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雅俗互渗与班固雅乐观的建构 被引量:1
1
作者 金璐璐 《文艺评论》 CSSCI 2022年第6期77-91,共15页
雅乐和俗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两支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既对抗,又互渗。作为士大夫的代表,班固崇雅贬俗以捍卫儒家正统。其雅乐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秩序话语,是东汉社会重建礼乐的缩影。班固雅乐观以西周雅乐系统为标准,以音乐作品的文化政治... 雅乐和俗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两支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既对抗,又互渗。作为士大夫的代表,班固崇雅贬俗以捍卫儒家正统。其雅乐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秩序话语,是东汉社会重建礼乐的缩影。班固雅乐观以西周雅乐系统为标准,以音乐作品的文化政治含义作为评价的原则,并强调雅乐的道德教化功能。据此,他得出了汉无雅乐的结论。乐崇和顺,其所对应的领域和角色是天、地、人之间关系的化合、均衡和协调。班固雅乐观作为一种经邦治国的文化基因,是重要的德育教材,对当下的国家建设、人性塑造以及文化复兴也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俗互渗 礼乐重建 班固 雅乐观
原文传递
世俗·媚俗·通俗——世纪之交文学纵横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金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5-120,共6页
"俗"是近年文学评论界涉及最多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的整体创作倾向看,"俗"文学的地位已经取代了"雅"文学。自新时期,文坛历经世俗、媚俗、通俗相交融的过程,但这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回... "俗"是近年文学评论界涉及最多的字眼。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文学的整体创作倾向看,"俗"文学的地位已经取代了"雅"文学。自新时期,文坛历经世俗、媚俗、通俗相交融的过程,但这并非文学的倒退,而是文学回到本真状态的体现。历代文学经典的产生正是在文学大潮的大浪淘沙中出现的。大雅大俗的文学既受读者的欢迎,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俗 媚俗 通俗 雅俗互渗
下载PDF
张衡《同声歌》的文化透视
3
作者 王渭清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作为一首早期的五言诗,《同声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表现出汉人对南北及异域文化的接受与认同,而且体现了那个时代雅俗的对抗与互渗,同时它还鲜明地传递出了新的时代风尚及审美的新变。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同声歌》对我们深入了... 作为一首早期的五言诗,《同声歌》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它不仅表现出汉人对南北及异域文化的接受与认同,而且体现了那个时代雅俗的对抗与互渗,同时它还鲜明地传递出了新的时代风尚及审美的新变。从文化的角度透视《同声歌》对我们深入了解东汉所特有的精神气质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声歌》 文化交融 雅俗互渗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的美学价值
4
作者 张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79-83,共5页
现代市民小说是以现代市民为描写对象,在评判标准上反映并且肯定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小说创作。随着市民概念的更新,市民小说内涵与外延的重组,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雅文学、精英文学的作品划入了市民文学阵营,而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通俗文学的作... 现代市民小说是以现代市民为描写对象,在评判标准上反映并且肯定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小说创作。随着市民概念的更新,市民小说内涵与外延的重组,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雅文学、精英文学的作品划入了市民文学阵营,而一些习惯上认为是通俗文学的作品却因其低俗性和小市民性被市民文学阵营清除出去。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呈现出显著的雅俗互渗与大众化追求特征,究其根本,是现代市民价值观在其背后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上海现代市民小说 雅俗互渗 大众化
下载PDF
《昆明的雨》:时光沉淀后的“淡”
5
作者 沈滨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50-52,62,共4页
汪曾祺的散文在历经时光沉淀后,流露出“淡”的本色。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讨汪曾祺散文的独特之处:内容上融奇崛于平淡,结构上纳外来于传统,语言上留淡雅于俗白。这种“淡”既是他主动追求的创作风格,也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阅历... 汪曾祺的散文在历经时光沉淀后,流露出“淡”的本色。本文以《昆明的雨》为例,探讨汪曾祺散文的独特之处:内容上融奇崛于平淡,结构上纳外来于传统,语言上留淡雅于俗白。这种“淡”既是他主动追求的创作风格,也与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阅历不无关系。他的散文创作不流于表面的叙述,常常寓深意于文字背后,余音绕梁而回味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的雨》 汪曾祺 奇崛 现代主义 雅俗互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