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种群密度和雄体比率的影响
1
作者 赵满意 王伟洪 +2 位作者 张健兵 宋月林 汪翠存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4期315-318,共4页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 在相对恒定的盐度(22)、温度(24~28℃)和自然光照下,培养液为密度(3~4)×106 cells/mL小球藻藻液,培养液更换方式1次/12 h、1次/6h和机动更换3种方式,初始种群密度为0.02 ind/mL,研究不同食物密度波动,对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密度变化规律和雄体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9 d的培养期限内,种群密度呈现出典型的“S”型曲线,明显分为4个阶段:缓慢增长期、快速增长期、稳定期、下降期,固定组1次/12 h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固定组1次/6h和机动组,种群密度最大时可达到47 000 ind/L;雄体百分率表现为固定组1次/12 h>固定组1次/6 h>机动组,且3个组别均出现了2次雄体产出高峰期,最大雄体百分率可达到21.3%,分析得出蒙古裸腹溞雄体的产出与食物密度波动和种群密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在较高的种群密度下并不能诱导出非常高的雄体百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裸腹溞 种群密度 雄体百分率 雄体诱导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池塘套养与温室养殖的中华鳖雄体生物学指数和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9
2
作者 龙晓文 吴仁福 +3 位作者 麻楠 李才平 吴旭干 成永旭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8,共9页
分别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和温室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雄体(分别简称为"套养鳖"和"温室鳖")各5只,解剖取四肢肌肉、裙边和肝脏,分析和比较两种鳖的生物学指数,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 分别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池塘套养和温室养殖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雄体(分别简称为"套养鳖"和"温室鳖")各5只,解剖取四肢肌肉、裙边和肝脏,分析和比较两种鳖的生物学指数,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差异。结果显示:(1)温室鳖裙边指数(SI)和肝体比(HSI)均显著高于套养鳖(P<0.05)。(2)套养鳖肌肉灰分和裙边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温室鳖,而裙边蛋白含量则以温室鳖较高(P<0.01),套养鳖和温室鳖其余常规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3)温室鳖肌肉和裙边中的大部分氨基酸、总必需氨基酸(∑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套养鳖,半胱氨酸含量及EAA/TAA以套养鳖较高(P<0.05);套养鳖和温室鳖肌肉和裙边中的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较为接近,而EAAS平均值以套养鳖较高。(4)温室鳖肌肉C18:1n9、C18:1n7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显著高于套养鳖,而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及n-3/n-6以套养鳖较高(P<0.05);就裙边而言,除温室鳖C17:0和C20:2n6含量显著高于套养鳖外(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见,中华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雄体 河蟹池塘套养 温室养殖 生物学指数 营养成分
下载PDF
生态因子的波动对多刺裸腹溞雄体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金秋 张佳忆 黄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5-137,共3页
采用克隆培养法,研究了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波动对多刺裸腹氵蚤雄体发生的影响和该氵蚤对上述生态因子波动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性剧烈刺激,还是持续性渐进刺激,该氵蚤均未能直接产生雄体,即氵蚤的孤雌生殖雌体不能直接转变为... 采用克隆培养法,研究了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波动对多刺裸腹氵蚤雄体发生的影响和该氵蚤对上述生态因子波动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无论是一次性剧烈刺激,还是持续性渐进刺激,该氵蚤均未能直接产生雄体,即氵蚤的孤雌生殖雌体不能直接转变为混交雌体(两性生殖雌体);在光照、温度、饵料密度、pH值持续性渐进波动时,该氵蚤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7748、0.7481、0.6539和0.6310d-1ind-1,比对照组降低0.9%、4.0%、16.4%和19.3%,表明该氵蚤对饵料密度和pH值的波动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裸腹溲 雄体发生 世代交替 温度 PH值
下载PDF
