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货车大型化条件下驼峰峰高设计中难行车质量确定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红亮 杨浩 张超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61,共4页
近年来,随着23 t轴重货车的应用,编组站在解体作业中出现驼峰偏高、超速连挂等不适应问题,降低峰高是编组站驼峰适应货车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驼峰设计的"三难条件(难行车、难行气候、难行线)",提出在驼峰选址... 近年来,随着23 t轴重货车的应用,编组站在解体作业中出现驼峰偏高、超速连挂等不适应问题,降低峰高是编组站驼峰适应货车大型化发展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驼峰设计的"三难条件(难行车、难行气候、难行线)",提出在驼峰选址及平面设计确定的条件下,"车辆因素"成为峰高设计的变化因素,并以此分析了既有驼峰设计规范中以总重30 t不满载关门窗的滑动轴承P50作为驼峰设计"难行车"的不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基于三难条件出现概率"的"难行车"质量确定方法,并设置一定的"三难条件"出现概率,计算出相应的"难行车"质量,为峰高设计中"难行车"质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驼峰高度设计 23t轴重货车 难行 单位基本阻力
下载PDF
峰高计算中难行车计算重量的确定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能豪 刘彦邦 张超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3-34,共2页
驼峰的设计高度是根据难行车在难行条件下溜到难行线的计算停车点来确定的。所谓难行车,系指基本阻力w_基与风阻力w_风之和较大的车辆(一般指不满载的P_(50))。
关键词 驼峰 难行 设计高度 计算 铁路
下载PDF
北京交大“知行”校训的精神底蕴与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7,共7页
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确立的"知行"校训,与孙中山当时提出的著名的"知难行易"知行观有直接联系。孙中山主张"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强调科学认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理论对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决定... 上世纪20年代初北京交通大学确立的"知行"校训,与孙中山当时提出的著名的"知难行易"知行观有直接联系。孙中山主张"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强调科学认识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理论对于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决定性意义,并以此推动史无前例的社会改良和社会革命步伐。校训"知行"二字体现了从古至今人们不懈追求的大学精神,是古老文化传统与现代学术理念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推动社会经济大发展、大变化的今天,我们建设研究型大学仍需要把握好知行关系,继续传承"知行"校训的精神底蕴。作者建议"知行"校训字体恢复取自孙中山的亲笔题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大学 校训 认识论 知行观 孙中山 难行 大学精神
下载PDF
高考改革当知难行易
4
作者 袁建辉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共3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也就是说,尽管高考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动真格的,但是改革的推进又是异常的艰难,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改革 难行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成绩 普通高校 教育部部长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孙中山的道统论与知难行易说
5
作者 程广云 《阅江学刊》 2021年第2期25-37,120,共14页
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核心在于论证和辩护其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通过道统论自证其居于中华思想正统,通过知难行易说自证其属于现代思想权威。孙中山道统论原本经过戴季陶、蒋介石副本流传,其基本动机是切割三民主义与马列主义关系,体... 孙中山的政治哲学核心在于论证和辩护其政治行为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通过道统论自证其居于中华思想正统,通过知难行易说自证其属于现代思想权威。孙中山道统论原本经过戴季陶、蒋介石副本流传,其基本动机是切割三民主义与马列主义关系,体现文化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特征,与康有为的国教论、章太炎的国粹论异质。孙中山知难行易说,其形而上学认识论或知识论层面是次要的,主要的是政治哲学层面。由此,先分析“知难”“行易”两个原子命题,再综合“知难行易”这一分子命题,从而揭示其目的在塑造卡里斯玛型人物,建立意识形态政社一体化组织,其办法在意识形态教育。道统论与知难行易说是孙中山组织中华民族的思想探索和理论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统(论) 难行易说 文化民族(保守)主义 《三民主义》 《建国方略》
下载PDF
孙中山“知难行易”视域下的领导哲学
6
作者 李斌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5期10-11,共2页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提出的著名哲学认识论命题。今天,在学习研究领导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中,“知难行易”哲学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在知先,从具体实践中取得领导经验;知行合一,知行关系辩证统一;... “知难行易”是孙中山提出的著名哲学认识论命题。今天,在学习研究领导科学的具体理论与实践中,“知难行易”哲学观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行在知先,从具体实践中取得领导经验;知行合一,知行关系辩证统一;知难行易,要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知难行易” 领导哲学
下载PDF
知难行易 知易行难——关于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
7
作者 朱静君 《社会工作》 2011年第23期26-27,共2页
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过程中,中央、省、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都很宏伟,具体到哪一年全国有社会工作者多少人、各省市社会工作者有多少人都写进了文件,像广东珠三角提出了“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规划每万人要有五个社工。在社工... 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过程中,中央、省、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都很宏伟,具体到哪一年全国有社会工作者多少人、各省市社会工作者有多少人都写进了文件,像广东珠三角提出了“十二五”社会工作人才规划每万人要有五个社工。在社工数量上设定了下限的同时,需要对这支宏伟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之于社会管理、民生的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如何能从实际的工作领域中拿出相应的岗位用于配置社工。从社会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到专业社工取代现在基层政府面向弱势群体的服务性岗位,是必然的逻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务 难行 社会工作者 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五” 实务发展 人才规划 社会管理
