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9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生“难得糊涂”
1
作者 刘诚龙 《家庭医生(月末版)》 2024年第8期1-1,共1页
闲时读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很有意思,苏东坡认为聪明就等于灾难,愚钝粗鲁反而平安长寿。东坡先生千古奇才,却遭小人算计,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判了死刑”,故... 闲时读苏东坡的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首诗很有意思,苏东坡认为聪明就等于灾难,愚钝粗鲁反而平安长寿。东坡先生千古奇才,却遭小人算计,陷入“乌台诗案”,差点“判了死刑”,故有此感叹。撇开社会因素,单从心理与生理着眼,聪明与健康长寿似乎确实有所对立。智者多夭,愚者多寿,生活往往就是这样充满着“黑色幽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先生 乌台诗案 苏东坡 黑色幽默 难得糊涂 聪明误 健康长寿
下载PDF
班管“留白”艺术:从“碎碎念”到“难得糊涂”
2
作者 束晨晨 《幸福(上)》 2023年第3期69-71,共3页
“碎碎念”是闽南语“踅踅念”的音译,形容人说话很唠叨,属于贬义词。“难得糊涂”是表面糊涂.内心明了,是装糊涂,是清官郑板桥的名言,是褒义的,现在人们常用“难得糊涂”作为管理和处事的格言。温柔自有力量,小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工... “碎碎念”是闽南语“踅踅念”的音译,形容人说话很唠叨,属于贬义词。“难得糊涂”是表面糊涂.内心明了,是装糊涂,是清官郑板桥的名言,是褒义的,现在人们常用“难得糊涂”作为管理和处事的格言。温柔自有力量,小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工作辛苦琐碎、复杂多变,许多小学管理者“婆婆嘴”“豆腐心”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讲得多,做得多,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结果出力不讨好,学生不胜其烦,怨言四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得糊涂 郑板桥 闽南语 小学班主任 事必躬亲 任课教师 贬义词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难得糊涂”思想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少龙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79,共10页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伤;从哲学意义上看,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又应该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封建社会后期,“难得糊涂”思想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封建社会及文化对人性的压抑性。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难得糊涂”思想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成分逐步丧失,而其消极、退让意义上的思想成分却得到了强化。“难得糊涂”思想的产生,乃中国文化发展之必然,而它的变异及广泛流行,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这一悲剧的产生,肇始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封建专制王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恣意践踏与摧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得糊涂 聪明 糊涂 生命存在状态 人性压抑
下载PDF
分层教育,难得糊涂! 被引量:2
4
作者 沈美莲 《江苏教育(教育管理)》 2012年第5期43-44,共2页
不久前,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等连续掀起轩然大波,使“分层教育”再次触动我们的思维。所谓分层教育,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分主题、分阶段、分年龄、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 不久前,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等连续掀起轩然大波,使“分层教育”再次触动我们的思维。所谓分层教育,指针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以适应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分主题、分阶段、分年龄、按照能力差别,有所侧重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的教育形式。分层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适应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教育 难得糊涂 德育教育工作 “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 心理特征 教育形式 实践活动
下载PDF
郑板桥“难得糊涂”新探
5
作者 刘红 黄明锋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4-16,共3页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其横额“难得糊涂”随着书法艺术的流传而播及海内外,但对其本意的理解又各有仁智。
关键词 扬州八怪 郑板桥 难得糊涂
下载PDF
论两晋南北朝隋本土文章——对佛经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之容摄
6
作者 李秀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93-98,共6页