尕海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前突和刺状突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凤岐 相建海 +3 位作者 郭世宜 卜文俊 纪炳纯 刘安西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4-126,共3页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中国青海尕海盐湖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执握肢前突和交接器基部刺状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尕海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的前突呈亚圆形,表面分布有刺和机械感受器.雄性交接器基部具有刺状突,刺状突... 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中国青海尕海盐湖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执握肢前突和交接器基部刺状突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尕海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的前突呈亚圆形,表面分布有刺和机械感受器.雄性交接器基部具有刺状突,刺状突顶端具有鳞片状突起形成的玫瑰花状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生殖卤虫 罕见雄体 前突 刺状突
下载PDF
三种育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雄体成活率、性腺发育和色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葛永春 常国亮 +3 位作者 邓登 向朝林 成永旭 吴旭干 《水产科技情报》 2018年第3期144-148,154,共6页
为研究育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养殖效果和品质的影响,选用3种常用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鲜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槽内,开展了为期60 d的生殖蜕壳河蟹雄体的育肥试验,对比了不同饲料组间雄蟹的成活率、性腺发育和色泽等指... 为研究育肥饲料对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养殖效果和品质的影响,选用3种常用饲料(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鲜鱼)在室内循环水养殖槽内,开展了为期60 d的生殖蜕壳河蟹雄体的育肥试验,对比了不同饲料组间雄蟹的成活率、性腺发育和色泽等指标。结果显示:(1)3个饲料组间雄蟹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硬颗粒饲料组成活率最低(43%),其余两组成活率在60%~70%;(2)3个饲料组间的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GSI均为约3%,HSI均为5%~6%;(3)3个饲料组间的头胸甲色泽指标L值(亮度)、a值(红度)和b值(黄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冰鲜鱼组肝胰腺色泽指标L值和b值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膨化饲料组肝胰腺的a值最高(P<0.05)。试验证明:采用硬颗粒饲料、膨化饲料和冰鲜鱼对生殖蜕壳后的雄蟹进行育肥,对其成活率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投喂膨化饲料可显著提高肝胰腺的红度,投喂冰鲜鱼可提高肝胰腺的亮度和黄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育肥饲料 膨化饲料 雄体 性腺发育 色泽
下载PDF
尕海孤雌生殖卤虫罕见雄体的培养及其与中华卤虫的杂交
6
作者 刘凤岐 相建海 +3 位作者 刘国民 卜文俊 纪炳纯 刘安西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27,共4页
从中国青海尕海盐湖孤雌生殖卤虫种群中筛选出一个罕见雄体发生率较高的克隆,罕见雄体的发生率为3.1%.实验室批量保存了本克隆的休眠卵.利用该罕见雄体与中华卤虫的雌体进行了杂交实验,产生可育的 F_1代和可成活的 F_2代,但杂交后代(特... 从中国青海尕海盐湖孤雌生殖卤虫种群中筛选出一个罕见雄体发生率较高的克隆,罕见雄体的发生率为3.1%.实验室批量保存了本克隆的休眠卵.利用该罕见雄体与中华卤虫的雌体进行了杂交实验,产生可育的 F_1代和可成活的 F_2代,但杂交后代(特别是 F_2代)出现杂种破落现象.认为孤雌生殖卤虫与亚洲的两性生殖卤虫(A.urmiana 和 A.sinic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尕海孤雌生殖卤虫 罕见雄体 中华卤虫 杂交 亲缘关系
下载PDF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与雄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
7
作者 李大命 陆建明 +1 位作者 杨家新 许晓风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9-112,共4页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萼花臂尾轮虫2种不同性别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性别分化的遗传背景.所用的30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在两者基因组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其中有二者共有条带,也有二者差异条带... 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萼花臂尾轮虫2种不同性别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性别分化的遗传背景.所用的30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在两者基因组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其中有二者共有条带,也有二者差异条带,显示了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遗传背景上的差异.其中引物B15和B18扩增条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一步选取了用此二引物扩增出的雌雄特异性片段各一条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AY907696和AY898611,同源比较未发现有高同源性的已知序列与之匹配,表明它们可能是2条新的DNA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臂尾轮虫 RAPD 非混交雌体 雄体 遗传背景