下载PDF
论孙中山“知难行易”知行观的现实意义
8
作者 李斌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3-15,共3页
1918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了《心理建设》一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提出了"知难行易"知行观,并自豪地称之为《孙文学说》。这种知行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真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人民群众领会我们党艰辛探索的"... 1918年,孙中山在上海写成了《心理建设》一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提出了"知难行易"知行观,并自豪地称之为《孙文学说》。这种知行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真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人民群众领会我们党艰辛探索的"知"——科学发展观;2.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坚定地去"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3.有利于人民群众珍惜"行"后得到的新"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知难行易”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知难行易─-函授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9
作者 冯瑞乾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81-83,共3页
关键词 函授教学 平版印刷 难行 毕业论文 函授学员 印刷工艺 函授教材 成人教育 生产实践 论文撰写
下载PDF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
10
作者 林波 《WTO经济导刊》 2010年第5期13-13,共1页
记得某年在新加坡举行的国际大专辩论会上的一道辩题,正方是"知易行难",反方是"知难行易",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们唇枪舌剑,侃侃而谈,点评嘉宾激赏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和口才。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难行 知易行难
下载PDF
知难行易说素食——纵谈《孙文学说》中的饮食观
11
作者 郭耕 《中国绿色画报》 2007年第1期84-85,共2页
世纪伟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革命家,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理论家,《建国方略》便是他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近来,翻阅【《孙中山文集》,才知道《建国方略》是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其中建国方略... 世纪伟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革命家,还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理论家,《建国方略》便是他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近来,翻阅【《孙中山文集》,才知道《建国方略》是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三部著作组成,其中建国方略之一的"心理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文学说 《建国方略》 难行易说 民权初步 世纪伟人 心理建设 食文化 辨味 实业计划 建国方略
下载PDF
孙中山“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丰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15-17,共3页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 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针对革命党内部的思想困惑,总结了失败教训,提出"知难行易"的哲学思想,用以团结革命党人和民众,鼓舞革命斗志。其"知难行易"观具有浓厚的进化论特色和民主革命的背景,体现了孙中山追求历史进步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易行难 难行 进化
下载PDF
试论孙中山“知难行易”思想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春香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46-49,共4页
孙中山“知难行易”学说的核心是强调人们要敢于实践,乐于实践,在实践中求知。该学说不仅具有超越传统狭隘的“知行观”的思想价值,而且洋溢着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对我国当今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孙中山 “知易行难” “知难行易”
下载PDF
谈“知难行易”说的现实意义
14
作者 程光安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S1期91-92,共2页
本文拟从这个学说提出的时代背景、目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谈谈这一学说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知难行易”学说的现实意义是双重的:其一,指的是它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革命的意... 本文拟从这个学说提出的时代背景、目的、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谈谈这一学说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知难行易”学说的现实意义是双重的:其一,指的是它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革命的意义;其二,是指它之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知难行易”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思想看民国“训政”
15
作者 华洪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并成功地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建立"民主"与"宪政"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孙中山为了... 孙中山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王朝统治,并成功地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建立"民主"与"宪政"则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中最为基本的内容。孙中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把革命后建立的民国的政治建设过程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支撑着他的三阶段建设思想的哲学基础正是"知难行易"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行 训政 宪政 民主政治
