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调节集合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丹 王晶 +2 位作者 李坤玲 司劲涛 李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97-1300,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集合不足型、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及正相对集合(PRC)测量值,并与非斜视儿童对比,研究其调节与集合功能差异。方法:临床回顾... 目的:通过观察集合不足型、基本型、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的调节幅度(AMP)、调节灵活度(AF)、集合近点(NPC)、调节性集合/调节(AC/A)及正相对集合(PRC)测量值,并与非斜视儿童对比,研究其调节与集合功能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12/2020-06我院就诊的6~12岁IXT儿童40例,根据6m及33cm斜视度测量差值,将患者分为三组:集合不足型12例、基本型18例、分开过强型10例。同期就诊非斜视儿童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改良移近法及±2D翻转法分别测量双眼AMP及AF,移近法测量NPC,梯度法测量AC/A值,底朝外(BO)的棱镜测量远PRC及近PRC。比较各组患者间调节及集合参数测量值的差别。结果:IXT儿童集合不足组、基本组、分开过强组与对照组双眼AMP、AF、NPC、AC/A、近PRC、远PRC比较有差异(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IXT各组AMP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AMP低于其他IXT两组;集合不足组AF低于基本组和对照组;集合不足组NPC大于其他三组;集合不足组和基本组AC/A低于其他两组;IXT各组近PRC均低于对照组,集合不足组近PRC低于其他IXT两组;IXT各组远PR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IXT儿童不同类型之间存在调节及集合差异,集合不足型低于其他类型。IXT儿童双眼调节集合功能低于非斜视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外斜视 调节 集合近点 AC/A 正相对集合
下载PDF
客观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丹 徐菁菁 吕帆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78-381,共4页
目的利用眼动追踪仪和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得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和反应性AC/A值,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差异。方法选取34名健康在校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年龄为20~35岁,平均(25.8±3.4)... 目的利用眼动追踪仪和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得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和反应性AC/A值,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差异。方法选取34名健康在校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年龄为20~35岁,平均(25.8±3.4)岁],在集合反馈回路打开(遮盖左眼)的条件下,用310型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调节性集合;用wv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注视眼在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从而分别得出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对两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用眼动追踪仪法测量所有受试者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有显著相关性(r=0.871,P=0.000)和明显差异,反应性AC/A为(7.50±3.60)△/D,刺激性AC/A为(4.77±1.84)△/D,反应性AC/A平均值与刺激性AC/A平均值相比为1.57,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反应性AC/A高于刺激性AC/A,大多数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追踪仪 刺激AC/A 反应AC/A 调节集合 调节反应
下载PDF
角膜塑形术对外隐斜近视患者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梅 张莉亚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3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分析合并有外隐斜的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视光门诊2015年12月-2018年4月佩戴角膜塑形镜的41例(82眼)外隐斜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41例(82眼)外隐斜近视... 目的:分析合并有外隐斜的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视光门诊2015年12月-2018年4月佩戴角膜塑形镜的41例(82眼)外隐斜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41例(82眼)外隐斜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前与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3、6个月、1年双眼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的改变情况。结果:外隐斜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3、6个月、1年的正融像性集合均高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前,调节性集合均低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正融像性集合高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调节性集合低于佩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角膜塑形镜后3、6个月及1年的正融像性集合和调节性集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有外隐斜的近视患者在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正融像性集合增加,调节性集合减少,融合范围增加,接近正视者,因而眼位控制更好。佩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融像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外隐斜 近视 正融像集合 调节集合
下载PDF
长时间弱视治疗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特点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权联姣 安当华 秦婧婧 《甘肃科技》 2021年第5期157-159,共3页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特点,探讨长时间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疗效。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眼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自律空间频率刺激...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特点,探讨长时间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疗效。选取庆阳市人民医院眼科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遮盖疗法联合综合训练(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和精细目力训练)治疗,观察长时间弱视治疗前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视觉敏感度、集合功能、调节功能的改善情况。治疗前患者视力为(0.44±0.25),治疗后患者视力为(1.02±0.30),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空间频率(1.5、3、6、12、18c/d)敏感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正融像性集合破裂点数值(PRV破)、正融像性集合恢复点数值(PRV恢)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调节功能相关指标(调节幅度、正相对调节、缓负相对调节)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多伴有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不良,长时间弱视治疗可提高视力,改善集合功能和调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遮盖疗法 综合训练 屈光参差弱视 集合功能 调节功能
