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2篇文章
< 1 2 1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郭玉梅 陈来秀 +1 位作者 李丽娟 胡欣然 《山西医药杂志》 2023年第19期1490-1493,共4页
目的分析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在我院首次行PICC置管的829例患者,设置对照组为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管的571例患者,观察组为在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皮... 目的分析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至12月在我院首次行PICC置管的829例患者,设置对照组为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置管的571例患者,观察组为在超声引导塞丁格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皮下隧道置管的258例患者,观察记录2组患者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如导管移位、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PICC导管血栓、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等,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比较,观察组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PICC血栓形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在2组患者中均未发生。结论相比较于采用常规超声探头引导进行的塞丁格PICC穿刺置管,皮下隧道式PICC穿刺置管技术可以显著降低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PICC导管血栓的发生,且增加了PICC置管的适用范围,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下隧道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华小玲 梁熙德 +2 位作者 高梦昕 陈媛 孙红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2年第24期3500-3504,共5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右心房的正上方。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即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导管,将导管的尖端置于右心房的正上方。PICC因其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且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隧道式PICC)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隧道式PICC是一种通过建立皮下隧道,使导管出口位置远离穿刺位置的置管方法,本文将对隧道式PICC的穿刺静脉、导管出口位置、并发症及置管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进展
下载PDF
上臂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婉仪 陈少敏 +1 位作者 黄艳芬 钟燕清 《全科护理》 2022年第8期1054-1057,共4页
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应用于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留置PICC病人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建立皮下隧道方式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穿刺技术置管。比较两组病... 目的:探讨隧道技术应用于上臂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方法:选取留置PICC病人162例为研究对象,按置管方式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试验组采用建立皮下隧道方式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赛丁格穿刺技术置管。比较两组病人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24 h内渗血量、PICC管脱出、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置管过程的疼痛评分、操作出血量评分、置管后脱管、导管口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置管后24 h内渗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隧道式PICC置管操作简单、易学,能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降低术后渗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 隧道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下载PDF
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培训实施现状分析
4
作者 武全莹 孙超 +3 位作者 王蕾 王霞 刘杰 于淑一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4年第17期2247-2251,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培训现状,为推动该技术的应用、开展系统化专项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3年5—6月选取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家医院的279名静脉治疗专科...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专科护士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培训现状,为推动该技术的应用、开展系统化专项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3年5—6月选取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0家医院的279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以电子问卷的形式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79份,回收有效问卷27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279/279)。141名护士所在医院开展了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其中93名护士在科室开展了该项技术;34名护士能独立完成该技术。113名护士接受过专项隧道式PICC培训,141名护士认为影响该技术实施和开展的首要因素是专科护士技术掌握程度;248名护士表示通过工作坊操作演练的方式可有效增强培训效果。结论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培训及推广有待加强,亟须进一步增加静脉专科护士再认证等方式,完善专项培训的平台及培训的规范性,以提高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专科护士 隧道 护理
原文传递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6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7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8
作者 黄文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58-161,共4页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患者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1、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置管12个月内的意外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置管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80.00%(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56%(43/45)(P<0.05)。两组患者置管1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分别为93.33%、68.89%、44.44%,高于对照组的53.33%、26.67%、0(P<0.05)。随访至12个月时,研究组患者未出现意外拔管情况,对照组患者出现意外拔管4例(8.89%),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22/45)(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12个月时生存质量评分(123.65±20.15)分和服务满意度评分(86.53±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23±15.60)、(79.63±3.56)分(P<0.05)。结论相较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虽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次置管成功率更低,但后续置管留置率明显更高,意外拔管率和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白血病 化疗 意外拔管 管留
下载PDF
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张朝霞 杜佳睿 何娅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ICC治疗,观察组采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信息指数、投诉管理指数、物理环境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ICC相比,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植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 化疗
下载PDF
1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并发心包填塞的护理
10
作者 彭泽华 陈旋 王敏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本文总结1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起心包填塞的护理,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及预防。通过观察患儿局部与全身情况,采用胸部X线和心脏彩超进行检查,确诊患儿发生心包填塞及PICC异位,通过紧急行心包穿刺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 本文总结1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引起心包填塞的护理,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及预防。通过观察患儿局部与全身情况,采用胸部X线和心脏彩超进行检查,确诊患儿发生心包填塞及PICC异位,通过紧急行心包穿刺术,缓解心包填塞症状;及时拔除中心静脉置管,给予呼吸、循环、营养、重新置管等方面的支持治疗,并积极做好早产儿术后精细化护理。通过实施上述措施后,该患儿术后第7天心包腔无液性暗区、心影缩小,心率恢复正常,并在治疗68d后康复出院。积极预防深静脉导管并发症,在置管前应充分评估患儿,做好置管前准备。同时,置管及维护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个体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护理方案,才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置管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出生体重儿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心包填塞 护理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11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下载PDF
