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为早期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附13例报道 被引量:6
1
作者 陈书长 余延芳 +5 位作者 梁文同 李淑兰 王毓洲 葛昌文 冯素芳 刘海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03-306,共4页
为揭示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之间关系,对13例以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为早期表现的MDS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10年中以顽固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为早期表现的MDS患者共13例,占我院确诊219例MDS患者的5.9%... 为揭示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之间关系,对13例以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为早期表现的MDS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1)10年中以顽固性单系血细胞减少为早期表现的MDS患者共13例,占我院确诊219例MDS患者的5.9%,其中粒细胞减少者4例,红细胞减少者4例,血小板减少者5例。(2)患者从出现单系血细胞减少至确诊为MDS的平均时间为(48.5±55.3)月,其中粒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2.5±9.5)月,(53.8±54.6)月和(59.2±65.5)月。(3)13例患者有以下特点:①大红细胞增多,骨髓中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升高;②偶有一过性个别细胞病态造血表现;③红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者均转为RA和RAS亚型,而粒细胞减少者大多转为RAEB;④部分患者有自身抗体。结论:部分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实质上为一种早期MDS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单系血细胞减少 MDS 诊断 临床特征 早期表现
下载PDF
三系增生异常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被引量:1
2
作者 朱芸 郝冀红 +4 位作者 阎丰书 李玉秀 张静 李伟浩 崔秀娟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401-402,共2页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RCMD 三系增生异常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发病机制的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永华 叶成林 浦权 《医学综述》 2014年第14期2502-2504,共3页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修订分类标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最常见类型。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其具有自身的发病特点,分类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化。该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细胞遗传学、免疫与凋亡、骨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修订分类标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最常见类型。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其具有自身的发病特点,分类甚至可以进一步细化。该病的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细胞遗传学、免疫与凋亡、骨髓微环境等发病特点也有较多新发现,可能有利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该文主要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发病机制
下载PDF
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的临床及细胞形态学特点 被引量:2
4
作者 张伟 《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0年第12期303-303,共1页
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往往造成误诊,为探讨MA和MDS-RCMD二者之间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将我院2006年6... 巨幼细胞性贫血(MA)与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MDs-RCMD)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混淆,往往造成误诊,为探讨MA和MDS-RCMD二者之间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将我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分别收治的MA68例和MDs-RCMD3I例的临床及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形态学特点 临床表现 发育异常 实验室检查 2009年 临床价值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5
作者 方宝枝 潘金兰 +8 位作者 刘丹丹 何广胜 王荧 吴倩 吴德沛 孙爱宁 常伟荣 陈子兴 阮长耿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总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MDS-RN)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对1例MDS-RN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0.86&#... 目的:总结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MDS-RN)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对1例MDS-RN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体核型分析,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同时进行融合基因多重PCR扩增。结果: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0.86×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5×109/L,红细胞3.86×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196×109/L,骨穿示粒系病态造血,巨核细胞系亦可见病态造血改变,前者比例超过10%,而后者比例未达10%;骨髓活检发现ALIP现象;染色体检查示:47,XX,+8[6]/46,XX[7],FISH:cen8三体为24%;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测定为0,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患者中性粒细胞轻度升高。结论:RN的细胞遗传学、预后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资料来完善。我们观察的这1例患者对刺激造血和免疫抑制剂疗效都不佳,其临床行为还在观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一系病态造血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1例报告 被引量:3
6