下载PDF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变化 被引量:32
5
作者 吴小影 刘双珍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2-135,共4页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 (accommodativeconvergence ,AC)与调节 (accommodation ,A)比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同视机测定 135例不同程度近视患者LASIK术... 目的 探讨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调节性集合 (accommodativeconvergence ,AC)与调节 (accommodation ,A)比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同视机测定 135例不同程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裸眼、术前配戴框架眼镜 (戴镜 )及术后裸眼的AC/A值 ,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前裸眼、术前戴镜及术后裸眼的AC/A值分别为 ( 0 72 4± 0 5 87) △/D、( 2 75 4± 1 5 6 5 ) △/D及 ( 1 6 18± 1 0 2 7) △/D ,两两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不同程度近视患者术前裸眼AC/A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术前戴镜和术后裸眼AC/A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LASIK术后裸眼AC/A值与术前戴镜AC/A值和屈光度数呈正相关 (P <0 0 0 5 ) ,与患者年龄和眼轴长度呈负相关 (P <0 0 0 2 )。术后裸眼AC/A值 (Y)与患者年龄 (X1)、眼轴长度 (X2 )及术前戴镜AC/A值 (X3)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为Y =4 0 80 0 - 0 0 318X1- 0 0 971X2 +0 32 5 0X3(P <0 0 0 1)。结论 近视患者AC/A值LASIK术后裸眼高于术前裸眼 ,低于术前戴镜 ;LASIK术后AC/A值受术前戴镜AC/A值、患者年龄及眼轴长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 调节集合 调节比值 激光原位
原文传递
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的研究进展(上)
6
作者 迪力木拉提·玉山 张宏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4年第9期91-93,共3页
人眼具有三级视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三个层次,需要双眼的调节、集合以及协调能力共同完成。外界物体分别成像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以视觉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高级中枢,经过分析和融合,最终形... 人眼具有三级视功能,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同时视、融合视及立体视三个层次,需要双眼的调节、集合以及协调能力共同完成。外界物体分别成像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以视觉电信号的形式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的高级中枢,经过分析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且具有立体感知觉对象的过程,称为正常的双眼视觉。非斜视性双眼视觉异常(non-strabismic binocular vision dysfunction,NSBVD)是一种功能性眼部异常,常表现为视物模糊、视疲劳、复视、头痛、眼部酸痛、眼部干涩和阅读困难等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症状,加上体征不明显,易被眼科医生漏诊。NSBVD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学习、工作等近距离视觉活动。因此,鉴于当下NSBVD患病率较高,人们对视觉质量的需求增加,临床上应该重视对双眼视功能的评估,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斜视双眼视觉异常 调节 集合 视觉训练
下载PDF
2种屈光矫正方式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反应性AC/A率影响的对比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扬 王莉 +1 位作者 刘文兰 闫瑾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59,共5页
目的:观察并比较佩戴角膜塑形镜和佩戴框架眼镜后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ratio,AC/A ratio)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试验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3至5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10~16... 目的:观察并比较佩戴角膜塑形镜和佩戴框架眼镜后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ratio,AC/A ratio)的变化情况。方法:前瞻性试验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3至5月在西安市第一医院就诊的120例10~16岁中低度青少年近视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个月的反应性AC/A率,并对每种矫正方式下不同屈光度的AC/A率进行分层分析。组间数据比较和组内不同屈光度的分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组内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组间各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共113例患者完成该研究;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眼镜组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分别为(4.52±0.58)、(3.40±0.46)、(3.48±0.42)、(3.54±0.42)、(3.63±0.44)D,(4.54±0.64)、(4.46±0.65)、(3.88±0.64)、(4.11±0.61)、(4.48±0.64)D;矫正方式对AC/A率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F=43.737,P=0.000),近视程度对角膜塑形镜组AC/A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F=3.468,P=0.068),但框架眼镜组的AC/A率会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明显增加(F=5.211,P=0.026);2组戴镜后的AC/A率相对于戴镜前均明显下降(F=94.037,F=168.559,F=26.661,均P=0.000),组别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C/A率的影响也有统计学差异(F=36.226,P=0.000),但近视程度与测量时间的交互作用对AC/A率的影响均没有统计学差异(F=0.814,P=0.502,F=0.288,P=0.814);经Bonferroni校正后,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前的AC/A率与框架眼镜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40,P=0.889),但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8,t=-3.859,t=-5.748,t=-8.093,均P=0.000);角膜塑形镜组戴镜后1、3、6、12个月的AC/A率均明显小于戴镜前,但戴镜后各时间点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框架眼镜组戴镜后3个月与6个月间、戴镜后1、12个月与戴镜前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和佩戴框架眼镜都能减少AC/A率,但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效果比佩戴框架眼镜更快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近视 角膜塑形镜 框架眼镜 调节集合调节比值