下载PDF
“难行道”与“易行道”思想之辨正——兼论有关净土修行发心的误区
16
作者 孙桂彬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9-22,共4页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出"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思想,其中易行道并非为发心下劣者而设。易行道并未舍弃菩提心,其与难行道同为菩萨道思想,殊途同归,而易行道更具稳妥性,因此得到许多大德的赞扬与称叹。两...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提出"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思想,其中易行道并非为发心下劣者而设。易行道并未舍弃菩提心,其与难行道同为菩萨道思想,殊途同归,而易行道更具稳妥性,因此得到许多大德的赞扬与称叹。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其行道的"难"与"易"是相对而言。佛教学人需要避免净土修行发心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住毗婆善论 难行 易行道 净土
下载PDF
采取减速顶调速的自动化驼峰顶群区难行车阻力的计算
17
作者 吴嘉浦 《铁道运输与经济》 1988年第8期23-25,3,共4页
本文对采用减速项调速的自动化驼峰经由顶群区的难行车阻力进行了分析计算,以使难、易行车溜放速度同步,顶群区设计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是设计成反坡。其坡值能保证高速难行车以安全连挂速度进入连挂区;另一种设计是小于上述反坡和... 本文对采用减速项调速的自动化驼峰经由顶群区的难行车阻力进行了分析计算,以使难、易行车溜放速度同步,顶群区设计分两种情况考虑:一种是设计成反坡。其坡值能保证高速难行车以安全连挂速度进入连挂区;另一种设计是小于上述反坡和顺坡。文末有实例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驼峰 减速顶 行车阻力 难行 连挂速度 溜放速度 制动能高 反坡 顺坡 曲线阻力
下载PDF
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与中国的生态文化建设
18
作者 黄晓燕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2-36,共5页
在我国哲学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其基本意义在于强调精神理念对于指导人的行为方式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性。正是有赖于认识活动的不断反思和正确指导,才有望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 在我国哲学界,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一直备受关注和研究,其基本意义在于强调精神理念对于指导人的行为方式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性。正是有赖于认识活动的不断反思和正确指导,才有望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今天,"知难行易"说对于我们建设"两型"社会和生态文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睦相处,具有重要的参照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难行 生态文化建设
下载PDF
关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19
作者 孙志亮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2期94-100,共7页
孙中山的认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知难行易”学说中。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知和行这对矛盾,它本身就包容有双层含义:一方面是知和行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人们的认识实践过... 孙中山的认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知难行易”学说中。知和行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知和行这对矛盾,它本身就包容有双层含义:一方面是知和行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另一方面,在人们的认识实践过程中,知行矛盾,对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体实践的人来说,不可避免的还存在着矛盾双方谁为主、次,谁难谁易的问题。而孙中山从革命实践的需要出发,提出“知难行易”说,对知行关系的各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其内容是深刻的。下边就这一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以求正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难行 革命理论 认识论 革命实践 革命党人 科学知识 实践过程 革命建设 历史条件
下载PDF
在历史选择中艰难行进的现代中国文学思潮
20
作者 尹鸿 罗成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6期79-88,100,共11页
历史不会死亡,“因为它永远把它的开端和它的结尾联接起来”(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所以,我们依然以浓厚的兴趣探寻着在历史选择中艰难行进的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试图在忍痛割舍掉大量... 历史不会死亡,“因为它永远把它的开端和它的结尾联接起来”(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第70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所以,我们依然以浓厚的兴趣探寻着在历史选择中艰难行进的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历史,试图在忍痛割舍掉大量丰富的甚至是意味深长的局部细节之后,在对原有的文学史材料进行重新整理、构建与阐释之后,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轨迹,并从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和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的差异进行一番粗疏的比较。当然,勾勒和比较的终极目的,并非只是希望再现或重建过去,也许我们更感兴趣的还是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我们“并非只从已经消逝了的生活的知识中寻求满足一种知识欲,而是寻求某种精神的充实或吸取某种教训”(雷蒙·阿隆:《历史哲学》,《现代西方史学流派文选》第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我们渴望在对过去作出新的理解的同时,也对未来作出新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四十年代文学 作家 五四时期文学 五四文学 难行 文学思潮 作品 历史选择 民族民间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