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鳝由间性发育转变为雄性发育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肖亚梅 刘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97-304,共8页
黄鳝雄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育,卵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这样,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性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殖囊腔内,此为黄鳝的雌雄间性发育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 黄鳝雄性性成熟产卵后,卵细胞败育,卵巢逐渐退化。同时,分布于生殖褶上的原始精原细胞开始生长发育,形成精小囊。这样,残留的雌性生殖细胞与发育的雄性生殖细胞共同存在于生殖囊腔内,此为黄鳝的雌雄间性发育阶段,这一阶段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黄鳝雄性个体是由雌性个体通过性变化发育而来,这种性别的变化是单方向的。黄鳝的雄性性成熟发育也可以划分为六个时期(Ⅰ→Ⅳ),雄性发育为多周期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间性发育 雄性发育 生殖细胞 性变化
下载PDF
植物雄性发育与减数分裂研究现状和展望
2
作者 陆平利 马红 《中国基础科学》 2016年第2期46-53,共8页
植物生殖发育过程直接影响许多重要农作物的产量。雄性发育与减数分裂为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对其调控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也可以为农作物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取得... 植物生殖发育过程直接影响许多重要农作物的产量。雄性发育与减数分裂为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对其调控机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也可以为农作物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近些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植物花药中关键细胞的命运决定、绒毡层细胞和小孢子发生的分子机制、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和花粉萌发及伸长的基因调控等等。本文对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诸多成就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对该领域发展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发育 绒毡层 小孢子 减数分裂同源重组 花粉
原文传递
异性孪生母牛不能做种母牛
3
作者 张荣华 《现代农业科学》 1996年第2期23-23,共1页
在牛的繁殖生产中,笔者发现异性孪生母牛(一胎生两犊,一公一母中的母牛)不能用作繁殖种母牛,这种母牛屡配不孕。 异性孪生母牛虽然也有轻微的发情表现,但是它的子宫发育不健全,性腺分化不彻底,近似中间性,卵巢退化,所以根本不排卵。这... 在牛的繁殖生产中,笔者发现异性孪生母牛(一胎生两犊,一公一母中的母牛)不能用作繁殖种母牛,这种母牛屡配不孕。 异性孪生母牛虽然也有轻微的发情表现,但是它的子宫发育不健全,性腺分化不彻底,近似中间性,卵巢退化,所以根本不排卵。这是因为胚胎性腺分化时,往往雄性生殖腺出现的较早,分化的也早,导致异性孪生母犊发育较晚,结果雄性发育正常,雌性被迫向雄性方向发展,最终使雌性胎儿发育成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性孪生 母牛 性腺分化 发情表现 雄性生殖腺 雌性胎儿 子宫发育 雄性发育 屡配不孕 中间性
下载PDF
控制鱼类性别高产法
4
作者 张仕刚 《科技信息》 1998年第2期21-21,共1页
目前,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获得了许多鱼类增产的好方法,其中控制鱼类性别法不失为是提高鱼产量之妙法。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其遗传控制作用很原始,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其性别很容易发生变化,一般利用性激素就能诱导鱼的性别向人们希... 目前,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获得了许多鱼类增产的好方法,其中控制鱼类性别法不失为是提高鱼产量之妙法。鱼类是低等的脊椎动物,其遗传控制作用很原始,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其性别很容易发生变化,一般利用性激素就能诱导鱼的性别向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性激素分两种,睾丸分泌的为雄性激素,卵巢分泌的为雌性激素。鱼类的原始生殖上皮组织,同时具有决定向雌性发育和向雄性发育的髓质部的两个组成部分。在雌性激素作用下皮质部会分化为卵巢,髓质部不发育而呈雌性具有产卵生殖功能;反之,在雄性激素作用下,鱼会变成雄性。所以鱼类性别分化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完全可以按人们的愿望获得单性别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性别分化 雌性激素 激素作用 雄性激素 控制作用 雌性发育 生殖功能 雄性发育 鱼产量
下载PDF
控制鱼类性别有利于提高产量
5
作者 张仕刚 《农业开发与装备》 1997年第4期41-41,共1页
实践证明,控制鱼类性别是提高鱼产量妙法之一。 鱼类的原始生殖的上皮组织,同时具有决定向雌性发育和向雄性发育的髓质部的两个组成部分。在雌性激素作用下皮质部分会分化为卵巢,髓质部不发育而呈雌性具有产卵生殖功能;反之。
关键词 雌性激素 雄性激素 生殖功能 雌性发育 雄性发育 类性 性别分化 鱼苗池 发育 苯甲酸
下载PDF
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MUC2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誉颖 汤林杰 +5 位作者 李姣 王佳 闫雪 韩德平 滕可导 马云飞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4-101,共8页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黏蛋白2(MUC2)含量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以36只4周龄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 为研究干酪乳杆菌对发育期腹泻模型大鼠回肠黏膜结构及黏蛋白2(MUC2)含量的影响,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方法,以36只4周龄SD雄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采用5%硫酸镁溶液灌胃构建腹泻模型,10~8 CFU/mL干酪乳杆菌(LcZhang)液灌胃进行预防治疗,生理盐水灌胃作为空白对照。结果表明:干酪乳杆菌预防(6 h)组回肠V/C值、杯状细胞数量、MUC2蛋白含量及MUC2 mRNA的表达量比腹泻(6 h)组分别增加了10.89%、9.28%、26.44%和66.67%(P=0.00,P<0.01,P<0.01,P<0.05);干酪乳杆菌预防(48 h)组回肠V/C值比腹泻(48 h)组显著增加了12.20%(P=0.00)。以上结果显示,饲用干酪乳杆菌进行预防能够显著提高腹泻大鼠回肠V/C值及杯状细胞数量,促进MUC2的合成,表明干酪乳杆菌可以有效维护4周龄大鼠肠道健康,减轻腹泻对大鼠肠道黏液屏障的损害,加强肠道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雄性大鼠 干酪乳杆菌 回肠 V/C值 黏蛋白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