下载PDF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临床特征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劳苇 刘芳 +2 位作者 黄燕然 陈健聪 石志成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2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1-05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性疾病。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前近距离用眼时... 目的:探讨20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06/2021-05在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眼科确诊的AACE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性疾病。分析患者的年龄、发病前近距离用眼时间、症状、屈光度、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斜视度、近立体视功能。结果:患者20例平均年龄为24.25±5.78岁,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每天近距离用眼6h以上。所有患者均因双眼复视来诊,眼部常规检查无异常,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无明显受限。全部患者的屈光状态均为近视,平均等效球镜为-5.73±5.09D。AC/A平均为2.65±1.16。患者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之间的无差异(P>0.05)。不同斜视度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有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患者之间的近立体视功能无差异(P>0.05)。结论:大龄儿童及成人的ACCE多发生于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中度近视人群中,主要症状为双眼复视,但各诊断眼位的眼球运动正常,没有神经系统性疾病,AC/A不高,远距离斜视度与近距离斜视度相近,近立体视功能可能与斜视度大小有关,可能与病程长短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内斜视 屈光度 调节集合调节比值 斜视度 近立体视
下载PDF
眼位正常、外隐斜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比较 被引量:25
9
作者 于妮仙 谢芳 张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眼位正常、外隐斜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和等效球镜屈光度,探讨三组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及程度的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6~14岁眼位正常儿童151人、外隐斜视儿童180例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68例的验光结果,... 目的通过观察眼位正常、外隐斜视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和等效球镜屈光度,探讨三组儿童的近视患病率及程度的差异。方法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6~14岁眼位正常儿童151人、外隐斜视儿童180例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168例的验光结果,均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托吡卡胺滴眼液)使睫状肌充分麻痹放松调节后客观验光3次,取平均值为客观验光结果。并将间歇性外斜视组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和分开过强型,观察三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结果不同年龄的间歇性外斜视组近视患病率均显著高于眼位正常组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不同年龄的眼位正常组近视患病率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间歇性外斜视组总体近视患病率与眼位正常组和外隐斜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眼位正常组总体近视患病率与外隐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眼位正常组、外隐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分别为(0.08±0.99)D、(-0.16±1.16)D、(-1.23±1.57)D,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眼位正常组与外隐斜视组(P=0.015)、眼位正常组与间歇性外斜视组(P=0.000)及外隐斜视组与间歇性外斜视组(P=0.000)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间歇性外斜视组中,集合不足型等效球镜屈光度(-1.68±1.61)D、基本型(-1.14±1.44)D、分开过强型(-0.85±1.50)D,三种类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集合不足型等效球镜屈光度明显低于基本型(P=0.000)和分开过强型(P=0.04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近视患病率及近视程度均高于眼位正常组及外隐斜视组儿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外斜视 近视 集合 调节
下载PDF
调节聚散系统交互作用的相关性
10
作者 林惠玲 李苗苗 +1 位作者 Bjorn Drobe 陈浩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39-344,共6页
目的:探讨正视眼和早发性近视眼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值)、刺激性集合性调节/集合比值(CA/C值)、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 目的:探讨正视眼和早发性近视眼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比值(AC/A值)、刺激性集合性调节/集合比值(CA/C值)、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之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门诊就诊的9~14岁早发性近视患者27例为早发性近视组,另选取20例正视者作为正视组,在双眼视状态使用精工自动红外验光仪和改良式Thorington法分别测量25cm处5个调节刺激水平和6个聚散刺激水平下的调节反应和隐斜量,计算2组的刺激性AC/A、刺激性CA/C、反应性AC/A以及反应性CA/C值。数据采用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反应性AC/A分别为(4.07±1.47)^Δ/D、(5.13±1.95)^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正视组、早发性近视组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值之间均呈正相关(正视组:r=0.903,P<0.001;早发性近视组:r=0.880,P<0.001)。正视组的反应性AC/A和反应性CA/C呈负相关(r=-0.450,P=0.04),早发性近视组这2个参数间无相关性(r=-0.367,P=0.06)。结论:早发性近视眼的反应性AC/A高于正视眼。AC/A和CA/C之间的负相关性只见于正视眼的反应性比率之间,提示单AC/A值不能全面评估调节系统和聚散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集合/调节比值 集合性调节/集合比值 调节聚散 聚散调节