下载PDF
溪河大尾溞Leydigia fluminea Chen,1993(甲壳纲:双甲目)雄体的发现
8
作者 陈受忠 唐文乔 刘焕章 《四川动物》 CSCD 1994年第2期83-83,85,共2页
溪河大尾溞LeydigiaflumineaChen,1993(甲壳纲:双甲目)雄体的发现陈受忠,唐文乔,刘焕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枝角类(Cladocera)的繁殖方式以孤雌生殖为主,雄性只在一定... 溪河大尾溞LeydigiaflumineaChen,1993(甲壳纲:双甲目)雄体的发现陈受忠,唐文乔,刘焕章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430072枝角类(Cladocera)的繁殖方式以孤雌生殖为主,雄性只在一定季节或特种条件下短期出现。而且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河大尾溲 雄体 甲壳纲 双甲目
下载PDF
角突泥介虫(Ilyocypris angulata Sars)(介形亚纲)雄体的发现
9
作者 陈受忠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3-256,共4页
本文报道了角突泥介虫(Ilyocypris angulata Sars)雄体的发现。对此雄体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论述了泥介虫属的生活方式,并讨论了介形类有三种生殖方式。
关键词 角突泥介虫 介形亚纲 雄体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雄体软壳蟹的营养组成分析
10
作者 彭莹莹 解志龙 +3 位作者 李泽良 刘紫惠 何杰 许文军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3-308,共6页
利用梭子蟹池塘人工养殖过程中剔除的雄蟹制成软壳蟹(体重为65~70 g),并分析了其营养组成,结果显示:(1)蟹体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分别为87.02%、4.72%、6.25%和3.20%;(2)蟹体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总含量(ΣPUFA)... 利用梭子蟹池塘人工养殖过程中剔除的雄蟹制成软壳蟹(体重为65~70 g),并分析了其营养组成,结果显示:(1)蟹体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分别为87.02%、4.72%、6.25%和3.20%;(2)蟹体中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总含量(ΣPUFA)占总脂肪酸的25.40%,其中,DHA、EPA和ARA的含量分别为14.84%、4.67%和1.86%;(3)蟹体中共检测到18种氨基酸,按湿重计,蟹体中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别为26.77 mg·kg^-1和44.74 mg·kg^-1,总氨基酸(TAA)含量为71.51 mg·kg^-1,EAA/NEAA比值为0.60,EAA/TAA比值为0.37;(4)蟹体中富含Ca、P、K、Na、Mg、Fe、Zn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其中Na和Ca含量最高,按湿重计,其含量分别为4522.97 mg·kg^-1和3450.35 mg·kg^-1;蟹体中含有微量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最高的为Cu元素也仅1.23 mg·kg^-1。整体上,本研究认为利用池塘人工养殖梭子蟹雄体生产的软壳蟹是一种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食品,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雄体 软壳蟹 营养组成
下载PDF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二龄雄体生长、性腺发育和第二性征的变化 被引量:14
11
作者 徐佳倩 吴旭干 +4 位作者 张鹏超 何杰 樊宇薇 柳梅梅 成永旭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448,共15页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龄雄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活体解剖和显微观察方法,首先研究了池塘养殖过程中二龄雄体的生长、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和第二性征(主要...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龄雄体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养殖实验、活体解剖和显微观察方法,首先研究了池塘养殖过程中二龄雄体的生长、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和第二性征(主要包括大螯绒毛长度及其覆盖比例)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其次,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外观和组成进行了拍照和描述。