作者 庞博 董培源 +5 位作者 姜薇 瞿维 罗莉 毛汉文 郑玉婷 黄丽芳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1期50-51,74,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1例MDSRN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DS-RN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的结果。结果:患者58岁,因乏力就诊,WBC 2.9...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伴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RN)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1例MDSRN患者的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DS-RN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骨髓细胞形态学及遗传学的结果。结果:患者58岁,因乏力就诊,WBC 2.9×109/L,分类N 35%、L 56%、M 9%,Hb 136 g/L,PLT 182×109/L,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占57.5%;其中见假P-H畸形、胞浆颗粒减少、分叶障碍等发育异常粒细胞占24%。红系形态未见明显改变。巨核细胞增生,可见胞体小、单圆核巨核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发现46,xy,add(16)q24[20]。结论:对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患者,除常规骨髓象、骨髓活检观察细胞形态学外,应做染色体核型分析,2代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以作出MDS的精准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单系发育异常 难治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全血细胞减少症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7
作者 绀田进 殷德厚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53-56,共4页
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之前、部分病人有血液学异常的经过;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 这一疾病在30余年中给与不同的多种命名。如白血病前期(白前)骨髓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白前性贫血,低百分比性白血病、... 在急性白血病发病之前、部分病人有血液学异常的经过;主要表现为发热、贫血、骨髓增生活跃,周围血全血细胞减少。 这一疾病在30余年中给与不同的多种命名。如白血病前期(白前)骨髓增生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白前性贫血,低百分比性白血病、造血发育异常、急性骨髓增殖综合征、再障样白前状态、亚急性髓性白血病、伴有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性贫血(RAEB)冒烟性白血病或非典型白血病。FAB协作组(1976年)命名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1982年协作组对原建议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提出了形态学特点和亚型分类的建议。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加深。现将有关几个问题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活跃 白血病前期 骨髓增殖 急性髓性白血病 难治性贫血 再障 anemia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液学异常
下载PDF
老人全血细胞减少,考虑骨髓增生异常
8
作者 李琳 周其锋(指导) 《医师在线》 2020年第16期22-23,共2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克隆异常增殖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大多数MDS患者以不明原因的难治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相当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的减少.
关键词 血细胞减少 多能造血干细胞 难治性贫血 增殖性疾病 骨髓增生异常 不明原因 老年人
下载PDF
骨髓涂片糖原染色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贫血中的意义
9
作者 赵蓉 陈晶 李艳玲 《贵州医药》 CAS 2006年第5期460-460,共1页
全血细胞减少是RA和MA常见的一组外周血像变化,二者在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如血细胞巨幼样变、红系异常增生、血片中可见到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原始细胞不增多,同时在临床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对于早期缺... 全血细胞减少是RA和MA常见的一组外周血像变化,二者在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上有某些相似之处,如血细胞巨幼样变、红系异常增生、血片中可见到幼红细胞及幼粒细胞、原始细胞不增多,同时在临床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对于早期缺乏明显病态造血,或表现只有一个系统病态造血,给两者的签别诊断造成困难。近10年来我们对贫血病人伴有骨髓造血系统巨幼变病例都作PAS染色,目的是提高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涂片 巨幼细胞贫血 难治性贫血 糖原染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 血细胞减少 骨髓造血系统 红系异常增生 病态造血 PAS染色
下载PDF
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输血依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8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龚亚文 何广胜 +10 位作者 吴德沛 孙爱宁 仇惠英 苗瞄 王秀丽 吴倩 金正明 唐晓文 韩悦 傅铮铮 阮长耿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4-606,共3页
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输血依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MDS—RCU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评价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2009年11月至2012年5月使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mg/(m^2-d),连续... 目的探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治疗输血依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MDS—RCU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评价江苏省血液病研究所2009年11月至2012年5月使用减低剂量地西他滨[20mg/(m^2-d),连续3d]治疗的8例MDS—RCUD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12.5%)获完全缓解,2例脱离成分血输注,3例达血液学改善,总反应率达75.0%。在4例可行细胞遗传学评估的患者中,1例获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Ⅳ级血液学毒性发生率50.0%,HI—IV级感染发生率37.5%,无Ⅲ~Ⅳ级出血、严重恶心呕吐(Ⅲ~Ⅳ级)和肝功能损伤(Ⅲ~Ⅳ级)。中位随访时间386.6d(108~655d),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减低剂量地西他滨可以改善MDS—RCUD患者的输血依赖,严重血液学毒性和早期病死率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单系病态造血 地西他滨 血液学毒性 减低剂量