原文传递
计算法和梯度法测量AC/A在不同眼位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敏 杨士睿 +2 位作者 徐宝增 李文华 雷玉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6-1068,共3页
目的:讨论分析计算法和梯度法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在不同眼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就诊于眼科门诊的127例近视患者,采用近远距隐斜眼位得到计算法AC/A和近距附加+1.00D得到梯度法AC/A,比较计算法和梯度法AC/A在不同眼... 目的:讨论分析计算法和梯度法测量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在不同眼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就诊于眼科门诊的127例近视患者,采用近远距隐斜眼位得到计算法AC/A和近距附加+1.00D得到梯度法AC/A,比较计算法和梯度法AC/A在不同眼位中的差异。结果:计算法AC/A值高于近距+1.00D梯度法AC/A值(P<0.01);对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眼位组中比较发现,计算法AC/A和梯度法AC/A在不同眼位组中均有差异,内隐斜组AC/A最高,外隐斜组AC/A最低;对同一眼位组中的两种方法比较发现,在内隐斜组和正视组中计算法AC/A高于梯度法(均P<0.01),外隐斜组中两种方法测得AC/A值无差异(P>0.05)。结论:计算法AC/A高于梯度法AC/A,特别是在内隐斜患者和正视患者中使用计算法易得到高AC/A值,造成错误诊断,更推荐使用梯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集合调节比值(AC/A) 计算法AC/A 梯度法AC/A 隐斜
下载PDF
视疲劳原因及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巾微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6年第13期128-129,共2页
视疲劳是以患者主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症状,并非独立的眼病。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增多,学习紧张繁忙以及城市的室外空气污浊,室内空调空气干燥等原因,极易导致视... 视疲劳是以患者主觉症状为基础,眼或全身器质性因素与精神心理形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综合症状,并非独立的眼病。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青少年近距离用眼增多,学习紧张繁忙以及城市的室外空气污浊,室内空调空气干燥等原因,极易导致视疲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疲劳 器质因素 综合症状 室外空气 调节 集合不足 调节幅度 双眼视功能 近距离工作 睫状肌紧张
下载PDF
农药:新常态下创造更多发展机遇
13
作者 向伟发 《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7年第2期37-37,共1页
农药残留、农药零增长等话题一直都是行业内外谈论的重点,面对日益严重的病虫害抗性,农药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利用昆虫独有的信息素调控昆虫昆虫在生长繁衍中会产生其独有的物质———昆虫生长调节剂,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 农药残留、农药零增长等话题一直都是行业内外谈论的重点,面对日益严重的病虫害抗性,农药的未来到底该何去何从?利用昆虫独有的信息素调控昆虫昆虫在生长繁衍中会产生其独有的物质———昆虫生长调节剂,使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可以有效调控昆虫种群,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做到农药使用的“减量”。同时,可确保环境健康、安全。昆虫生长调节剂又可分为性信息素、集合信息素、引诱剂、驱避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残留 昆虫生长调节 农药使用量 信息素 集合信息素 昆虫种群 环境健康 零增长
下载PDF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分型与AC/A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岩琳 王琪 +1 位作者 栾亚楠 王利华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5年第8期899-90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四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4年2-9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80例... 目的探讨儿童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四种类型间歇性外斜视与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的关系。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4年2-9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中心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80例,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对患儿进行戴镜注视6m和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测量,采用看远梯度法进行AC/A的测定。采用1h单眼诊断性遮盖试验、按照Burian等的分型标准将间歇性外斜视分为基本型、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集合不足型四组。分别计算四组患儿AC/A的均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四组患儿AC/A值的组间差异;采用Nemenyi检验对四组患儿的AC/A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80例中,真性分开过强型8例,类似分开过强型12例,基本型36例,集合不足型24例。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四组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AC/A值分别为(4.37±5.58)、(2.03±1.02)、(1.91±2.07)、(0.71±0.74)△/D。四组患儿之间AC/A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基本型三组与集合不足型比较,AC/A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它各组之间AC/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看远梯度法测量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AC/A值总体偏小、且个体差异较大。四组患儿之间的AC/A值有一定差异。与真性分开过强型、类似分开过强型和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相比,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AC/A值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斜视 间歇 集合调节比率 梯度法
原文传递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5
作者 沈品呈 刘昱 徐丹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395-400,共6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的外斜视类型,其患病率处于各种共同性外斜视首位,但关于其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最佳时机等仍存在争议,笔者将依据近几年的研究结果,针对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表现、疾病分型、视功能特点和控制程度等方面进行概述。
关键词 间歇外斜视 立体视 调节 调节集合/调节 控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