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俗之辩:晚清媒介转型与文人书写体式选择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褚金勇 《出版发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7-95,共9页
晚清之际,从书籍到报刊的媒介转型开启了文人书写语言的雅俗转型,并对后世的文人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典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了“趋雅避俗”的价值观念,且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章媒介... 晚清之际,从书籍到报刊的媒介转型开启了文人书写语言的雅俗转型,并对后世的文人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漫长的典籍媒介时代,中国文人在书写实践中形成了“趋雅避俗”的价值观念,且一直规范指导着文人群体的日常书写行为,然而报章媒介的崛起催生了“去文返质”的通俗白话书写。为了改变典雅书写的惯习,坚持通俗化书写的文人群体以“信息传递观”为文人的典雅化书写祛魅,同时将通俗化白话语言与民众启蒙、开启文明等理念相勾连,为通俗化书写正名,推动了书写观念的转型和价值信仰的革命。本文采用文化心理学方法,剖析晚清文人在媒介转型和雅俗之辩中的书写选择、身心阵痛,并尝试对人类历史中媒介、语言与文人之关系作出诠释性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之辩 媒介选择 书写语言 心灵遭遇
下载PDF
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中的雅俗之辩
2
作者 李遇春 鲁微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0-197,共8页
雅与俗这一对美学范畴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旧诗人围绕诗歌的风格取向、诗人的写作姿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抗辩。当新诗人群体以平民代言人的姿态,高举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体代替格律体... 雅与俗这一对美学范畴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旧诗人围绕诗歌的风格取向、诗人的写作姿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抗辩。当新诗人群体以平民代言人的姿态,高举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体代替格律体的大旗,对中国诗歌的崇雅传统进行批判和解构时,旧诗人群体则以抗辩的立场不断对其进行反拨和纠偏。与此同时,新诗人群体内部也在不断调适和修正自身的新诗立场与写作姿态。五四时期新旧诗人围绕中国诗歌的雅俗问题进行的论争,不仅成为中国新诗品格建构与重构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推进了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在新旧雅俗之间寻求艺术平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文学 新旧论争 雅俗之辩 风格取向 写作姿态 读者效应
下载PDF
论柳词雅俗之辩的文化心理
3
作者 程荣 杨国学 邓新广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3-98,共6页
柳词评论者的文化心理差异是各时代"柳词雅俗之辩"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心理产生的张力,使柳词评论者在审美感觉上发生变化。从"文人词"模式下的古代"柳词雅俗之辩"的文化心理,到圆通雅俗观下的近现代"... 柳词评论者的文化心理差异是各时代"柳词雅俗之辩"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心理产生的张力,使柳词评论者在审美感觉上发生变化。从"文人词"模式下的古代"柳词雅俗之辩"的文化心理,到圆通雅俗观下的近现代"柳词雅俗之辩"的文化心理,反映了文学活动创作和接受相互作用的辩证过程。在"柳词雅俗之辩"文化心理视野下,相关文化现象蕴含丰盈的文化解读命题。通过审视相关文化现象,进而反思柳词这一古代文化遗产在现代境遇中文化走向,正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永 雅俗之辩 文化心理
下载PDF
论雅俗之辩
4
作者 南帆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51-52,共2页
作为文化史上一对古老而重要的概念,雅俗之间的对立与争讼形成众多理论波澜。古典文化的式微并未平息二者的分歧,相反,雅俗分别带动众多理论命题积极介入现代性主题,并且成为现代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这种状况极大丰富了雅俗的概念内涵... 作为文化史上一对古老而重要的概念,雅俗之间的对立与争讼形成众多理论波澜。古典文化的式微并未平息二者的分歧,相反,雅俗分别带动众多理论命题积极介入现代性主题,并且成为现代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这种状况极大丰富了雅俗的概念内涵,同时赋予远为不同的理论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之辩 古典文化 理论指向 理论命题 现代性 积极介入 文化史 概念内涵
原文传递
李调元戏曲理论的雅俗之辩 被引量:1
5
作者 梁结玲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65,共4页