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条件下中华绒螯蟹2龄雄体的体重、甲壳长、甲壳宽和体厚增长主要发生在3~8月,其中4~5月间的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最高,9~12月间的体重和形态学参数增长均不显著;肥满度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2龄雄体池塘养殖早期性腺发育较慢,3~5月肉眼很难发现,6月份生精区已经清晰可见,7~11月份性腺指数显著增加,7月份部分个体储精囊中已有精荚,8月份副性腺体积开始迅速增加,整体上,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呈显著负相关,而性腺指数(GSI)与生殖蜕壳前的雄体体重及月份均呈显著正相关。(3)2龄雄体的大螯绒毛长度及其内侧绒毛覆盖比例在4~8月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余月份增加不显著,绒毛长度与覆盖比例、绒毛长度与体重、绒毛覆盖比例与体重、绒毛长度与性腺指数、绒毛覆盖比例与性腺指数都呈显著正相关。(4)2龄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内和体外两大部分构成,体内部分主要包括精巢、输精管(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副性腺和射精管,输精管后端储存着大量精荚,体外部分主要由阴茎和交接器组成。综上,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2龄雄体的生长、性腺发育与其第二性征关系密切,雄体生殖系统组成复杂,今后需要深入研究雄体的性腺发育规律和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池塘养殖 二龄雄体 生长 性腺发育 第二性征
原文传递
中华绒螯蟹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生化组成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麻楠 龙晓文 +1 位作者 吴旭干 成永旭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2-879,共8页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较为复杂,尚未见其各组成部分生化成分的全面分析,本实验探究了成熟雄蟹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组织系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副性腺指数(AGI)显著高于精巢指数(TI)和输精管指数(VDI),...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较为复杂,尚未见其各组成部分生化成分的全面分析,本实验探究了成熟雄蟹生殖系统各部分的组织系数、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组成和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副性腺指数(AGI)显著高于精巢指数(TI)和输精管指数(VDI),P<0.05。(2)就常规生化成分而言,精巢中的水分、总脂和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输精管和副性腺(P<0.05),而粗蛋白含量则以副性腺最高,输精管次之,精巢最低(P<0.05)。(3)就脂肪酸组成而言,生殖系统各部分的总饱和脂肪酸(ΣSFA)、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和n-3/n-6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精巢中的C20:3n3、C20:4n6、C22:6n3、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个部位(P<0.05)。(4)就氨基酸组成而言,输精管中赖氨酸(Lys)、缬氨酸(Val)和组氨酸(His)含量最高,副性腺次之,精巢最低(P<0.05),副性腺中其余大部分的氨基酸及总氨基酸含量最高。综上,中华绒螯蟹成熟雄体精巢中主要积累脂肪、碳水化合物、PUFA和HUFA,而副性腺中粗蛋白和大部分氨基酸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其不同的生理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成熟雄体 生殖系统 生化组成
原文传递
隆线氵蚤雄体的外部形态结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凌 张明凤 +2 位作者 赵云龙 郭占林 李强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358,共5页
在光镜下详细描述了隆线氵蚤雄氵蚤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绘制了雄体成体附肢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第一触角生长变化.雄氵蚤的幼体和成体相比,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第一触角、第一胸肢和前胸部壳瓣,随着龄期的增加而相应发... 在光镜下详细描述了隆线氵蚤雄氵蚤幼体和成体的外部形态,绘制了雄体成体附肢图.在此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第一触角生长变化.雄氵蚤的幼体和成体相比,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第一触角、第一胸肢和前胸部壳瓣,随着龄期的增加而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作为第二性征.第一触角节数增加,长成三节,并且末节成熟时末端呈弯钩形,有短钢毛着生,整个触角能自由活动;胸部前胸角出现凹陷,密生长柔毛;第一胸肢具长鞭毛和壮钩.隆线氵蚤雄氵蚤幼体生长过程中生殖相关器官有明显变化,且这些特征在交配时起到攀附雌体的作用.壳刺长度则显现无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线溞 雄体 成体 幼体 形态学
原文传递
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 被引量:1
14