西晋特别是东晋至隋,佛教兴盛,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现实多灾多难,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其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决定了汉地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 西晋特别是东晋至隋,佛教兴盛,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在汉地传播开来。现实多灾多难,汉地人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决定了其文章容摄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救思想,决定了汉地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在主要思想层面容摄该思想的本土文章、容摄该思想呈现出一定艺术性的本土文章均很多;小说体裁偏好表达该思想;汉地本土文章立足于本土发达的"实用——经验"理性容摄该思想,呈现出实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南北朝隋 本土文章 念观世音名而脱难得 “实用——经验”理性
下载PDF
《西游记》写猴与《聊斋志异》写狐之“尾巴”的功能——兼及“人身难得”的文化意义
7
作者 杜贵晨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47-51,共5页
《西游记》写孙悟空由猴子而"初世为人"(第七回),尚不能不有尾巴,尾巴成为孙悟空形象鲜明特征之一,对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设计都起有不少作用,有关故事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成也尾巴、败也尾巴。《聊斋志异》写"狐狸的... 《西游记》写孙悟空由猴子而"初世为人"(第七回),尚不能不有尾巴,尾巴成为孙悟空形象鲜明特征之一,对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设计都起有不少作用,有关故事中的孙悟空可以说是成也尾巴、败也尾巴。《聊斋志异》写"狐狸的尾巴藏不住",每成为其事体败露、图谋无成之机。二者有异有同,有后先承衍的联系。其共同显示的"人身难得"观念,首先是佛教的,同时为道教所接受,而又接近于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之说,可谓中华传统文化要义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聊斋志异》 尾巴 “人身难得
下载PDF
“难得糊涂”郑板桥
8
作者 吴泽顺 《民族论坛》 2007年第10期48-49,共2页
茅屋秋风,雨脚如麻,似铁老被,永夜悲语,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悲苦的生活经历,拉近了诗人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发而为诗,故能以一己之悲体察苍生之苦,进而为天下冻馁的寒士怆然歌哭,其诗风也因而显博大深沉,苍凉悲壮。杜甫因此被后人尊为... 茅屋秋风,雨脚如麻,似铁老被,永夜悲语,是杜甫诗中常见的意象。悲苦的生活经历,拉近了诗人和普通民众的距离,发而为诗,故能以一己之悲体察苍生之苦,进而为天下冻馁的寒士怆然歌哭,其诗风也因而显博大深沉,苍凉悲壮。杜甫因此被后人尊为诗圣,得到上自封建帝王,下及平民百姓的一致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得糊涂” 郑板桥 生活经历 普通民众 封建帝王 诗风 杜甫 意象
下载PDF
营销定位“难得糊涂”——定位战略运用的“模糊”趋势辨思
9
作者 黄知常 周艳玲 《市场研究》 2008年第12期43-46,共4页
营销定位战略谋求在市场细分基础上清晰的市场定位,定位的大忌是模糊不清。殊不知当今的营销定位也“糊涂”(模糊)起来,且“难得糊涂”!
关键词 难得糊涂” 营销定位 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 定位战略 模糊
下载PDF
难得糊涂,活得明白
10
作者 胡和春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5年第5期7-9,共3页
林语堂有云:"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年届四十的我,步入中年,人生沧桑如涛起,多少往事随风来,我自己大概也是在一会儿明白一... 林语堂有云:"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认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年届四十的我,步入中年,人生沧桑如涛起,多少往事随风来,我自己大概也是在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地活着。这些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自己 难得糊涂 活着 熬煮 告诉我 学会放弃 下小河 中短篇小说 可真 终生难忘
下载PDF
“难得糊涂”何以“难得”
11
作者 陈元勋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7年第3期33-34,共2页
清朝书画家郑板桥曾写过“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关键词 难得糊涂 福报 郑板桥 第一印象 怜悯之心 满脸通红 毫无察觉 教育机智 学校教育 这一天
下载PDF
从“得力”和“难得”看汉语动、形分歧
12
作者 刘燕 《广东蚕业》 2017年第2期63-64,共2页
汉语动词、形容词分歧一直是词类研究的难点,关于二者的划分问题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文章以"得力"和"难得"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其词性问题,并尝试为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关键词 动词 形容词 得力 难得 词类分歧
下载PDF
难得糊涂又何妨
13
作者 严卫林 《中国基础教育(内刊)》 2005年第5期53-53,共1页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一副吊儿琅当的“德性”,上课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投有开过号,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得糊涂 单元测试 “德性” 王强 作业本 同学 成绩 学习 上课 课后
下载PDF
批评也需难得糊涂
14
作者 王小倩 《生活教育》 2011年第11期65-66,共2页
有句话说得好,学生的错误总是美丽的。学生犯错往往是出于顽皮、好奇,真正是道德品质有问题的极少。对原则性问题,道德品质问题,教师一定要跟学生较真。可是对非原则性问题,教师批评时委婉一点,巧妙一点,糊涂一点,反而能起到好的效果。
关键词 批评艺术 难得糊涂 学生犯错 道德品质 性问题 陶行知 教师 好奇
下载PDF
难得糊涂
15
作者 徐忠 《素质教育大参考》 2013年第1期59-60,共2页
几年前,中途接手一个“乱”班,科任教师抱怨不断,说是抄袭现象严重。于是我决定要在班上找几个典型来刹一刹这股歪风。
关键词 难得糊涂 科任教师 抄袭现象
下载PDF
糊涂难得
16
作者 郭谊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2-52,共1页
傻人多福而聪明人易败,是得到古今中外不少事例一再佐证的.