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技术专家共识(2022) 被引量:6
12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 覃惠英 +3 位作者 李佳 范育英 陆琦 徐晓霞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3年第9期1121-1129,共9页
目的:制订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静脉治疗专科护理专家工作经验,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会议对《共识》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形成《共识》... 目的:制订隧道式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技术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静脉治疗专科护理专家工作经验,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会议对《共识》内容进行修改调整,形成《共识》终稿。结果:《共识》包含隧道式PICC的适用范围、解剖学原理、置管基本操作要点、置管引导技术、置管应用的工具和导管类型、不同部位的临床应用及建议、维护建议7个部分,对隧道式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进行全面指引。结论:《共识》的制订结合国内外循证证据和我国静脉治疗专科护理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为临床开展隧道式PICC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隧道技术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13
作者 陈瑶 翟英俊 +2 位作者 谢小菊 张碧霞 黄继贤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例。研究1组采用贴膜固定,研究2组采用“C”形固定,研究3组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比较三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舒适度评分、置管护理满意度、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3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2组,研究2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研究1、2组,研究2组VAS评分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2组,研究2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进行PICC置管固定,可延长血液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置管舒适度和置管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化疗 护理态度 满意度
下载PDF
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探究
14
作者 孙晓燕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4年第4期506-509,共4页
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08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叙事护... 目的研究叙事护理干预对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期间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01月至2023年08月到本院接受诊治的6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患者并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叙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希望水平、生活质量、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心理弹性评分。结果干预后,实验组SAS、SDS及SCL-90分数均低于参考组;希望水平分数均高于参考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心理弹性评分均高于参考组(P<0.05)。结论对行PICC肿瘤患者采用叙事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希望水平与生活质量,降低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心理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护理 肿瘤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负性情绪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15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16
作者 于福娟 崔玲玲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的首选静脉通路。PICC置管可能引发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就老年恶性肿瘤PIC...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的首选静脉通路。PICC置管可能引发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就老年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针对性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老年患者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化疗 营养支持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送管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17
作者 谷林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本文对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综述,PIC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特别适用于肿瘤化疗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的患者。本文对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及处理对策进行综述,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的原因通常包括血管选择、血管痉挛、穿刺体位、操作者因素等,护理人员应针对相关的因素开展预防及实施高效处理方法,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送管困难 血管痉挛 穿刺
下载PDF
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分级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陈永玲 晋小祥 田德名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7期851-856,共6页
目的探讨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分级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72例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4... 目的探讨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的分级干预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肺癌化疗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就诊的72例肺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34,采用常规干预方法)和观察组(n=38,基于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分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凝血酶原时间(PT)]、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发生情况、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结果、血栓前状态指标[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WHOQOL)]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FIB、PTA均高于本组干预前,PT均低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FIB、P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TA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R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低危比例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MP-140、VWF、TAT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但观察组患者GMP-140、VWF、TAT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WHO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患者WHOQOL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Caprini模型风险评估结果对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术后进行分级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CRT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化疗 Caprini模型 分级干预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下载PDF
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的风险护理对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
19
作者 陈红菊 江泽仙 +1 位作者 舒丽霞 谢成涛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14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的风险护理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的风险护理在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均为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理论的风险护理,2组均持续护理至患者出院。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心理健康量表(SCL-90)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FMEA理论的风险护理可减轻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故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失效模与效应分析 风险护理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成功取出体内断裂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例
20
作者 成艳 邓琼仙 蒋逆立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在DSA引导下成功取出糖尿病患者体内断裂的PICC导管的过程,以期为临床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导管断裂 拔管困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