在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侯西彬 詹申 +2 位作者 侯方 崔锐 王玉柱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2年第6期441-446,共6页
目的探讨存在纤维鞘和(或)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时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指征和球囊直径的选择,并分析上腔静脉狭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患者130例次,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导管... 目的探讨存在纤维鞘和(或)上腔静脉狭窄、闭塞时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指征和球囊直径的选择,并分析上腔静脉狭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6年来隧道式透析导管更换术中应用球囊扩张的患者130例次,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导管置入困难的患者12例次,观察置管困难原因及处理过程。结果(1)事先未应用球囊扩张导致撕脱鞘置入困难的患者共68例次,导管留置总时间(导管在同一血管内纤维鞘中)2.5~16.0年,中位时间5.0年;(2)拔管困难患者12例,均出现撕脱鞘置入困难,应用球囊扩张纤维鞘后才能置入撕脱鞘;(3)奇静脉显影患者28例次,均伴有上腔静脉或者腔房交界处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球囊扩张病变部位后置入导管23例次,导丝引导置入导管5例次;(4)扩张纤维鞘球囊直径范围6~12 mm;扩张上腔静脉和腔房交界病变球囊直径范围7~12 mm;(5)之前没有置管史,也没有更换过导管的21例患者中,原导管尖端在右心房的9例患者中有6例上腔静脉无明显狭窄,12例原导管尖端在腔房交界处和上腔静脉的患者均出现腔房交界处或上腔静脉狭窄;(6)所有病例术后均无血管破裂、症状性肺栓塞、感染并发症发生。结论(1)撕脱鞘置入困难是球囊扩张纤维鞘的绝对指征,拔管困难以及导管留置时间2.5年以上的患者可能需要球囊扩张纤维鞘后才能置入撕脱鞘;(2)上腔静脉近心端或腔房交界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尤其是伴有奇静脉显影的患者建议事先用球囊扩张病变部位后再置管;(3)扩张纤维鞘建议首选8 mm直径球囊,扩张上腔静脉和腔房交界狭窄,建议首选10 mm直径球囊,重度狭窄或闭塞病变需逐级扩张;(4)导管尖端放置在右心房时上腔静脉狭窄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透析导管更换 纤维鞘 中心静脉狭窄 球囊扩张
下载PDF
牵引法在处理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嵌顿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李志勇 孔玉科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19年第12期841-843,共3页
目的总结牵引法在去除嵌顿的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CC)导管嵌顿病例,使用骨科牵引装置持续固定拉力作用于导... 目的总结牵引法在去除嵌顿的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6~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隧道式带涤纶套透析导管(tunnel cuff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TCC)导管嵌顿病例,使用骨科牵引装置持续固定拉力作用于导管,使管周纤维组织断裂,达到去除导管的目的。结果共纳入10例导管嵌顿患者,经持续牵引后嵌顿导管均成功去除。牵引过程中患者可进行必需的下床活动,不需完全性体位限制。所有患者在治疗中配合良好,均未发生需特殊干预的出血、心律失常、导管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牵引法处理嵌顿导管有简单、无创、费用低、风险低、患者接受度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带涤纶套透析导管 导管嵌顿 牵引装置
下载PDF
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承文 张龙 +1 位作者 刘家山 侯庆玲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5期85-88,共4页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号头皮针 颈内静脉 隧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不同的尖端位置对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邵卫红 余旭红 +3 位作者 孔祥栋 齐玲 陈林燕 余杨洁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第8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不同的尖端位置对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5例。通过置管术后X线检查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 目的探讨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不同的尖端位置对血液透析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5例。通过置管术后X线检查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对应椎体的位置进行分组,以胸12~腰1组为A组(n=13)、腰2~腰3为B组(n=17)、腰4~腰5为C组(n=15),记录首次使用股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1 h时动脉端实际最大血泵流量(mL/min),比较各组之间的血流量及尿素清除分数(Kt/V);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观察,记录导管使用情况,分为导管功能良好,因感染、堵塞所致拔管,因导管功能不良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血流量、Kt/V明显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流量、Kt/V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止至随访6个月,三组患者导管功能良好,感染、堵塞所致拔管,导管功能不良停用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隧道式带cuff双腔导管尖端位置在腰2~腰3位置时血液透析血流量最佳,该位置可能为最近留置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静脉 隧道带cuff双腔导管 尖端位置 血液透析 血流量
下载PDF
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其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加荣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5期277-278,共2页
目的:探讨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其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对其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江苏省盱眙县中医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7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9)和观察组(n=4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和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出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接受治护后,观察组患者导管出口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导管出口处红肿的发生率、结痂的发生率、疼痛的发生率及瘙痒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降低其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深静脉导管 出口感染 综合护理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7