作者 车杰 柳梅梅 +4 位作者 侯文杰 董志国 杨淞 成永旭 吴旭干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47-361,共15页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 池塘养殖是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的主要养殖方式,但关于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性腺发育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定点连续采样,首先系统研究池塘养殖过程中三疣梭子蟹雄体的生长和成熟雄体生殖系统的外观及组成的变化,其次研究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过程中性腺各部分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以及不同月份雄体性腺发育的情况和比例。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雄体的体重和壳宽增长率及特定增长率均在8月份最高,且体重与壳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三疣梭子蟹成熟雄体的生殖系统由体外(阴茎、交接器)和体内(精巢、输精管)两部分构成。(3)根据精巢和输精管的外观、组织学特征及其指数的变化,可将三疣梭子蟹雄体性腺发育分为3期。精子发生期,即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精巢指数为0.07%~0.16%,此时输精管呈透明状,肉眼很难发现;精荚形成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为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精巢指数为0.10%~0.51%,输精管内有大量精荚和分泌物,输精管指数为0.01%~0.41%;成熟期,精巢内主要细胞类型是精子细胞和成熟精子,精巢指数为0.10%~0.41%,输精管进一步膨大,输精管指数为0.20%~0.65%。(4)在雄体性腺发育期间,性腺指数和输精管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而精巢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统计分析发现性腺指数与肝胰腺指数无明显的相关性。(5)池塘养殖雄体性腺发育不同步,7月份主要处于精子发生期,8月底,有76%的雄体性腺发育达到精荚形成期,至9月底,达到成熟期雄体的比例为47%,此后雄体性腺发育趋于成熟,10月中下旬至12月份池塘养殖雄体均主要处于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池塘养殖 雄体 生长 性腺发育
原文传递
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磊 龙晓文 +4 位作者 吴旭干 何杰 施永海 张根玉 成永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 为研究长期不同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以下简称河蟹)成体雄蟹渗透压调节和生理代谢的影响,在不同水体盐度条件下(0、6‰、12‰和18‰)对河蟹雄体进行为期60d的养殖实验,并分别检测其渗透调节及生理代谢相关指标。结果显示:(1)血清渗透压、Na^+、Mg^(2+)和Cl–含量随水体盐度上升而显著上升(P<0.05),K^+和Ca^(2+)含量有上升趋势,但各盐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无论何组雄蟹,其血清渗透压均显著高于对应的水体渗透压;(2)0组雄蟹后鳃Na+/K+-ATP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就血清生理代谢指标而言,12‰组雄蟹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尿酸(UA)、葡萄糖(Glu)、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相对较低;所有组尿素(Urea)、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就肝胰腺生理代谢指标而言,6‰组肝胰腺MDA含量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力最低,12‰组酸性磷酸酶(ACP)和γ-G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盐度组(P<0.05)。因此,适当提高水体盐度可提高河蟹成体雄蟹的血清渗透压及其主要离子含量,同时降低其后鳃中Na^+/K^+-ATP酶活性。肝胰腺和血清代谢指标暗示12‰盐度组雄体的代谢水平相对较低,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中华绒螯蟹 雄体 渗透调节 生理代谢
下载PDF
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道贵 孟琼 +3 位作者 毛开云 张赛 封妮莎 肖琴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351-6358,共8页
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笛榻峁砻?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 在20℃、25℃下,将大型溞和老年低额溞分别按7+3(B组),5+5(C组),3+7(D组)的组合进行混合培养,以及用单种培养(10+0(A组),0+10(E组))作为对照,研究了温度和种间竞争对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笛榻峁砻?在混合培养时,大型溞对老年低额溞产生明显的竞争优势。20℃、25℃下,单种培养的老年低额溞最大种群密度分别为大型溞的2.31和1.97,而在混合培养下老年低额溞的种群密度明显低于大型溞,在实验25d后几乎全部死亡。25℃下两种溞的种群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C组:r=-0.508,n=30,P<0.01;D组:r=-0.483,n=30,P<0.01)。在20℃、单种培养下,大型溞在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种群密度与雄体密度呈显著的相关性(r=0.678,n=24,P<0.01)。大型溞的最大雄体密度(106ind·(200ml)-1)和最大雄体比例(36.8%)均出现在20℃、单种培养下。25℃下,大型溞在混合培养的B组和C组首次产幼溞时即出现雄体,且雄体在混合培养B组的比例达28.2%。大型溞在25℃、单种培养下没有产生卵鞍,在混合培养下总计产生66个卵鞍,其中空卵鞍占51.5%,而在20℃、混合培养下没有卵鞍产生。实验结果暗示:在较高的温度下,种间竞争刺激了大型溞雄体的产生和卵鞍的形成,高密度的雄体有助于大型溞孤雌生殖雌体向两性生殖雌体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溞 老年低额溞 种间竞争 雄体 卵鞍