关键词 《糊涂难得 中国 当代 杂文 郭谊
下载PDF
难得不糊涂
17
作者 向贤彪 《政工学刊》 2021年第3期86-86,共1页
郑板桥在游览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时,曾借宿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茅屋。老人向其索字,郑板桥便在老人的砚台背面题了“难得糊涂”四字。而在得知老人原是一位隐居此地的高官后,郑板桥又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 郑板桥在游览山东莱州的云峰山时,曾借宿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茅屋。老人向其索字,郑板桥便在老人的砚台背面题了“难得糊涂”四字。而在得知老人原是一位隐居此地的高官后,郑板桥又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难得糊涂 山东莱州 云峰山 隐居 聪明
下载PDF
从“难得糊涂壶”窥见哲学人生 被引量:1
18
作者 毛方荣 《江苏陶瓷》 CAS 2014年第4期51-51,54,共2页
紫砂壶的设计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灵魂,不论是几何形态、自然形态,或是筋纹器形态,它们的设计中如能融入哲学元素,其审美与传世的价值便大大提高。优秀的紫砂壶必定讲究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以不同层面彰显了创作者对人生... 紫砂壶的设计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灵魂,不论是几何形态、自然形态,或是筋纹器形态,它们的设计中如能融入哲学元素,其审美与传世的价值便大大提高。优秀的紫砂壶必定讲究泥色、质地、造型、装饰的整体搭配,以不同层面彰显了创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使作品展示出独特生活、处世哲学,大者有神,小者有情,神情兼容,散发着深邃的哲学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砂壶 难得糊涂壶 哲学人生
下载PDF
用“难得糊涂”来化解“蜈蚣博弈”的困境
19
作者 王琳静 《管理观察》 2010年第22期16-16,共1页
本文首先对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进行了介绍,主要针对“蜈蚣博弈”由逆向归纳法引发的困惑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现实的博弈中,非理性人的“难得糊涂”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个人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是我们追寻的一种境界。
关键词 蜈蚣博弈 逆向归纳法 博弈 难得糊涂 理性人
下载PDF
难得糊涂——小说抽象性抽绎
20
作者 傅憎享 《创作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2-23,共2页
或以为小说是形象甚或是具象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小说同其他艺术同有无限的一面,更有受限的一面。小说与影视、绘画、雕塑相较,便不具有可视的直观性质。小说是(只能是)通过语言文字,经过读者思维再造,幻化出“形象”来。小说所提供的... 或以为小说是形象甚或是具象的,这是极大的误解。小说同其他艺术同有无限的一面,更有受限的一面。小说与影视、绘画、雕塑相较,便不具有可视的直观性质。小说是(只能是)通过语言文字,经过读者思维再造,幻化出“形象”来。小说所提供的不可能是“视而可察”的实象;反而倒是抽象的必须思而得之的虚象。不能直接观照,不是直接的“展示”;不能“明白如画”,而是间接地“启示”。须要读者加工再造的转化,故而生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歧异。这差异导因于小说艺术符号的非形象性,语言是“不完美的符号”。因为提供的不是具象,所以读者便各逞想象再造林黛玉。尽管谁也没见过虚无的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黛玉 明白如画 难得糊涂 具象 陈奂生进城 高晓声 反象 语言文字 续金瓶梅 契诃夫手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