作者 王蒙蒙 路径 钱乡闻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41-144,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医院治疗的80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静脉置管与传统PICC置管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4月在医院治疗的80例PICC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传统PICC置管,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置管后均未出现Ⅲ级、Ⅳ级机械性静脉炎。观察组置管后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穿刺点的渗血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移位、导管脱出发生率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舒适度、生活自理能力、美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PICC置管相比,超声引导下隧道式PICC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更好控制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引导 并发症
下载PDF
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封管液的最新進展
18
作者 孔錦偉 《镜湖医学》 2020年第1期61-63,53,共4页
目的探討目前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封管液的最新進展。方法通過檢索Ovid MEDLINE,PubMed和Joanna Briggs數據庫以及手動檢索方式檢索,針對不同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的封管液之研究文獻,經進一步檢閱評級,共採納6篇文獻符合要求。結果研... 目的探討目前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封管液的最新進展。方法通過檢索Ovid MEDLINE,PubMed和Joanna Briggs數據庫以及手動檢索方式檢索,針對不同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的封管液之研究文獻,經進一步檢閱評級,共採納6篇文獻符合要求。結果研究文獻指出非隧道式血液透析導管使用新型封管液(如檸檬酸鹽液及抗菌藥物等)在導管相關性感染優於使用傳統肝素封管液。但納入的研究中未發現兩者在穿刺部位感染和導管通暢性存在顯著差異。然而,由於文獻中包括不同濃度的檸檬酸鹽液及和抗菌劑的組合,因此新型封管液的功效和安全性仍不能確定。結論檸檬酸鹽液在導管相關性感染、穿刺部位感染和導管通暢性可能優於傳統肝素封管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封管液 隧道血液透析導管
下载PDF
研究动静脉内瘘与隧道式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王蜀庆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4期52-55,共4页
检验、评析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分别采用动静脉内瘘、隧道式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效果。方法:2020.01起,本研究选入实验对象,均确诊为尿毒症,且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至2021.12结束。共纳入64例患者,按照血管通路建立方式不... 检验、评析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分别采用动静脉内瘘、隧道式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效果。方法:2020.01起,本研究选入实验对象,均确诊为尿毒症,且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至2021.12结束。共纳入64例患者,按照血管通路建立方式不同将其分至导管组、内瘘组。前一组:38例患者,采取隧道式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方案。后一组:26例患者,采取动静脉内瘘方案。检验指标:评价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透析充分性、两组肾功能指标、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透析满意度。结果:(1)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显示,血管通路阻塞、出血、血栓、感染等发生概率均内瘘组更低,P<0.05。(2)透析充分性统计显示,血管通路血流量、Kt/V、尿素下降率方面,内瘘组数值均较导管组大,P<0.05。(3)肾功能指标统计显示,透析前,两组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均无突出区别,P>0.05。透析后,内瘘组各项指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较导管组更低,P<0.05。(4)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统计显示,透析前,两组数据差异性较弱,P>0.05。透析后,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以下降为表现,内瘘组下降幅度较导管组大,P<0.05。(5)透析满意度统计显示,内瘘组、导管组总满意率分别为88.46%、65.78%,前者较后者高,P<0.05。结论:与深静脉置管相比,血液透析中采用动静脉内瘘方案价值更加确切,尤其是在尿毒症患者中。除提高毒素清除效果外,还可提升透析充分性,在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其炎性反应方面作用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血液透析 隧道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 动静脉内瘘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隧道式PICC置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20
作者 李龙香 《基层医学论坛》 2023年第27期4-6,共3页
目的 探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cter,PICC)置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长期静脉化疗),随机分为研究组(n... 目的 探讨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cter,PICC)置入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60例恶性肿瘤患者(需要肠外营养支持或长期静脉化疗),随机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PICC导管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隧道式PICC置入术治疗。随访2组患者穿刺成功及并发症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比较2种不同置管方法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P<0.05)。研究组48 h内渗血发生率(3.33%)、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0%)、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0%)及感染发生率(3.33%)均低于对照组(20.00%、13.33%、16.67%、23.33%)(P<0.05)。结论 隧道式PICC置管穿刺成功率高,能明显减轻穿刺点渗血程度,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及感染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中心静脉导管 传统PICC置管 机械性静脉炎 导管相关性血栓 渗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