原文传递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安文彬 张培红 +6 位作者 任媛媛 郭晔 王书春 陈晓娟 杨文钰 常丽贤 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研究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到2013年6月1420例初诊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0-14岁)的临床资料,重新评估患儿骨髓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按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RCC诊... 目的:研究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到2013年6月1420例初诊为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0-14岁)的临床资料,重新评估患儿骨髓细胞形态和组织病理,按照2008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中RCC诊断标准重新进行诊断分型。患儿临床转归通过每3-6月门诊就诊随访获得。结果1420例患儿中,152例(10.7%)诊断为RCC。与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比较,RCC患儿发病时血红蛋白较低,胎儿血红蛋白比例增高。RCC患儿诊断时异常核型者比例为21.5%。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范围1-283个月)。RCC患儿对环孢素和雄激素治疗的完全有效、部分有效和无效率分别为19.0%、26.7%、54.3%。RCC患儿5年和10年的预期生存率分别为87.9%和72.4%;5年和10年的预期克隆演变率分别为15.3%和20.0%;2年预期新发染色体核型异常率为3.6%;5年和10年预期白血病转化率为10.0%和20.0%。结论 RCC具有成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基本特征。RCC患儿预后差,向白血病转化风险高,环孢素治疗有效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临床特征 预后 儿童
原文传递
流式细胞术在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薛丽凤 杨博 +2 位作者 周决 王小钦 林果为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 评价流式细胞术(FCM)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亚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盲法分析168例RCMD和77例AA患者的骨髓流式数据,比较流式分析结果与诊断金... 目的 评价流式细胞术(FCM)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亚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盲法分析168例RCMD和77例AA患者的骨髓流式数据,比较流式分析结果与诊断金标准进行诊断试验评价.结果 单个免疫表型的异常用于鉴别诊断RCMD和AA,特异度较高(75.3%~100.0%),但灵敏度较低(5.4%~50.0%).用提高灵敏度的平行试验重新进行评价,CD+34细胞≥1%、髓系原幼细胞≥3%、粒细胞CD117异常表达这3项指标联合髓系原幼细胞CD13表达缺失或粒细胞CD33表达增强,诊断的灵敏度有了较大提高(〉62%),而特异度没有明显降低(〉92%).根据上述评价得出的不同诊断价值,对8个原幼细胞和髓系异常抗原表达指标给以不同评分,以积分值≥1.5分判断为RCMD,〈1.5分判断为AA,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在RCMD与AA组,分别为64.9%和93.5%.结论 单个免疫表型指标鉴别诊断RCMD和AA,特异度高,但灵敏度较低.CD+34细胞≥1%、髓系原幼细胞≥3%和粒细胞CD117异常表达这3项指标与其他几项组合可获得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积分法可以更精确地鉴别RCMD和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流式细胞 诊断 鉴别 难治性 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
原文传递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被引量:3
13
作者 竺晓凡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34-836,共3页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CC)是WHO 2008提出的以形态学为基础的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暂定分类。此文阐述了儿童MDS的分类系统和RCC的诊断标准。因75%的RCC骨髓表现为低增生,诊断时需与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
关键词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 儿童
原文传递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患者96例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14
作者 李睿 于明华 +3 位作者 薛华 徐泽锋 郝玉书 肖志坚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137,共2页
关键词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发育异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特征分析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实验室 FAB分型标准 形态学异常 临床 患者 难治性贫血 RCMD 对比分析 原始细胞 WHO RA 异质性 巨核系 合理性 原发性 回顾性 红系
原文传递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病态造血66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永 黄琨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106-110,共5页
目的对照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病态造血(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with single lineage dysplasia,MDS⁃SLD)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unilineage dysplasia,RCU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 目的对照评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病态造血(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with single lineage dysplasia,MDS⁃SLD)和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病态造血(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unilineage dysplasia,RCUD)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于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及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MDS⁃SLD和RCUD病人病例资料,分析外周血象、骨髓病态造血、染色体异常、预后分组及随访结果。结果共66例MDS⁃SLD,58例符合RCUD分型,另8例无法按照RCUD分型。所有病人外周血均未见原始细胞。MDS⁃SLD和RCUD外周血单系减少分别为27例、25例,两系减少39例、33例。分别有20例、18例合并染色体异常,以预后良好及中等为主。IPSS预后分组中,MDS⁃SLD仅有1例为较高危组,RCUD均属较低危。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预后分组中,两组病人均仅有1例为较高危组。6例病人随访期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1例转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DS⁃SLD与RCUD间染色体异常比例、IPSS及IPSS⁃R预后分组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DS⁃SLD和RCUD病人外周血表现为单系或两系减少均常见,但部分病例血细胞减少与骨髓病态造血不完全一致,按照RCUD标准无法分组,但能够符合修订后的MDS⁃SLD标准。MDS⁃SLD和RCUD临床特征、预后类似,RCUD和无法按照RCUD分类的单系病态造血或单系/两系血细胞减少的MDS可以归为MDS⁃S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细胞减少 造血系统 染色体畸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单系病态造血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单系病态造血 病态造血
下载PDF
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治疗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德秀 付中学 +5 位作者 麻柔 李柳 许勇钢 杨秀鹏 杜宇 王洪志 《中医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2626-2629,共4页
