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甜玉米雄性不育系T9501不育基因的初定位 被引量:1
1
作者 贺晟阳 张同科 +3 位作者 赵宇 邢嘉韵 罗红兵 邓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9-462,共4页
2014年,在海南田间繁种过程中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T9501;2016年,以B73为父本,与T9501杂交,得到F1;2017年,套袋自交得到F2群体。本研究中,以亲本、F1及F2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鉴定结... 2014年,在海南田间繁种过程中获得可以稳定遗传的甜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T9501;2016年,以B73为父本,与T9501杂交,得到F1;2017年,套袋自交得到F2群体。本研究中,以亲本、F1及F2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花粉育性鉴定及遗传分析。花粉育性鉴定结果显示,不育株花药内花粉极少且没有育性。遗传分析表明,不育性状由1对细胞核隐性基因控制;利用128对Indel标记对亲本与F2进行多态性检测和连锁分析,将该不育基因初步定位在甜玉米6号染色体短臂(6.01bin)上,暂命名为MS9501,后通过开发加密标记,初步确定目的基因位于标记Indel130与SNP2之间,相对遗传距离分别为0.91 cM和8.10 cM,物理距离约6.51 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雄性不育系t9501 基因定位 连锁分析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相应保持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占景 沈银柱 +6 位作者 刘植义 何聪芬 柏峰 马闻师 姚鸿 王京兆 王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11,共4页
利用RAPD技术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和相应保持系75-3369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81个单引物和14组双引物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有73个单引物和全部的双引物有扩增结果,表现出多态性... 利用RAPD技术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5-3369A和相应保持系75-3369B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81个单引物和14组双引物的多态性研究。结果有73个单引物和全部的双引物有扩增结果,表现出多态性的有10个单引物和一组双引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型不育 保持 RAPD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下载PDF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5A的选育 被引量:17
3
作者 潘润森 陈志伟 +5 位作者 林荔辉 毛大梅 吴建梅 官华忠 周元昌 李维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9,共4页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 龙特浦A配合力好,异交率、制种产量高,但育性不稳定.选用具有互补性状的地谷B、珍汕97B与其复合杂交,后代根据育种目标选株,与珍汕97A进行多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且基本保留龙特浦A优良特性的新不育系T55A,并已配制出T优5537、T优5570等强优势组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水稻 选育 t55A不育 特征特性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朱宏 王继华 王同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学的角度 ,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可育株旗叶表达的相关蛋白产物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对旗叶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发现 4个品系有相近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没有相应穗中差异蛋白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叶片 双向电泳 近等基因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mRNA差异显示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朱昀 赵宝存 +2 位作者 葛荣朝 沈银柱 黄占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保持 MRNA差异显示 育性相关基因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蛋白质双向电泳比较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范宝莉 王振英 +1 位作者 陈宏 彭永康 《实验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5-49,共5页
以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二—三核小孢子期蛋白质变化作了分析。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叶片中,有一个33KD/PI6.3... 以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孕穗期叶片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单核小孢子期、二—三核小孢子期蛋白质变化作了分析。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叶片中,有一个33KD/PI6.3蛋白组分存在,保持系中没有发现这个蛋白组分。在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二—三核小孢子期,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53KD/PI5.5、50KD/PI5.7、48KD/PI5.6和20KD/PI7.5四种蛋白组分存在,而保持系中也没有存在。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叶片和小孢子发育过程中存在的这五种特异蛋白可能参与育性调控,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特性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拔节期 特异蛋白 双向电泳 育性调控
下载PDF
优质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29A的选育 被引量:2
7
作者 林荔辉 吴为人 +2 位作者 周元昌 潘润森 陈志伟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67-769,共3页
用两个性状互补的保持系D2 97B和花 1B进行杂交 ,育成了具有品质优、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等优良综合性状的三系不育系T2 9A ,于 2 0 0 3年 9月通过福建科技厅鉴定。该不育系在 12项稻米品质指标中有 11项达到... 用两个性状互补的保持系D2 97B和花 1B进行杂交 ,育成了具有品质优、不育性稳定、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等优良综合性状的三系不育系T2 9A ,于 2 0 0 3年 9月通过福建科技厅鉴定。该不育系在 12项稻米品质指标中有 11项达到部颁二级米以上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t29A 选育 稻米品质 农艺性状 不育稳定性 杂种优势
下载PDF
Q型、AL型和T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保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蒋华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3期198-199,共2页
