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关于“兴”与艾略特诗学观念的两点探讨
- 1
-
-
作者
王媛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77-83,共7页
-
文摘
中国诗学中的"兴"概念与英国诗人艾略特诗学观念中的"客观对应物"在本质内涵上,均涉及到作家编制情感"代码",读者还原"代码"之上情感的过程。深入概念内部建立中西方诗学对话,详细析出"兴"区别于"比"而蕴含的与"客观对应物"概念的契合点。由"兴"中所蕴含集体情感与原始宗教性体验出发,首次证明了"入兴"中涉及的"非个人化"因素,同时辨析了"兴"与艾略特诗学观念诉诸的不同文化传统,以及在涉及读者"解码"过程时所包含的不同的集体文化无意识。
-
关键词
“兴”
客观对应物
非个人化
历史的意识
集体文化无意识
-
Keywords
"Xing"
Objective correlative
Impersonal theory: sense of history: cultural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
分类号
I052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我国古代士人“变性”创作初探
- 2
-
-
作者
王海龙
-
机构
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
-
出处
《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8期143-147,共5页
-
文摘
我国古代士人掌握着近乎绝对的话语权,然而,他们笔下的形象却多为女性,且多以女性的口吻来抒怀达意。这种"变性"创作的原点是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心理积淀,也是士人自觉向民间学习的结果。
-
关键词
古代士人
“变性”创作
集体无意识文化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海角七号》: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元化众生相
- 3
-
-
作者
李勇智
-
机构
东华大学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6-37,共2页
-
文摘
《海角七号》是一部有着后现代语境下的台湾本土喜剧片.导演魏德圣以平民的视角,用抒情、写实、诙谐、戏谑、游戏的后现代语言,在地域方言中演绎了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在新旧两个时代里的悲欢离合,表现他们的爱情、亲情、友情、包容、欲望、烦恼和希望,宛如一个大舞台,演绎着众多鲜活的小人物以及多元文化的台湾田园诗般的印象.但本片却有着明显的日据时期的殖民文化特质,从另一个侧面隐性地反映了台湾本土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认同.尽管如此,在台湾当下影视行业低迷的背景下其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
-
关键词
《海角七号》
后现代语境
多元化众生相
集体无意识的文化认同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