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人自主性、集体能动性与政治认同
1
作者 余露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8,共10页
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实践,结合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理解,呈现了独特的政治认同思想。但他关于“集体能动性”及其可能的政治实践——“承认政治”的看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被认为是“反自由主义宪政的”。通过厘清泰勒政治认同思想的... 泰勒立足于加拿大的实践,结合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理解,呈现了独特的政治认同思想。但他关于“集体能动性”及其可能的政治实践——“承认政治”的看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甚至被认为是“反自由主义宪政的”。通过厘清泰勒政治认同思想的文化前提和理论基础,即个人自主性与公共自主性的关系,我们发现,泰勒的立场完全可以与批评者达成和解,他提供了一种自由主义的、融合论的政治认同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尔斯·泰勒 政治认同 承认政治 个人自主性 集体能动性
下载PDF
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于雪 初昊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69,85,共9页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三个建构条件。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包括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借用“我们-模式”和“共享意向”理论内在解释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行为维度借用联合行动模型和随附关系理论观察和模拟外部行动从而建构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合作 集体能动性 认知维度 行为维度 集体意向 人机交互技术 人工智能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角下合作学习中学生集体能动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爽 郭欣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9-132,143,共5页
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通过收集周志和访谈数据考察了某高校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集体能动性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学生的集体能动性表现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即小组讨论、寻求帮助、互相鼓励和集... 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通过收集周志和访谈数据考察了某高校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集体能动性的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学生的集体能动性表现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即小组讨论、寻求帮助、互相鼓励和集体活动;学生的集体能动性受活动系统六要素所影响,包括主体、客体、中介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分工。本研究成果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集体能动性,能够为未来教学带来一定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理论 集体能动性 合作学习
下载PDF
类存在、死亡和灭绝之恶 被引量:1
4
作者 克莉丝汀·科斯嘉 卢俊豪(译)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3年第3期112-128,共17页
就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所说的“类存在”属性,本文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有一种独特倾向,会将自身视为其所属之类的成员,并将该类视为“我们”。这一解释将类存在的概念与康德的权利理论相联系,认为每个权利主张都会使其主张者做出诸如世界... 就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所说的“类存在”属性,本文提供了一种解释:人类有一种独特倾向,会将自身视为其所属之类的成员,并将该类视为“我们”。这一解释将类存在的概念与康德的权利理论相联系,认为每个权利主张都会使其主张者做出诸如世界政府的承诺,并因此对作为某一集体能动者的人类概念有所承诺。该解释也将类存在与实践同一性联系起来,认为我们的生活和行动之所以是有价值的,是因为我们为人类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接着,本文将论证,由此而得出的人类概念,连同一些关于善之本质的特定考虑,会提供依据以质疑人们所熟悉的这一主张:死亡一般对人类比对动物而言更糟糕。另一方面,因为类存在,类的灭绝对人类而言,是一种比对其他动物而言更糟糕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 集体能动性 死亡 灭绝 人类 类存在
下载PDF
《语言教师的能动性》介评
5
作者 杨金龙 唐蜀娟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 2021年第2期102-107,119,共7页
本文旨在介评2021年陶坚与高雪松教授合著的新作《语言教师的能动性》(Language Teacher Agency)一书。该书以厘清教师能动性的概念内涵为抓手,通过结合“集体能动性”与“超视域”研究理念,将教师能动性研究在宏观层面扩展至社会文化... 本文旨在介评2021年陶坚与高雪松教授合著的新作《语言教师的能动性》(Language Teacher Agency)一书。该书以厘清教师能动性的概念内涵为抓手,通过结合“集体能动性”与“超视域”研究理念,将教师能动性研究在宏观层面扩展至社会文化、语言政策与规划等研究视域,在微观层面则关注教师情感、认同、知识体系、语言能力、教育政策实践等多维视角,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该书为语言教师能动性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域,对促进中国语言教师能动性研究和语言教师教学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评 教师能动性 集体能动性 超视域
原文传递
中东变局的发展过程、动力与机制研究——以埃及变局为中心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向红 杨恕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0-66,157,共27页
中东变局始料未及的发生暴露出现有中东研究所具有的"现状偏见"、"精英偏见"与"结构偏见"等缺陷,这些偏见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发展过程、发展动力、发展机制等因素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基于此,作者尝试提供一种理解中东变局发生与发展... 中东变局始料未及的发生暴露出现有中东研究所具有的"现状偏见"、"精英偏见"与"结构偏见"等缺陷,这些偏见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发展过程、发展动力、发展机制等因素未予以应有的重视。基于此,作者尝试提供一种理解中东变局发生与发展机制的分析框架。中东变局发生之前,该地区发生了许多可见的社会运动和不可见的社会非运动,它们构成了中东变局的先导;而抗议者在抗议中体现出来的集体能动性,则是中东变局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抗议者之所以能发展这样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政治主体性,主要是因为产生了一种政治想象,从而通过团结广泛的社会阶层形成一种能对当局进行挑战的权力。尽管中东变局已经带来了中东甚至广泛国际形势的重要变化,但其发展方向及其后果并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变局 埃及变局 社会运动 集体能动性 政治想象
原文传递
“We Were Not at School Today”: First-Person Pronouns and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ies by Emerging Middle-Class Chinese Parents 被引量:1
7
作者 Yanmei Han Jianping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9年第3期285-306,400,共23页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ynamic soci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young-pa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an emerging middle class and the resulting changes of social-cultural values in this context have attr...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dynamic social changes over the past decades, the young-pa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of an emerging middle class and the resulting changes of social-cultural values in this context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ocus o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parent identity,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utilization of first-person pronouns in three different interactional contexts, namely,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 parent-parent interaction, 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 study further explores the patterns of alignment between the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their children, and peer parents during the process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 that young, emerging middleclass Chinese parents fundamentally shape themselves as "concerned" and "involved" parents and the change of values between collectivity and agency. The study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dynamic and pluralistic nature of parent identity but also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exical roles of first-person pronouns in the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emerging middle-class Chinese parent ident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cent social-cultural change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ivity agency first-person pronouns parent identity construction emerging middle-cla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