下载PDF
孤雌生殖卤虫的雌雄嵌合体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凤岐 相建海 +2 位作者 卜文俊 纪炳纯 刘安西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3-75,共3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了一个采自青海尕海湖的孤雌生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of Gahai)的克隆。该克隆包括3578个雌体和103个罕见雄体,在这些罕见雄体中发现二例雌雄嵌合体。其外部形态均表现为雄性,即具有正常的执握肢和外交接... 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了一个采自青海尕海湖的孤雌生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of Gahai)的克隆。该克隆包括3578个雌体和103个罕见雄体,在这些罕见雄体中发现二例雌雄嵌合体。其外部形态均表现为雄性,即具有正常的执握肢和外交接器,但在其体左侧出现了正常形态特征的卵细胞,表明在这两个外表为雄性的卤虫中有卵巢存在,为雌雄嵌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雌生殖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 of Gahai) 雌雄嵌合体 罕见雄体
下载PDF
温度对发头裸腹溞(Moina irrasa)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赛 邓道贵 +4 位作者 李玉颖 孟小丽 任盼盼 雷娟 金显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9-482,共4页
在食物浓度为4×105cells/ml栅藻的条件下,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30℃)对发头裸腹溞种群动态及两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在实验初期逐渐增大,达到密度最大值后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 在食物浓度为4×105cells/ml栅藻的条件下,研究了4种温度(15、20、25、30℃)对发头裸腹溞种群动态及两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在实验初期逐渐增大,达到密度最大值后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头裸腹溞成熟时间、首次产幼溞时间以及达到最大种群密度所需时间均缩短,但母溞成熟时的体长及首次所产幼溞体长则呈缩短的趋势.除30℃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头裸腹溞最大种群密度依次增大.4种温度下,发头裸腹溞的平均最大种群密度分别是882±136ind./(200ml)、1351±141ind./(200ml)、1643±105ind./(200ml)和1226±82ind./(200ml).发头裸腹溞在所有实验组均产生雄体及卵鞍,且雄体密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发头裸腹溞平均最大雄体密度和最大累积卵鞍数均出现在25℃,分别为169ind./(200ml)和1444ind./(200ml).研究表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发头裸腹溞的种群增长,且发头裸腹溞的卵鞍形成倾向于受温度、食物和种群密度的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头裸腹溞 温度 种群动态 卵鞍 雄体
下载PDF
奇异尖额溞若干生物学问题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受忠 《四川动物》 1987年第1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体长 陈迅 初步探讨 壳瓣 成体 自然种群 雄体 性成熟 枝角类 甲壳类 幼体 《中国动物志》 生物学
下载PDF
种间竞争对发头裸腹溞和大型溞种群动态和两性生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道贵 李玉颖 胡振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21期52-53,127,共3页
在温度为20℃、食物浓度为5×105cells/ml的条件下,研究了发头裸腹溞(Monia irrasa)和大型溞(Daphniamagna)的不同组合两种溞之间的竞争力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均明显高于大型溞,处于竞争优势。单种培养... 在温度为20℃、食物浓度为5×105cells/ml的条件下,研究了发头裸腹溞(Monia irrasa)和大型溞(Daphniamagna)的不同组合两种溞之间的竞争力强弱,结果表明:在不同组合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均明显高于大型溞,处于竞争优势。单种培养下发头裸腹溞种群密度最大值为1196 ind./(200ml),大型溞最大值为324 ind./(200ml)。发头裸腹溞在单种培养和混合培养时均出现了雄体,其最大雄体密度(131ind./(200ml))出现在单种培养组。大型溞在各培养组中产生的雄体数均较少或无。发头裸腹溞在各培养组中均产生卵鞍,而大型溞只在单种培养组中出现卵鞍。两种溞产生的卵鞍多数为空卵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头裸腹溞 大型溞 竞争 雄体 卵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