乾嘉时期地方戏曲崛起,雅俗之辩成为戏曲理论的热点问题。李调元反对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雅、以戏曲为俗的观点,认为文体无雅俗,应当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衡量文学的价值。戏曲是表演的艺术,李调元认为戏曲语言应该坚持当行本色,反对过度... 乾嘉时期地方戏曲崛起,雅俗之辩成为戏曲理论的热点问题。李调元反对传统观念中以诗文为雅、以戏曲为俗的观点,认为文体无雅俗,应当从实际功用的角度来衡量文学的价值。戏曲是表演的艺术,李调元认为戏曲语言应该坚持当行本色,反对过度案头化的雅化,同时,他对过度俗化也提出了批评。在主题的选择上,李调元倾向于伦理教化的戏曲,反对诲淫诲盗、怪力乱神的创作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调元 雅俗之辩 乾嘉戏曲
原文传递
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交叉研究——评《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6
作者 梁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I0005-I0005,共1页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论批评则更好地体现了雅俗的碰撞与整合的发生、发展、深化至成型的整个过程。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书录教授著的《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一书,便是从明清雅文学与俗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交叉的“个案”入手,用考论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探究”(编号:2019KY1692)研究过程中对本书作了研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批评 雅俗文学 雅文学 雅俗之辩 语言表达能力 雅和俗 交叉研究 审美趣味
下载PDF
琴之大雅:中正而和——解读《溪山琴况》之“雅”况 被引量:2
7
作者 兰雪 《艺术评鉴》 2019年第18期19-20,共2页
古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昭示着古代文人对天地宇宙的深入探索与不懈追求。明末琴家徐上瀛著《溪山琴况》一书,其中共包含了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二十四况。本文着意于对第九况即“雅”况进行解读,从“古乐新奏”、“黜... 古琴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昭示着古代文人对天地宇宙的深入探索与不懈追求。明末琴家徐上瀛著《溪山琴况》一书,其中共包含了二十四个审美范畴即二十四况。本文着意于对第九况即“雅”况进行解读,从“古乐新奏”、“黜俗归雅”及“琴之大雅”三方面阐释“雅”的内涵,最终求得古琴艺术中的高雅之音,臻于对中正而和的美学精神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乐 新乐 雅俗之辩 中正而和
下载PDF
清代词学的雅俗之辨 被引量:2
8
作者 孙克强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5-20,,26,,共7页
关键词 清朝 词学 雅俗之辩 浙西派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物化与心境:明清江南文人的书斋 被引量:8
9
作者 徐璐 贾珊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3,共14页
"江南"既不是城市也不是省份,而是被历代文人所美化了的风雅之地,"江南"一词更是与风雅的文人生活几乎同义。的确,江南文人的趣味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一个层面,既不同于民间风尚,又不同于皇家气度。正如《诗经》... "江南"既不是城市也不是省份,而是被历代文人所美化了的风雅之地,"江南"一词更是与风雅的文人生活几乎同义。的确,江南文人的趣味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的一个层面,既不同于民间风尚,又不同于皇家气度。正如《诗经》风、雅、颂三个部分一样,文人意趣成为"雅"的定义标准。一个时代的文人书斋作为文人群体最具心境的场所,共同阐释时代清雅趣味及其流变方向。它涵盖了院落及建筑、陈设与文玩清供诸多层面,也间接反映了经济文化对文人趣味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明清江南文人书斋的梳理,对文人风尚、清雅与凡俗进行新的探讨,从物化的书斋内容来窥探文人的书案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书斋 园居 文人风尚 雅俗之辩
原文传递
仕女画美学研究的现状反思与学科意义
10
作者 宗亮 《中国美术研究》 2022年第1期126-131,共6页
仕女画科的整体式微与研究层面的匮乏实际上来自于共同的偏见,而这一偏见的形成则最早可朔源自宋代文人画理论兴起之时。因此,只有通过悬置文人构建的话语霸权并重新诉诸于美学研究视野,才能将仕女画艺术从精英主义的“美学陷阱”中拯... 仕女画科的整体式微与研究层面的匮乏实际上来自于共同的偏见,而这一偏见的形成则最早可朔源自宋代文人画理论兴起之时。因此,只有通过悬置文人构建的话语霸权并重新诉诸于美学研究视野,才能将仕女画艺术从精英主义的“美学陷阱”中拯救出来,还原其应有的学科地位与美学高度,发挥其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与仕女画学科本身研究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仕女画美学 话语霸权 雅俗之辩 研究价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