目的:分析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对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ren,RCC)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被诊断为RCC,且首次接受... 目的:分析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对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ren,RCC)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门诊被诊断为RCC,且首次接受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治疗3个月及以上的27例患儿资料。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12个月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e granulocyte,ANC)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计数、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数的变化,分析患儿治疗反应及外周血三系细胞的改善情况,并记录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方案。结果: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治疗RCC患儿6、12个月时有效率分别为70.4%和81.5%(P>0.05)。治疗6个月时,总体外周血三系细胞的获效率HGB>PLT>ANC(P<0.05);治疗12个月时,三者获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内,HGB计数持续且显著升高(P<0.01),PLT、ANC计数仅在治疗前6个月时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治疗12个月内,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结论:小剂量青黄散及补肾健脾方联合雄激素可作为RCC患儿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方案治疗RCC患儿可使外周血HGB获效率更早,计数提升也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青黄散 补肾健脾方 雄激素 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下载PDF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鸿博 卢珂 吴小艳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年第7期518-519,523,共3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组恶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外周血细胞减少,髓系造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易演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儿童难治性血细...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的一组恶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特征为外周血细胞减少,髓系造血细胞一系或多系发育异常,和易演变成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症(refractory cytopenia of childhood,RCC)是儿童MDS最常见的临床类型,表现为外周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髓系发育异常改变,且不伴原始细胞增多.该类型于2008年纳入WHO儿童MDS中,由于RCC发病率很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早期诊断困难且预后不良,该文对RCC的定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原文传递
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治疗 被引量:1
18
作者 翟元梅 刘立根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28-731,737,共5页
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尚无国内外一致的定义。文章结合国内外疗效标准提出了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定义,对于国内外较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的治疗进展做一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较低危组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治疗
原文传递
霉酚酸酯对成人难治性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治疗效果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Kotb R +6 位作者 Pinganaud C Trichet C 许飞(节译) 陈会友(校) 田兆嵩(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89-190,共2页
对于获得性自身免疫血细胞减少症,如AITP、AIHA等,或其他有关疾病,如Evan’s综合征,通常使用类固醇或静脉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G)作为一线用药。类固醇最初大约对三分之二的成人ITP有效,但长期有效率却不到20%。难治性自身... 对于获得性自身免疫血细胞减少症,如AITP、AIHA等,或其他有关疾病,如Evan’s综合征,通常使用类固醇或静脉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G)作为一线用药。类固醇最初大约对三分之二的成人ITP有效,但长期有效率却不到20%。难治性自身免疫血细胞减少症的治疗仍倍受关注。目前,许多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环胞霉素A和达那唑等可能对大部分病人有效,但它们副作用明显,且疗效不稳定。至今无任何随机研究证实其中某一药物比其他药物更有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细胞减少 自身免疫性 治疗效果 难治性 霉酚酸酯 成人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AITP
原文传递
复方参鹿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中迪 邱仲川 +4 位作者 陈珮 应平平 赵琳 胡晓莹 朱小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65-866,共2页
目的:通过40例临床病例观察比较,评价复方参鹿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CMD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在规定疗程中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骨穿,T细胞亚群、NK细胞等指标,观察两组的疗效、造血及免疫... 目的:通过40例临床病例观察比较,评价复方参鹿颗粒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CMD型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0例,在规定疗程中测定治疗前后外周血常规、骨穿,T细胞亚群、NK细胞等指标,观察两组的疗效、造血及免疫调控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55%,两者之间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量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CD4+数值、NK数值,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值(P<0.05),治疗前CD+8数值高出正常值(P<0.05)。治疗组治疗后数值均有改善,且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参鹿颗粒可以改善RCMD患者外周血情况,治疗作用可能与调控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 多系发育异常 复方参鹿颗粒 细胞免疫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