以Q型、AL型和T型的 6个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分别与两个Q型恢复系、3个T型恢复系、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各 1份进行测交。结果发现 ,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是... 以Q型、AL型和T型的 6个小麦雄性不育系为母本 ,分别与两个Q型恢复系、3个T型恢复系、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各 1份进行测交。结果发现 ,印度圆粒小麦、密穗小麦和圆锥小麦 -节节麦双二倍体是这 3种不育系的保持系 ,而其余 6份材料则能很好恢复这 3种不育系的育性。表明Q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雄性不育 比较研究 恢保持性 Q型不育 AL型不育 t型不育
下载PDF
小麦T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长春 冯艳丽 +1 位作者 张焕萍 王可田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8-22,共5页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 分析小麦T 型雄性不育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麦灌浆中后期降水可显著增加不育系种子的霉粒率和穗发芽率,从而降低了种子发芽率;不同不育系对降水的反应差异显著,粉质不育系种子的相对皱缩度、霉粒率与穗发芽率之和均显著高于半角质和角质不育系;在灌浆中后期降水年份,蜡熟期收获不育系可显著降低种子霉粒率和穗发芽率,而不会降低产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雄性不育 种子发芽率 皱缩度
下载PDF
不同细胞质小麦雄性不育系及杂种F_1叶绿体的观察与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凯 高庆荣 +6 位作者 张保雷 于松 李楠楠 张磊 刘桓 杨志远 付修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87-1894,共8页
【目的】研究CMS小麦叶绿体显微结构的特性,探讨CMS与叶绿体结构的关系,揭示CMS机理。【方法】以K、V、T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保持系(B)冀5418、育性恢复的F1和各自的质供体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 【目的】研究CMS小麦叶绿体显微结构的特性,探讨CMS与叶绿体结构的关系,揭示CMS机理。【方法】以K、V、T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保持系(B)冀5418、育性恢复的F1和各自的质供体粘果山羊草(Aegilops kotschyi)、偏凸山羊草(Aegilops 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Triticum timopheevii)为试验材料,运用透射电镜技术分析研究旗叶叶绿体的特性及差异。【结果】(1)K、V、T型不育系旗叶叶绿体结构异常,表现为基粒片层之间界限模糊、消失,发育滞后,与基粒连接的类囊体不发达,甚至断裂,整个片层排列紊乱。保持系冀5418叶绿体紧贴细胞内膜,基粒片层清晰,排列整齐,基粒之间的类囊体清晰可见,发育完好。(2)保持系每个细胞的叶绿体数量为24.1个,形状为长椭圆形。K型不育系为19.8个,T型不育系为18.4个,与保持系差异显著(F=40.47,Pr<0.0001),叶绿体形状都呈圆形。V型不育系叶绿体数量为24.8个,显著高于其它两系(F=40.47,Pr<0.0001),与保持系差异不显著(F=40.47,Pr<0.0001),形状呈长椭圆形。(3)Aegilops kotschyi、Triticum timopheevii型质供体的叶绿体形状为圆形,Aegilops ventricos型质供体为椭圆形,叶绿体片层模糊,类囊体不发达,K、V、T型不育系叶绿体显微结构与其相似,来源一致。(4)K、T、V型不育系杂种叶绿体形状都呈椭圆形,紧贴细胞内膜,双层外膜清晰,基质浓厚,基粒片层清晰,且充满整个基质,基粒之间的类囊体清晰可见。【结论】K、T型雄性不育系叶绿体数目少于保持系,而V型叶绿体数目与保持系相当。三种不育系叶绿体结构、形状表现异常,具有明显的胞质效应;恢复基因不仅能恢复K、V、T型不育系的育性,且能使其叶绿体结构、形状恢复正常,具有生产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V、t型不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 叶绿体 电镜观察
下载PDF
高粱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3180A的选育
11
《作物育种信息》 2006年第10期10-10,共1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育种家为了避免杂交高粱生产中应用的雄性不育系全部依赖于迈罗型(A1细胞质)不育系所带来的象T型细胞质玉米杂交种遭受T小种专化侵染的严重问题,而致力于新型细胞质不育系的选育,先后育成了A2、A3、A4、A5、A...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育种家为了避免杂交高粱生产中应用的雄性不育系全部依赖于迈罗型(A1细胞质)不育系所带来的象T型细胞质玉米杂交种遭受T小种专化侵染的严重问题,而致力于新型细胞质不育系的选育,先后育成了A2、A3、A4、A5、A6,9E等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目前投放国内市场的只有晋杂12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杂交高粱 选育 细胞质不育 玉米杂交种 t型细胞质 晋杂12号 国内市场
下载PDF
小麦品种渝麦13号细胞质类型的分子标记鉴定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峰 曹丽蓉 +5 位作者 刘培园 李映辉 耿妙苗 邱丽娜 张强 解超杰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共7页
为从分子水平对小麦渝麦13号进行细胞质类型鉴定,本研究以野生燕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薛早)及30份具有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核质代换系为参照,利用24个小麦叶绿体SSR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渝13号及其衍生后代进行了分析。结... 为从分子水平对小麦渝麦13号进行细胞质类型鉴定,本研究以野生燕麦、普通小麦(中国春和薛早)及30份具有小麦属和山羊草属不同细胞质类型的核质代换系为参照,利用24个小麦叶绿体SSR分子标记对小麦品种渝13号及其衍生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5个标记的扩增带型在渝麦13号及其衍生后代和普通小麦材料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说明小麦品种渝麦13号及其衍生后代的细胞质类型与普通小麦材料不同。通过比对野生燕麦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的带型发现,在24个标记中,有15个分子标记在野生燕麦细胞质和T型细胞质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在这些多态性分子标记中,渝麦13号及其衍生材料细胞质的扩增带型与T型细胞质的带型完全一致,而与野生燕麦的带型不一致。通过比对渝麦13号和其他29份小麦核质代换系的细胞质扩增带型后发现,渝麦13号与这些代换系均不同。因此,小麦品种渝麦13号及其衍生系的细胞质类型很可能为T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绿体标记 t型不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
原文传递
山西杂交小麦研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
13
《农家致富顾问》 2010年第12期24-24,共1页
经过数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自主创新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于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专家考察后一致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突破了美国T型不育系难恢复的瓶颈,其杂交种... 经过数十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由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自主创新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FA),于2010年10月通过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审定。专家考察后一致认为,F型小麦不育系突破了美国T型不育系难恢复的瓶颈,其杂交种的恢复度达到95%以上,杂种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国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国家发明专利 山西省 研究成果 雄性不育 新品种审定 t型不育 自主创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